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介绍一下慈禧太后的墓被盗之谜。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介绍一下慈禧太后的墓被盗之谜。慈禧死后,于宣统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河北遵化地宫。仅仅20年后,慈禧陵墓珍宝无数的传说竟引来了军阀土匪们毁棺抛尸的巨祸!

民国初年,军阀孙殿英纠集了一批土匪、赌鬼、烟贩等组成队伍,称雄一方。为谋取更大的势力,孙殿英先后投奔过豫西镇守使丁香玲、国民军长叶荃等人,后又转投胡匪出身的张宗昌,深受张的赏识,被任命为师长。孙殿英摇身一变,通过种种卑劣的手段,将自己的部队发展成为一个流氓军集团。后来,孙殿英率部与国民党作战,开始很有利,后来见形势不妙,便投降蒋介石,被任命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在河北遵化一带驻防。

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

  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世载堂杂忆》回忆,孙殿英率部首先盗掘的是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工兵营在陵寝各处连续挖了两天两夜都找不到地宫入口,孙殿英急了,命令绑架了护陵大臣苏必脱林,在死亡威胁下,老头儿指认了慈禧陵的地宫入口。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的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于是当晚,几十名士兵在明楼后面的琉璃影壁下挥镐抡锹,于7月7日打开地宫入口。

  待通过洞内重重关卡,深入到陵寝内部已是7月9日夜间。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孙殿英听说发现了慈禧的棺椁,非常高兴,命令工兵团长颛孙子瑜和刘副官率领二十多个士兵开棺取宝。在灯光照耀下,慈禧巨大的棺椁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棺椁由名贵的金丝棺木制成,慈禧入殓后,工匠们又在外层罩以金漆。在金漆上,由喇嘛用藏文书写四大天王经咒。在金棺里面的红漆填金内棺上,内外布满填金藏文经咒,在棺盖之上还刻有九尊团佛等图案。

片刻间,金光四射的外棺就被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将碎棺木搬开,现出里面的红漆内棺。为避免棺内宝物被刀斧震坏。颛孙子瑜和刘副官命令几名士兵小心地在棺盖下方用利斧凿出几个长方形的豁口,铁镐伸进豁口撬了几下,棺盖露出了缝隙,士兵们将刺刀密排着插入缝隙中。棺盖很快被刺刀、利斧撬开,棺中的尸骨和珍宝被一层薄薄的梓木“七星板”覆盖,掀开“七星板”,是一层柔和光亮的网珠被,当挑开网珠被时,棺内射出五颜六色的珍宝的光芒,在灯光照耀下,珠光宝气闪烁辉煌,耀眼夺目,整个地宫后室也光亮起来。

棺中,慈禧太后身穿华贵富丽的寿衣,头戴凤冠,静静躺在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中,整个棺内金光闪烁,碎光流溢。慈禧太后如同睡着了一样,双目微合,面庞栩栩如生。片刻间,由于接触了新鲜空气,保护鲜活的尸体收缩塌陷,慈禧的脸色也由红变白,由白变黑,一双手猛地收缩,两排牙齿蓦然露出……过了半晌,棺内再无动静,颛孙子瑜亲自动手取宝,慈禧的尸体则被扔到地宫后室西北角的棺盖上。慈禧的龙袍被撕碎,凤冠被踩扁,裤褂上的各色宝石、佩物被一抢而光。

孙殿英听到地宫被打开的消息后一时兴起,率谭温江等人来到地宫后室。令人眼花缭乱的珍宝已被一件件取出:金罗汉、翡翠马、珊瑚树、玉藕、翡翠白菜、宝石西瓜、紫玉葡萄、红宝石枣子、黄宝石李子……在查看慈禧尸体时,忽然发现慈禧口中散发绿色光芒的夜明珠。传说夜明珠能生寒防暑,死者口含此珠,尸体可鲜活如生,永不腐烂。为取夜明珠,慈禧太后的嘴唇被撕裂。夜明珠如鸡蛋大小,分开是两块,合起来就是一个圆球,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后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就这样,包括乾隆、康熙在内的三座陵墓,在整整七天的疯狂盗掘之下,那些神秘的珍宝惨遭匪徒们抢劫和破坏……慈禧死后,于宣统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河北遵化地宫。仅仅20年后,慈禧陵墓珍宝无数的传说竟引来了军阀土匪们毁棺抛尸的巨祸!

民国初年,军阀孙殿英纠集了一批土匪、赌鬼、烟贩等组成队伍,称雄一方。为谋取更大的势力,孙殿英先后投奔过豫西镇守使丁香玲、国民军长叶荃等人,后又转投胡匪出身的张宗昌,深受张的赏识,被任命为师长。孙殿英摇身一变,通过种种卑劣的手段,将自己的部队发展成为一个流氓军集团。后来,孙殿英率部与国民党作战,开始很有利,后来见形势不妙,便投降蒋介石,被任命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在河北遵化一带驻防。

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

  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世载堂杂忆》回忆,孙殿英率部首先盗掘的是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工兵营在陵寝各处连续挖了两天两夜都找不到地宫入口,孙殿英急了,命令绑架了护陵大臣苏必脱林,在死亡威胁下,老头儿指认了慈禧陵的地宫入口。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的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于是当晚,几十名士兵在明楼后面的琉璃影壁下挥镐抡锹,于7月7日打开地宫入口。

  待通过洞内重重关卡,深入到陵寝内部已是7月9日夜间。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孙殿英听说发现了慈禧的棺椁,非常高兴,命令工兵团长颛孙子瑜和刘副官率领二十多个士兵开棺取宝。在灯光照耀下,慈禧巨大的棺椁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棺椁由名贵的金丝棺木制成,慈禧入殓后,工匠们又在外层罩以金漆。在金漆上,由喇嘛用藏文书写四大天王经咒。在金棺里面的红漆填金内棺上,内外布满填金藏文经咒,在棺盖之上还刻有九尊团佛等图案。

片刻间,金光四射的外棺就被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将碎棺木搬开,现出里面的红漆内棺。为避免棺内宝物被刀斧震坏。颛孙子瑜和刘副官命令几名士兵小心地在棺盖下方用利斧凿出几个长方形的豁口,铁镐伸进豁口撬了几下,棺盖露出了缝隙,士兵们将刺刀密排着插入缝隙中。棺盖很快被刺刀、利斧撬开,棺中的尸骨和珍宝被一层薄薄的梓木“七星板”覆盖,掀开“七星板”,是一层柔和光亮的网珠被,当挑开网珠被时,棺内射出五颜六色的珍宝的光芒,在灯光照耀下,珠光宝气闪烁辉煌,耀眼夺目,整个地宫后室也光亮起来。

棺中,慈禧太后身穿华贵富丽的寿衣,头戴凤冠,静静躺在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中,整个棺内金光闪烁,碎光流溢。慈禧太后如同睡着了一样,双目微合,面庞栩栩如生。片刻间,由于接触了新鲜空气,保护鲜活的尸体收缩塌陷,慈禧的脸色也由红变白,由白变黑,一双手猛地收缩,两排牙齿蓦然露出……过了半晌,棺内再无动静,颛孙子瑜亲自动手取宝,慈禧的尸体则被扔到地宫后室西北角的棺盖上。慈禧的龙袍被撕碎,凤冠被踩扁,裤褂上的各色宝石、佩物被一抢而光。

孙殿英听到地宫被打开的消息后一时兴起,率谭温江等人来到地宫后室。令人眼花缭乱的珍宝已被一件件取出:金罗汉、翡翠马、珊瑚树、玉藕、翡翠白菜、宝石西瓜、紫玉葡萄、红宝石枣子、黄宝石李子……在查看慈禧尸体时,忽然发现慈禧口中散发绿色光芒的夜明珠。传说夜明珠能生寒防暑,死者口含此珠,尸体可鲜活如生,永不腐烂。为取夜明珠,慈禧太后的嘴唇被撕裂。夜明珠如鸡蛋大小,分开是两块,合起来就是一个圆球,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后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就这样,包括乾隆、康熙在内的三座陵墓,在整整七天的疯狂盗掘之下,那些神秘的珍宝惨遭匪徒们抢劫和破坏……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据说,慈禧棺内最珍贵的陪葬品要属用白玉雕成、号称可以“烟云流动”的九玲珑宝塔了。

传说慈禧棺内还有4个翡翠西瓜,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

据悉,慈禧陵中被盗的珍宝或被孙殿英等人用来行贿,或被变卖,或遭毁坏,甚至被走私到国外,绝大多数至今下落不明。

据传,为了逃脱罪责,孙殿英曾把慈禧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送给宋美龄。

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一棵翡翠白菜,是其镇馆之宝,很可能就是慈禧陵中流失之物。

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被盗珍宝到底去了哪里,谁也说不清了。

打探消息后决定挖开乾隆慈禧陵

1928年,驻在河北遵化清东陵附近的国民革命军第12军军长孙殿英打上了东陵的主意,并派师长潭温江去查明情况。

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

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

1928年7月1日,孙殿英命令潭温江严守东陵的所有要道,谨防他人入内。在把两个旅的兵力开进东陵四周后,他就开始探查地宫的入口,并计划在盗墓完成后以换防为由撤离东陵,把事情嫁祸到土匪身上。

炸开地宫大门后顺利进入慈禧陵

经过一番周折,盗墓的士兵找到了慈禧地宫的入口。从明楼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是一道浇铸了钢筋的墙壁,地宫入口就在这道“金刚墙”下。

从7月4日至7月10日,炮声不断从东陵传出,当地百姓以为是在打仗,谁也不敢出门。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两座陵墓已经被炸开。

进入慈禧地宫中的盗墓士兵没有想到,走进主墓室竟非常顺利,没费什么事就见到了棺椁与陪葬珍宝。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棺盖揭开霞光满棺慈禧太后面貌如生

盗墓者是怎样打开慈禧棺椁的呢?这曾经是一个谜。直到多年以后,一本叫《世载堂杂忆》的书披露了一名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回忆,这个谜才被解开。

据这名连长叙述,为撬开慈禧的内棺,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椁竟被匪兵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把砍碎的木头搬开后,就现出了一具红漆内棺。由于怕刀斧损伤棺内的宝物,当官的就命匪兵小心谨慎地用刀撬开内棺。

“当时,将棺盖揭开,只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

相关链接

慈禧的陵寝建筑堪称金木石三绝

慈禧的陵寝是清东陵建筑群中最精美的一座,可称得上是金、木、石三绝。

“金绝”:据《清史》记载,仅三大殿所用的叶子金就达4592两以上,殿内外彩绘2400多条金龙,64根柱上都缠绕着半立体铜鎏金盘龙,墙壁上的五蝠捧寿、万字不到头图案等也全都筛扫黄金。这货真价实的金碧辉煌虽经盗墓者洗劫,但如今依然可见“金绝”的豪华残迹与碎片。

“木绝”:是说三大殿的梁、枋都是用木中上品———黄花梨木制成。这种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木材现在已濒临绝种,其价值称得上是寸木寸金。而慈禧的棺椁更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石绝”:是指慈禧陵寝的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石雕图案更是绝中之绝。隆恩殿的汉白玉石栏板上,都用浮雕技法刻成前飞“凤”、后追“龙”图案。76根望柱柱头全部雕刻着翔凤,凤的下面是雕在柱身里、外侧的两条龙,形成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两龙”造型,寓意着慈禧生前的无上权力。而殿前的凤龙丹陛石雕刻更是石雕中的珍品。

裕陵劫后白骨遍地帝后无奈重葬一棺

在慈禧的定东陵被盗时,乾隆的裕陵也被孙殿英手下的一个营长韩某炸开。

令盗墓贼们没想到的是,乾隆的地宫通道中充满了积水,由于年深日久,积水竟有四五尺深,而通道又很陡滑,疯狂涌入地道口的士兵毫无准备。不少人滑倒在积水中,惊悸窒息而亡。

和同时被盗的慈禧陵相比,裕陵中的乾隆与5位后妃的遭遇更加悲惨。两陵被盗后,清室负责善后的人进入裕陵地宫后发现白骨凌乱地扔在各处,除嘉庆帝生母孝仪皇后尸身完整外,其他的已经分不清哪个是皇帝的,哪个是后妃的,只好把骸骨殓葬在一具棺木内。

在将两陵内的骸骨重新收殓后,裕陵、定东陵被封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东陵管理处为清理地宫,才重新打开两座陵墓。

乾隆皇帝的裕陵被誉为地下佛堂

裕陵在乾隆帝在世时就已建成,虽然陪葬品已被孙殿英洗劫一空,但地宫中那些搬不走的石雕仍令人叹为观止。

裕陵被誉为“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在地宫的墙壁、天花板上,到处雕琢着佛像、经文,像是一座石雕艺术宝库。佛像虽款式、造型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地雕刻得栩栩如生。

在安放乾隆与两位皇后的棺木的“金券”券顶,还刻有3朵佛花,花心由梵文、佛像组成,金券周围也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经文,约有3万字。活该啊,这个女人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编辑本段]二、【陵区概况】

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

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

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碑石。

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编辑本段]三、【修缮工程】

应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要求,经国家批准,整修黄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

整修黄帝陵工程的范围包容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一是以黄帝陵、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使黄帝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证好现存的文物古足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广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

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庙院广场能满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增强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是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帝陵一定能成为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凝聚点。

[编辑本段]四、【帝陵传说】

帝陵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

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

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现在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挽留不住,以致把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都拽下来了。臣民们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遗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从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祭奠。

那时,桥山顶上没有树木,是光秃秃的一片。群民在黄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飞禽走兽抢食一空。看到这种情况。群民心里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黄帝陵冢周围栽种了很多树,想用树的树叶把陵墓遮挡起来,青山老人整天挖树、栽树,忙个不停。时间一长,被九天玄女发现了,她回到天宫便把此事禀告玉皇大帝。玉帝说:“青山老人对黄帝一片赤心,天宫早已知晓,只是他独自一人栽树,何年何月,才能栽满桥山”?说罢命九天玄女把王母娘娘收藏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籽,撒在桥山上,第二年春天整个桥山沟沟岔岔,山山峁峁,都长出了绿盈盈的柏树苗。青山老人见满山长出了树苗苗,高兴的不得了,他整天在山上给树苗培土、除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棵棵柏树长得根深叶茂,整个桥山变成葱绿一片。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过百岁,虽然胳膊腿已不灵活,但每天仍然坚持上山护林。就在这时候,桥山来了一个名叫拾怪的恶霸,他凭着自己有十个儿子,暗偷明抢,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拾怪发现桥山柏树长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带领两个儿子明目张胆地上山砍树。青山老人发觉后,急忙起来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蛮不讲理地说:“满山遍野都是树,我们砍几棵有何不可!”青山老人说:“祖陵地上的树,谁也不许砍!”拾怪根本不听这一套,继续指挥儿子砍树。青山老人上前把树身紧紧抱住。拾怪挥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迈之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拳打,眼看着青山老人两眼一闭死去了。这时候,正好陈抟老祖从桥山上空经过,见拾怪打死了护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宫,告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从南天门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从心起,随手拔下头上两支金箸,往下一抛。拾怪的两个儿子随即惨叫一声,便倒在血泊中了。原来两支金簪在空中变成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拾怪两个儿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宝剑的来由,以为有人在暗算他们父子,一气之下,便放火烧山。桥山上顿时烧成焦蛋。再说,王母娘娘发现现桥山树林起火,立即请龙王降雨。霎时大雨倾盆,很快就把烈火扑灭了,桥山柏树经过这场灾难,不但没有绝种,反而变得更加繁茂。所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桥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树;谁要乱砍,全家都要遭殃”。

