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毕升和王选的资料。急啊!!!毕升(?-1051),英山县草盘人。北宋著名发明家。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子排版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毕升的生平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发明活字版的经过,除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的记载外,还找不到第二个文献资料。沈括只说他是个布衣,籍贯及生平一点都没有交代。所谓布衣,从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作过官的普通老百姓。关于毕升的职业,以前曾有人作过各种推猜,但最为可靠的说法,毕升应当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因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术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活字版的发明者。由于毕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升才发明了活字版。关于毕升的籍贯,沈括也没有交代,我们只知道毕升死后,他制做的泥活字为沈括的侄子所收藏,从这一点我们推猜毕升和沈家或者是亲戚,或者是近邻。沈括是杭州人,毕升可能也是杭州人。杭州是当时雕版印刷较为发达的地区,活字版在这里发明,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传,毕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地名叫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毕姓无。1990年毕升墓碑在英山草盘地五桂村毕家坳发现,墓地西3公里处为毕家铺,南一公里处的肖家大屋传为毕宰相府,东十五公里处有宰相毕翰儒墓。经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湖北省文管会等单位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等28名专家学者鉴定,确认无疑。王选院士生平:王选,生于1937年,江苏无锡人。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王选简历参考资料: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6/4102849.html毕升(?-约1051)北宋发明家。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术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以后,逐渐发明了刻板印刷术。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国已非常盛行,并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州和欧州。公元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历(公元1041年)间,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为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王选同志(1937-2006)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出生于上海,生前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献身科学勇于创新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王选,自小热爱科学,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科学工作者。1954年,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分专业时,由于坚信计算技术在未来将大有作为,他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1961年,王选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和系统调试任务。紧张的工作和严重营养不良使他患上重病。但是,王选没有消沉,他撑着虚弱的身子,从事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研究,终于在1967年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这一大型软件,为在我国推广计算机高级语言发挥了积极作用。1975年春,王选开始着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在充分研究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大胆提出了跳过正在攻关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大胆决策,充满了创新精神,许多人对此很难理解,甚至开始非议他。但是,王选和他的夫人陈堃銶没有气馁。经过多次严密科学的论证,最终赢得了北京大学和电子部、新华社等部门以及协作单位的支持。1979年到1984年,是王选科研道路最艰难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英、美、日等国的著名厂商大举进入中国,争夺汉字照排印刷领域这块巨大市场。我国产品在市场上受到猛烈冲击,专家论证会也作出了主张引进国外产品的论断。这时,几乎身临绝境的王选毅然作出了决战市场的选择。他和同事们排除干扰,不分昼夜,埋头苦干。1979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原理性样机研制成功。后来,王选称自己从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的研发过程,“逆潮流而上”,“九死一生”。正是这种勇气和精神,王选和他的团队才有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相继推出和大规模应用,从而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杰出典范。王选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倡导产学研相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中远期的研发和销售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还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他的努力,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9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取得这些惊人成就后,王选并不满足。他认为,只有开发出非中文领域的出版系统打入发达国家,才算真正国际化。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1997年,一个运用了独特的软插件技术、高集成度、扩展性强的新型日文出版系统面世。该系统应用后,被认为是日本同类系统中最先进的产品,并在日本报社、杂志社、印刷业和广告制作业推广。不仅如此,以栅格图像处理器rip为核心的产品已销往世界各地,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在科研成果和荣誉面前,王选始终强调成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他曾说,“老骥伏枥”,最好是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自己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王选深刻认识到,经济竞争在于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在于人才竞争。他认为,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这类新兴学科领域内,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敏捷,具有明显优势,应大力支持。