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想到曾经与他争夺过太子地位的曹植,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召曹植进宫,对他说,你不是文思敏捷吗?好吧,你走七步作一首诗,事成则罢,诗不成别怪我把你处死。曹植见状,心潮澎湃,他会想什么?话说曹操死后,大儿子曹丕将他的尸体葬在邯郡高陵,便继承了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同时,封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开始理政朝纲,大小宫僚尽皆升贺,一片欢腾。
忽一日,华歆上殿来奏说:“鄢陵侯曹彰已交割军马,赴本国去了;临淄侯曹植、肖怀侯曹熊两人竟不来奔丧,理当问罪!”
曹丕听奏,立即分别派了两位使者前往临淄和肖怀问罪。不一日,肖怀使者回来说:“肖怀侯曹熊恐怕问罪,自己上吊死了。”曹丕听了,命令用厚礼埋葬,并下令诏赠曹熊为肖怀王。又过了一日,临淄使者来报说:“临淄侯曹植整天与丁仪丁廙两兄弟饮酒作乐,傲慢无礼,听说使者到了连地都不下,端坐不动”;那个丁仪还破口大骂,说:“过去先王本打算立我主为世子(继承人),结果被奸臣所阻,现在先王刚死不久,就来问罪于同生骨肉,这是为什么?”那个叫丁廙的也说:“我主聪明冠世,自然应当继承王位,现在反而不得立为王,你们那些大臣不识人才怎么到了这种程度呢?”后来临淄王竟一怒之下叫出武士将臣乱棒打将出来。
听到这里,曹丕大怒,马上命令许褚率领虎工军三千,火速到临淄擒拿曹植等一干人来。许褚奉命带兵来到临淄,守将阻拦,许褚立刻将其斩首,然后直入城中到了曹植的府堂。只见曹植与丁仪丁廙等都喝得大醉,有的倚在墙上,有的卧伏桌边。许褚下令说:“都给我绑起来!”兵士听令了下子都上来了,把他们一个个地捆起来,押入了兵车;府下的大小官员也都拿将起来,随曹植一同解往邯郡,听候曹丕处理。到了邯郡,曹丕先下令杀了丁仪丁廙等。
却说曹丕的母亲卞氏,听到曹熊吊死,心里甚是悲伤;这回又听说曹植被抓起来,朋友丁仪哥俩被杀,更是吃惊,所以急忙上殿去见曹丕。曹丕见母亲上殿,急忙下拜。
卞氏哭着对曹丕说:“你的弟弟曹植平生好酒轻狂,是因为他自己仗着胸中之才,所以放纵。你应该念同胞之情留他的性命。这样,我就是到了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
曹丕对母亲说:“我也是深爱他的才学,怎么能害他呢,今天我是要教训他改变自己的性子,母亲不必担心!”
卞氏去后,华歆问道:“方才是不是太后来劝你不要杀子建?”曹丕说:“是!”华歆说:“子建有才有智,终将对你不利。假如不早把他除掉,必定成为后患。”曹丕说:“母亲的意思不可违背。”华歆说:“人都说曹子建出口成章,臣我不信,主上可以召见,以才试之。假如不能就杀掉他,假如能就贬谪他,以堵住文人之口。”曹丕忙说:“就这么办!”
过了一会儿,曹植上殿来见。只见他惶恐地跪在地上请罪。曹丕说:“我和你按情理说是兄弟,按礼仪说是君臣,你怎么敢仗着你的才学蔑视礼法呢?过去父王在世的时候,你常以文章在人前夸耀自己,我怀疑你是用别人代笔而作。现在限你于七步之中吟诗一首,你如果能做出来,就免你一死;你如果做不出来,就加重治罪,决不宽恕。”曹植听了说:“请出题目吧!”
这时候,曹丕看殿上挂着一幅水墨画,画有两只牛在大墙之下顶架,一头牛坠井而死。于是他就指着这幅画说:“就以这幅画为题吧,诗中不许犯‘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的字样。”说完,只见曹植在殿上走了七步,脱口吟诗一首: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欲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和众人听后都很惊讶。这时候,曹丕又说:“七步成诗,我感觉还是慢,你能够应声而作一首吗?”曹植说:“愿马上出题。”曹丕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这个为题不许犯着‘兄弟’二字。”曹植不假思索地应声吟出一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以后流下泪来。于是饶了曹植的性命,贬他为安乡侯。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处心积虑,战胜了文才更胜一筹的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成为魏王,以不参加葬礼之罪逼弟弟曹植写下《七步诗》,险些将其杀害,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坐稳了魏王之位。之后不久,曹丕又逼迫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开国皇帝,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曹丕看出刘备要失败,但不听谋士贾诩、刘晔之言,偏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临终前托付曹睿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称之为陈思王。他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领袖之一。曹植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年十余岁,诵《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植行为放荡,不拘小节,每为工于心计的曹丕算计,渐渐失宠于曹操。曹操死后,曹丕、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倍受猜忌和迫害。由于长期遭受迫害,精神上受到沉重压抑和打击,终于郁闷而死,时年41岁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是中国古代最为短小而有名的诗篇之一,“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成了成语,至今引用不衰。但这首诗是不是曹植写的,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古今都有学者认定此诗为伪,理由是几种
古老的曹植集中皆无此诗。这样来立论,根据似有不足,因为我们知道,最早正式为曹植编定的集子出于他的侄儿魏明帝曹叡的旨意,《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太和六年(232)曹植死,时年四十一;过了几年,景初(237~239)中明帝诏曰:“陈思王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以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中外。”这个集子显然不全:另据曹植本人先前所说,他自己选编自己的辞赋,“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前录自序》),这些还不是他一生辞赋的全部,就已经有这么多;而奉旨编撰的钦定本全集,包括赋颂诗铭杂论在内却一共只有“百馀篇”——这里一定被删掉了很多作品。
像《七步诗》这样的诗篇,在钦定本中删去不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一篇非删不可,因为这首诗讽刺打击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魏明帝曹叡的父亲魏文帝曹丕。曹植这首诗当时一定非常遭忌讳。寓禁于编,早已发凡起例于曹叡,到清朝,乾隆皇帝搞《四库全书》,则为其集大成而尤其著名者也。
关于《七步诗》及其产生的背景,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可知在刘宋时代,此诗尚颇为人们熟知,且有故事流传。好诗总是禁而不止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高水平的名著,其中的材料往往被视为重要的史料。据此则《七步诗》自应确认为真。