有个名叫赖顺的人,偏偏不相信。此人好吃懒做,一贯靠偷人为生,有年冬天,雪下得有三尺深,赖顺冻得实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桥山,把桥山上的柏树枝偷砍了一担,挑回家里当柴烧。谁知点火以后,只冒浓烟,不起火焰。赖顺用口越吹,浓烟越大,最后把他呛得跌倒在地,两眼直翻,口吐鲜血,气断身亡。邻居们闻讯赶来一看,原来赖顺烧了桥山柏树枝,怪不得落了个如此下场。

炎帝陵

[编辑本段]1、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陵

宝鸡为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神农为首领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这里。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的场所。如果按照“八世炎帝”的说法,第一世和第二世炎帝都生与此,葬与此,第八世炎帝葬与湖南酃县,后改名为炎陵县。如果只按照一世的说法,炎帝之存在于宝鸡。

炎帝,号神农氏,为神农氏族始祖,始生地在姜水;黄帝为轩辕氏族的始祖,始生地在姬水。《国语》中记载,大约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动着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后产生双胞族炎帝和黄帝,黄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后迁移至中原地区。炎帝部落生活在宝鸡一带,以经营农业著名。

在宝鸡市姜城堡地区,清姜河从旁流过,姜城堡背依秦岭,隔渭河与北首岭相望,地势更为开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在姜城堡地区发现的姜氏城遗址,面积大约有49万平方米。遗址中最大的房子长10.7米,宽10.5米,面积约124平方米,而北首岭遗址中最大的房子炎帝陵面积仅88平方米,出土的生产工具和陶器与北首岭的相似,并且相对先进。由此可见,姜城堡遗址时期是北首岭氏族部落的繁荣和发展时期,这正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氏族公社的过渡时期,与传说中的炎帝时相吻合。目前在宝鸡已发现古文化遗址40多处。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发展状大的过程。

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扩展,向西发展到中原大地,此处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原始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部落开始定居,开始建都陈,再迁往鲁,建都曲阜,后来炎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发生战争,求助于黄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以后炎黄两部落联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后来,炎帝部落一部分南迁,足迹两湖,一部分仍留于黄河流域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为祖。现在湖南的酃县也有炎帝陵,湖北的随州也称为神龙故里,但以宝鸡的炎帝陵为最早。

宝鸡是炎帝的发祥地。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长于姜水,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号神农氏。《白虎通.号》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市区渭河南有浴圣九龙泉,泉上有唐建神龙祠。祠南蒙峪口的常羊山上,就有炎帝陵。近年来众多海内外同胞多次成批来宝鸡姜水流域寻根祭组,但已祠陵损毁失修。于是,当地在神农炎帝的出生、创业与丧葬之处重修神龙祠和炎帝陵,又在市中心建炎帝园,为炎黄子孙拜祖谒陵祭奠炎帝提供了场所。

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3部分。

陵前区从姜城堡地区至天台山入口的蒙峪建有多处古式牌坊,上书"炎帝故里"、"神农之乡"、"神农门"、"人杰地灵"等。

进入山门,即进入祭祀区,沿百米台阶而上,来到陵台,陵台处为山门,门外竖立一块石碑,上刻"常羊山"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的手迹。

登上山顶,便到了仰首亭,亭内和亭旁各有一块清代碑石,碑上刻有"常养育炎"和"山海镇",其中后者为清嘉庆三年重修城池的遗石。

炎帝庙,大殿面阔5间,左右两边的对联为书法家茹桂所书"创始定有人千载歧黄崇炎帝,流传安天据八方稼穑念神农",表达了对炎帝的崇敬之情。殿前为祭祀广场,可容纳千人祭祀。广场两侧分别建有鼓亭和钟亭。正殿面积400平方米,高12米,为清式庑殿。殿堂正中为炎帝座像,像高4.5米,目光炯炯,庄重慈祥。殿内两侧壁上分别绘有有关炎帝的大型壁画,分别为常羊育炎、浴圣九龙、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炎帝结盟,讲述了炎帝的生平和功绩。

炎帝神农氏,母曰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感女登(安登),于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炎帝在九龙泉沐浴后,头上牛角隐去,天资更加聪颖,后来做了姜氏部落的首领。炎帝教民制陶,始作耒耜,降牛耕田,教民耕穑,使原始时代由采集狩猎进步到农业,人们尊其为"农业之神"。

炎帝得到嘉禾后,因阴阳有差,种下只开花不结果,于是炎帝乘五色鸟从东海抱回太阳,从此五谷丰登,万民安乐,有因炎帝创立"日中为市",开原始农业之先河,被世人誉为"太阳之神"。他首创"日中为市"的地方叫做"太阳市遗址",现在天台莲花峰西一山谷中。炎帝遍尝百草,研制医药,据说他一日遇七十毒,140岁时,上天台山采药,误尝了"火焰子"(断肠草),而为民捐躯,后人因此而整理出《神农百草经》。

穿过祭祀区,便进入墓冢区。沿着长长的陵道拾级而上,两边塑立着百代帝王石像,总共16位,依历史顺序依次排列为:尧、舜、禹、启、夏桀、成汤、盘庚、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宋襄公等。

沿着陵的道一直向上,便来到了气势雄浑、庄严肃穆的炎帝陵前。这里就是炎黄子孙拜谒先祖的圣地。"炎帝陵"三字飘逸洒脱,为全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所题。

每年农历7月7日及清明节的炎帝祭日,海内外各界民众聚于炎帝陵及炎帝祠进行盛大的公祭仪式,共同拜祭人文初祖--炎帝。

[编辑本段]2、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

湖南株洲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这里洣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下面都是我自己收藏的几个不错的网站

保证没毒!说有毒的死远点!!!

====================================================================

http://www.black123.info      【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类的,下载了就能看。

====================================================================

zikao.181.cm/9liao        【在线观看】

下载下来就能看的,资|源很多。

====================================================================

http://www.black123.info        【在线观看】

种类很多,10多w部种子。

====================================================================

http://zikao.181.cm/     【在线观看】

视|频聊|天类的,女的不少。要脱!!

====================================================================

http://www.black123.info        【在线观看】

还是聊|天室类的,夫|妻房多。

====================================================================

http://zikao.181.cm/92see     【在线观看】

比较和谐的聊|天室,很出名|人多。

====================================================================

http://www.black123.info        【在线观看】

还是很不错的网站,免|费注|册了就能看。

====================================================================

http://zikao.181.cm/     【在线观看】

新开的网站,每天都有新货嘿嘿,好东西哦。大家分享

====================================================================

以上所有网站都是有效地址,全部都是能看的。说不能看或者说有毒的

那就请你不要点了。毕竟我相信你你也要相信我。

都是我这么久收藏的网站。

有毒全家死!!!介绍一下慈禧太后的墓被盗之谜。慈禧死后,于宣统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河北遵化地宫。仅仅20年后,慈禧陵墓珍宝无数的传说竟引来了军阀土匪们毁棺抛尸的巨祸!

民国初年,军阀孙殿英纠集了一批土匪、赌鬼、烟贩等组成队伍,称雄一方。为谋取更大的势力,孙殿英先后投奔过豫西镇守使丁香玲、国民军长叶荃等人,后又转投胡匪出身的张宗昌,深受张的赏识,被任命为师长。孙殿英摇身一变,通过种种卑劣的手段,将自己的部队发展成为一个流氓军集团。后来,孙殿英率部与国民党作战,开始很有利,后来见形势不妙,便投降蒋介石,被任命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在河北遵化一带驻防。

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

  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世载堂杂忆》回忆,孙殿英率部首先盗掘的是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工兵营在陵寝各处连续挖了两天两夜都找不到地宫入口,孙殿英急了,命令绑架了护陵大臣苏必脱林,在死亡威胁下,老头儿指认了慈禧陵的地宫入口。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的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于是当晚,几十名士兵在明楼后面的琉璃影壁下挥镐抡锹,于7月7日打开地宫入口。

  待通过洞内重重关卡,深入到陵寝内部已是7月9日夜间。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孙殿英听说发现了慈禧的棺椁,非常高兴,命令工兵团长颛孙子瑜和刘副官率领二十多个士兵开棺取宝。在灯光照耀下,慈禧巨大的棺椁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棺椁由名贵的金丝棺木制成,慈禧入殓后,工匠们又在外层罩以金漆。在金漆上,由喇嘛用藏文书写四大天王经咒。在金棺里面的红漆填金内棺上,内外布满填金藏文经咒,在棺盖之上还刻有九尊团佛等图案。

片刻间,金光四射的外棺就被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将碎棺木搬开,现出里面的红漆内棺。为避免棺内宝物被刀斧震坏。颛孙子瑜和刘副官命令几名士兵小心地在棺盖下方用利斧凿出几个长方形的豁口,铁镐伸进豁口撬了几下,棺盖露出了缝隙,士兵们将刺刀密排着插入缝隙中。棺盖很快被刺刀、利斧撬开,棺中的尸骨和珍宝被一层薄薄的梓木“七星板”覆盖,掀开“七星板”,是一层柔和光亮的网珠被,当挑开网珠被时,棺内射出五颜六色的珍宝的光芒,在灯光照耀下,珠光宝气闪烁辉煌,耀眼夺目,整个地宫后室也光亮起来。

棺中,慈禧太后身穿华贵富丽的寿衣,头戴凤冠,静静躺在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中,整个棺内金光闪烁,碎光流溢。慈禧太后如同睡着了一样,双目微合,面庞栩栩如生。片刻间,由于接触了新鲜空气,保护鲜活的尸体收缩塌陷,慈禧的脸色也由红变白,由白变黑,一双手猛地收缩,两排牙齿蓦然露出……过了半晌,棺内再无动静,颛孙子瑜亲自动手取宝,慈禧的尸体则被扔到地宫后室西北角的棺盖上。慈禧的龙袍被撕碎,凤冠被踩扁,裤褂上的各色宝石、佩物被一抢而光。

孙殿英听到地宫被打开的消息后一时兴起,率谭温江等人来到地宫后室。令人眼花缭乱的珍宝已被一件件取出:金罗汉、翡翠马、珊瑚树、玉藕、翡翠白菜、宝石西瓜、紫玉葡萄、红宝石枣子、黄宝石李子……在查看慈禧尸体时,忽然发现慈禧口中散发绿色光芒的夜明珠。传说夜明珠能生寒防暑,死者口含此珠,尸体可鲜活如生,永不腐烂。为取夜明珠,慈禧太后的嘴唇被撕裂。夜明珠如鸡蛋大小,分开是两块,合起来就是一个圆球,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后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就这样,包括乾隆、康熙在内的三座陵墓,在整整七天的疯狂盗掘之下,那些神秘的珍宝惨遭匪徒们抢劫和破坏……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编辑本段]二、【陵区概况】

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

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

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碑石。

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编辑本段]三、【修缮工程】

应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要求,经国家批准,整修黄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

整修黄帝陵工程的范围包容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一是以黄帝陵、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使黄帝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证好现存的文物古足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广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

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庙院广场能满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增强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是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帝陵一定能成为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凝聚点。

[编辑本段]四、【帝陵传说】

帝陵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

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

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现在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挽留不住,以致把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都拽下来了。臣民们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遗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从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祭奠。

那时,桥山顶上没有树木,是光秃秃的一片。群民在黄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飞禽走兽抢食一空。看到这种情况。群民心里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黄帝陵冢周围栽种了很多树,想用树的树叶把陵墓遮挡起来,青山老人整天挖树、栽树,忙个不停。时间一长,被九天玄女发现了,她回到天宫便把此事禀告玉皇大帝。玉帝说:“青山老人对黄帝一片赤心,天宫早已知晓,只是他独自一人栽树,何年何月,才能栽满桥山”?说罢命九天玄女把王母娘娘收藏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籽,撒在桥山上,第二年春天整个桥山沟沟岔岔,山山峁峁,都长出了绿盈盈的柏树苗。青山老人见满山长出了树苗苗,高兴的不得了,他整天在山上给树苗培土、除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棵棵柏树长得根深叶茂,整个桥山变成葱绿一片。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过百岁,虽然胳膊腿已不灵活,但每天仍然坚持上山护林。就在这时候,桥山来了一个名叫拾怪的恶霸,他凭着自己有十个儿子,暗偷明抢,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拾怪发现桥山柏树长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带领两个儿子明目张胆地上山砍树。青山老人发觉后,急忙起来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蛮不讲理地说:“满山遍野都是树,我们砍几棵有何不可!”青山老人说:“祖陵地上的树,谁也不许砍!”拾怪根本不听这一套,继续指挥儿子砍树。青山老人上前把树身紧紧抱住。拾怪挥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迈之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拳打,眼看着青山老人两眼一闭死去了。这时候,正好陈抟老祖从桥山上空经过,见拾怪打死了护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宫,告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从南天门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从心起,随手拔下头上两支金箸,往下一抛。拾怪的两个儿子随即惨叫一声,便倒在血泊中了。原来两支金簪在空中变成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拾怪两个儿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宝剑的来由,以为有人在暗算他们父子,一气之下,便放火烧山。桥山上顿时烧成焦蛋。再说,王母娘娘发现现桥山树林起火,立即请龙王降雨。霎时大雨倾盆,很快就把烈火扑灭了,桥山柏树经过这场灾难,不但没有绝种,反而变得更加繁茂。所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桥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树;谁要乱砍,全家都要遭殃”。

有个名叫赖顺的人,偏偏不相信。此人好吃懒做,一贯靠偷人为生,有年冬天,雪下得有三尺深,赖顺冻得实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桥山,把桥山上的柏树枝偷砍了一担,挑回家里当柴烧。谁知点火以后,只冒浓烟,不起火焰。赖顺用口越吹,浓烟越大,最后把他呛得跌倒在地,两眼直翻,口吐鲜血,气断身亡。邻居们闻讯赶来一看,原来赖顺烧了桥山柏树枝,怪不得落了个如此下场。