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王选十分注重通过教学和实践锻炼学生能力。他特别重视为学生选择好正确的科研方向和技术路线,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国内从未做过、具有挑战性且未来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在成果署名上,王选一直提倡:工作具体谁做就署谁的名,导师不要拿学生的成果当作自己的成绩。王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56岁时,就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放手给年轻人。平时只要一有时间,他会走进机房和大家聊天,随手带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他了解到的情况和问题。他的抽屉里有一个花名册,每个学生和员工都附有照片,他不但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还把了解到的每个人的科研和学习情况,甚至家庭背景写在旁边,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都是经过深入调查和接触后才抓住的个性特点。王选最推崇的一句话是:“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力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他说:“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他曾坚持自己不申请院士,后来因北京大学积极推荐,他才去填表。2000年,王选身为两院院士、北大方正控股董事局主席,但始终不愿搬入院士楼,仍然居住在北大分配的70平米的单元房里,地上铺着地板革,最主要的家具是书柜,没有什么摆设。他夏天一身白衫黑裤,冬天外罩一件夹克,为数不多的几套西装只在正式场合穿,很长时间领带也只有一条。他写字打印的纸张都是两面使用,他的手稿大多写在废纸背面,而且写得密密麻麻,不留空白,一些内部文件传送使用的也是旧信封。王选对学校和方正,对科研事业,却慷慨大方,一掷千金。2002年,王选用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及学校的奖励金共900万元,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他在海内外获得的其他奖金,也捐赠给了北大。他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对他人、对同志充满了关爱。在他患病期间,还自费帮同事患病的爱人从国外买药,每月2万元,并劝慰患者和家属不要在意费用。这件事他一直坚持,除了几个当事人,知道的人很少。王选心里惦记的总是别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求“安乐死”,不给国家和医生添麻烦,并提出去世后捐献角膜,捐献遗体。肝胆相照真诚合作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关心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支持人民政协的工作,带病积极参政议政。到逝世前,他有近30次全国政协的有关会议和活动是在做化疗、放疗或热疗期间出席的。作为九三学社重要的领导人,王选十分关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2005年,王选病情恶化,腿肿得厉害,行走困难,但他强忍病痛,尽最后的力气,写下了2万余字的文章,把自己多年来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留给世人,奉献国家。2006年1月3日,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王选咬紧牙关拿起笔,颤抖着写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八个字。这是他为《科技日报》成立20周年的题词,也成了他的绝笔!王选十分关心九三学社的工作,他真诚地支持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同志的工作,积极参加九三学社组织的活动,对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在北大九三学社同志们的眼里,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位平易近人、值得信赖的朋友。王选在遗愿中表示:“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希望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他深情地表示:“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百度搜索谁能给我毕升和王选的资料。急啊!!!毕升(?-1051),英山县草盘人。北宋著名发明家。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子排版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毕升的生平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发明活字版的经过,除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的记载外,还找不到第二个文献资料。沈括只说他是个布衣,籍贯及生平一点都没有交代。所谓布衣,从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作过官的普通老百姓。关于毕升的职业,以前曾有人作过各种推猜,但最为可靠的说法,毕升应当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因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术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活字版的发明者。由于毕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升才发明了活字版。关于毕升的籍贯,沈括也没有交代,我们只知道毕升死后,他制做的泥活字为沈括的侄子所收藏,从这一点我们推猜毕升和沈家或者是亲戚,或者是近邻。沈括是杭州人,毕升可能也是杭州人。杭州是当时雕版印刷较为发达的地区,活字版在这里发明,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传,毕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地名叫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毕姓无。1990年毕升墓碑在英山草盘地五桂村毕家坳发现,墓地西3公里处为毕家铺,南一公里处的肖家大屋传为毕宰相府,东十五公里处有宰相毕翰儒墓。经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湖北省文管会等单位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等28名专家学者鉴定,确认无疑。王选院士生平:王选,生于1937年,江苏无锡人。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王选简历参考资料: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6/4102849.html毕升(?-约1051)北宋发明家。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术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以后,逐渐发明了刻板印刷术。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国已非常盛行,并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州和欧州。公元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历(公元1041年)间,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为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王选同志(1937-2006)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出生于上海,生前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献身科学勇于创新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王选,自小热爱科学,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科学工作者。