又《太平广记》卷一七三引《世说》,其中《七步诗》的文本也是六句,仅个别字句略有异同。只是此诗的文本有繁简之别,另有一种四句本,《文选》卷六十任彦昇(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陈思见称于七步”句下李善注引《世说》云:
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诗曰:“萁在灶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里文字比较简略,不知是李善所见之《世说》即已如此还是他在引用时有所删节。由六句压为四句,很像一首唐人的五绝。古书注释中的引文往往并不严格按照原文引录,为简明起见可以有所省略,而为了引文的通妥流畅起见,又相应地改易少数几个字。这种作风到晚近以来还有,某些老派学者的引文有时不尽忠实于原文,就是这种老传统在起作用。
与六句本原诗相比,李善注所录之四句本保留了它的主要内容,而将诗的前两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删掉了。删掉这两句,诗的妙喻仍在,主要意思也没有变化:拿豆秸草作燃料来煮豆子,本是同根生的东西如此相煎甚急——现在是亲兄弟相煎甚急,令人不胜感慨。
此后更流行的文本则将李善注所引本的首句改为“煮豆燃豆萁”(《诗纪》卷十四引“一作”本)。这样一来,诗的开头就把豆和萁一道提出,更便于为下文张本,看上去要比一开始就突如其来地说“萁在灶下燃”更稳妥自然一些。这一改动不知出于何许人,其人实为高手。
曹植原作六句本显得比较古朴。这首诗的生长点在于燃豆萁煮豆子,那么煮豆子是要做什么呢,诗的前两句说得很明白:“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是当时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先把豆子煮熟,然后让它发酵,加上盐和若干香料,做成“豆豉”或称“盐豉”,不加盐的则为淡豉,均为美味,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汁液,尤为常用的调味品(详见《齐民要术》卷八《作豉》)。在魏晋时代,豆豉算是新兴的美味,所以曹植在诗中详细言之。而到唐人或更后的读者心目当中,“豆豉”乃是十分普通的东西,“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些话完全可以不去多说。某一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对文学创作总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从《七步诗》的变迁看去,改诗有时同科技水平之与时俱进也不无关系。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西晋的一个小故事:“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蓴羹,但未下盐豉耳!’”北方贵公子王济(武子)看不起从南方来的“亡国之馀”陆机,以羊酪为天下美味,而陆机则以蓴(莼)羹来与之对垒。做蓴羹须下盐豉,味道才能勾得出来;陆机认为羊酪虽好,也就相当于未下盐豉的蓴羹——北方的美味乃是二流货色。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当时北人南人互存偏见,所以往往有这样斗法式的问答,现在看去颇不足为训,但由此可知盐豉在魏晋时代的地位甚高,也可知曹植写诗时为什么那样不惜笔墨。
这样看来,今天重编注曹植的诗,《七步诗》应予录入,并当以《世说新语·文学》所引之六句本为准;至于后来的变成四句的删节本(李善注所引者)和进一步修改本(《诗纪》所引者),可以不管,也可以作为附录列入备考。前人或谓《七步诗》“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其说颇有见地,但乃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的比较论;如果从文献角度着眼,则自当以六句本为基准。
曹丕打压迫害乃弟曹植用心良苦,手法甚多,原因无非是曹植曾经是他的竞争对手,一度似有可能继承父王曹操的地位。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对曹植防范、报复甚严,无所不用其极。帝王式的思维往往如此。专制主义导致人性严重异化,中国古代皇室成员中父子、叔侄、兄弟们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史不绝书;但是就此写诗的人不多,好的更少,此《七步诗》所以可贵而传诵甚广也。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想到曾经与他争夺过太子地位的曹植,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召曹植进宫,对他说,你不是文思敏捷吗?好吧,你走七步作一首诗,事成则罢,诗不成别怪我把你处死。曹植见状,心潮澎湃,他会想什么?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是中国古代最为短小而有名的诗篇之一,“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成了成语,至今引用不衰。但这首诗是不是曹植写的,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古今都有学者认定此诗为伪,理由是几种
古老的曹植集中皆无此诗。这样来立论,根据似有不足,因为我们知道,最早正式为曹植编定的集子出于他的侄儿魏明帝曹叡的旨意,《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太和六年(232)曹植死,时年四十一;过了几年,景初(237~239)中明帝诏曰:“陈思王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以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中外。”这个集子显然不全:另据曹植本人先前所说,他自己选编自己的辞赋,“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前录自序》),这些还不是他一生辞赋的全部,就已经有这么多;而奉旨编撰的钦定本全集,包括赋颂诗铭杂论在内却一共只有“百馀篇”——这里一定被删掉了很多作品。
像《七步诗》这样的诗篇,在钦定本中删去不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一篇非删不可,因为这首诗讽刺打击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魏明帝曹叡的父亲魏文帝曹丕。曹植这首诗当时一定非常遭忌讳。寓禁于编,早已发凡起例于曹叡,到清朝,乾隆皇帝搞《四库全书》,则为其集大成而尤其著名者也。
关于《七步诗》及其产生的背景,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可知在刘宋时代,此诗尚颇为人们熟知,且有故事流传。好诗总是禁而不止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高水平的名著,其中的材料往往被视为重要的史料。据此则《七步诗》自应确认为真。
又《太平广记》卷一七三引《世说》,其中《七步诗》的文本也是六句,仅个别字句略有异同。只是此诗的文本有繁简之别,另有一种四句本,《文选》卷六十任彦昇(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陈思见称于七步”句下李善注引《世说》云:
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诗曰:“萁在灶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里文字比较简略,不知是李善所见之《世说》即已如此还是他在引用时有所删节。由六句压为四句,很像一首唐人的五绝。古书注释中的引文往往并不严格按照原文引录,为简明起见可以有所省略,而为了引文的通妥流畅起见,又相应地改易少数几个字。这种作风到晚近以来还有,某些老派学者的引文有时不尽忠实于原文,就是这种老传统在起作用。