炎帝陵

[编辑本段]1、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陵

宝鸡为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神农为首领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这里。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的场所。如果按照“八世炎帝”的说法,第一世和第二世炎帝都生与此,葬与此,第八世炎帝葬与湖南酃县,后改名为炎陵县。如果只按照一世的说法,炎帝之存在于宝鸡。

炎帝,号神农氏,为神农氏族始祖,始生地在姜水;黄帝为轩辕氏族的始祖,始生地在姬水。《国语》中记载,大约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动着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后产生双胞族炎帝和黄帝,黄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后迁移至中原地区。炎帝部落生活在宝鸡一带,以经营农业著名。

在宝鸡市姜城堡地区,清姜河从旁流过,姜城堡背依秦岭,隔渭河与北首岭相望,地势更为开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在姜城堡地区发现的姜氏城遗址,面积大约有49万平方米。遗址中最大的房子长10.7米,宽10.5米,面积约124平方米,而北首岭遗址中最大的房子炎帝陵面积仅88平方米,出土的生产工具和陶器与北首岭的相似,并且相对先进。由此可见,姜城堡遗址时期是北首岭氏族部落的繁荣和发展时期,这正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氏族公社的过渡时期,与传说中的炎帝时相吻合。目前在宝鸡已发现古文化遗址40多处。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发展状大的过程。

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扩展,向西发展到中原大地,此处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原始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部落开始定居,开始建都陈,再迁往鲁,建都曲阜,后来炎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发生战争,求助于黄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以后炎黄两部落联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后来,炎帝部落一部分南迁,足迹两湖,一部分仍留于黄河流域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为祖。现在湖南的酃县也有炎帝陵,湖北的随州也称为神龙故里,但以宝鸡的炎帝陵为最早。

宝鸡是炎帝的发祥地。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长于姜水,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号神农氏。《白虎通.号》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市区渭河南有浴圣九龙泉,泉上有唐建神龙祠。祠南蒙峪口的常羊山上,就有炎帝陵。近年来众多海内外同胞多次成批来宝鸡姜水流域寻根祭组,但已祠陵损毁失修。于是,当地在神农炎帝的出生、创业与丧葬之处重修神龙祠和炎帝陵,又在市中心建炎帝园,为炎黄子孙拜祖谒陵祭奠炎帝提供了场所。

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3部分。

陵前区从姜城堡地区至天台山入口的蒙峪建有多处古式牌坊,上书"炎帝故里"、"神农之乡"、"神农门"、"人杰地灵"等。

进入山门,即进入祭祀区,沿百米台阶而上,来到陵台,陵台处为山门,门外竖立一块石碑,上刻"常羊山"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的手迹。

登上山顶,便到了仰首亭,亭内和亭旁各有一块清代碑石,碑上刻有"常养育炎"和"山海镇",其中后者为清嘉庆三年重修城池的遗石。

炎帝庙,大殿面阔5间,左右两边的对联为书法家茹桂所书"创始定有人千载歧黄崇炎帝,流传安天据八方稼穑念神农",表达了对炎帝的崇敬之情。殿前为祭祀广场,可容纳千人祭祀。广场两侧分别建有鼓亭和钟亭。正殿面积400平方米,高12米,为清式庑殿。殿堂正中为炎帝座像,像高4.5米,目光炯炯,庄重慈祥。殿内两侧壁上分别绘有有关炎帝的大型壁画,分别为常羊育炎、浴圣九龙、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炎帝结盟,讲述了炎帝的生平和功绩。

炎帝神农氏,母曰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感女登(安登),于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炎帝在九龙泉沐浴后,头上牛角隐去,天资更加聪颖,后来做了姜氏部落的首领。炎帝教民制陶,始作耒耜,降牛耕田,教民耕穑,使原始时代由采集狩猎进步到农业,人们尊其为"农业之神"。

炎帝得到嘉禾后,因阴阳有差,种下只开花不结果,于是炎帝乘五色鸟从东海抱回太阳,从此五谷丰登,万民安乐,有因炎帝创立"日中为市",开原始农业之先河,被世人誉为"太阳之神"。他首创"日中为市"的地方叫做"太阳市遗址",现在天台莲花峰西一山谷中。炎帝遍尝百草,研制医药,据说他一日遇七十毒,140岁时,上天台山采药,误尝了"火焰子"(断肠草),而为民捐躯,后人因此而整理出《神农百草经》。

穿过祭祀区,便进入墓冢区。沿着长长的陵道拾级而上,两边塑立着百代帝王石像,总共16位,依历史顺序依次排列为:尧、舜、禹、启、夏桀、成汤、盘庚、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宋襄公等。

沿着陵的道一直向上,便来到了气势雄浑、庄严肃穆的炎帝陵前。这里就是炎黄子孙拜谒先祖的圣地。"炎帝陵"三字飘逸洒脱,为全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所题。

每年农历7月7日及清明节的炎帝祭日,海内外各界民众聚于炎帝陵及炎帝祠进行盛大的公祭仪式,共同拜祭人文初祖--炎帝。

[编辑本段]2、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

湖南株洲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这里洣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活该啊,这个女人据说,慈禧棺内最珍贵的陪葬品要属用白玉雕成、号称可以“烟云流动”的九玲珑宝塔了。

传说慈禧棺内还有4个翡翠西瓜,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

据悉,慈禧陵中被盗的珍宝或被孙殿英等人用来行贿,或被变卖,或遭毁坏,甚至被走私到国外,绝大多数至今下落不明。

据传,为了逃脱罪责,孙殿英曾把慈禧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送给宋美龄。

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一棵翡翠白菜,是其镇馆之宝,很可能就是慈禧陵中流失之物。

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被盗珍宝到底去了哪里,谁也说不清了。

打探消息后决定挖开乾隆慈禧陵

1928年,驻在河北遵化清东陵附近的国民革命军第12军军长孙殿英打上了东陵的主意,并派师长潭温江去查明情况。

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

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

1928年7月1日,孙殿英命令潭温江严守东陵的所有要道,谨防他人入内。在把两个旅的兵力开进东陵四周后,他就开始探查地宫的入口,并计划在盗墓完成后以换防为由撤离东陵,把事情嫁祸到土匪身上。

炸开地宫大门后顺利进入慈禧陵

经过一番周折,盗墓的士兵找到了慈禧地宫的入口。从明楼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是一道浇铸了钢筋的墙壁,地宫入口就在这道“金刚墙”下。

从7月4日至7月10日,炮声不断从东陵传出,当地百姓以为是在打仗,谁也不敢出门。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两座陵墓已经被炸开。

进入慈禧地宫中的盗墓士兵没有想到,走进主墓室竟非常顺利,没费什么事就见到了棺椁与陪葬珍宝。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棺盖揭开霞光满棺慈禧太后面貌如生

盗墓者是怎样打开慈禧棺椁的呢?这曾经是一个谜。直到多年以后,一本叫《世载堂杂忆》的书披露了一名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回忆,这个谜才被解开。

据这名连长叙述,为撬开慈禧的内棺,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椁竟被匪兵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把砍碎的木头搬开后,就现出了一具红漆内棺。由于怕刀斧损伤棺内的宝物,当官的就命匪兵小心谨慎地用刀撬开内棺。

“当时,将棺盖揭开,只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

相关链接

慈禧的陵寝建筑堪称金木石三绝

慈禧的陵寝是清东陵建筑群中最精美的一座,可称得上是金、木、石三绝。

“金绝”:据《清史》记载,仅三大殿所用的叶子金就达4592两以上,殿内外彩绘2400多条金龙,64根柱上都缠绕着半立体铜鎏金盘龙,墙壁上的五蝠捧寿、万字不到头图案等也全都筛扫黄金。这货真价实的金碧辉煌虽经盗墓者洗劫,但如今依然可见“金绝”的豪华残迹与碎片。

“木绝”:是说三大殿的梁、枋都是用木中上品———黄花梨木制成。这种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木材现在已濒临绝种,其价值称得上是寸木寸金。而慈禧的棺椁更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石绝”:是指慈禧陵寝的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石雕图案更是绝中之绝。隆恩殿的汉白玉石栏板上,都用浮雕技法刻成前飞“凤”、后追“龙”图案。76根望柱柱头全部雕刻着翔凤,凤的下面是雕在柱身里、外侧的两条龙,形成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两龙”造型,寓意着慈禧生前的无上权力。而殿前的凤龙丹陛石雕刻更是石雕中的珍品。

裕陵劫后白骨遍地帝后无奈重葬一棺

在慈禧的定东陵被盗时,乾隆的裕陵也被孙殿英手下的一个营长韩某炸开。

令盗墓贼们没想到的是,乾隆的地宫通道中充满了积水,由于年深日久,积水竟有四五尺深,而通道又很陡滑,疯狂涌入地道口的士兵毫无准备。不少人滑倒在积水中,惊悸窒息而亡。

和同时被盗的慈禧陵相比,裕陵中的乾隆与5位后妃的遭遇更加悲惨。两陵被盗后,清室负责善后的人进入裕陵地宫后发现白骨凌乱地扔在各处,除嘉庆帝生母孝仪皇后尸身完整外,其他的已经分不清哪个是皇帝的,哪个是后妃的,只好把骸骨殓葬在一具棺木内。

在将两陵内的骸骨重新收殓后,裕陵、定东陵被封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东陵管理处为清理地宫,才重新打开两座陵墓。

乾隆皇帝的裕陵被誉为地下佛堂

裕陵在乾隆帝在世时就已建成,虽然陪葬品已被孙殿英洗劫一空,但地宫中那些搬不走的石雕仍令人叹为观止。

裕陵被誉为“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在地宫的墙壁、天花板上,到处雕琢着佛像、经文,像是一座石雕艺术宝库。佛像虽款式、造型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地雕刻得栩栩如生。

在安放乾隆与两位皇后的棺木的“金券”券顶,还刻有3朵佛花,花心由梵文、佛像组成,金券周围也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经文,约有3万字。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慈禧死后,于宣统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河北遵化地宫。仅仅20年后,慈禧陵墓珍宝无数的传说竟引来了军阀土匪们毁棺抛尸的巨祸!

民国初年,军阀孙殿英纠集了一批土匪、赌鬼、烟贩等组成队伍,称雄一方。为谋取更大的势力,孙殿英先后投奔过豫西镇守使丁香玲、国民军长叶荃等人,后又转投胡匪出身的张宗昌,深受张的赏识,被任命为师长。孙殿英摇身一变,通过种种卑劣的手段,将自己的部队发展成为一个流氓军集团。后来,孙殿英率部与国民党作战,开始很有利,后来见形势不妙,便投降蒋介石,被任命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在河北遵化一带驻防。

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

  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世载堂杂忆》回忆,孙殿英率部首先盗掘的是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工兵营在陵寝各处连续挖了两天两夜都找不到地宫入口,孙殿英急了,命令绑架了护陵大臣苏必脱林,在死亡威胁下,老头儿指认了慈禧陵的地宫入口。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的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于是当晚,几十名士兵在明楼后面的琉璃影壁下挥镐抡锹,于7月7日打开地宫入口。

  待通过洞内重重关卡,深入到陵寝内部已是7月9日夜间。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孙殿英听说发现了慈禧的棺椁,非常高兴,命令工兵团长颛孙子瑜和刘副官率领二十多个士兵开棺取宝。在灯光照耀下,慈禧巨大的棺椁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棺椁由名贵的金丝棺木制成,慈禧入殓后,工匠们又在外层罩以金漆。在金漆上,由喇嘛用藏文书写四大天王经咒。在金棺里面的红漆填金内棺上,内外布满填金藏文经咒,在棺盖之上还刻有九尊团佛等图案。

片刻间,金光四射的外棺就被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将碎棺木搬开,现出里面的红漆内棺。为避免棺内宝物被刀斧震坏。颛孙子瑜和刘副官命令几名士兵小心地在棺盖下方用利斧凿出几个长方形的豁口,铁镐伸进豁口撬了几下,棺盖露出了缝隙,士兵们将刺刀密排着插入缝隙中。棺盖很快被刺刀、利斧撬开,棺中的尸骨和珍宝被一层薄薄的梓木“七星板”覆盖,掀开“七星板”,是一层柔和光亮的网珠被,当挑开网珠被时,棺内射出五颜六色的珍宝的光芒,在灯光照耀下,珠光宝气闪烁辉煌,耀眼夺目,整个地宫后室也光亮起来。

棺中,慈禧太后身穿华贵富丽的寿衣,头戴凤冠,静静躺在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中,整个棺内金光闪烁,碎光流溢。慈禧太后如同睡着了一样,双目微合,面庞栩栩如生。片刻间,由于接触了新鲜空气,保护鲜活的尸体收缩塌陷,慈禧的脸色也由红变白,由白变黑,一双手猛地收缩,两排牙齿蓦然露出……过了半晌,棺内再无动静,颛孙子瑜亲自动手取宝,慈禧的尸体则被扔到地宫后室西北角的棺盖上。慈禧的龙袍被撕碎,凤冠被踩扁,裤褂上的各色宝石、佩物被一抢而光。

孙殿英听到地宫被打开的消息后一时兴起,率谭温江等人来到地宫后室。令人眼花缭乱的珍宝已被一件件取出:金罗汉、翡翠马、珊瑚树、玉藕、翡翠白菜、宝石西瓜、紫玉葡萄、红宝石枣子、黄宝石李子……在查看慈禧尸体时,忽然发现慈禧口中散发绿色光芒的夜明珠。传说夜明珠能生寒防暑,死者口含此珠,尸体可鲜活如生,永不腐烂。为取夜明珠,慈禧太后的嘴唇被撕裂。夜明珠如鸡蛋大小,分开是两块,合起来就是一个圆球,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后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就这样,包括乾隆、康熙在内的三座陵墓,在整整七天的疯狂盗掘之下,那些神秘的珍宝惨遭匪徒们抢劫和破坏……介绍一下慈禧太后的墓被盗之谜。慈禧死后,于宣统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河北遵化地宫。仅仅20年后,慈禧陵墓珍宝无数的传说竟引来了军阀土匪们毁棺抛尸的巨祸!

