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师要求要写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文章,大家帮帮忙啊。我现在高2,要字数在1500左右。发给我就可以。
有分拿阿!分值不是很高的原因是因为,我还有3篇2000的作文要靠大家阿!
这是我的旧帖,楼主挑着有用的东西看吧
--------------------------------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原创)
我最想提的,就是郑和船队中海军陆战队的运用。当时的“海军陆战队”,具体说就是舰队搭载的陆军。请注意是“陆军”而非步兵,因为当时郑和选拔舰队战斗人员时,部队的编成除了传统步兵(准确讲也已不再是只装备着冷兵器的老式步兵了,而是冷热兵器兼有)外,还有使用重火器的炮兵,以及骑兵--用舰船运送“大量马匹”漂洋过海,也是郑和船队的壮举,如此奇迹实非西班牙殖民者远征印加帝国时仅仅携带了数匹马所能及也。
最突出的战例就是,郑和出使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锡兰国王贪图郑和船队的财宝,意欲对郑和使团行劫。他一面以数万之众阻绝使团归路,一面分兵袭击远在海岸的中国船队。郑和随行卫队3000,人数虽远逊对方,但因为武器精良,士卒训练有素,使得围困的锡兰军队并未讨到便宜。同时,郑和派出人来,乘“快马”(骑兵的运用),火速前往船队锚地,赶在敌发动偷袭前向船队发出了警报,遂使中国留守部队严阵以待,避免了一场大祸。
与此同时,郑和手下的明朝军队真正开始发威了--明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进锡兰王城(史载明军“衔枚疾走”,显然也是大规模运用骑兵),一举生擒锡兰王,将其扣作人质,并在与敌对峙6天后的一个凌晨,悄无声息的打开城门,伐木取道20余里(好像又隐含着明军工程兵的影子哩),最终保护着郑和使团平安返回了船队,而几万锡兰军队,面对着国王被擒的突变局势,束手无策。
现代的海军陆战队其实就是由古代和近代“舰队搭载登陆的陆军部队”发展演变而来的。很多人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制式化的海军陆战队是成立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海军陆战队,但我以为“郑和船队的战斗人员,已经具有了实质上的海军陆战队意义”。可以想像,郑和船队为了适应远洋需要,在明朝军队中遴选的必定是“熟悉水性,能忍受海上艰苦生活,同时精通步骑作战”的“复合型军人”作为舰队护卫。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登陆部队与海上力量协同作战方面,郑和或明王朝高层必然进行过统筹的计划与精确的演练――锡兰岛之战就充分说明了,当年的中国陆海军在协同一体化方面已经实现了相当的战术默契。当然这也证实了郑和那3000奇兵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登陆部队。
另外一个,就是武器的配属,不过这方面我还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但考虑到郑和船队事前准备的周密,估计在部队装备上依照外洋作战的特殊环境做了相应的改进或调整,比如尽量携带轻便的步兵火炮,加强金属武器及火药的防潮防锈蚀工作,妥善处理远洋运输马匹所带来的牲畜成活及登陆后适应当地气候问题――我所举出的不过是当时亟待解决的大量难题中很少的一部分罢了,然而郑和船队却都能一一克服,这怎不让人叹服古代中国人的雄才大略与惊人智慧呢?在郑和船队曾经靠岸过的印度南部卡利卡特港,当地人是这样描述明军雄姿的――他们“戴着头盔和面具,拿着长矛一样的武器”,“就象君士坦丁堡的骑士”――如此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明军装备的精良。
还有一个战例就是剿灭海寇陈祖义,这次战斗主要发生在海上,从单纯的军事角度看,郑和率领的明朝水师继承了蒙元舟师的勇猛作风,而在战术上则表现的更加灵活(比如敌来犯前整个舰队偃旗息鼓,实施灯火管制,麻痹了对方;战斗打响后立即依照战前部署将敌分割包围,聚而歼之),并且比较充分的发扬了新式火器的威力。对于这次战斗,现代人经常批评郑和没有象西方殖民国家那样去“主动扶持华人陈祖义而是将其剿灭”,这样说看似有些道理,但是却违背了起码的历史唯物主义――要知道,在唯利是图方面,西方殖民主义国家是绝对不可能长期仰仗并信任海盗的。当年的西方殖民者在稳固其海上贸易线后,对于无论是本国还是外国的海盗,又何曾再和颜悦色过呢?哪一个不是剿之而后快呢?