与六句本原诗相比,李善注所录之四句本保留了它的主要内容,而将诗的前两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删掉了。删掉这两句,诗的妙喻仍在,主要意思也没有变化:拿豆秸草作燃料来煮豆子,本是同根生的东西如此相煎甚急——现在是亲兄弟相煎甚急,令人不胜感慨。
此后更流行的文本则将李善注所引本的首句改为“煮豆燃豆萁”(《诗纪》卷十四引“一作”本)。这样一来,诗的开头就把豆和萁一道提出,更便于为下文张本,看上去要比一开始就突如其来地说“萁在灶下燃”更稳妥自然一些。这一改动不知出于何许人,其人实为高手。
曹植原作六句本显得比较古朴。这首诗的生长点在于燃豆萁煮豆子,那么煮豆子是要做什么呢,诗的前两句说得很明白:“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是当时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先把豆子煮熟,然后让它发酵,加上盐和若干香料,做成“豆豉”或称“盐豉”,不加盐的则为淡豉,均为美味,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汁液,尤为常用的调味品(详见《齐民要术》卷八《作豉》)。在魏晋时代,豆豉算是新兴的美味,所以曹植在诗中详细言之。而到唐人或更后的读者心目当中,“豆豉”乃是十分普通的东西,“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些话完全可以不去多说。某一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对文学创作总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从《七步诗》的变迁看去,改诗有时同科技水平之与时俱进也不无关系。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西晋的一个小故事:“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蓴羹,但未下盐豉耳!’”北方贵公子王济(武子)看不起从南方来的“亡国之馀”陆机,以羊酪为天下美味,而陆机则以蓴(莼)羹来与之对垒。做蓴羹须下盐豉,味道才能勾得出来;陆机认为羊酪虽好,也就相当于未下盐豉的蓴羹——北方的美味乃是二流货色。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当时北人南人互存偏见,所以往往有这样斗法式的问答,现在看去颇不足为训,但由此可知盐豉在魏晋时代的地位甚高,也可知曹植写诗时为什么那样不惜笔墨。
这样看来,今天重编注曹植的诗,《七步诗》应予录入,并当以《世说新语·文学》所引之六句本为准;至于后来的变成四句的删节本(李善注所引者)和进一步修改本(《诗纪》所引者),可以不管,也可以作为附录列入备考。前人或谓《七步诗》“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其说颇有见地,但乃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的比较论;如果从文献角度着眼,则自当以六句本为基准。
曹丕打压迫害乃弟曹植用心良苦,手法甚多,原因无非是曹植曾经是他的竞争对手,一度似有可能继承父王曹操的地位。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对曹植防范、报复甚严,无所不用其极。帝王式的思维往往如此。专制主义导致人性严重异化,中国古代皇室成员中父子、叔侄、兄弟们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史不绝书;但是就此写诗的人不多,好的更少,此《七步诗》所以可贵而传诵甚广也。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处心积虑,战胜了文才更胜一筹的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成为魏王,以不参加葬礼之罪逼弟弟曹植写下《七步诗》,险些将其杀害,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坐稳了魏王之位。之后不久,曹丕又逼迫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开国皇帝,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曹丕看出刘备要失败,但不听谋士贾诩、刘晔之言,偏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临终前托付曹睿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称之为陈思王。他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领袖之一。曹植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年十余岁,诵《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植行为放荡,不拘小节,每为工于心计的曹丕算计,渐渐失宠于曹操。曹操死后,曹丕、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倍受猜忌和迫害。由于长期遭受迫害,精神上受到沉重压抑和打击,终于郁闷而死,时年41岁话说曹操死后,大儿子曹丕将他的尸体葬在邯郡高陵,便继承了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同时,封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开始理政朝纲,大小宫僚尽皆升贺,一片欢腾。
忽一日,华歆上殿来奏说:“鄢陵侯曹彰已交割军马,赴本国去了;临淄侯曹植、肖怀侯曹熊两人竟不来奔丧,理当问罪!”
曹丕听奏,立即分别派了两位使者前往临淄和肖怀问罪。不一日,肖怀使者回来说:“肖怀侯曹熊恐怕问罪,自己上吊死了。”曹丕听了,命令用厚礼埋葬,并下令诏赠曹熊为肖怀王。又过了一日,临淄使者来报说:“临淄侯曹植整天与丁仪丁廙两兄弟饮酒作乐,傲慢无礼,听说使者到了连地都不下,端坐不动”;那个丁仪还破口大骂,说:“过去先王本打算立我主为世子(继承人),结果被奸臣所阻,现在先王刚死不久,就来问罪于同生骨肉,这是为什么?”那个叫丁廙的也说:“我主聪明冠世,自然应当继承王位,现在反而不得立为王,你们那些大臣不识人才怎么到了这种程度呢?”后来临淄王竟一怒之下叫出武士将臣乱棒打将出来。
听到这里,曹丕大怒,马上命令许褚率领虎工军三千,火速到临淄擒拿曹植等一干人来。许褚奉命带兵来到临淄,守将阻拦,许褚立刻将其斩首,然后直入城中到了曹植的府堂。只见曹植与丁仪丁廙等都喝得大醉,有的倚在墙上,有的卧伏桌边。许褚下令说:“都给我绑起来!”兵士听令了下子都上来了,把他们一个个地捆起来,押入了兵车;府下的大小官员也都拿将起来,随曹植一同解往邯郡,听候曹丕处理。到了邯郡,曹丕先下令杀了丁仪丁廙等。
却说曹丕的母亲卞氏,听到曹熊吊死,心里甚是悲伤;这回又听说曹植被抓起来,朋友丁仪哥俩被杀,更是吃惊,所以急忙上殿去见曹丕。曹丕见母亲上殿,急忙下拜。
卞氏哭着对曹丕说:“你的弟弟曹植平生好酒轻狂,是因为他自己仗着胸中之才,所以放纵。你应该念同胞之情留他的性命。这样,我就是到了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
曹丕对母亲说:“我也是深爱他的才学,怎么能害他呢,今天我是要教训他改变自己的性子,母亲不必担心!”
卞氏去后,华歆问道:“方才是不是太后来劝你不要杀子建?”曹丕说:“是!”华歆说:“子建有才有智,终将对你不利。假如不早把他除掉,必定成为后患。”曹丕说:“母亲的意思不可违背。”华歆说:“人都说曹子建出口成章,臣我不信,主上可以召见,以才试之。假如不能就杀掉他,假如能就贬谪他,以堵住文人之口。”曹丕忙说:“就这么办!”