民国初年,军阀孙殿英纠集了一批土匪、赌鬼、烟贩等组成队伍,称雄一方。为谋取更大的势力,孙殿英先后投奔过豫西镇守使丁香玲、国民军长叶荃等人,后又转投胡匪出身的张宗昌,深受张的赏识,被任命为师长。孙殿英摇身一变,通过种种卑劣的手段,将自己的部队发展成为一个流氓军集团。后来,孙殿英率部与国民党作战,开始很有利,后来见形势不妙,便投降蒋介石,被任命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在河北遵化一带驻防。

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

  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世载堂杂忆》回忆,孙殿英率部首先盗掘的是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工兵营在陵寝各处连续挖了两天两夜都找不到地宫入口,孙殿英急了,命令绑架了护陵大臣苏必脱林,在死亡威胁下,老头儿指认了慈禧陵的地宫入口。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的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于是当晚,几十名士兵在明楼后面的琉璃影壁下挥镐抡锹,于7月7日打开地宫入口。

  待通过洞内重重关卡,深入到陵寝内部已是7月9日夜间。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孙殿英听说发现了慈禧的棺椁,非常高兴,命令工兵团长颛孙子瑜和刘副官率领二十多个士兵开棺取宝。在灯光照耀下,慈禧巨大的棺椁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棺椁由名贵的金丝棺木制成,慈禧入殓后,工匠们又在外层罩以金漆。在金漆上,由喇嘛用藏文书写四大天王经咒。在金棺里面的红漆填金内棺上,内外布满填金藏文经咒,在棺盖之上还刻有九尊团佛等图案。

片刻间,金光四射的外棺就被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将碎棺木搬开,现出里面的红漆内棺。为避免棺内宝物被刀斧震坏。颛孙子瑜和刘副官命令几名士兵小心地在棺盖下方用利斧凿出几个长方形的豁口,铁镐伸进豁口撬了几下,棺盖露出了缝隙,士兵们将刺刀密排着插入缝隙中。棺盖很快被刺刀、利斧撬开,棺中的尸骨和珍宝被一层薄薄的梓木“七星板”覆盖,掀开“七星板”,是一层柔和光亮的网珠被,当挑开网珠被时,棺内射出五颜六色的珍宝的光芒,在灯光照耀下,珠光宝气闪烁辉煌,耀眼夺目,整个地宫后室也光亮起来。

棺中,慈禧太后身穿华贵富丽的寿衣,头戴凤冠,静静躺在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中,整个棺内金光闪烁,碎光流溢。慈禧太后如同睡着了一样,双目微合,面庞栩栩如生。片刻间,由于接触了新鲜空气,保护鲜活的尸体收缩塌陷,慈禧的脸色也由红变白,由白变黑,一双手猛地收缩,两排牙齿蓦然露出……过了半晌,棺内再无动静,颛孙子瑜亲自动手取宝,慈禧的尸体则被扔到地宫后室西北角的棺盖上。慈禧的龙袍被撕碎,凤冠被踩扁,裤褂上的各色宝石、佩物被一抢而光。

孙殿英听到地宫被打开的消息后一时兴起,率谭温江等人来到地宫后室。令人眼花缭乱的珍宝已被一件件取出:金罗汉、翡翠马、珊瑚树、玉藕、翡翠白菜、宝石西瓜、紫玉葡萄、红宝石枣子、黄宝石李子……在查看慈禧尸体时,忽然发现慈禧口中散发绿色光芒的夜明珠。传说夜明珠能生寒防暑,死者口含此珠,尸体可鲜活如生,永不腐烂。为取夜明珠,慈禧太后的嘴唇被撕裂。夜明珠如鸡蛋大小,分开是两块,合起来就是一个圆球,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后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就这样,包括乾隆、康熙在内的三座陵墓,在整整七天的疯狂盗掘之下,那些神秘的珍宝惨遭匪徒们抢劫和破坏……慈禧死后,于宣统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河北遵化地宫。仅仅20年后,慈禧陵墓珍宝无数的传说竟引来了军阀土匪们毁棺抛尸的巨祸!

民国初年,军阀孙殿英纠集了一批土匪、赌鬼、烟贩等组成队伍,称雄一方。为谋取更大的势力,孙殿英先后投奔过豫西镇守使丁香玲、国民军长叶荃等人,后又转投胡匪出身的张宗昌,深受张的赏识,被任命为师长。孙殿英摇身一变,通过种种卑劣的手段,将自己的部队发展成为一个流氓军集团。后来,孙殿英率部与国民党作战,开始很有利,后来见形势不妙,便投降蒋介石,被任命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在河北遵化一带驻防。

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

  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世载堂杂忆》回忆,孙殿英率部首先盗掘的是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工兵营在陵寝各处连续挖了两天两夜都找不到地宫入口,孙殿英急了,命令绑架了护陵大臣苏必脱林,在死亡威胁下,老头儿指认了慈禧陵的地宫入口。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的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于是当晚,几十名士兵在明楼后面的琉璃影壁下挥镐抡锹,于7月7日打开地宫入口。

  待通过洞内重重关卡,深入到陵寝内部已是7月9日夜间。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孙殿英听说发现了慈禧的棺椁,非常高兴,命令工兵团长颛孙子瑜和刘副官率领二十多个士兵开棺取宝。在灯光照耀下,慈禧巨大的棺椁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棺椁由名贵的金丝棺木制成,慈禧入殓后,工匠们又在外层罩以金漆。在金漆上,由喇嘛用藏文书写四大天王经咒。在金棺里面的红漆填金内棺上,内外布满填金藏文经咒,在棺盖之上还刻有九尊团佛等图案。

片刻间,金光四射的外棺就被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将碎棺木搬开,现出里面的红漆内棺。为避免棺内宝物被刀斧震坏。颛孙子瑜和刘副官命令几名士兵小心地在棺盖下方用利斧凿出几个长方形的豁口,铁镐伸进豁口撬了几下,棺盖露出了缝隙,士兵们将刺刀密排着插入缝隙中。棺盖很快被刺刀、利斧撬开,棺中的尸骨和珍宝被一层薄薄的梓木“七星板”覆盖,掀开“七星板”,是一层柔和光亮的网珠被,当挑开网珠被时,棺内射出五颜六色的珍宝的光芒,在灯光照耀下,珠光宝气闪烁辉煌,耀眼夺目,整个地宫后室也光亮起来。

棺中,慈禧太后身穿华贵富丽的寿衣,头戴凤冠,静静躺在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中,整个棺内金光闪烁,碎光流溢。慈禧太后如同睡着了一样,双目微合,面庞栩栩如生。片刻间,由于接触了新鲜空气,保护鲜活的尸体收缩塌陷,慈禧的脸色也由红变白,由白变黑,一双手猛地收缩,两排牙齿蓦然露出……过了半晌,棺内再无动静,颛孙子瑜亲自动手取宝,慈禧的尸体则被扔到地宫后室西北角的棺盖上。慈禧的龙袍被撕碎,凤冠被踩扁,裤褂上的各色宝石、佩物被一抢而光。

孙殿英听到地宫被打开的消息后一时兴起,率谭温江等人来到地宫后室。令人眼花缭乱的珍宝已被一件件取出:金罗汉、翡翠马、珊瑚树、玉藕、翡翠白菜、宝石西瓜、紫玉葡萄、红宝石枣子、黄宝石李子……在查看慈禧尸体时,忽然发现慈禧口中散发绿色光芒的夜明珠。传说夜明珠能生寒防暑,死者口含此珠,尸体可鲜活如生,永不腐烂。为取夜明珠,慈禧太后的嘴唇被撕裂。夜明珠如鸡蛋大小,分开是两块,合起来就是一个圆球,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后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就这样,包括乾隆、康熙在内的三座陵墓,在整整七天的疯狂盗掘之下,那些神秘的珍宝惨遭匪徒们抢劫和破坏……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据说,慈禧棺内最珍贵的陪葬品要属用白玉雕成、号称可以“烟云流动”的九玲珑宝塔了。

传说慈禧棺内还有4个翡翠西瓜,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

据悉,慈禧陵中被盗的珍宝或被孙殿英等人用来行贿,或被变卖,或遭毁坏,甚至被走私到国外,绝大多数至今下落不明。

据传,为了逃脱罪责,孙殿英曾把慈禧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送给宋美龄。

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一棵翡翠白菜,是其镇馆之宝,很可能就是慈禧陵中流失之物。

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被盗珍宝到底去了哪里,谁也说不清了。

打探消息后决定挖开乾隆慈禧陵

1928年,驻在河北遵化清东陵附近的国民革命军第12军军长孙殿英打上了东陵的主意,并派师长潭温江去查明情况。

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

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

1928年7月1日,孙殿英命令潭温江严守东陵的所有要道,谨防他人入内。在把两个旅的兵力开进东陵四周后,他就开始探查地宫的入口,并计划在盗墓完成后以换防为由撤离东陵,把事情嫁祸到土匪身上。

炸开地宫大门后顺利进入慈禧陵

经过一番周折,盗墓的士兵找到了慈禧地宫的入口。从明楼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是一道浇铸了钢筋的墙壁,地宫入口就在这道“金刚墙”下。

从7月4日至7月10日,炮声不断从东陵传出,当地百姓以为是在打仗,谁也不敢出门。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两座陵墓已经被炸开。

进入慈禧地宫中的盗墓士兵没有想到,走进主墓室竟非常顺利,没费什么事就见到了棺椁与陪葬珍宝。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棺盖揭开霞光满棺慈禧太后面貌如生

盗墓者是怎样打开慈禧棺椁的呢?这曾经是一个谜。直到多年以后,一本叫《世载堂杂忆》的书披露了一名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回忆,这个谜才被解开。

据这名连长叙述,为撬开慈禧的内棺,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椁竟被匪兵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把砍碎的木头搬开后,就现出了一具红漆内棺。由于怕刀斧损伤棺内的宝物,当官的就命匪兵小心谨慎地用刀撬开内棺。

“当时,将棺盖揭开,只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

相关链接

慈禧的陵寝建筑堪称金木石三绝

慈禧的陵寝是清东陵建筑群中最精美的一座,可称得上是金、木、石三绝。

“金绝”:据《清史》记载,仅三大殿所用的叶子金就达4592两以上,殿内外彩绘2400多条金龙,64根柱上都缠绕着半立体铜鎏金盘龙,墙壁上的五蝠捧寿、万字不到头图案等也全都筛扫黄金。这货真价实的金碧辉煌虽经盗墓者洗劫,但如今依然可见“金绝”的豪华残迹与碎片。

“木绝”:是说三大殿的梁、枋都是用木中上品———黄花梨木制成。这种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木材现在已濒临绝种,其价值称得上是寸木寸金。而慈禧的棺椁更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石绝”:是指慈禧陵寝的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石雕图案更是绝中之绝。隆恩殿的汉白玉石栏板上,都用浮雕技法刻成前飞“凤”、后追“龙”图案。76根望柱柱头全部雕刻着翔凤,凤的下面是雕在柱身里、外侧的两条龙,形成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两龙”造型,寓意着慈禧生前的无上权力。而殿前的凤龙丹陛石雕刻更是石雕中的珍品。

裕陵劫后白骨遍地帝后无奈重葬一棺

在慈禧的定东陵被盗时,乾隆的裕陵也被孙殿英手下的一个营长韩某炸开。

令盗墓贼们没想到的是,乾隆的地宫通道中充满了积水,由于年深日久,积水竟有四五尺深,而通道又很陡滑,疯狂涌入地道口的士兵毫无准备。不少人滑倒在积水中,惊悸窒息而亡。

和同时被盗的慈禧陵相比,裕陵中的乾隆与5位后妃的遭遇更加悲惨。两陵被盗后,清室负责善后的人进入裕陵地宫后发现白骨凌乱地扔在各处,除嘉庆帝生母孝仪皇后尸身完整外,其他的已经分不清哪个是皇帝的,哪个是后妃的,只好把骸骨殓葬在一具棺木内。

在将两陵内的骸骨重新收殓后,裕陵、定东陵被封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东陵管理处为清理地宫,才重新打开两座陵墓。

乾隆皇帝的裕陵被誉为地下佛堂

裕陵在乾隆帝在世时就已建成,虽然陪葬品已被孙殿英洗劫一空,但地宫中那些搬不走的石雕仍令人叹为观止。

裕陵被誉为“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在地宫的墙壁、天花板上,到处雕琢着佛像、经文,像是一座石雕艺术宝库。佛像虽款式、造型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地雕刻得栩栩如生。

在安放乾隆与两位皇后的棺木的“金券”券顶,还刻有3朵佛花,花心由梵文、佛像组成,金券周围也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经文,约有3万字。活该啊,这个女人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编辑本段]二、【陵区概况】

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

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

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碑石。

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编辑本段]三、【修缮工程】

应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要求,经国家批准,整修黄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

整修黄帝陵工程的范围包容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一是以黄帝陵、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使黄帝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证好现存的文物古足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广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

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庙院广场能满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增强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是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帝陵一定能成为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凝聚点。

[编辑本段]四、【帝陵传说】

帝陵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

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

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现在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挽留不住,以致把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都拽下来了。臣民们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遗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从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祭奠。

那时,桥山顶上没有树木,是光秃秃的一片。群民在黄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飞禽走兽抢食一空。看到这种情况。群民心里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黄帝陵冢周围栽种了很多树,想用树的树叶把陵墓遮挡起来,青山老人整天挖树、栽树,忙个不停。时间一长,被九天玄女发现了,她回到天宫便把此事禀告玉皇大帝。玉帝说:“青山老人对黄帝一片赤心,天宫早已知晓,只是他独自一人栽树,何年何月,才能栽满桥山”?说罢命九天玄女把王母娘娘收藏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籽,撒在桥山上,第二年春天整个桥山沟沟岔岔,山山峁峁,都长出了绿盈盈的柏树苗。青山老人见满山长出了树苗苗,高兴的不得了,他整天在山上给树苗培土、除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棵棵柏树长得根深叶茂,整个桥山变成葱绿一片。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过百岁,虽然胳膊腿已不灵活,但每天仍然坚持上山护林。就在这时候,桥山来了一个名叫拾怪的恶霸,他凭着自己有十个儿子,暗偷明抢,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拾怪发现桥山柏树长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带领两个儿子明目张胆地上山砍树。青山老人发觉后,急忙起来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蛮不讲理地说:“满山遍野都是树,我们砍几棵有何不可!”青山老人说:“祖陵地上的树,谁也不许砍!”拾怪根本不听这一套,继续指挥儿子砍树。青山老人上前把树身紧紧抱住。拾怪挥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迈之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拳打,眼看着青山老人两眼一闭死去了。这时候,正好陈抟老祖从桥山上空经过,见拾怪打死了护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宫,告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从南天门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从心起,随手拔下头上两支金箸,往下一抛。拾怪的两个儿子随即惨叫一声,便倒在血泊中了。原来两支金簪在空中变成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拾怪两个儿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宝剑的来由,以为有人在暗算他们父子,一气之下,便放火烧山。桥山上顿时烧成焦蛋。再说,王母娘娘发现现桥山树林起火,立即请龙王降雨。霎时大雨倾盆,很快就把烈火扑灭了,桥山柏树经过这场灾难,不但没有绝种,反而变得更加繁茂。所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桥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树;谁要乱砍,全家都要遭殃”。