而且,在国家利益之上的原则下,我们中国的皇朝不也曾短暂的与海上强人联手过吗?郑和的“本家”(开个玩笑)――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何许人也?有人可能会说,当爹的是个卖主求荣之辈,作儿子的倒还算条汉子,更有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之壮举。呵呵,大家说的都没错,只是我要补充一点――没有郑芝龙当年鏖战海上,开创了郑氏集团称霸东亚海面的局面,郑成功哪里来的如此勇猛善战的水上劲旅呢?这里我们不必讳言――郑氏集团是地道的海盗发家,最后才走上的与国家力量联合(我们管这叫“招安”,其实郑芝龙从未惧服过明王朝)的道路。郑氏集团鼎盛时期,整个南中国海的来往船只,无论是亚洲人的小型帆船,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舰,“无郑氏号令者,不能往来”!更有甚者,在与当时唯一的竞争者荷兰东印度公司作战时,郑氏海军一举在料罗湾击沉荷兰战舰8艘,并且从福建铜山岛一直把溃败的荷兰人追击到厦门!
呵呵,扯远了,让我们把话题还回到郑和下西洋上来。
郑和船队乘员之众,舰只数量之大,在世界航海史上都绝对是空前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具体而现实的问题――郑和当年是如何有效的管理与约束手下的数万部属呢?在这里,我不准备罗列史料来证明什么,只是又想到――在中国人开创这远洋壮举若干年之后,西方几艘小吨位舰只组成的船队开始的环球航行,说实话,对于西方人的探险精神,我还是挺佩服的,但是他们在整个航行中组织混乱,纪律松散,逃亡与叛变事件频发,闹到最后往往都落得个“仅有少量人员和船只逃回本土,而大多数船员早已丧命异邦或葬身鱼腹的下场”,这就使得他们与郑和船队相比愈加逊色了。
现在很多人说起郑和下西洋只是一味的贬低其意义,比如什么“并未使中国走上殖民海外称霸世界的扩张道路”――这叫什么逻辑?我们不能自己在近现代深受东西方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的欺压,就把历史罪责无限上纲到郑和的身上,这是极不公平的,更是十分错误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道我们强大起来,就该去步大大小小的霸权主义者的后尘吗?
而且,即使我们从现代海军在和平时期的作用来看,也会惊讶的发现――早在数百年前,郑和船队已经很好的贯彻执行了“国家实力展示+海上威慑+友好使者+获取情报”的现代海军职责,古人大智慧至此,我等岂有不感佩万分之理?
国家实力展示,自不必说;而郑和船队的海上威慑作用,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最明显的有两个,一个是郑和船队泊驻占城(今越南归仁港),当时明军讨伐安南黎氏政权的战役虽已初战告捷,但印支半岛局势仍不稳定。作为时而藩属明朝却又时而叛变的占城国来说,郑和庞大舰队的“来访”无疑是震撼性的,这就是中国海军的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充分达到了“恩威并施”的目的。
还有一个例子就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了――当郑和船队第一次出洋,驶近爪哇岛后,当地的西王都马板(爪哇当时处于分裂状态,分东西两王国)刚刚击败东王,他的手下得意忘形之际,大概也是杀人杀的手滑,居然把郑和刚刚登岸的随员杀了170多人。都马板虽是个暴君,总算头脑还比较清醒,在知道了中国船队配有重兵和大量战舰后,害怕起来,连忙遣使谢罪,并允诺呈供黄金6万两赔偿中方的人员与物资损失。永乐皇帝得报原谅了都马板,让他偿付1万两了事,算是“大人不计小人过”――这里还有个伏笔,据此事发生前100多年,即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的几万舟师就曾经大举进攻过这个爪哇岛,那可是地道的暴虐征伐,绝没有郑和船队的这般温文尔雅啊。虽然元军大意失荆州,先胜而后败,但是“从海上而来的远方强敌”却成了爪哇历代统治者的噩梦。此番,这样一支无论是规模还是军威都远胜当年元军的中国舰队的到来,怎么能使都马板不心惊肉跳呢?认错服软,自然也就成了他最现实的选择。
作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友好使者,郑和船队在对外交往中从不轻开战衅,向来都是和平对待各国。而那些被迫采取武力的自卫行动,也都严格遵循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未主动干涉过别国内政,这也充分说明了郑和船队是一支文明威武之师。
获取情报,同样是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人物,其次远洋航行,使当时的中国皇朝获得了大量有关沿线各国,真实而鲜活的资料。其中很多用中国水手鲜血和汗水绘制而成的精密海图,据说后来传到了西方,为后者的环球航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实现在的西方人自己都在质疑;为什么当时他们开始环球航行时,手中掌握的神秘海图居然连泊驻地的淡水补给点都标注的一清二楚呢?也有学者大胆提出――郑和船队派出的分舰队曾经到达过南北美洲,甚至于是中国人率先完成的环球航行壮举,当然这些暂时还无史可考,但其中隐含的些许信息,却值得我们思索。
ok,说到这里,我也该搁笔了。不过,还是那句话――我们在这里回顾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分析其中精彩的军事斗争实例,为的就是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可并非为鼓吹大国沙文主义呀,呵呵。
红旗近卫军
2004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