过了一会儿,曹植上殿来见。只见他惶恐地跪在地上请罪。曹丕说:“我和你按情理说是兄弟,按礼仪说是君臣,你怎么敢仗着你的才学蔑视礼法呢?过去父王在世的时候,你常以文章在人前夸耀自己,我怀疑你是用别人代笔而作。现在限你于七步之中吟诗一首,你如果能做出来,就免你一死;你如果做不出来,就加重治罪,决不宽恕。”曹植听了说:“请出题目吧!”
这时候,曹丕看殿上挂着一幅水墨画,画有两只牛在大墙之下顶架,一头牛坠井而死。于是他就指着这幅画说:“就以这幅画为题吧,诗中不许犯‘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的字样。”说完,只见曹植在殿上走了七步,脱口吟诗一首: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欲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和众人听后都很惊讶。这时候,曹丕又说:“七步成诗,我感觉还是慢,你能够应声而作一首吗?”曹植说:“愿马上出题。”曹丕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这个为题不许犯着‘兄弟’二字。”曹植不假思索地应声吟出一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以后流下泪来。于是饶了曹植的性命,贬他为安乡侯。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想到曾经与他争夺过太子地位的曹植,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召曹植进宫,对他说,你不是文思敏捷吗?好吧,你走七步作一首诗,事成则罢,诗不成别怪我把你处死。曹植见状,心潮澎湃,他会想什么?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处心积虑,战胜了文才更胜一筹的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成为魏王,以不参加葬礼之罪逼弟弟曹植写下《七步诗》,险些将其杀害,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坐稳了魏王之位。之后不久,曹丕又逼迫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开国皇帝,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曹丕看出刘备要失败,但不听谋士贾诩、刘晔之言,偏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临终前托付曹睿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称之为陈思王。他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领袖之一。曹植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年十余岁,诵《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植行为放荡,不拘小节,每为工于心计的曹丕算计,渐渐失宠于曹操。曹操死后,曹丕、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倍受猜忌和迫害。由于长期遭受迫害,精神上受到沉重压抑和打击,终于郁闷而死,时年41岁话说曹操死后,大儿子曹丕将他的尸体葬在邯郡高陵,便继承了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同时,封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开始理政朝纲,大小宫僚尽皆升贺,一片欢腾。
忽一日,华歆上殿来奏说:“鄢陵侯曹彰已交割军马,赴本国去了;临淄侯曹植、肖怀侯曹熊两人竟不来奔丧,理当问罪!”
曹丕听奏,立即分别派了两位使者前往临淄和肖怀问罪。不一日,肖怀使者回来说:“肖怀侯曹熊恐怕问罪,自己上吊死了。”曹丕听了,命令用厚礼埋葬,并下令诏赠曹熊为肖怀王。又过了一日,临淄使者来报说:“临淄侯曹植整天与丁仪丁廙两兄弟饮酒作乐,傲慢无礼,听说使者到了连地都不下,端坐不动”;那个丁仪还破口大骂,说:“过去先王本打算立我主为世子(继承人),结果被奸臣所阻,现在先王刚死不久,就来问罪于同生骨肉,这是为什么?”那个叫丁廙的也说:“我主聪明冠世,自然应当继承王位,现在反而不得立为王,你们那些大臣不识人才怎么到了这种程度呢?”后来临淄王竟一怒之下叫出武士将臣乱棒打将出来。
听到这里,曹丕大怒,马上命令许褚率领虎工军三千,火速到临淄擒拿曹植等一干人来。许褚奉命带兵来到临淄,守将阻拦,许褚立刻将其斩首,然后直入城中到了曹植的府堂。只见曹植与丁仪丁廙等都喝得大醉,有的倚在墙上,有的卧伏桌边。许褚下令说:“都给我绑起来!”兵士听令了下子都上来了,把他们一个个地捆起来,押入了兵车;府下的大小官员也都拿将起来,随曹植一同解往邯郡,听候曹丕处理。到了邯郡,曹丕先下令杀了丁仪丁廙等。
却说曹丕的母亲卞氏,听到曹熊吊死,心里甚是悲伤;这回又听说曹植被抓起来,朋友丁仪哥俩被杀,更是吃惊,所以急忙上殿去见曹丕。曹丕见母亲上殿,急忙下拜。
卞氏哭着对曹丕说:“你的弟弟曹植平生好酒轻狂,是因为他自己仗着胸中之才,所以放纵。你应该念同胞之情留他的性命。这样,我就是到了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
曹丕对母亲说:“我也是深爱他的才学,怎么能害他呢,今天我是要教训他改变自己的性子,母亲不必担心!”
卞氏去后,华歆问道:“方才是不是太后来劝你不要杀子建?”曹丕说:“是!”华歆说:“子建有才有智,终将对你不利。假如不早把他除掉,必定成为后患。”曹丕说:“母亲的意思不可违背。”华歆说:“人都说曹子建出口成章,臣我不信,主上可以召见,以才试之。假如不能就杀掉他,假如能就贬谪他,以堵住文人之口。”曹丕忙说:“就这么办!”
过了一会儿,曹植上殿来见。只见他惶恐地跪在地上请罪。曹丕说:“我和你按情理说是兄弟,按礼仪说是君臣,你怎么敢仗着你的才学蔑视礼法呢?过去父王在世的时候,你常以文章在人前夸耀自己,我怀疑你是用别人代笔而作。现在限你于七步之中吟诗一首,你如果能做出来,就免你一死;你如果做不出来,就加重治罪,决不宽恕。”曹植听了说:“请出题目吧!”