有个名叫赖顺的人,偏偏不相信。此人好吃懒做,一贯靠偷人为生,有年冬天,雪下得有三尺深,赖顺冻得实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桥山,把桥山上的柏树枝偷砍了一担,挑回家里当柴烧。谁知点火以后,只冒浓烟,不起火焰。赖顺用口越吹,浓烟越大,最后把他呛得跌倒在地,两眼直翻,口吐鲜血,气断身亡。邻居们闻讯赶来一看,原来赖顺烧了桥山柏树枝,怪不得落了个如此下场。

炎帝陵

[编辑本段]1、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陵

宝鸡为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神农为首领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这里。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的场所。如果按照“八世炎帝”的说法,第一世和第二世炎帝都生与此,葬与此,第八世炎帝葬与湖南酃县,后改名为炎陵县。如果只按照一世的说法,炎帝之存在于宝鸡。

炎帝,号神农氏,为神农氏族始祖,始生地在姜水;黄帝为轩辕氏族的始祖,始生地在姬水。《国语》中记载,大约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动着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后产生双胞族炎帝和黄帝,黄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后迁移至中原地区。炎帝部落生活在宝鸡一带,以经营农业著名。

在宝鸡市姜城堡地区,清姜河从旁流过,姜城堡背依秦岭,隔渭河与北首岭相望,地势更为开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在姜城堡地区发现的姜氏城遗址,面积大约有49万平方米。遗址中最大的房子长10.7米,宽10.5米,面积约124平方米,而北首岭遗址中最大的房子炎帝陵面积仅88平方米,出土的生产工具和陶器与北首岭的相似,并且相对先进。由此可见,姜城堡遗址时期是北首岭氏族部落的繁荣和发展时期,这正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氏族公社的过渡时期,与传说中的炎帝时相吻合。目前在宝鸡已发现古文化遗址40多处。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发展状大的过程。

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扩展,向西发展到中原大地,此处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原始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部落开始定居,开始建都陈,再迁往鲁,建都曲阜,后来炎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发生战争,求助于黄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以后炎黄两部落联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后来,炎帝部落一部分南迁,足迹两湖,一部分仍留于黄河流域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为祖。现在湖南的酃县也有炎帝陵,湖北的随州也称为神龙故里,但以宝鸡的炎帝陵为最早。

宝鸡是炎帝的发祥地。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长于姜水,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号神农氏。《白虎通.号》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市区渭河南有浴圣九龙泉,泉上有唐建神龙祠。祠南蒙峪口的常羊山上,就有炎帝陵。近年来众多海内外同胞多次成批来宝鸡姜水流域寻根祭组,但已祠陵损毁失修。于是,当地在神农炎帝的出生、创业与丧葬之处重修神龙祠和炎帝陵,又在市中心建炎帝园,为炎黄子孙拜祖谒陵祭奠炎帝提供了场所。

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3部分。

陵前区从姜城堡地区至天台山入口的蒙峪建有多处古式牌坊,上书"炎帝故里"、"神农之乡"、"神农门"、"人杰地灵"等。

进入山门,即进入祭祀区,沿百米台阶而上,来到陵台,陵台处为山门,门外竖立一块石碑,上刻"常羊山"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的手迹。

登上山顶,便到了仰首亭,亭内和亭旁各有一块清代碑石,碑上刻有"常养育炎"和"山海镇",其中后者为清嘉庆三年重修城池的遗石。

炎帝庙,大殿面阔5间,左右两边的对联为书法家茹桂所书"创始定有人千载歧黄崇炎帝,流传安天据八方稼穑念神农",表达了对炎帝的崇敬之情。殿前为祭祀广场,可容纳千人祭祀。广场两侧分别建有鼓亭和钟亭。正殿面积400平方米,高12米,为清式庑殿。殿堂正中为炎帝座像,像高4.5米,目光炯炯,庄重慈祥。殿内两侧壁上分别绘有有关炎帝的大型壁画,分别为常羊育炎、浴圣九龙、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炎帝结盟,讲述了炎帝的生平和功绩。

炎帝神农氏,母曰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感女登(安登),于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炎帝在九龙泉沐浴后,头上牛角隐去,天资更加聪颖,后来做了姜氏部落的首领。炎帝教民制陶,始作耒耜,降牛耕田,教民耕穑,使原始时代由采集狩猎进步到农业,人们尊其为"农业之神"。

炎帝得到嘉禾后,因阴阳有差,种下只开花不结果,于是炎帝乘五色鸟从东海抱回太阳,从此五谷丰登,万民安乐,有因炎帝创立"日中为市",开原始农业之先河,被世人誉为"太阳之神"。他首创"日中为市"的地方叫做"太阳市遗址",现在天台莲花峰西一山谷中。炎帝遍尝百草,研制医药,据说他一日遇七十毒,140岁时,上天台山采药,误尝了"火焰子"(断肠草),而为民捐躯,后人因此而整理出《神农百草经》。

穿过祭祀区,便进入墓冢区。沿着长长的陵道拾级而上,两边塑立着百代帝王石像,总共16位,依历史顺序依次排列为:尧、舜、禹、启、夏桀、成汤、盘庚、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宋襄公等。

沿着陵的道一直向上,便来到了气势雄浑、庄严肃穆的炎帝陵前。这里就是炎黄子孙拜谒先祖的圣地。"炎帝陵"三字飘逸洒脱,为全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所题。

每年农历7月7日及清明节的炎帝祭日,海内外各界民众聚于炎帝陵及炎帝祠进行盛大的公祭仪式,共同拜祭人文初祖--炎帝。

[编辑本段]2、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

湖南株洲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这里洣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介绍一下慈禧太后的墓被盗之谜。慈禧死后,于宣统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河北遵化地宫。仅仅20年后,慈禧陵墓珍宝无数的传说竟引来了军阀土匪们毁棺抛尸的巨祸!

民国初年,军阀孙殿英纠集了一批土匪、赌鬼、烟贩等组成队伍,称雄一方。为谋取更大的势力,孙殿英先后投奔过豫西镇守使丁香玲、国民军长叶荃等人,后又转投胡匪出身的张宗昌,深受张的赏识,被任命为师长。孙殿英摇身一变,通过种种卑劣的手段,将自己的部队发展成为一个流氓军集团。后来,孙殿英率部与国民党作战,开始很有利,后来见形势不妙,便投降蒋介石,被任命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在河北遵化一带驻防。

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

  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世载堂杂忆》回忆,孙殿英率部首先盗掘的是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工兵营在陵寝各处连续挖了两天两夜都找不到地宫入口,孙殿英急了,命令绑架了护陵大臣苏必脱林,在死亡威胁下,老头儿指认了慈禧陵的地宫入口。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的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于是当晚,几十名士兵在明楼后面的琉璃影壁下挥镐抡锹,于7月7日打开地宫入口。

  待通过洞内重重关卡,深入到陵寝内部已是7月9日夜间。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孙殿英听说发现了慈禧的棺椁,非常高兴,命令工兵团长颛孙子瑜和刘副官率领二十多个士兵开棺取宝。在灯光照耀下,慈禧巨大的棺椁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棺椁由名贵的金丝棺木制成,慈禧入殓后,工匠们又在外层罩以金漆。在金漆上,由喇嘛用藏文书写四大天王经咒。在金棺里面的红漆填金内棺上,内外布满填金藏文经咒,在棺盖之上还刻有九尊团佛等图案。

片刻间,金光四射的外棺就被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将碎棺木搬开,现出里面的红漆内棺。为避免棺内宝物被刀斧震坏。颛孙子瑜和刘副官命令几名士兵小心地在棺盖下方用利斧凿出几个长方形的豁口,铁镐伸进豁口撬了几下,棺盖露出了缝隙,士兵们将刺刀密排着插入缝隙中。棺盖很快被刺刀、利斧撬开,棺中的尸骨和珍宝被一层薄薄的梓木“七星板”覆盖,掀开“七星板”,是一层柔和光亮的网珠被,当挑开网珠被时,棺内射出五颜六色的珍宝的光芒,在灯光照耀下,珠光宝气闪烁辉煌,耀眼夺目,整个地宫后室也光亮起来。

棺中,慈禧太后身穿华贵富丽的寿衣,头戴凤冠,静静躺在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中,整个棺内金光闪烁,碎光流溢。慈禧太后如同睡着了一样,双目微合,面庞栩栩如生。片刻间,由于接触了新鲜空气,保护鲜活的尸体收缩塌陷,慈禧的脸色也由红变白,由白变黑,一双手猛地收缩,两排牙齿蓦然露出……过了半晌,棺内再无动静,颛孙子瑜亲自动手取宝,慈禧的尸体则被扔到地宫后室西北角的棺盖上。慈禧的龙袍被撕碎,凤冠被踩扁,裤褂上的各色宝石、佩物被一抢而光。

孙殿英听到地宫被打开的消息后一时兴起,率谭温江等人来到地宫后室。令人眼花缭乱的珍宝已被一件件取出:金罗汉、翡翠马、珊瑚树、玉藕、翡翠白菜、宝石西瓜、紫玉葡萄、红宝石枣子、黄宝石李子……在查看慈禧尸体时,忽然发现慈禧口中散发绿色光芒的夜明珠。传说夜明珠能生寒防暑,死者口含此珠,尸体可鲜活如生,永不腐烂。为取夜明珠,慈禧太后的嘴唇被撕裂。夜明珠如鸡蛋大小,分开是两块,合起来就是一个圆球,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后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就这样,包括乾隆、康熙在内的三座陵墓,在整整七天的疯狂盗掘之下,那些神秘的珍宝惨遭匪徒们抢劫和破坏……慈禧死后,于宣统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河北遵化地宫。仅仅20年后,慈禧陵墓珍宝无数的传说竟引来了军阀土匪们毁棺抛尸的巨祸!

民国初年,军阀孙殿英纠集了一批土匪、赌鬼、烟贩等组成队伍,称雄一方。为谋取更大的势力,孙殿英先后投奔过豫西镇守使丁香玲、国民军长叶荃等人,后又转投胡匪出身的张宗昌,深受张的赏识,被任命为师长。孙殿英摇身一变,通过种种卑劣的手段,将自己的部队发展成为一个流氓军集团。后来,孙殿英率部与国民党作战,开始很有利,后来见形势不妙,便投降蒋介石,被任命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在河北遵化一带驻防。

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

  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世载堂杂忆》回忆,孙殿英率部首先盗掘的是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工兵营在陵寝各处连续挖了两天两夜都找不到地宫入口,孙殿英急了,命令绑架了护陵大臣苏必脱林,在死亡威胁下,老头儿指认了慈禧陵的地宫入口。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的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于是当晚,几十名士兵在明楼后面的琉璃影壁下挥镐抡锹,于7月7日打开地宫入口。

  待通过洞内重重关卡,深入到陵寝内部已是7月9日夜间。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孙殿英听说发现了慈禧的棺椁,非常高兴,命令工兵团长颛孙子瑜和刘副官率领二十多个士兵开棺取宝。在灯光照耀下,慈禧巨大的棺椁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棺椁由名贵的金丝棺木制成,慈禧入殓后,工匠们又在外层罩以金漆。在金漆上,由喇嘛用藏文书写四大天王经咒。在金棺里面的红漆填金内棺上,内外布满填金藏文经咒,在棺盖之上还刻有九尊团佛等图案。

片刻间,金光四射的外棺就被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将碎棺木搬开,现出里面的红漆内棺。为避免棺内宝物被刀斧震坏。颛孙子瑜和刘副官命令几名士兵小心地在棺盖下方用利斧凿出几个长方形的豁口,铁镐伸进豁口撬了几下,棺盖露出了缝隙,士兵们将刺刀密排着插入缝隙中。棺盖很快被刺刀、利斧撬开,棺中的尸骨和珍宝被一层薄薄的梓木“七星板”覆盖,掀开“七星板”,是一层柔和光亮的网珠被,当挑开网珠被时,棺内射出五颜六色的珍宝的光芒,在灯光照耀下,珠光宝气闪烁辉煌,耀眼夺目,整个地宫后室也光亮起来。

棺中,慈禧太后身穿华贵富丽的寿衣,头戴凤冠,静静躺在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中,整个棺内金光闪烁,碎光流溢。慈禧太后如同睡着了一样,双目微合,面庞栩栩如生。片刻间,由于接触了新鲜空气,保护鲜活的尸体收缩塌陷,慈禧的脸色也由红变白,由白变黑,一双手猛地收缩,两排牙齿蓦然露出……过了半晌,棺内再无动静,颛孙子瑜亲自动手取宝,慈禧的尸体则被扔到地宫后室西北角的棺盖上。慈禧的龙袍被撕碎,凤冠被踩扁,裤褂上的各色宝石、佩物被一抢而光。

孙殿英听到地宫被打开的消息后一时兴起,率谭温江等人来到地宫后室。令人眼花缭乱的珍宝已被一件件取出:金罗汉、翡翠马、珊瑚树、玉藕、翡翠白菜、宝石西瓜、紫玉葡萄、红宝石枣子、黄宝石李子……在查看慈禧尸体时,忽然发现慈禧口中散发绿色光芒的夜明珠。传说夜明珠能生寒防暑,死者口含此珠,尸体可鲜活如生,永不腐烂。为取夜明珠,慈禧太后的嘴唇被撕裂。夜明珠如鸡蛋大小,分开是两块,合起来就是一个圆球,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后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就这样,包括乾隆、康熙在内的三座陵墓,在整整七天的疯狂盗掘之下,那些神秘的珍宝惨遭匪徒们抢劫和破坏……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据说,慈禧棺内最珍贵的陪葬品要属用白玉雕成、号称可以“烟云流动”的九玲珑宝塔了。

传说慈禧棺内还有4个翡翠西瓜,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

据悉,慈禧陵中被盗的珍宝或被孙殿英等人用来行贿,或被变卖,或遭毁坏,甚至被走私到国外,绝大多数至今下落不明。

据传,为了逃脱罪责,孙殿英曾把慈禧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送给宋美龄。

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一棵翡翠白菜,是其镇馆之宝,很可能就是慈禧陵中流失之物。

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被盗珍宝到底去了哪里,谁也说不清了。

打探消息后决定挖开乾隆慈禧陵

1928年,驻在河北遵化清东陵附近的国民革命军第12军军长孙殿英打上了东陵的主意,并派师长潭温江去查明情况。

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

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

1928年7月1日,孙殿英命令潭温江严守东陵的所有要道,谨防他人入内。在把两个旅的兵力开进东陵四周后,他就开始探查地宫的入口,并计划在盗墓完成后以换防为由撤离东陵,把事情嫁祸到土匪身上。

炸开地宫大门后顺利进入慈禧陵

经过一番周折,盗墓的士兵找到了慈禧地宫的入口。从明楼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是一道浇铸了钢筋的墙壁,地宫入口就在这道“金刚墙”下。