1954年,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分专业时,由于坚信计算技术在未来将大有作为,他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1961年,王选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和系统调试任务。紧张的工作和严重营养不良使他患上重病。但是,王选没有消沉,他撑着虚弱的身子,从事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研究,终于在1967年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这一大型软件,为在我国推广计算机高级语言发挥了积极作用。1975年春,王选开始着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在充分研究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大胆提出了跳过正在攻关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大胆决策,充满了创新精神,许多人对此很难理解,甚至开始非议他。但是,王选和他的夫人陈堃銶没有气馁。经过多次严密科学的论证,最终赢得了北京大学和电子部、新华社等部门以及协作单位的支持。1979年到1984年,是王选科研道路最艰难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英、美、日等国的著名厂商大举进入中国,争夺汉字照排印刷领域这块巨大市场。我国产品在市场上受到猛烈冲击,专家论证会也作出了主张引进国外产品的论断。这时,几乎身临绝境的王选毅然作出了决战市场的选择。他和同事们排除干扰,不分昼夜,埋头苦干。1979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原理性样机研制成功。后来,王选称自己从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的研发过程,“逆潮流而上”,“九死一生”。正是这种勇气和精神,王选和他的团队才有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相继推出和大规模应用,从而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杰出典范。王选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倡导产学研相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中远期的研发和销售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还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他的努力,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9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取得这些惊人成就后,王选并不满足。他认为,只有开发出非中文领域的出版系统打入发达国家,才算真正国际化。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1997年,一个运用了独特的软插件技术、高集成度、扩展性强的新型日文出版系统面世。该系统应用后,被认为是日本同类系统中最先进的产品,并在日本报社、杂志社、印刷业和广告制作业推广。不仅如此,以栅格图像处理器rip为核心的产品已销往世界各地,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在科研成果和荣誉面前,王选始终强调成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他曾说,“老骥伏枥”,最好是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自己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王选深刻认识到,经济竞争在于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在于人才竞争。他认为,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这类新兴学科领域内,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敏捷,具有明显优势,应大力支持。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王选十分注重通过教学和实践锻炼学生能力。他特别重视为学生选择好正确的科研方向和技术路线,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国内从未做过、具有挑战性且未来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在成果署名上,王选一直提倡:工作具体谁做就署谁的名,导师不要拿学生的成果当作自己的成绩。王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56岁时,就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放手给年轻人。平时只要一有时间,他会走进机房和大家聊天,随手带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他了解到的情况和问题。他的抽屉里有一个花名册,每个学生和员工都附有照片,他不但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还把了解到的每个人的科研和学习情况,甚至家庭背景写在旁边,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都是经过深入调查和接触后才抓住的个性特点。王选最推崇的一句话是:“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力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他说:“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他曾坚持自己不申请院士,后来因北京大学积极推荐,他才去填表。2000年,王选身为两院院士、北大方正控股董事局主席,但始终不愿搬入院士楼,仍然居住在北大分配的70平米的单元房里,地上铺着地板革,最主要的家具是书柜,没有什么摆设。他夏天一身白衫黑裤,冬天外罩一件夹克,为数不多的几套西装只在正式场合穿,很长时间领带也只有一条。他写字打印的纸张都是两面使用,他的手稿大多写在废纸背面,而且写得密密麻麻,不留空白,一些内部文件传送使用的也是旧信封。王选对学校和方正,对科研事业,却慷慨大方,一掷千金。2002年,王选用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及学校的奖励金共900万元,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他在海内外获得的其他奖金,也捐赠给了北大。他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对他人、对同志充满了关爱。在他患病期间,还自费帮同事患病的爱人从国外买药,每月2万元,并劝慰患者和家属不要在意费用。这件事他一直坚持,除了几个当事人,知道的人很少。王选心里惦记的总是别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求“安乐死”,不给国家和医生添麻烦,并提出去世后捐献角膜,捐献遗体。肝胆相照真诚合作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关心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支持人民政协的工作,带病积极参政议政。到逝世前,他有近30次全国政协的有关会议和活动是在做化疗、放疗或热疗期间出席的。作为九三学社重要的领导人,王选十分关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2005年,王选病情恶化,腿肿得厉害,行走困难,但他强忍病痛,尽最后的力气,写下了2万余字的文章,把自己多年来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留给世人,奉献国家。2006年1月3日,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王选咬紧牙关拿起笔,颤抖着写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八个字。