这时候,曹丕看殿上挂着一幅水墨画,画有两只牛在大墙之下顶架,一头牛坠井而死。于是他就指着这幅画说:“就以这幅画为题吧,诗中不许犯‘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的字样。”说完,只见曹植在殿上走了七步,脱口吟诗一首: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欲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和众人听后都很惊讶。这时候,曹丕又说:“七步成诗,我感觉还是慢,你能够应声而作一首吗?”曹植说:“愿马上出题。”曹丕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这个为题不许犯着‘兄弟’二字。”曹植不假思索地应声吟出一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以后流下泪来。于是饶了曹植的性命,贬他为安乡侯。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是中国古代最为短小而有名的诗篇之一,“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成了成语,至今引用不衰。但这首诗是不是曹植写的,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古今都有学者认定此诗为伪,理由是几种
古老的曹植集中皆无此诗。这样来立论,根据似有不足,因为我们知道,最早正式为曹植编定的集子出于他的侄儿魏明帝曹叡的旨意,《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太和六年(232)曹植死,时年四十一;过了几年,景初(237~239)中明帝诏曰:“陈思王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以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中外。”这个集子显然不全:另据曹植本人先前所说,他自己选编自己的辞赋,“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前录自序》),这些还不是他一生辞赋的全部,就已经有这么多;而奉旨编撰的钦定本全集,包括赋颂诗铭杂论在内却一共只有“百馀篇”——这里一定被删掉了很多作品。
像《七步诗》这样的诗篇,在钦定本中删去不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一篇非删不可,因为这首诗讽刺打击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魏明帝曹叡的父亲魏文帝曹丕。曹植这首诗当时一定非常遭忌讳。寓禁于编,早已发凡起例于曹叡,到清朝,乾隆皇帝搞《四库全书》,则为其集大成而尤其著名者也。
关于《七步诗》及其产生的背景,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可知在刘宋时代,此诗尚颇为人们熟知,且有故事流传。好诗总是禁而不止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高水平的名著,其中的材料往往被视为重要的史料。据此则《七步诗》自应确认为真。
又《太平广记》卷一七三引《世说》,其中《七步诗》的文本也是六句,仅个别字句略有异同。只是此诗的文本有繁简之别,另有一种四句本,《文选》卷六十任彦昇(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陈思见称于七步”句下李善注引《世说》云:
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诗曰:“萁在灶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里文字比较简略,不知是李善所见之《世说》即已如此还是他在引用时有所删节。由六句压为四句,很像一首唐人的五绝。古书注释中的引文往往并不严格按照原文引录,为简明起见可以有所省略,而为了引文的通妥流畅起见,又相应地改易少数几个字。这种作风到晚近以来还有,某些老派学者的引文有时不尽忠实于原文,就是这种老传统在起作用。
与六句本原诗相比,李善注所录之四句本保留了它的主要内容,而将诗的前两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删掉了。删掉这两句,诗的妙喻仍在,主要意思也没有变化:拿豆秸草作燃料来煮豆子,本是同根生的东西如此相煎甚急——现在是亲兄弟相煎甚急,令人不胜感慨。
此后更流行的文本则将李善注所引本的首句改为“煮豆燃豆萁”(《诗纪》卷十四引“一作”本)。这样一来,诗的开头就把豆和萁一道提出,更便于为下文张本,看上去要比一开始就突如其来地说“萁在灶下燃”更稳妥自然一些。这一改动不知出于何许人,其人实为高手。
曹植原作六句本显得比较古朴。这首诗的生长点在于燃豆萁煮豆子,那么煮豆子是要做什么呢,诗的前两句说得很明白:“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是当时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先把豆子煮熟,然后让它发酵,加上盐和若干香料,做成“豆豉”或称“盐豉”,不加盐的则为淡豉,均为美味,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汁液,尤为常用的调味品(详见《齐民要术》卷八《作豉》)。在魏晋时代,豆豉算是新兴的美味,所以曹植在诗中详细言之。而到唐人或更后的读者心目当中,“豆豉”乃是十分普通的东西,“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些话完全可以不去多说。某一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对文学创作总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从《七步诗》的变迁看去,改诗有时同科技水平之与时俱进也不无关系。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西晋的一个小故事:“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蓴羹,但未下盐豉耳!’”北方贵公子王济(武子)看不起从南方来的“亡国之馀”陆机,以羊酪为天下美味,而陆机则以蓴(莼)羹来与之对垒。做蓴羹须下盐豉,味道才能勾得出来;陆机认为羊酪虽好,也就相当于未下盐豉的蓴羹——北方的美味乃是二流货色。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当时北人南人互存偏见,所以往往有这样斗法式的问答,现在看去颇不足为训,但由此可知盐豉在魏晋时代的地位甚高,也可知曹植写诗时为什么那样不惜笔墨。
这样看来,今天重编注曹植的诗,《七步诗》应予录入,并当以《世说新语·文学》所引之六句本为准;至于后来的变成四句的删节本(李善注所引者)和进一步修改本(《诗纪》所引者),可以不管,也可以作为附录列入备考。前人或谓《七步诗》“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其说颇有见地,但乃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的比较论;如果从文献角度着眼,则自当以六句本为基准。
曹丕打压迫害乃弟曹植用心良苦,手法甚多,原因无非是曹植曾经是他的竞争对手,一度似有可能继承父王曹操的地位。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对曹植防范、报复甚严,无所不用其极。帝王式的思维往往如此。专制主义导致人性严重异化,中国古代皇室成员中父子、叔侄、兄弟们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史不绝书;但是就此写诗的人不多,好的更少,此《七步诗》所以可贵而传诵甚广也。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想到曾经与他争夺过太子地位的曹植,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召曹植进宫,对他说,你不是文思敏捷吗?好吧,你走七步作一首诗,事成则罢,诗不成别怪我把你处死。曹植见状,心潮澎湃,他会想什么?话说曹操死后,大儿子曹丕将他的尸体葬在邯郡高陵,便继承了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同时,封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开始理政朝纲,大小宫僚尽皆升贺,一片欢腾。
忽一日,华歆上殿来奏说:“鄢陵侯曹彰已交割军马,赴本国去了;临淄侯曹植、肖怀侯曹熊两人竟不来奔丧,理当问罪!”