从7月4日至7月10日,炮声不断从东陵传出,当地百姓以为是在打仗,谁也不敢出门。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两座陵墓已经被炸开。

进入慈禧地宫中的盗墓士兵没有想到,走进主墓室竟非常顺利,没费什么事就见到了棺椁与陪葬珍宝。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棺盖揭开霞光满棺慈禧太后面貌如生

盗墓者是怎样打开慈禧棺椁的呢?这曾经是一个谜。直到多年以后,一本叫《世载堂杂忆》的书披露了一名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回忆,这个谜才被解开。

据这名连长叙述,为撬开慈禧的内棺,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椁竟被匪兵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把砍碎的木头搬开后,就现出了一具红漆内棺。由于怕刀斧损伤棺内的宝物,当官的就命匪兵小心谨慎地用刀撬开内棺。

“当时,将棺盖揭开,只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

相关链接

慈禧的陵寝建筑堪称金木石三绝

慈禧的陵寝是清东陵建筑群中最精美的一座,可称得上是金、木、石三绝。

“金绝”:据《清史》记载,仅三大殿所用的叶子金就达4592两以上,殿内外彩绘2400多条金龙,64根柱上都缠绕着半立体铜鎏金盘龙,墙壁上的五蝠捧寿、万字不到头图案等也全都筛扫黄金。这货真价实的金碧辉煌虽经盗墓者洗劫,但如今依然可见“金绝”的豪华残迹与碎片。

“木绝”:是说三大殿的梁、枋都是用木中上品———黄花梨木制成。这种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木材现在已濒临绝种,其价值称得上是寸木寸金。而慈禧的棺椁更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石绝”:是指慈禧陵寝的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石雕图案更是绝中之绝。隆恩殿的汉白玉石栏板上,都用浮雕技法刻成前飞“凤”、后追“龙”图案。76根望柱柱头全部雕刻着翔凤,凤的下面是雕在柱身里、外侧的两条龙,形成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两龙”造型,寓意着慈禧生前的无上权力。而殿前的凤龙丹陛石雕刻更是石雕中的珍品。

裕陵劫后白骨遍地帝后无奈重葬一棺

在慈禧的定东陵被盗时,乾隆的裕陵也被孙殿英手下的一个营长韩某炸开。

令盗墓贼们没想到的是,乾隆的地宫通道中充满了积水,由于年深日久,积水竟有四五尺深,而通道又很陡滑,疯狂涌入地道口的士兵毫无准备。不少人滑倒在积水中,惊悸窒息而亡。

和同时被盗的慈禧陵相比,裕陵中的乾隆与5位后妃的遭遇更加悲惨。两陵被盗后,清室负责善后的人进入裕陵地宫后发现白骨凌乱地扔在各处,除嘉庆帝生母孝仪皇后尸身完整外,其他的已经分不清哪个是皇帝的,哪个是后妃的,只好把骸骨殓葬在一具棺木内。

在将两陵内的骸骨重新收殓后,裕陵、定东陵被封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东陵管理处为清理地宫,才重新打开两座陵墓。

乾隆皇帝的裕陵被誉为地下佛堂

裕陵在乾隆帝在世时就已建成,虽然陪葬品已被孙殿英洗劫一空,但地宫中那些搬不走的石雕仍令人叹为观止。

裕陵被誉为“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在地宫的墙壁、天花板上,到处雕琢着佛像、经文,像是一座石雕艺术宝库。佛像虽款式、造型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地雕刻得栩栩如生。

在安放乾隆与两位皇后的棺木的“金券”券顶,还刻有3朵佛花,花心由梵文、佛像组成,金券周围也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经文,约有3万字。活该啊,这个女人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编辑本段]二、【陵区概况】

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

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

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碑石。

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编辑本段]三、【修缮工程】

应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要求,经国家批准,整修黄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

整修黄帝陵工程的范围包容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一是以黄帝陵、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使黄帝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证好现存的文物古足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广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

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庙院广场能满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增强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是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帝陵一定能成为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凝聚点。

[编辑本段]四、【帝陵传说】

帝陵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

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

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现在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挽留不住,以致把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都拽下来了。臣民们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遗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从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祭奠。

那时,桥山顶上没有树木,是光秃秃的一片。群民在黄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飞禽走兽抢食一空。看到这种情况。群民心里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黄帝陵冢周围栽种了很多树,想用树的树叶把陵墓遮挡起来,青山老人整天挖树、栽树,忙个不停。时间一长,被九天玄女发现了,她回到天宫便把此事禀告玉皇大帝。玉帝说:“青山老人对黄帝一片赤心,天宫早已知晓,只是他独自一人栽树,何年何月,才能栽满桥山”?说罢命九天玄女把王母娘娘收藏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籽,撒在桥山上,第二年春天整个桥山沟沟岔岔,山山峁峁,都长出了绿盈盈的柏树苗。青山老人见满山长出了树苗苗,高兴的不得了,他整天在山上给树苗培土、除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棵棵柏树长得根深叶茂,整个桥山变成葱绿一片。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过百岁,虽然胳膊腿已不灵活,但每天仍然坚持上山护林。就在这时候,桥山来了一个名叫拾怪的恶霸,他凭着自己有十个儿子,暗偷明抢,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拾怪发现桥山柏树长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带领两个儿子明目张胆地上山砍树。青山老人发觉后,急忙起来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蛮不讲理地说:“满山遍野都是树,我们砍几棵有何不可!”青山老人说:“祖陵地上的树,谁也不许砍!”拾怪根本不听这一套,继续指挥儿子砍树。青山老人上前把树身紧紧抱住。拾怪挥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迈之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拳打,眼看着青山老人两眼一闭死去了。这时候,正好陈抟老祖从桥山上空经过,见拾怪打死了护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宫,告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从南天门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从心起,随手拔下头上两支金箸,往下一抛。拾怪的两个儿子随即惨叫一声,便倒在血泊中了。原来两支金簪在空中变成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拾怪两个儿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宝剑的来由,以为有人在暗算他们父子,一气之下,便放火烧山。桥山上顿时烧成焦蛋。再说,王母娘娘发现现桥山树林起火,立即请龙王降雨。霎时大雨倾盆,很快就把烈火扑灭了,桥山柏树经过这场灾难,不但没有绝种,反而变得更加繁茂。所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桥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树;谁要乱砍,全家都要遭殃”。

有个名叫赖顺的人,偏偏不相信。此人好吃懒做,一贯靠偷人为生,有年冬天,雪下得有三尺深,赖顺冻得实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桥山,把桥山上的柏树枝偷砍了一担,挑回家里当柴烧。谁知点火以后,只冒浓烟,不起火焰。赖顺用口越吹,浓烟越大,最后把他呛得跌倒在地,两眼直翻,口吐鲜血,气断身亡。邻居们闻讯赶来一看,原来赖顺烧了桥山柏树枝,怪不得落了个如此下场。

炎帝陵

[编辑本段]1、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陵

宝鸡为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神农为首领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这里。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的场所。如果按照“八世炎帝”的说法,第一世和第二世炎帝都生与此,葬与此,第八世炎帝葬与湖南酃县,后改名为炎陵县。如果只按照一世的说法,炎帝之存在于宝鸡。

炎帝,号神农氏,为神农氏族始祖,始生地在姜水;黄帝为轩辕氏族的始祖,始生地在姬水。《国语》中记载,大约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动着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后产生双胞族炎帝和黄帝,黄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后迁移至中原地区。炎帝部落生活在宝鸡一带,以经营农业著名。

在宝鸡市姜城堡地区,清姜河从旁流过,姜城堡背依秦岭,隔渭河与北首岭相望,地势更为开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在姜城堡地区发现的姜氏城遗址,面积大约有49万平方米。遗址中最大的房子长10.7米,宽10.5米,面积约124平方米,而北首岭遗址中最大的房子炎帝陵面积仅88平方米,出土的生产工具和陶器与北首岭的相似,并且相对先进。由此可见,姜城堡遗址时期是北首岭氏族部落的繁荣和发展时期,这正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氏族公社的过渡时期,与传说中的炎帝时相吻合。目前在宝鸡已发现古文化遗址40多处。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发展状大的过程。

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扩展,向西发展到中原大地,此处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原始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部落开始定居,开始建都陈,再迁往鲁,建都曲阜,后来炎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发生战争,求助于黄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以后炎黄两部落联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后来,炎帝部落一部分南迁,足迹两湖,一部分仍留于黄河流域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为祖。现在湖南的酃县也有炎帝陵,湖北的随州也称为神龙故里,但以宝鸡的炎帝陵为最早。

宝鸡是炎帝的发祥地。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长于姜水,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号神农氏。《白虎通.号》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市区渭河南有浴圣九龙泉,泉上有唐建神龙祠。祠南蒙峪口的常羊山上,就有炎帝陵。近年来众多海内外同胞多次成批来宝鸡姜水流域寻根祭组,但已祠陵损毁失修。于是,当地在神农炎帝的出生、创业与丧葬之处重修神龙祠和炎帝陵,又在市中心建炎帝园,为炎黄子孙拜祖谒陵祭奠炎帝提供了场所。

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3部分。

陵前区从姜城堡地区至天台山入口的蒙峪建有多处古式牌坊,上书"炎帝故里"、"神农之乡"、"神农门"、"人杰地灵"等。

进入山门,即进入祭祀区,沿百米台阶而上,来到陵台,陵台处为山门,门外竖立一块石碑,上刻"常羊山"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的手迹。

登上山顶,便到了仰首亭,亭内和亭旁各有一块清代碑石,碑上刻有"常养育炎"和"山海镇",其中后者为清嘉庆三年重修城池的遗石。

炎帝庙,大殿面阔5间,左右两边的对联为书法家茹桂所书"创始定有人千载歧黄崇炎帝,流传安天据八方稼穑念神农",表达了对炎帝的崇敬之情。殿前为祭祀广场,可容纳千人祭祀。广场两侧分别建有鼓亭和钟亭。正殿面积400平方米,高12米,为清式庑殿。殿堂正中为炎帝座像,像高4.5米,目光炯炯,庄重慈祥。殿内两侧壁上分别绘有有关炎帝的大型壁画,分别为常羊育炎、浴圣九龙、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炎帝结盟,讲述了炎帝的生平和功绩。

炎帝神农氏,母曰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感女登(安登),于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炎帝在九龙泉沐浴后,头上牛角隐去,天资更加聪颖,后来做了姜氏部落的首领。炎帝教民制陶,始作耒耜,降牛耕田,教民耕穑,使原始时代由采集狩猎进步到农业,人们尊其为"农业之神"。

炎帝得到嘉禾后,因阴阳有差,种下只开花不结果,于是炎帝乘五色鸟从东海抱回太阳,从此五谷丰登,万民安乐,有因炎帝创立"日中为市",开原始农业之先河,被世人誉为"太阳之神"。他首创"日中为市"的地方叫做"太阳市遗址",现在天台莲花峰西一山谷中。炎帝遍尝百草,研制医药,据说他一日遇七十毒,140岁时,上天台山采药,误尝了"火焰子"(断肠草),而为民捐躯,后人因此而整理出《神农百草经》。

穿过祭祀区,便进入墓冢区。沿着长长的陵道拾级而上,两边塑立着百代帝王石像,总共16位,依历史顺序依次排列为:尧、舜、禹、启、夏桀、成汤、盘庚、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宋襄公等。

沿着陵的道一直向上,便来到了气势雄浑、庄严肃穆的炎帝陵前。这里就是炎黄子孙拜谒先祖的圣地。"炎帝陵"三字飘逸洒脱,为全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所题。

每年农历7月7日及清明节的炎帝祭日,海内外各界民众聚于炎帝陵及炎帝祠进行盛大的公祭仪式,共同拜祭人文初祖--炎帝。

[编辑本段]2、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

湖南株洲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这里洣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介绍一下慈禧太后的墓被盗之谜。慈禧死后,于宣统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河北遵化地宫。仅仅20年后,慈禧陵墓珍宝无数的传说竟引来了军阀土匪们毁棺抛尸的巨祸!

民国初年,军阀孙殿英纠集了一批土匪、赌鬼、烟贩等组成队伍,称雄一方。为谋取更大的势力,孙殿英先后投奔过豫西镇守使丁香玲、国民军长叶荃等人,后又转投胡匪出身的张宗昌,深受张的赏识,被任命为师长。孙殿英摇身一变,通过种种卑劣的手段,将自己的部队发展成为一个流氓军集团。后来,孙殿英率部与国民党作战,开始很有利,后来见形势不妙,便投降蒋介石,被任命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在河北遵化一带驻防。

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

  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世载堂杂忆》回忆,孙殿英率部首先盗掘的是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工兵营在陵寝各处连续挖了两天两夜都找不到地宫入口,孙殿英急了,命令绑架了护陵大臣苏必脱林,在死亡威胁下,老头儿指认了慈禧陵的地宫入口。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的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于是当晚,几十名士兵在明楼后面的琉璃影壁下挥镐抡锹,于7月7日打开地宫入口。

  待通过洞内重重关卡,深入到陵寝内部已是7月9日夜间。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孙殿英听说发现了慈禧的棺椁,非常高兴,命令工兵团长颛孙子瑜和刘副官率领二十多个士兵开棺取宝。在灯光照耀下,慈禧巨大的棺椁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棺椁由名贵的金丝棺木制成,慈禧入殓后,工匠们又在外层罩以金漆。在金漆上,由喇嘛用藏文书写四大天王经咒。在金棺里面的红漆填金内棺上,内外布满填金藏文经咒,在棺盖之上还刻有九尊团佛等图案。

片刻间,金光四射的外棺就被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将碎棺木搬开,现出里面的红漆内棺。为避免棺内宝物被刀斧震坏。颛孙子瑜和刘副官命令几名士兵小心地在棺盖下方用利斧凿出几个长方形的豁口,铁镐伸进豁口撬了几下,棺盖露出了缝隙,士兵们将刺刀密排着插入缝隙中。棺盖很快被刺刀、利斧撬开,棺中的尸骨和珍宝被一层薄薄的梓木“七星板”覆盖,掀开“七星板”,是一层柔和光亮的网珠被,当挑开网珠被时,棺内射出五颜六色的珍宝的光芒,在灯光照耀下,珠光宝气闪烁辉煌,耀眼夺目,整个地宫后室也光亮起来。

棺中,慈禧太后身穿华贵富丽的寿衣,头戴凤冠,静静躺在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中,整个棺内金光闪烁,碎光流溢。慈禧太后如同睡着了一样,双目微合,面庞栩栩如生。片刻间,由于接触了新鲜空气,保护鲜活的尸体收缩塌陷,慈禧的脸色也由红变白,由白变黑,一双手猛地收缩,两排牙齿蓦然露出……过了半晌,棺内再无动静,颛孙子瑜亲自动手取宝,慈禧的尸体则被扔到地宫后室西北角的棺盖上。慈禧的龙袍被撕碎,凤冠被踩扁,裤褂上的各色宝石、佩物被一抢而光。

孙殿英听到地宫被打开的消息后一时兴起,率谭温江等人来到地宫后室。令人眼花缭乱的珍宝已被一件件取出:金罗汉、翡翠马、珊瑚树、玉藕、翡翠白菜、宝石西瓜、紫玉葡萄、红宝石枣子、黄宝石李子……在查看慈禧尸体时,忽然发现慈禧口中散发绿色光芒的夜明珠。传说夜明珠能生寒防暑,死者口含此珠,尸体可鲜活如生,永不腐烂。为取夜明珠,慈禧太后的嘴唇被撕裂。夜明珠如鸡蛋大小,分开是两块,合起来就是一个圆球,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后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就这样,包括乾隆、康熙在内的三座陵墓,在整整七天的疯狂盗掘之下,那些神秘的珍宝惨遭匪徒们抢劫和破坏……慈禧死后,于宣统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河北遵化地宫。仅仅20年后,慈禧陵墓珍宝无数的传说竟引来了军阀土匪们毁棺抛尸的巨祸!

