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游,就是游戏的意思,包含着庄子游戏人生的态度。(庄子的很多文章都有游字不只是逍遥游)
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因为我不是很懂:翻翻原文庄子本人并没有流露游戏这种心态啊,各位大师能不能结合原文举个例子(不一定是原句,翻译过来,印象中的也行,没有就算了),给我讲讲。
我总觉得游戏这个说法吧,听上去特别功利,总觉得儒家才会说怎么样是要建工立业,怎么样才是游戏的态度,就是说才会区分它们。我觉得庄子是很坦然的以赤子之心看待万物的,说他游戏人生,游戏世间,我觉得特别别扭,要说庄子是自我放逐我可以理解,但是游世就是游戏世间我老觉得。。这个词听上去很功利的样子就是说特像儒家对道家的解释(或者儒家思想的人对道家思想的解释,谁最先提出这个词的,把他哲学意识形态切一切,肯定是儒的)。。
逍遥游,难道不是自由地驰骋吗(我的古文字功底不太好,也许没有这个意思,我印象中老以为它是漫游啊之类的)我觉得,因为有时候记录哲学的文字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一般都是用相同思想的生活经验解释的(就是说:悟)
希望各位高手能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来解释,粘贴无效(凡是抄的答案这辈子我不给分,因为我已经到网上查过了,看懂了就不问了)。讲解经义也行,各抒己见也行,有论据更好。希望回帖的人多一点你看过陶渊明写的《五柳先生传》吧!就是那种情怀,当一个人对时间的任何事物都无得失之心的时候,内心所用的情愫只有放旷与徜徉,自由自在享受这世间在简素的生活,庄子距今的年代已经久远,但他的那种对时间万象一种自由、一种放达,一种无萦,全部寄存在自己的内心,通过文章大书特书,从而有《逍遥游》,其实一个文人墨客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自己的文章中,古今中午随处可见,你自己多看看文学就知道了!这里的“游”,就是表示对生活的一种放达,自由,无扰的一种神往。说实话我也想过这样的生活。
还有你可以听听一首歌曲叫做《逍遥叹》,其中的意境和这个差不多。
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世情怀。
我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有何见解,这些东西都需要积累。
逍者,从大到小也;遥者,从近到远也;游者,无为而无不为,过而不留也。这是中国哲学的语言。用康德的语言说,逍遥游者,即游于物自身也,即无范畴也,即不成知识论也。绝非如今人所言跟着感觉走之类,此乃苏东坡顺情适性之论,跟庄子风马牛不相及。试想一个大教,如只是顺水推舟,顺适人情,如何能流传下去,此理即不懂哲学者也能看出。
儒道之区别在于儒家是道德进路,性有心显,性为形而上;而道教为无为清净进路,清净者,不乱动手脚之谓,无为者,无为而无不为,绝非撒手不管也。然庄子,老子,道教也有不同,盖庄子的道为性心命形皆带气一滚说,哲学上称为浑天;老子为术和道,而重在术。而道教则杂取庄子之道,老子之术,及其他宗教仪式糅合而成,且对道多半走分解之路即三清。事实上无论儒道,皆有苦有乐,此不可以表面风光观之,尤不可由白话去附会古意。修道皆苦,儒家之战战兢兢,道家之銙心去情,岂不艰苦?成道皆乐,儒家谓“乐者,心之本体。”岂不乐乎?不过各苦其苦,各乐其乐罢了。如人对于人生之艰难无痛楚感受,儒释道皆不可入。
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故读庄子之书,多用漫画式白描语言,贵在汇通其意。庄子一书主旨在于消除现象界的对立来体悟本体界,心,性,神,气一滚说(注意,中国哲学儒释道对四者各有解释,大不相同,不可弄混),由气保心,由心保神,由神保性。对于外在世界主张由个人到天下,不乱动手脚,自生自长。
下面选几段随文解释,以见庄子之大概(括号内为解释):
(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通为一,即无成毁,即无分别,即康德的物自身即佛教的如)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达者即真人,通为一即证知物自身,不用者,非真不用也,乃不粘滞之谓也,用后过而不留之意。)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已即过而不留,然即范畴,即分别。)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同即分别)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此为不见道之害)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是非和即无分别)。
(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此即无分别之知)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此为以分别之知即知识为无分别之知之用)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这个知是分别之知,即知识,有对待,即有条件前提,科学知识皆如此)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此为不乱动手脚)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此为白描,即不受害也)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此为无分别之知即物自身之作用)。
(三)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明者,浮明,即知识,神,带气说,即无知之知)
以上见庄子对见闻之知即科学知识的看法。其实其并非反对知识,而是要去除知识之执,以知养不知(即性)。
(四)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4),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实,即果实。为政勿卤莽灭裂而民自化,此段见庄子的政治思想。)
(五)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注意:此处天,性,情,心,神皆带着气说,与道教由分解之路讲三清不同。此处见庄子对道的理解,即人受天地和气而生,本皆为大人,只因后天受到骚扰,卤莽其性,故并溃漏发。如欲复性,则需保气不受无谓骚扰)
(六)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由此见庄子无用之真用,庄子无为无用之说于此可得的解)
以上三段见庄子对道和外在施设的真实态度。可见其绝非真正无为,弃世,而是通过保己之气而保天下之气,从而使天下治。
(七)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此段文字明白,故不释,此可见庄子非与儒家势不两立,只是对仁义之僵化有感焉。
庄子此类话头甚多,可自观,不过需有古文基础,和哲学常识,不然甚难也。以上即为庄子之大略,然一指可以知味。如真欲了解庄子,需对人生之艰难有相当体悟方可,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以上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是,首先你要搞清楚遊和游不是一个字!说:游,就是游戏的意思,包含着庄子游戏人生的态度。(庄子的很多文章都有游字不只是逍遥游)