曹丕听奏,立即分别派了两位使者前往临淄和肖怀问罪。不一日,肖怀使者回来说:“肖怀侯曹熊恐怕问罪,自己上吊死了。”曹丕听了,命令用厚礼埋葬,并下令诏赠曹熊为肖怀王。又过了一日,临淄使者来报说:“临淄侯曹植整天与丁仪丁廙两兄弟饮酒作乐,傲慢无礼,听说使者到了连地都不下,端坐不动”;那个丁仪还破口大骂,说:“过去先王本打算立我主为世子(继承人),结果被奸臣所阻,现在先王刚死不久,就来问罪于同生骨肉,这是为什么?”那个叫丁廙的也说:“我主聪明冠世,自然应当继承王位,现在反而不得立为王,你们那些大臣不识人才怎么到了这种程度呢?”后来临淄王竟一怒之下叫出武士将臣乱棒打将出来。
听到这里,曹丕大怒,马上命令许褚率领虎工军三千,火速到临淄擒拿曹植等一干人来。许褚奉命带兵来到临淄,守将阻拦,许褚立刻将其斩首,然后直入城中到了曹植的府堂。只见曹植与丁仪丁廙等都喝得大醉,有的倚在墙上,有的卧伏桌边。许褚下令说:“都给我绑起来!”兵士听令了下子都上来了,把他们一个个地捆起来,押入了兵车;府下的大小官员也都拿将起来,随曹植一同解往邯郡,听候曹丕处理。到了邯郡,曹丕先下令杀了丁仪丁廙等。
却说曹丕的母亲卞氏,听到曹熊吊死,心里甚是悲伤;这回又听说曹植被抓起来,朋友丁仪哥俩被杀,更是吃惊,所以急忙上殿去见曹丕。曹丕见母亲上殿,急忙下拜。
卞氏哭着对曹丕说:“你的弟弟曹植平生好酒轻狂,是因为他自己仗着胸中之才,所以放纵。你应该念同胞之情留他的性命。这样,我就是到了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
曹丕对母亲说:“我也是深爱他的才学,怎么能害他呢,今天我是要教训他改变自己的性子,母亲不必担心!”
卞氏去后,华歆问道:“方才是不是太后来劝你不要杀子建?”曹丕说:“是!”华歆说:“子建有才有智,终将对你不利。假如不早把他除掉,必定成为后患。”曹丕说:“母亲的意思不可违背。”华歆说:“人都说曹子建出口成章,臣我不信,主上可以召见,以才试之。假如不能就杀掉他,假如能就贬谪他,以堵住文人之口。”曹丕忙说:“就这么办!”
过了一会儿,曹植上殿来见。只见他惶恐地跪在地上请罪。曹丕说:“我和你按情理说是兄弟,按礼仪说是君臣,你怎么敢仗着你的才学蔑视礼法呢?过去父王在世的时候,你常以文章在人前夸耀自己,我怀疑你是用别人代笔而作。现在限你于七步之中吟诗一首,你如果能做出来,就免你一死;你如果做不出来,就加重治罪,决不宽恕。”曹植听了说:“请出题目吧!”
这时候,曹丕看殿上挂着一幅水墨画,画有两只牛在大墙之下顶架,一头牛坠井而死。于是他就指着这幅画说:“就以这幅画为题吧,诗中不许犯‘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的字样。”说完,只见曹植在殿上走了七步,脱口吟诗一首: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欲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和众人听后都很惊讶。这时候,曹丕又说:“七步成诗,我感觉还是慢,你能够应声而作一首吗?”曹植说:“愿马上出题。”曹丕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这个为题不许犯着‘兄弟’二字。”曹植不假思索地应声吟出一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以后流下泪来。于是饶了曹植的性命,贬他为安乡侯。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是中国古代最为短小而有名的诗篇之一,“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成了成语,至今引用不衰。但这首诗是不是曹植写的,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古今都有学者认定此诗为伪,理由是几种
古老的曹植集中皆无此诗。这样来立论,根据似有不足,因为我们知道,最早正式为曹植编定的集子出于他的侄儿魏明帝曹叡的旨意,《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太和六年(232)曹植死,时年四十一;过了几年,景初(237~239)中明帝诏曰:“陈思王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以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中外。”这个集子显然不全:另据曹植本人先前所说,他自己选编自己的辞赋,“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前录自序》),这些还不是他一生辞赋的全部,就已经有这么多;而奉旨编撰的钦定本全集,包括赋颂诗铭杂论在内却一共只有“百馀篇”——这里一定被删掉了很多作品。
像《七步诗》这样的诗篇,在钦定本中删去不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一篇非删不可,因为这首诗讽刺打击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魏明帝曹叡的父亲魏文帝曹丕。曹植这首诗当时一定非常遭忌讳。寓禁于编,早已发凡起例于曹叡,到清朝,乾隆皇帝搞《四库全书》,则为其集大成而尤其著名者也。
关于《七步诗》及其产生的背景,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可知在刘宋时代,此诗尚颇为人们熟知,且有故事流传。好诗总是禁而不止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高水平的名著,其中的材料往往被视为重要的史料。据此则《七步诗》自应确认为真。
又《太平广记》卷一七三引《世说》,其中《七步诗》的文本也是六句,仅个别字句略有异同。只是此诗的文本有繁简之别,另有一种四句本,《文选》卷六十任彦昇(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陈思见称于七步”句下李善注引《世说》云:
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诗曰:“萁在灶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里文字比较简略,不知是李善所见之《世说》即已如此还是他在引用时有所删节。由六句压为四句,很像一首唐人的五绝。古书注释中的引文往往并不严格按照原文引录,为简明起见可以有所省略,而为了引文的通妥流畅起见,又相应地改易少数几个字。这种作风到晚近以来还有,某些老派学者的引文有时不尽忠实于原文,就是这种老传统在起作用。
与六句本原诗相比,李善注所录之四句本保留了它的主要内容,而将诗的前两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删掉了。删掉这两句,诗的妙喻仍在,主要意思也没有变化:拿豆秸草作燃料来煮豆子,本是同根生的东西如此相煎甚急——现在是亲兄弟相煎甚急,令人不胜感慨。
此后更流行的文本则将李善注所引本的首句改为“煮豆燃豆萁”(《诗纪》卷十四引“一作”本)。这样一来,诗的开头就把豆和萁一道提出,更便于为下文张本,看上去要比一开始就突如其来地说“萁在灶下燃”更稳妥自然一些。这一改动不知出于何许人,其人实为高手。