民国初年,军阀孙殿英纠集了一批土匪、赌鬼、烟贩等组成队伍,称雄一方。为谋取更大的势力,孙殿英先后投奔过豫西镇守使丁香玲、国民军长叶荃等人,后又转投胡匪出身的张宗昌,深受张的赏识,被任命为师长。孙殿英摇身一变,通过种种卑劣的手段,将自己的部队发展成为一个流氓军集团。后来,孙殿英率部与国民党作战,开始很有利,后来见形势不妙,便投降蒋介石,被任命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在河北遵化一带驻防。

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

  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世载堂杂忆》回忆,孙殿英率部首先盗掘的是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工兵营在陵寝各处连续挖了两天两夜都找不到地宫入口,孙殿英急了,命令绑架了护陵大臣苏必脱林,在死亡威胁下,老头儿指认了慈禧陵的地宫入口。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的琉璃影壁,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于是当晚,几十名士兵在明楼后面的琉璃影壁下挥镐抡锹,于7月7日打开地宫入口。

  待通过洞内重重关卡,深入到陵寝内部已是7月9日夜间。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孙殿英听说发现了慈禧的棺椁,非常高兴,命令工兵团长颛孙子瑜和刘副官率领二十多个士兵开棺取宝。在灯光照耀下,慈禧巨大的棺椁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棺椁由名贵的金丝棺木制成,慈禧入殓后,工匠们又在外层罩以金漆。在金漆上,由喇嘛用藏文书写四大天王经咒。在金棺里面的红漆填金内棺上,内外布满填金藏文经咒,在棺盖之上还刻有九尊团佛等图案。

片刻间,金光四射的外棺就被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将碎棺木搬开,现出里面的红漆内棺。为避免棺内宝物被刀斧震坏。颛孙子瑜和刘副官命令几名士兵小心地在棺盖下方用利斧凿出几个长方形的豁口,铁镐伸进豁口撬了几下,棺盖露出了缝隙,士兵们将刺刀密排着插入缝隙中。棺盖很快被刺刀、利斧撬开,棺中的尸骨和珍宝被一层薄薄的梓木“七星板”覆盖,掀开“七星板”,是一层柔和光亮的网珠被,当挑开网珠被时,棺内射出五颜六色的珍宝的光芒,在灯光照耀下,珠光宝气闪烁辉煌,耀眼夺目,整个地宫后室也光亮起来。

棺中,慈禧太后身穿华贵富丽的寿衣,头戴凤冠,静静躺在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中,整个棺内金光闪烁,碎光流溢。慈禧太后如同睡着了一样,双目微合,面庞栩栩如生。片刻间,由于接触了新鲜空气,保护鲜活的尸体收缩塌陷,慈禧的脸色也由红变白,由白变黑,一双手猛地收缩,两排牙齿蓦然露出……过了半晌,棺内再无动静,颛孙子瑜亲自动手取宝,慈禧的尸体则被扔到地宫后室西北角的棺盖上。慈禧的龙袍被撕碎,凤冠被踩扁,裤褂上的各色宝石、佩物被一抢而光。

孙殿英听到地宫被打开的消息后一时兴起,率谭温江等人来到地宫后室。令人眼花缭乱的珍宝已被一件件取出:金罗汉、翡翠马、珊瑚树、玉藕、翡翠白菜、宝石西瓜、紫玉葡萄、红宝石枣子、黄宝石李子……在查看慈禧尸体时,忽然发现慈禧口中散发绿色光芒的夜明珠。传说夜明珠能生寒防暑,死者口含此珠,尸体可鲜活如生,永不腐烂。为取夜明珠,慈禧太后的嘴唇被撕裂。夜明珠如鸡蛋大小,分开是两块,合起来就是一个圆球,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后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就这样,包括乾隆、康熙在内的三座陵墓,在整整七天的疯狂盗掘之下,那些神秘的珍宝惨遭匪徒们抢劫和破坏……1928年春,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孙殿英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放军饷,其军心浮动,甚至有哗变的危险。正当孙殿英不得不寻思着“解药”的时候,原奉军收编之积匪马福田率部叛逃,蓄意在遵化县长期挖墓盗宝。孙殿英遂起了不义之心--盗墓。他马上命令第八师师长谭温江连夜率兵赶跑了马福田。

同时,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他们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开始了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盗墓之前,孙殿英先致函遵化县知事,以体谅地方疾苦、以便从其他地方装运军粮为由,要求遵化县代雇了骡马车30多辆,为盗墓做好了最后的准备。1928年7月4日下午,慈禧陵开始被盗挖,旷世罕见的军阀孙殿英盗陵案由此拉开序幕。据说,慈禧棺内最珍贵的陪葬品要属用白玉雕成、号称可以“烟云流动”的九玲珑宝塔了。

传说慈禧棺内还有4个翡翠西瓜,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

据悉,慈禧陵中被盗的珍宝或被孙殿英等人用来行贿,或被变卖,或遭毁坏,甚至被走私到国外,绝大多数至今下落不明。

据传,为了逃脱罪责,孙殿英曾把慈禧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送给宋美龄。

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一棵翡翠白菜,是其镇馆之宝,很可能就是慈禧陵中流失之物。

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被盗珍宝到底去了哪里,谁也说不清了。

打探消息后决定挖开乾隆慈禧陵

1928年,驻在河北遵化清东陵附近的国民革命军第12军军长孙殿英打上了东陵的主意,并派师长潭温江去查明情况。

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

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

1928年7月1日,孙殿英命令潭温江严守东陵的所有要道,谨防他人入内。在把两个旅的兵力开进东陵四周后,他就开始探查地宫的入口,并计划在盗墓完成后以换防为由撤离东陵,把事情嫁祸到土匪身上。

炸开地宫大门后顺利进入慈禧陵

经过一番周折,盗墓的士兵找到了慈禧地宫的入口。从明楼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是一道浇铸了钢筋的墙壁,地宫入口就在这道“金刚墙”下。

从7月4日至7月10日,炮声不断从东陵传出,当地百姓以为是在打仗,谁也不敢出门。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两座陵墓已经被炸开。

进入慈禧地宫中的盗墓士兵没有想到,走进主墓室竟非常顺利,没费什么事就见到了棺椁与陪葬珍宝。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棺盖揭开霞光满棺慈禧太后面貌如生

盗墓者是怎样打开慈禧棺椁的呢?这曾经是一个谜。直到多年以后,一本叫《世载堂杂忆》的书披露了一名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回忆,这个谜才被解开。

据这名连长叙述,为撬开慈禧的内棺,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椁竟被匪兵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把砍碎的木头搬开后,就现出了一具红漆内棺。由于怕刀斧损伤棺内的宝物,当官的就命匪兵小心谨慎地用刀撬开内棺。

“当时,将棺盖揭开,只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

相关链接

慈禧的陵寝建筑堪称金木石三绝

慈禧的陵寝是清东陵建筑群中最精美的一座,可称得上是金、木、石三绝。

“金绝”:据《清史》记载,仅三大殿所用的叶子金就达4592两以上,殿内外彩绘2400多条金龙,64根柱上都缠绕着半立体铜鎏金盘龙,墙壁上的五蝠捧寿、万字不到头图案等也全都筛扫黄金。这货真价实的金碧辉煌虽经盗墓者洗劫,但如今依然可见“金绝”的豪华残迹与碎片。

“木绝”:是说三大殿的梁、枋都是用木中上品———黄花梨木制成。这种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木材现在已濒临绝种,其价值称得上是寸木寸金。而慈禧的棺椁更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石绝”:是指慈禧陵寝的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石雕图案更是绝中之绝。隆恩殿的汉白玉石栏板上,都用浮雕技法刻成前飞“凤”、后追“龙”图案。76根望柱柱头全部雕刻着翔凤,凤的下面是雕在柱身里、外侧的两条龙,形成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两龙”造型,寓意着慈禧生前的无上权力。而殿前的凤龙丹陛石雕刻更是石雕中的珍品。

裕陵劫后白骨遍地帝后无奈重葬一棺

在慈禧的定东陵被盗时,乾隆的裕陵也被孙殿英手下的一个营长韩某炸开。

令盗墓贼们没想到的是,乾隆的地宫通道中充满了积水,由于年深日久,积水竟有四五尺深,而通道又很陡滑,疯狂涌入地道口的士兵毫无准备。不少人滑倒在积水中,惊悸窒息而亡。

和同时被盗的慈禧陵相比,裕陵中的乾隆与5位后妃的遭遇更加悲惨。两陵被盗后,清室负责善后的人进入裕陵地宫后发现白骨凌乱地扔在各处,除嘉庆帝生母孝仪皇后尸身完整外,其他的已经分不清哪个是皇帝的,哪个是后妃的,只好把骸骨殓葬在一具棺木内。

在将两陵内的骸骨重新收殓后,裕陵、定东陵被封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东陵管理处为清理地宫,才重新打开两座陵墓。

乾隆皇帝的裕陵被誉为地下佛堂

裕陵在乾隆帝在世时就已建成,虽然陪葬品已被孙殿英洗劫一空,但地宫中那些搬不走的石雕仍令人叹为观止。

裕陵被誉为“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在地宫的墙壁、天花板上,到处雕琢着佛像、经文,像是一座石雕艺术宝库。佛像虽款式、造型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地雕刻得栩栩如生。

在安放乾隆与两位皇后的棺木的“金券”券顶,还刻有3朵佛花,花心由梵文、佛像组成,金券周围也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经文,约有3万字。军阀孙殿英1928年盗掘清东陵

孙殿英,名魁元。一般人都叫他孙老殿,因其脸上出过天花,因而也把他叫做孙麻子。河南永城县孙家庄人。幼年丧父,其母对他溺爱娇惯,自幼养成调皮捣蛋的性格。他十几岁时开始跟着当地流氓地痞鬼混,经常出入赌馆,很快成为一个闻名的赌棍。他还当过鸦片贩子、“庙会道”的头目。1922年,吴佩孚在洛阳时曾严令缉捕孙殿英这个毒贩,孙在洛阳不能立足,乃逃往陕州躲避。由于他在贩运毒品时结识了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团长兼豫西镇守使丁香玲部的官佐,因而在镇守使署混得了一个副官职位,不久升为机关枪连连长,居然成了一名军官。以后利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驻豫西直军开赴前线之机,率部哗变,搜罗郏县、禹县、临汝县等县土匪和庙会道徒,一时声势颇大。1925年春,孙殿英和其他匪首被憨玉春收编,孙任第五混成旅旅长。后又改投国民第三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叶荃部下任旅长,旋复升师长。胡匪出身的山东军事督办张宗昌与孙殿英见面后,十分赏识孙,委任孙为第五师师长。在张宗昌的羽翼下,孙殿英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流寇式的军事小集团。1926年春,张宗昌与李景林合向国民军反攻,孙殿英率部袭击了国民军第三军所属徐永昌部,为张立下了显赫战功,张宗昌即将孙部改编为直鲁联军第三十五师,后又扩大编制,以孙为军长。在直鲁联军节节败退之际,善于见风使舵的孙殿英更换旗帜,投靠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总指挥的徐源泉,孙任第十二军军长,打起青天白日的旗帜。

1928年正是军阀混战,国穷如洗,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不属国民党正规军的杂牌军孙殿英部,被蒋介石另眼相看,克扣孙部粮饷。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饷,其军心浮动,常有开小差的事情发生,上峰若再不拨粮款,恐怕开小差的更多,甚至有哗变的危险。部队这一严峻的形势,迫使孙殿英不得不苦思着“解药”。蓦地,一个罪恶的念头在他脑海萌发——“盗墓去!”