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因为我不是很懂:翻翻原文庄子本人并没有流露游戏这种心态啊,各位大师能不能结合原文举个例子(不一定是原句,翻译过来,印象中的也行,没有就算了),给我讲讲。
我总觉得游戏这个说法吧,听上去特别功利,总觉得儒家才会说怎么样是要建工立业,怎么样才是游戏的态度,就是说才会区分它们。我觉得庄子是很坦然的以赤子之心看待万物的,说他游戏人生,游戏世间,我觉得特别别扭,要说庄子是自我放逐我可以理解,但是游世就是游戏世间我老觉得。。这个词听上去很功利的样子就是说特像儒家对道家的解释(或者儒家思想的人对道家思想的解释,谁最先提出这个词的,把他哲学意识形态切一切,肯定是儒的)。。
逍遥游,难道不是自由地驰骋吗(我的古文字功底不太好,也许没有这个意思,我印象中老以为它是漫游啊之类的)我觉得,因为有时候记录哲学的文字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一般都是用相同思想的生活经验解释的(就是说:悟)
希望各位高手能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来解释,粘贴无效(凡是抄的答案这辈子我不给分,因为我已经到网上查过了,看懂了就不问了)。讲解经义也行,各抒己见也行,有论据更好。希望回帖的人多一点你看过陶渊明写的《五柳先生传》吧!就是那种情怀,当一个人对时间的任何事物都无得失之心的时候,内心所用的情愫只有放旷与徜徉,自由自在享受这世间在简素的生活,庄子距今的年代已经久远,但他的那种对时间万象一种自由、一种放达,一种无萦,全部寄存在自己的内心,通过文章大书特书,从而有《逍遥游》,其实一个文人墨客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自己的文章中,古今中午随处可见,你自己多看看文学就知道了!这里的“游”,就是表示对生活的一种放达,自由,无扰的一种神往。说实话我也想过这样的生活。
还有你可以听听一首歌曲叫做《逍遥叹》,其中的意境和这个差不多。
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世情怀。
我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有何见解,这些东西都需要积累。
逍者,从大到小也;遥者,从近到远也;游者,无为而无不为,过而不留也。这是中国哲学的语言。用康德的语言说,逍遥游者,即游于物自身也,即无范畴也,即不成知识论也。绝非如今人所言跟着感觉走之类,此乃苏东坡顺情适性之论,跟庄子风马牛不相及。试想一个大教,如只是顺水推舟,顺适人情,如何能流传下去,此理即不懂哲学者也能看出。
儒道之区别在于儒家是道德进路,性有心显,性为形而上;而道教为无为清净进路,清净者,不乱动手脚之谓,无为者,无为而无不为,绝非撒手不管也。然庄子,老子,道教也有不同,盖庄子的道为性心命形皆带气一滚说,哲学上称为浑天;老子为术和道,而重在术。而道教则杂取庄子之道,老子之术,及其他宗教仪式糅合而成,且对道多半走分解之路即三清。事实上无论儒道,皆有苦有乐,此不可以表面风光观之,尤不可由白话去附会古意。修道皆苦,儒家之战战兢兢,道家之銙心去情,岂不艰苦?成道皆乐,儒家谓“乐者,心之本体。”岂不乐乎?不过各苦其苦,各乐其乐罢了。如人对于人生之艰难无痛楚感受,儒释道皆不可入。
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故读庄子之书,多用漫画式白描语言,贵在汇通其意。庄子一书主旨在于消除现象界的对立来体悟本体界,心,性,神,气一滚说(注意,中国哲学儒释道对四者各有解释,大不相同,不可弄混),由气保心,由心保神,由神保性。对于外在世界主张由个人到天下,不乱动手脚,自生自长。
下面选几段随文解释,以见庄子之大概(括号内为解释):
(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通为一,即无成毁,即无分别,即康德的物自身即佛教的如)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达者即真人,通为一即证知物自身,不用者,非真不用也,乃不粘滞之谓也,用后过而不留之意。)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已即过而不留,然即范畴,即分别。)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同即分别)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此为不见道之害)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是非和即无分别)。
(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此即无分别之知)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此为以分别之知即知识为无分别之知之用)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这个知是分别之知,即知识,有对待,即有条件前提,科学知识皆如此)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此为不乱动手脚)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此为白描,即不受害也)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此为无分别之知即物自身之作用)。
(三)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明者,浮明,即知识,神,带气说,即无知之知)
以上见庄子对见闻之知即科学知识的看法。其实其并非反对知识,而是要去除知识之执,以知养不知(即性)。
(四)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4),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实,即果实。为政勿卤莽灭裂而民自化,此段见庄子的政治思想。)
(五)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注意:此处天,性,情,心,神皆带着气说,与道教由分解之路讲三清不同。此处见庄子对道的理解,即人受天地和气而生,本皆为大人,只因后天受到骚扰,卤莽其性,故并溃漏发。如欲复性,则需保气不受无谓骚扰)
(六)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由此见庄子无用之真用,庄子无为无用之说于此可得的解)
以上三段见庄子对道和外在施设的真实态度。可见其绝非真正无为,弃世,而是通过保己之气而保天下之气,从而使天下治。
(七)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此段文字明白,故不释,此可见庄子非与儒家势不两立,只是对仁义之僵化有感焉。
庄子此类话头甚多,可自观,不过需有古文基础,和哲学常识,不然甚难也。以上即为庄子之大略,然一指可以知味。如真欲了解庄子,需对人生之艰难有相当体悟方可,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以上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是,首先你要搞清楚遊和游不是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