曹植原作六句本显得比较古朴。这首诗的生长点在于燃豆萁煮豆子,那么煮豆子是要做什么呢,诗的前两句说得很明白:“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是当时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先把豆子煮熟,然后让它发酵,加上盐和若干香料,做成“豆豉”或称“盐豉”,不加盐的则为淡豉,均为美味,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汁液,尤为常用的调味品(详见《齐民要术》卷八《作豉》)。在魏晋时代,豆豉算是新兴的美味,所以曹植在诗中详细言之。而到唐人或更后的读者心目当中,“豆豉”乃是十分普通的东西,“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些话完全可以不去多说。某一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对文学创作总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从《七步诗》的变迁看去,改诗有时同科技水平之与时俱进也不无关系。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西晋的一个小故事:“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蓴羹,但未下盐豉耳!’”北方贵公子王济(武子)看不起从南方来的“亡国之馀”陆机,以羊酪为天下美味,而陆机则以蓴(莼)羹来与之对垒。做蓴羹须下盐豉,味道才能勾得出来;陆机认为羊酪虽好,也就相当于未下盐豉的蓴羹——北方的美味乃是二流货色。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当时北人南人互存偏见,所以往往有这样斗法式的问答,现在看去颇不足为训,但由此可知盐豉在魏晋时代的地位甚高,也可知曹植写诗时为什么那样不惜笔墨。
这样看来,今天重编注曹植的诗,《七步诗》应予录入,并当以《世说新语·文学》所引之六句本为准;至于后来的变成四句的删节本(李善注所引者)和进一步修改本(《诗纪》所引者),可以不管,也可以作为附录列入备考。前人或谓《七步诗》“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其说颇有见地,但乃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的比较论;如果从文献角度着眼,则自当以六句本为基准。
曹丕打压迫害乃弟曹植用心良苦,手法甚多,原因无非是曹植曾经是他的竞争对手,一度似有可能继承父王曹操的地位。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对曹植防范、报复甚严,无所不用其极。帝王式的思维往往如此。专制主义导致人性严重异化,中国古代皇室成员中父子、叔侄、兄弟们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史不绝书;但是就此写诗的人不多,好的更少,此《七步诗》所以可贵而传诵甚广也。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处心积虑,战胜了文才更胜一筹的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成为魏王,以不参加葬礼之罪逼弟弟曹植写下《七步诗》,险些将其杀害,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坐稳了魏王之位。之后不久,曹丕又逼迫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开国皇帝,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曹丕看出刘备要失败,但不听谋士贾诩、刘晔之言,偏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临终前托付曹睿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称之为陈思王。他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领袖之一。曹植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年十余岁,诵《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植行为放荡,不拘小节,每为工于心计的曹丕算计,渐渐失宠于曹操。曹操死后,曹丕、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倍受猜忌和迫害。由于长期遭受迫害,精神上受到沉重压抑和打击,终于郁闷而死,时年41岁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想到曾经与他争夺过太子地位的曹植,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召曹植进宫,对他说,你不是文思敏捷吗?好吧,你走七步作一首诗,事成则罢,诗不成别怪我把你处死。曹植见状,心潮澎湃,他会想什么?话说曹操死后,大儿子曹丕将他的尸体葬在邯郡高陵,便继承了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同时,封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开始理政朝纲,大小宫僚尽皆升贺,一片欢腾。
忽一日,华歆上殿来奏说:“鄢陵侯曹彰已交割军马,赴本国去了;临淄侯曹植、肖怀侯曹熊两人竟不来奔丧,理当问罪!”
曹丕听奏,立即分别派了两位使者前往临淄和肖怀问罪。不一日,肖怀使者回来说:“肖怀侯曹熊恐怕问罪,自己上吊死了。”曹丕听了,命令用厚礼埋葬,并下令诏赠曹熊为肖怀王。又过了一日,临淄使者来报说:“临淄侯曹植整天与丁仪丁廙两兄弟饮酒作乐,傲慢无礼,听说使者到了连地都不下,端坐不动”;那个丁仪还破口大骂,说:“过去先王本打算立我主为世子(继承人),结果被奸臣所阻,现在先王刚死不久,就来问罪于同生骨肉,这是为什么?”那个叫丁廙的也说:“我主聪明冠世,自然应当继承王位,现在反而不得立为王,你们那些大臣不识人才怎么到了这种程度呢?”后来临淄王竟一怒之下叫出武士将臣乱棒打将出来。
听到这里,曹丕大怒,马上命令许褚率领虎工军三千,火速到临淄擒拿曹植等一干人来。许褚奉命带兵来到临淄,守将阻拦,许褚立刻将其斩首,然后直入城中到了曹植的府堂。只见曹植与丁仪丁廙等都喝得大醉,有的倚在墙上,有的卧伏桌边。许褚下令说:“都给我绑起来!”兵士听令了下子都上来了,把他们一个个地捆起来,押入了兵车;府下的大小官员也都拿将起来,随曹植一同解往邯郡,听候曹丕处理。到了邯郡,曹丕先下令杀了丁仪丁廙等。
却说曹丕的母亲卞氏,听到曹熊吊死,心里甚是悲伤;这回又听说曹植被抓起来,朋友丁仪哥俩被杀,更是吃惊,所以急忙上殿去见曹丕。曹丕见母亲上殿,急忙下拜。
卞氏哭着对曹丕说:“你的弟弟曹植平生好酒轻狂,是因为他自己仗着胸中之才,所以放纵。你应该念同胞之情留他的性命。这样,我就是到了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
曹丕对母亲说:“我也是深爱他的才学,怎么能害他呢,今天我是要教训他改变自己的性子,母亲不必担心!”
卞氏去后,华歆问道:“方才是不是太后来劝你不要杀子建?”曹丕说:“是!”华歆说:“子建有才有智,终将对你不利。假如不早把他除掉,必定成为后患。”曹丕说:“母亲的意思不可违背。”华歆说:“人都说曹子建出口成章,臣我不信,主上可以召见,以才试之。假如不能就杀掉他,假如能就贬谪他,以堵住文人之口。”曹丕忙说:“就这么办!”
过了一会儿,曹植上殿来见。只见他惶恐地跪在地上请罪。曹丕说:“我和你按情理说是兄弟,按礼仪说是君臣,你怎么敢仗着你的才学蔑视礼法呢?过去父王在世的时候,你常以文章在人前夸耀自己,我怀疑你是用别人代笔而作。现在限你于七步之中吟诗一首,你如果能做出来,就免你一死;你如果做不出来,就加重治罪,决不宽恕。”曹植听了说:“请出题目吧!”