另一促使他盗陵的原因是耳闻目睹东陵陵区被破坏的景况。当时孙殿英的十二军正驻扎在河北省遵化县境内。东陵自建陵以来,一直设有护陵机构守卫,那里有管陵人员,并驻有旗兵、绿营兵守护,还有宗人府、礼工部等机构分别承担陵寝一切事务。但是自1914年(民国三年),经内务部将东陵红桩以内地区划归清室管辖后,守陵人员就以薪饷无着,解决旗民生活困难为名,由护陵大臣报请清室,准予开垦土地,用来维持生计。此后,对东陵土地和林木的破坏逐渐升级。1921年,直隶省(今河北省)省长曹锐以查办天丰益铺商盗买陵树为名,派兵一团查抄没收天丰益在东陵地区的一切财产,并设立垦植局。至此,东陵完全落于北洋军阀之手。垦植局实际上是公开盗伐陵树的机构,东陵陵树多次遭劫,“仪树”和“海树”被盗伐一空,昔日群松蔽日、苍翠郁郁的青山,至1928年已变成秃山了。

更有甚者,东陵的地面建筑也被军阀和当地土著人偷盗拆毁,先是各庙宇所有铜制装潢如铜钉、铜字等全部被盗,继而各殿隔房、槛框、窗棂被拆卸一空。1927年,惠妃陵被盗,殉葬珠宝被洗劫一空,惠妃尸身弃置棺外。1927年冬,奉军第二十八军军长岳兆麟到马兰峪收编土匪,当地土著人马福田被委以团长职。1928年6月,马福田率部由保定开赴滦县,探知马兰峪空虚无兵,遂率部于深夜占据马兰峪,改易国军旗帜。马福田向来不安分,早对东陵宝藏垂涎,只是没有机会下手。孙殿英部开驻遵化县时,沿途屡见被拆毁的东陵殿宇木料大量外运,孙殿英心里直发痒。

孙殿英找到顶头上司军团总指挥徐源泉,向他诉说了苦衷。也是好赌的徐源泉没有理睬孙的诉苦,两手一摊,“唉,唉”叹息了几声,说:“蒋总司令手头也紧张,还要对付共产党,耗资巨大。希望兄弟们以精诚团结为重,再忍耐一时。”

孙殿英唯唯诺诺地说了一通“理解上头的困难”等漂亮话,接着凑到徐源泉耳根,很机密地说出部下有人建议掘皇陵筹款发饷。徐源泉一听,先是一惊,继而平静下来,他也觉得这是发大财的好机会,但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没有说行,也没有表示反对。孙殿英一看这阵势,心中窃喜,总指挥没有表示反对,这就是默认了。于是他决定放手大干。

孙殿英把几个师长叫来商量了一番,几个师长当然积极赞成。1928年7月初,在马兰峪各街道路口的墙壁上突然出现了第十二军的布告,告示从即日起在东陵进行军事演习,严禁黎民百姓入内,并限令演习区域的居民必须从速迁出,否则发生意外概不负责。老百姓看了布告,谁敢不搬出,连那些守护陵寝的旗丁,也一个不剩地出了陵区。孙殿英唯恐泄露机密,又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不许任何外人入内,并散出谣言,说陵园四周布有地雷。这样一来,更没有人敢靠近陵区一步了。与此同时,驻马伸桥的孙殿英部第八师师长谭温江率部向马兰峪马福田部袭击,激战数小时,马部不支,队伍溃散。

之后,谭温江和旅长韩大保率工兵营等部开始在东陵掘墓。7月4日首先掘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工兵营在陵寝各处连续挖了两天两夜找不到地宫入口。孙殿英急了,派人把当地地保找来。地保是个40多岁的小地主,听说是要为盗皇陵当“参谋”,顿时吓得脸色蜡黄,两腿直打颤,但又惹不起这个军长,只好说:“陵寝面积这么大,我也不知道入墓穴的具体位置,还是找几个附近的老旗人问问吧!”这话提醒了孙殿英,他立即派人找来五六个老旗人。但这些老人也不知道地宫入口,孙殿英以为他们是不肯说出秘密,开始还好言哄劝,渐渐失去耐心,就用鞭子抽、烙铁烙。老人哪经得起这折腾,不到半天工夫就死去两个,有一个实在受不了这罪,道出了离此地10多公里有个姜石匠,曾参加修筑陵墓,兴许还能记得进地宫的位置。

为了不让外人知道地宫入口,古时修筑皇陵最后一道工程——隧道的匠工,往往都被处死。那么这姜石匠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这里面有一段奇事。原来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救了他的命。当时慈禧入葬时,在工匠中挑出81人留下作最后封闭墓道,并告诉石匠们可以从另一事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们心里明白得很,这只不过是历朝沿袭下来的骗局,既然被留下了,就别想活着出去。这个姜石匠当时已40多岁了,几天前听乡里人带信,说他老婆给他生了个独生子,可把他喜坏了,现在要他留下来,连儿子也没看一眼就死去,心里不是个滋味。他在搬动石头时走神,脚下一滑,一块大石头砸在身上,当场就昏过去了。当时正忙碌中的监工以为他死了,怕玷污了金券(即寝宫),便叫人拖出去扔到荒山坡。姜石匠醒来时发现自己不在陵墓工地,又惊又喜地拼命跑回家,这样才算捡了一条命。

深更半夜,姜石匠突然被几个军人请到东陵来,他迷迷糊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孙殿英对姜说,请指点一下进入慈禧寝宫的墓道入口就送你回去。姜石匠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吓得小腿肚子直抽筋,跌坐在椅子上。姜石匠想,我怎么能做出出卖祖宗的事呢?孙殿英用元宝、金条来引诱,姜石匠还是一言不发。孙殿英火了,吩咐手下搬来刑具准备用刑,转而一想,如果姜石匠经不住用刑,死了,我哪儿去找墓道入口?于是又没有上刑。孙殿英把桌子一拍:“他奶奶的,不说?把你儿子抓来,老子非扒了他的皮不可!”这一招真灵,还没等孙手下的人出门,姜石匠就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在石匠的带引下,墓道口找到了,但道口被多层花岗石堵得严严的,石头与石头之间又用的是桐油糯米石灰浆粘固,真可谓天衣无缝,比自然山石还难凿。工兵营长叫人搞来两大桶硝镪水,想用侵蚀的办法打开石障,但还是无济于事。时值夜半,掘墓的官兵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瘫倒在地上。孙殿英一看急了,干脆叫部下运来炸药,牵上导火索。只听“轰、轰”几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慈禧陵墓的墓道被炸开一个大窟窿,刹时“嗖嗖”——一股股阴霉气从墓里窜出,吓得官兵直往后退。“他奶奶的,还不赶快下去!”孙殿英吼道。于是掘墓官兵提着马灯战战兢兢地沿墓道往下,孙殿英又吼道:“他奶奶的,谁也不许胡来,谁胡来我崩了他!”又命谭师长带一排士兵堵在墓道口,谁敢携宝潜逃就打死谁。

这些官兵带着恐惧穿过墓道进入地宫,但见石条供桌上的珠宝闪闪发光,真像阿拉伯著名小说《一千零一夜》里“芝麻开门”后的情景。已半年没发薪饷像饿牢里放出来的这些匪兵,已顾不得许多了,一拥而上,将供桌上的殉葬宝物抢得精光。然而他们贪心不足,又以刀劈斧砍,将慈禧的棺打开,那满棺的金银珠宝更是灿灿莹莹。匪兵们又群起向棺里扑去,将棺内珍宝劫掠一空。抢掠中,慈禧尸骸被扯出棺外;在争抢尸身宝物中,尸首被分拆,惨不忍睹。有三名军官为争夺宝物互相残杀,死于地宫内。匪兵们在撬动棺木时又发现一个地洞,复又将地洞宝物抢光。

慈禧墓盗毕,孙殿英又命挖乾隆的裕陵。挖法与前一样,也是用炸药开墓道入口。乾隆的地宫更富丽堂皇,其尸身已腐化,仅剩头发和肋骨等。匪兵们进去后,同样将乾隆棺的宝物抢劫一空。之后孙殿英还想盗掘顺治的孝陵,因听人说顺治帝于生前在五台山为僧,该陵里的棺系空棺,便没有下手。遂拟掘康熙的景陵,正欲动手,不料石下沟中流出黄水,后畅流如瀑布,顷刻地上已积水二尺余,故又未动手。7月11日,经过七天七夜的疯狂盗掘,孙殿英部满载开拔西去。活该啊,这个女人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编辑本段]二、【陵区概况】

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

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

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碑石。

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编辑本段]三、【修缮工程】

应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要求,经国家批准,整修黄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

整修黄帝陵工程的范围包容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一是以黄帝陵、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使黄帝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证好现存的文物古足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广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

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庙院广场能满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增强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是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帝陵一定能成为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凝聚点。

[编辑本段]四、【帝陵传说】

帝陵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

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

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现在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挽留不住,以致把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都拽下来了。臣民们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遗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从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祭奠。

那时,桥山顶上没有树木,是光秃秃的一片。群民在黄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飞禽走兽抢食一空。看到这种情况。群民心里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黄帝陵冢周围栽种了很多树,想用树的树叶把陵墓遮挡起来,青山老人整天挖树、栽树,忙个不停。时间一长,被九天玄女发现了,她回到天宫便把此事禀告玉皇大帝。玉帝说:“青山老人对黄帝一片赤心,天宫早已知晓,只是他独自一人栽树,何年何月,才能栽满桥山”?说罢命九天玄女把王母娘娘收藏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籽,撒在桥山上,第二年春天整个桥山沟沟岔岔,山山峁峁,都长出了绿盈盈的柏树苗。青山老人见满山长出了树苗苗,高兴的不得了,他整天在山上给树苗培土、除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棵棵柏树长得根深叶茂,整个桥山变成葱绿一片。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过百岁,虽然胳膊腿已不灵活,但每天仍然坚持上山护林。就在这时候,桥山来了一个名叫拾怪的恶霸,他凭着自己有十个儿子,暗偷明抢,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拾怪发现桥山柏树长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带领两个儿子明目张胆地上山砍树。青山老人发觉后,急忙起来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蛮不讲理地说:“满山遍野都是树,我们砍几棵有何不可!”青山老人说:“祖陵地上的树,谁也不许砍!”拾怪根本不听这一套,继续指挥儿子砍树。青山老人上前把树身紧紧抱住。拾怪挥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迈之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拳打,眼看着青山老人两眼一闭死去了。这时候,正好陈抟老祖从桥山上空经过,见拾怪打死了护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宫,告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从南天门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从心起,随手拔下头上两支金箸,往下一抛。拾怪的两个儿子随即惨叫一声,便倒在血泊中了。原来两支金簪在空中变成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拾怪两个儿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宝剑的来由,以为有人在暗算他们父子,一气之下,便放火烧山。桥山上顿时烧成焦蛋。再说,王母娘娘发现现桥山树林起火,立即请龙王降雨。霎时大雨倾盆,很快就把烈火扑灭了,桥山柏树经过这场灾难,不但没有绝种,反而变得更加繁茂。所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桥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树;谁要乱砍,全家都要遭殃”。

有个名叫赖顺的人,偏偏不相信。此人好吃懒做,一贯靠偷人为生,有年冬天,雪下得有三尺深,赖顺冻得实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桥山,把桥山上的柏树枝偷砍了一担,挑回家里当柴烧。谁知点火以后,只冒浓烟,不起火焰。赖顺用口越吹,浓烟越大,最后把他呛得跌倒在地,两眼直翻,口吐鲜血,气断身亡。邻居们闻讯赶来一看,原来赖顺烧了桥山柏树枝,怪不得落了个如此下场。

炎帝陵

[编辑本段]1、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陵

宝鸡为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神农为首领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这里。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的场所。如果按照“八世炎帝”的说法,第一世和第二世炎帝都生与此,葬与此,第八世炎帝葬与湖南酃县,后改名为炎陵县。如果只按照一世的说法,炎帝之存在于宝鸡。

炎帝,号神农氏,为神农氏族始祖,始生地在姜水;黄帝为轩辕氏族的始祖,始生地在姬水。《国语》中记载,大约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动着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后产生双胞族炎帝和黄帝,黄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后迁移至中原地区。炎帝部落生活在宝鸡一带,以经营农业著名。

在宝鸡市姜城堡地区,清姜河从旁流过,姜城堡背依秦岭,隔渭河与北首岭相望,地势更为开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在姜城堡地区发现的姜氏城遗址,面积大约有49万平方米。遗址中最大的房子长10.7米,宽10.5米,面积约124平方米,而北首岭遗址中最大的房子炎帝陵面积仅88平方米,出土的生产工具和陶器与北首岭的相似,并且相对先进。由此可见,姜城堡遗址时期是北首岭氏族部落的繁荣和发展时期,这正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氏族公社的过渡时期,与传说中的炎帝时相吻合。目前在宝鸡已发现古文化遗址40多处。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发展状大的过程。

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扩展,向西发展到中原大地,此处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原始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部落开始定居,开始建都陈,再迁往鲁,建都曲阜,后来炎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发生战争,求助于黄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以后炎黄两部落联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后来,炎帝部落一部分南迁,足迹两湖,一部分仍留于黄河流域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为祖。现在湖南的酃县也有炎帝陵,湖北的随州也称为神龙故里,但以宝鸡的炎帝陵为最早。

宝鸡是炎帝的发祥地。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长于姜水,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号神农氏。《白虎通.号》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市区渭河南有浴圣九龙泉,泉上有唐建神龙祠。祠南蒙峪口的常羊山上,就有炎帝陵。近年来众多海内外同胞多次成批来宝鸡姜水流域寻根祭组,但已祠陵损毁失修。于是,当地在神农炎帝的出生、创业与丧葬之处重修神龙祠和炎帝陵,又在市中心建炎帝园,为炎黄子孙拜祖谒陵祭奠炎帝提供了场所。

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3部分。

陵前区从姜城堡地区至天台山入口的蒙峪建有多处古式牌坊,上书"炎帝故里"、"神农之乡"、"神农门"、"人杰地灵"等。

进入山门,即进入祭祀区,沿百米台阶而上,来到陵台,陵台处为山门,门外竖立一块石碑,上刻"常羊山"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的手迹。

登上山顶,便到了仰首亭,亭内和亭旁各有一块清代碑石,碑上刻有"常养育炎"和"山海镇",其中后者为清嘉庆三年重修城池的遗石。

炎帝庙,大殿面阔5间,左右两边的对联为书法家茹桂所书"创始定有人千载歧黄崇炎帝,流传安天据八方稼穑念神农",表达了对炎帝的崇敬之情。殿前为祭祀广场,可容纳千人祭祀。广场两侧分别建有鼓亭和钟亭。正殿面积400平方米,高12米,为清式庑殿。殿堂正中为炎帝座像,像高4.5米,目光炯炯,庄重慈祥。殿内两侧壁上分别绘有有关炎帝的大型壁画,分别为常羊育炎、浴圣九龙、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炎帝结盟,讲述了炎帝的生平和功绩。

炎帝神农氏,母曰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感女登(安登),于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炎帝在九龙泉沐浴后,头上牛角隐去,天资更加聪颖,后来做了姜氏部落的首领。炎帝教民制陶,始作耒耜,降牛耕田,教民耕穑,使原始时代由采集狩猎进步到农业,人们尊其为"农业之神"。

炎帝得到嘉禾后,因阴阳有差,种下只开花不结果,于是炎帝乘五色鸟从东海抱回太阳,从此五谷丰登,万民安乐,有因炎帝创立"日中为市",开原始农业之先河,被世人誉为"太阳之神"。他首创"日中为市"的地方叫做"太阳市遗址",现在天台莲花峰西一山谷中。炎帝遍尝百草,研制医药,据说他一日遇七十毒,140岁时,上天台山采药,误尝了"火焰子"(断肠草),而为民捐躯,后人因此而整理出《神农百草经》。

穿过祭祀区,便进入墓冢区。沿着长长的陵道拾级而上,两边塑立着百代帝王石像,总共16位,依历史顺序依次排列为:尧、舜、禹、启、夏桀、成汤、盘庚、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宋襄公等。

沿着陵的道一直向上,便来到了气势雄浑、庄严肃穆的炎帝陵前。这里就是炎黄子孙拜谒先祖的圣地。"炎帝陵"三字飘逸洒脱,为全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所题。

每年农历7月7日及清明节的炎帝祭日,海内外各界民众聚于炎帝陵及炎帝祠进行盛大的公祭仪式,共同拜祭人文初祖--炎帝。

[编辑本段]2、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

湖南株洲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这里洣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