这是他为《科技日报》成立20周年的题词,也成了他的绝笔!王选十分关心九三学社的工作,他真诚地支持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同志的工作,积极参加九三学社组织的活动,对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在北大九三学社同志们的眼里,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位平易近人、值得信赖的朋友。王选在遗愿中表示:“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希望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他深情地表示:“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百度搜索谁能给我毕升和王选的资料。急啊!!!毕升(?-1051),英山县草盘人。北宋著名发明家。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子排版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毕升的生平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发明活字版的经过,除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的记载外,还找不到第二个文献资料。沈括只说他是个布衣,籍贯及生平一点都没有交代。所谓布衣,从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作过官的普通老百姓。关于毕升的职业,以前曾有人作过各种推猜,但最为可靠的说法,毕升应当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因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术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活字版的发明者。由于毕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升才发明了活字版。关于毕升的籍贯,沈括也没有交代,我们只知道毕升死后,他制做的泥活字为沈括的侄子所收藏,从这一点我们推猜毕升和沈家或者是亲戚,或者是近邻。沈括是杭州人,毕升可能也是杭州人。杭州是当时雕版印刷较为发达的地区,活字版在这里发明,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传,毕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地名叫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毕姓无。1990年毕升墓碑在英山草盘地五桂村毕家坳发现,墓地西3公里处为毕家铺,南一公里处的肖家大屋传为毕宰相府,东十五公里处有宰相毕翰儒墓。经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湖北省文管会等单位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等28名专家学者鉴定,确认无疑。王选院士生平:王选,生于1937年,江苏无锡人。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王选简历参考资料: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6/4102849.html毕升(?-约1051)北宋发明家。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术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以后,逐渐发明了刻板印刷术。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国已非常盛行,并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州和欧州。公元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历(公元1041年)间,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为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王选同志(1937-2006)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出生于上海,生前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献身科学勇于创新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王选,自小热爱科学,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科学工作者。1954年,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分专业时,由于坚信计算技术在未来将大有作为,他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1961年,王选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和系统调试任务。紧张的工作和严重营养不良使他患上重病。但是,王选没有消沉,他撑着虚弱的身子,从事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研究,终于在1967年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这一大型软件,为在我国推广计算机高级语言发挥了积极作用。1975年春,王选开始着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在充分研究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大胆提出了跳过正在攻关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大胆决策,充满了创新精神,许多人对此很难理解,甚至开始非议他。但是,王选和他的夫人陈堃銶没有气馁。经过多次严密科学的论证,最终赢得了北京大学和电子部、新华社等部门以及协作单位的支持。1979年到1984年,是王选科研道路最艰难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英、美、日等国的著名厂商大举进入中国,争夺汉字照排印刷领域这块巨大市场。我国产品在市场上受到猛烈冲击,专家论证会也作出了主张引进国外产品的论断。这时,几乎身临绝境的王选毅然作出了决战市场的选择。他和同事们排除干扰,不分昼夜,埋头苦干。1979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原理性样机研制成功。后来,王选称自己从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的研发过程,“逆潮流而上”,“九死一生”。正是这种勇气和精神,王选和他的团队才有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相继推出和大规模应用,从而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杰出典范。王选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倡导产学研相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中远期的研发和销售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还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他的努力,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9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取得这些惊人成就后,王选并不满足。他认为,只有开发出非中文领域的出版系统打入发达国家,才算真正国际化。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1997年,一个运用了独特的软插件技术、高集成度、扩展性强的新型日文出版系统面世。该系统应用后,被认为是日本同类系统中最先进的产品,并在日本报社、杂志社、印刷业和广告制作业推广。