这时候,曹丕看殿上挂着一幅水墨画,画有两只牛在大墙之下顶架,一头牛坠井而死。于是他就指着这幅画说:“就以这幅画为题吧,诗中不许犯‘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的字样。”说完,只见曹植在殿上走了七步,脱口吟诗一首: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欲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和众人听后都很惊讶。这时候,曹丕又说:“七步成诗,我感觉还是慢,你能够应声而作一首吗?”曹植说:“愿马上出题。”曹丕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这个为题不许犯着‘兄弟’二字。”曹植不假思索地应声吟出一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以后流下泪来。于是饶了曹植的性命,贬他为安乡侯。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是中国古代最为短小而有名的诗篇之一,“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成了成语,至今引用不衰。但这首诗是不是曹植写的,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古今都有学者认定此诗为伪,理由是几种
古老的曹植集中皆无此诗。这样来立论,根据似有不足,因为我们知道,最早正式为曹植编定的集子出于他的侄儿魏明帝曹叡的旨意,《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太和六年(232)曹植死,时年四十一;过了几年,景初(237~239)中明帝诏曰:“陈思王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以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中外。”这个集子显然不全:另据曹植本人先前所说,他自己选编自己的辞赋,“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前录自序》),这些还不是他一生辞赋的全部,就已经有这么多;而奉旨编撰的钦定本全集,包括赋颂诗铭杂论在内却一共只有“百馀篇”——这里一定被删掉了很多作品。
像《七步诗》这样的诗篇,在钦定本中删去不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一篇非删不可,因为这首诗讽刺打击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魏明帝曹叡的父亲魏文帝曹丕。曹植这首诗当时一定非常遭忌讳。寓禁于编,早已发凡起例于曹叡,到清朝,乾隆皇帝搞《四库全书》,则为其集大成而尤其著名者也。
关于《七步诗》及其产生的背景,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可知在刘宋时代,此诗尚颇为人们熟知,且有故事流传。好诗总是禁而不止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高水平的名著,其中的材料往往被视为重要的史料。据此则《七步诗》自应确认为真。
又《太平广记》卷一七三引《世说》,其中《七步诗》的文本也是六句,仅个别字句略有异同。只是此诗的文本有繁简之别,另有一种四句本,《文选》卷六十任彦昇(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陈思见称于七步”句下李善注引《世说》云:
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诗曰:“萁在灶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里文字比较简略,不知是李善所见之《世说》即已如此还是他在引用时有所删节。由六句压为四句,很像一首唐人的五绝。古书注释中的引文往往并不严格按照原文引录,为简明起见可以有所省略,而为了引文的通妥流畅起见,又相应地改易少数几个字。这种作风到晚近以来还有,某些老派学者的引文有时不尽忠实于原文,就是这种老传统在起作用。
与六句本原诗相比,李善注所录之四句本保留了它的主要内容,而将诗的前两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删掉了。删掉这两句,诗的妙喻仍在,主要意思也没有变化:拿豆秸草作燃料来煮豆子,本是同根生的东西如此相煎甚急——现在是亲兄弟相煎甚急,令人不胜感慨。
此后更流行的文本则将李善注所引本的首句改为“煮豆燃豆萁”(《诗纪》卷十四引“一作”本)。这样一来,诗的开头就把豆和萁一道提出,更便于为下文张本,看上去要比一开始就突如其来地说“萁在灶下燃”更稳妥自然一些。这一改动不知出于何许人,其人实为高手。
曹植原作六句本显得比较古朴。这首诗的生长点在于燃豆萁煮豆子,那么煮豆子是要做什么呢,诗的前两句说得很明白:“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是当时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先把豆子煮熟,然后让它发酵,加上盐和若干香料,做成“豆豉”或称“盐豉”,不加盐的则为淡豉,均为美味,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汁液,尤为常用的调味品(详见《齐民要术》卷八《作豉》)。在魏晋时代,豆豉算是新兴的美味,所以曹植在诗中详细言之。而到唐人或更后的读者心目当中,“豆豉”乃是十分普通的东西,“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些话完全可以不去多说。某一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对文学创作总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从《七步诗》的变迁看去,改诗有时同科技水平之与时俱进也不无关系。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西晋的一个小故事:“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蓴羹,但未下盐豉耳!’”北方贵公子王济(武子)看不起从南方来的“亡国之馀”陆机,以羊酪为天下美味,而陆机则以蓴(莼)羹来与之对垒。做蓴羹须下盐豉,味道才能勾得出来;陆机认为羊酪虽好,也就相当于未下盐豉的蓴羹——北方的美味乃是二流货色。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当时北人南人互存偏见,所以往往有这样斗法式的问答,现在看去颇不足为训,但由此可知盐豉在魏晋时代的地位甚高,也可知曹植写诗时为什么那样不惜笔墨。
这样看来,今天重编注曹植的诗,《七步诗》应予录入,并当以《世说新语·文学》所引之六句本为准;至于后来的变成四句的删节本(李善注所引者)和进一步修改本(《诗纪》所引者),可以不管,也可以作为附录列入备考。前人或谓《七步诗》“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其说颇有见地,但乃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的比较论;如果从文献角度着眼,则自当以六句本为基准。
曹丕打压迫害乃弟曹植用心良苦,手法甚多,原因无非是曹植曾经是他的竞争对手,一度似有可能继承父王曹操的地位。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对曹植防范、报复甚严,无所不用其极。帝王式的思维往往如此。专制主义导致人性严重异化,中国古代皇室成员中父子、叔侄、兄弟们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史不绝书;但是就此写诗的人不多,好的更少,此《七步诗》所以可贵而传诵甚广也。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处心积虑,战胜了文才更胜一筹的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成为魏王,以不参加葬礼之罪逼弟弟曹植写下《七步诗》,险些将其杀害,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坐稳了魏王之位。之后不久,曹丕又逼迫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开国皇帝,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曹丕看出刘备要失败,但不听谋士贾诩、刘晔之言,偏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临终前托付曹睿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称之为陈思王。他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领袖之一。曹植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年十余岁,诵《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植行为放荡,不拘小节,每为工于心计的曹丕算计,渐渐失宠于曹操。曹操死后,曹丕、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倍受猜忌和迫害。由于长期遭受迫害,精神上受到沉重压抑和打击,终于郁闷而死,时年4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