包括重要的实词解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意等,越详细越好.《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知识点归纳如下: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日期:2003-11-20]来源:www.zdschool.net.cn作者:www.zdschool.net.cn[字体:大中小]
作者:吕莉赵唱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教学重难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归纳法。
3.对比阅读法。
4.“引导—探究”学习法。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展示课文结构、词义辨析、语法现象归纳等。
3.powerpoint:用于本文和《荆轲刺秦王》的对比阅读。
4.影片:用于播放根据课文改编的故事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上一节课学习了他颇具文采的书信《报任安书》之后,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更能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说:从介绍司马迁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
1.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中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形势下,各诸侯国都想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赵惠文王时代,秦强而赵弱,两国时战时和,本文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秦赵争斗的一个侧面。
(解说:了解文体,便于掌握文体特点;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廉颇、蔺相如性格品质的认识。)
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找出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自己动手解决。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3)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解说:此步骤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为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2.查阅讨论,归纳重难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2.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相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解说:这一步骤教师只以举例的方式加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其余两个故事的分析由学生完成。)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解说:对话描写的分析,宜以学生为主,教师必要时适当点拨。)
二、难点探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你认为可删吗?理由是什么?
2.文章用大量篇幅写蔺相如却简写廉颇,这种布局合理吗?请阐明理由。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叙述完整,可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两句话,是否累赘?为什么?
4.叙史贵简。文中“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改成“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文中“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改成:“于是舍人相与谏相如,欲辞去。”何如?请阐明理由。
(解说:这些题目均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三、对比阅读
1.用powerpoint出示《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选段,学生自行阅读。
2.分析:蔺相如和荆轲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解说:对比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阅读消化可在课上完成,分析写文章可放在课下完成。)
四、播放影片
播放根据课文改编的故事片,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包括重要的实词解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意等,越详细越好.《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知识点归纳如下: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日期:2003-11-20]来源:www.zdschool.net.cn作者:www.zdschool.net.cn[字体:大中小]
作者:吕莉赵唱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教学重难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归纳法。
3.对比阅读法。
4.“引导—探究”学习法。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展示课文结构、词义辨析、语法现象归纳等。
3.powerpoint:用于本文和《荆轲刺秦王》的对比阅读。
4.影片:用于播放根据课文改编的故事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上一节课学习了他颇具文采的书信《报任安书》之后,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更能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说:从介绍司马迁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
1.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中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形势下,各诸侯国都想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赵惠文王时代,秦强而赵弱,两国时战时和,本文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秦赵争斗的一个侧面。
(解说:了解文体,便于掌握文体特点;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廉颇、蔺相如性格品质的认识。)
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找出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自己动手解决。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3)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解说:此步骤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为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2.查阅讨论,归纳重难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2.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相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解说:这一步骤教师只以举例的方式加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其余两个故事的分析由学生完成。)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解说:对话描写的分析,宜以学生为主,教师必要时适当点拨。)
二、难点探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你认为可删吗?理由是什么?
2.文章用大量篇幅写蔺相如却简写廉颇,这种布局合理吗?请阐明理由。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叙述完整,可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两句话,是否累赘?为什么?
4.叙史贵简。文中“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改成“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文中“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改成:“于是舍人相与谏相如,欲辞去。”何如?请阐明理由。
(解说:这些题目均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三、对比阅读
1.用powerpoint出示《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选段,学生自行阅读。
2.分析:蔺相如和荆轲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解说:对比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阅读消化可在课上完成,分析写文章可放在课下完成。)
四、播放影片
播放根据课文改编的故事片,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