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为什么?关于本文有两种意见:
1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别人写的,文中的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心是所向往的理想人物,是他所追求的。与陶渊明相似,仿佛是他的自传,这一点也不奇怪。这只说明陶渊明的修为很高,就要达到他自己的理想了。当然他一点也不自恋。如果他自恋,认为自己就是五柳先生的话,那他早就写下这篇文章,作为自传了。
南朝人沈约、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它突出地刻画出一个脱尘拔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便是证明,...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画像。南朝人沈约、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它突出地刻画出一个脱尘拔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分的交代。这位五柳先生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宅旁有五棵柳树,便以五柳为号。古人既重地望,也重声名的。而五柳先生既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名字,都见出他远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便使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
“闲静”二句用正面叙说点出五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因为不为荣名利禄动心,所以能守志不阿,高出于流俗之上。“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互相映照。“闲静”既不因交往,“少言”即不喜应酬,也就是与世俗社会“息交”,正是不慕荣利者才有的表现。
下面分四个方面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好读书”四句讲读书。他的读书态度很特别,“不求甚解”,只重在书中会己意、惬己心者,也就是寻求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八句讲饮酒。好饮酒,而家贫不常有酒,所以只要亲旧招饮,一招即去,一饮即醉,一醉即退,丝毫不以去留为意。见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于酒有情,于人无意,把嗜酒之味写得十分浓足。“环堵”五句讲安贫。住的是遮不住太阳挡不住风的破房子,穿的是粗布短衣还破着窟窿,打着补丁,瓢里常常没水,碗里常常没饭,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晏如也”,处之坦然。既不困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常著”四句是讲著文。他吟诗作文也在示志娱情。示什么志,娱什么情呢?就是本篇传记中所写的高志奇情:憎恶世俗,守志田园,借文章自乐其志,忘怀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终。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勾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来了,活起来了。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风神宛然。是自传,
作者写《五柳先生传》,着重刻画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无谓的。显然是颂扬这种精神和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显然是以这种精神和态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传》不仅是自况,还是自许、自赞。但是这赞许之意,并不直接诉诸文字,而是寓于字里行间。于叙事中见颂扬,于颂扬中见兀傲。粗粗读来,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转一体味,扬己傲世之意尽在其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观叙述的语句中,包含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39.html是的
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题解】这是一篇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梁朝的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及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可见本文是作者自抒志趣的文章。
文中描绘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清人评说此传是:“潇潇澹逸,一片神行之文。”(〔古文观止》)今人王瑶以为此文作于太元十七年(392)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bzgwgz_003/bz>钦立则以为作于刘宋永初元年(420)前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1〕,亦不详其姓字〔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6〕,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7〕,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8〕,不蔽风日,短褐穿结〔9〕,箪瓢屡空〔10〕,晏如也〔1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12〕:黔娄之妻有言〔13〕:“不戚戚于贫贱〔14〕,不汲汲于富贵〔15〕。”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6〕?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17〕?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述说自己的丈夫:“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这不是成了生活在无怀氏、葛天氏时代里的人了吗?
(徐鹏)
【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何等样人。〔2〕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3〕号:古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别号。〔4〕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5〕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6〕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7〕造:去、到。〔8〕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9〕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10〕箪(dān丹):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嫖):舀水的葫芦。〔11〕晏如:安然自得。〔12〕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被传人的评论。〔13〕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14〕戚戚:忧虑的样子。〔15〕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16〕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指五柳先生。若人
0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为什么?关于本文有两种意见:
1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别人写的,文中的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心是所向往的理想人物,是他所追求的。与陶渊明相似,仿佛是他的自传,这一点也不奇怪。这只说明陶渊明的修为很高,就要达到他自己的理想了。当然他一点也不自恋。如果他自恋,认为自己就是五柳先生的话,那他早就写下这篇文章,作为自传了。
南朝人沈约、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它突出地刻画出一个脱尘拔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便是证明,...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画像。南朝人沈约、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它突出地刻画出一个脱尘拔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分的交代。这位五柳先生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宅旁有五棵柳树,便以五柳为号。古人既重地望,也重声名的。而五柳先生既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名字,都见出他远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便使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
“闲静”二句用正面叙说点出五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因为不为荣名利禄动心,所以能守志不阿,高出于流俗之上。“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互相映照。“闲静”既不因交往,“少言”即不喜应酬,也就是与世俗社会“息交”,正是不慕荣利者才有的表现。
下面分四个方面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好读书”四句讲读书。他的读书态度很特别,“不求甚解”,只重在书中会己意、惬己心者,也就是寻求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八句讲饮酒。好饮酒,而家贫不常有酒,所以只要亲旧招饮,一招即去,一饮即醉,一醉即退,丝毫不以去留为意。见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于酒有情,于人无意,把嗜酒之味写得十分浓足。“环堵”五句讲安贫。住的是遮不住太阳挡不住风的破房子,穿的是粗布短衣还破着窟窿,打着补丁,瓢里常常没水,碗里常常没饭,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晏如也”,处之坦然。既不困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常著”四句是讲著文。他吟诗作文也在示志娱情。示什么志,娱什么情呢?就是本篇传记中所写的高志奇情:憎恶世俗,守志田园,借文章自乐其志,忘怀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终。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勾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来了,活起来了。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风神宛然。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是的
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题解】这是一篇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梁朝的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及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可见本文是作者自抒志趣的文章。
文中描绘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清人评说此传是:“潇潇澹逸,一片神行之文。”(〔古文观止》)今人王瑶以为此文作于太元十七年(392)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bzgwgz_003/bz>钦立则以为作于刘宋永初元年(420)前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1〕,亦不详其姓字〔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6〕,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7〕,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8〕,不蔽风日,短褐穿结〔9〕,箪瓢屡空〔10〕,晏如也〔1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12〕:黔娄之妻有言〔13〕:“不戚戚于贫贱〔14〕,不汲汲于富贵〔15〕。”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6〕?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17〕?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述说自己的丈夫:“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这不是成了生活在无怀氏、葛天氏时代里的人了吗?
(徐鹏)
【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何等样人。〔2〕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3〕号:古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别号。〔4〕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5〕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6〕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7〕造:去、到。〔8〕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9〕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10〕箪(dān丹):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嫖):舀水的葫芦。〔11〕晏如:安然自得。〔12〕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被传人的评论。〔13〕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14〕戚戚:忧虑的样子。〔15〕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16〕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指五柳先生。若人
0是自传,
作者写《五柳先生传》,着重刻画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无谓的。显然是颂扬这种精神和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显然是以这种精神和态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传》不仅是自况,还是自许、自赞。但是这赞许之意,并不直接诉诸文字,而是寓于字里行间。于叙事中见颂扬,于颂扬中见兀傲。粗粗读来,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转一体味,扬己傲世之意尽在其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观叙述的语句中,包含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