不仅如此,以栅格图像处理器rip为核心的产品已销往世界各地,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在科研成果和荣誉面前,王选始终强调成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他曾说,“老骥伏枥”,最好是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自己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王选深刻认识到,经济竞争在于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在于人才竞争。他认为,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这类新兴学科领域内,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敏捷,具有明显优势,应大力支持。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王选十分注重通过教学和实践锻炼学生能力。他特别重视为学生选择好正确的科研方向和技术路线,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国内从未做过、具有挑战性且未来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在成果署名上,王选一直提倡:工作具体谁做就署谁的名,导师不要拿学生的成果当作自己的成绩。王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56岁时,就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放手给年轻人。平时只要一有时间,他会走进机房和大家聊天,随手带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他了解到的情况和问题。他的抽屉里有一个花名册,每个学生和员工都附有照片,他不但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还把了解到的每个人的科研和学习情况,甚至家庭背景写在旁边,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都是经过深入调查和接触后才抓住的个性特点。王选最推崇的一句话是:“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力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他说:“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他曾坚持自己不申请院士,后来因北京大学积极推荐,他才去填表。2000年,王选身为两院院士、北大方正控股董事局主席,但始终不愿搬入院士楼,仍然居住在北大分配的70平米的单元房里,地上铺着地板革,最主要的家具是书柜,没有什么摆设。他夏天一身白衫黑裤,冬天外罩一件夹克,为数不多的几套西装只在正式场合穿,很长时间领带也只有一条。他写字打印的纸张都是两面使用,他的手稿大多写在废纸背面,而且写得密密麻麻,不留空白,一些内部文件传送使用的也是旧信封。王选对学校和方正,对科研事业,却慷慨大方,一掷千金。2002年,王选用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及学校的奖励金共900万元,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他在海内外获得的其他奖金,也捐赠给了北大。他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对他人、对同志充满了关爱。在他患病期间,还自费帮同事患病的爱人从国外买药,每月2万元,并劝慰患者和家属不要在意费用。这件事他一直坚持,除了几个当事人,知道的人很少。王选心里惦记的总是别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求“安乐死”,不给国家和医生添麻烦,并提出去世后捐献角膜,捐献遗体。肝胆相照真诚合作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关心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支持人民政协的工作,带病积极参政议政。到逝世前,他有近30次全国政协的有关会议和活动是在做化疗、放疗或热疗期间出席的。作为九三学社重要的领导人,王选十分关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2005年,王选病情恶化,腿肿得厉害,行走困难,但他强忍病痛,尽最后的力气,写下了2万余字的文章,把自己多年来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留给世人,奉献国家。2006年1月3日,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王选咬紧牙关拿起笔,颤抖着写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八个字。这是他为《科技日报》成立20周年的题词,也成了他的绝笔!王选十分关心九三学社的工作,他真诚地支持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同志的工作,积极参加九三学社组织的活动,对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在北大九三学社同志们的眼里,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位平易近人、值得信赖的朋友。王选在遗愿中表示:“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希望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他深情地表示:“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百度搜索谁能给我毕升和王选的资料。急啊!!!毕升(?-1051),英山县草盘人。北宋著名发明家。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子排版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毕升的生平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发明活字版的经过,除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的记载外,还找不到第二个文献资料。沈括只说他是个布衣,籍贯及生平一点都没有交代。所谓布衣,从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作过官的普通老百姓。关于毕升的职业,以前曾有人作过各种推猜,但最为可靠的说法,毕升应当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因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术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活字版的发明者。由于毕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升才发明了活字版。关于毕升的籍贯,沈括也没有交代,我们只知道毕升死后,他制做的泥活字为沈括的侄子所收藏,从这一点我们推猜毕升和沈家或者是亲戚,或者是近邻。沈括是杭州人,毕升可能也是杭州人。杭州是当时雕版印刷较为发达的地区,活字版在这里发明,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传,毕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地名叫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毕姓无。1990年毕升墓碑在英山草盘地五桂村毕家坳发现,墓地西3公里处为毕家铺,南一公里处的肖家大屋传为毕宰相府,东十五公里处有宰相毕翰儒墓。经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湖北省文管会等单位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等28名专家学者鉴定,确认无疑。王选院士生平:王选,生于1937年,江苏无锡人。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王选简历参考资料: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6/4102849.html毕升(?-约1051)北宋发明家。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术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以后,逐渐发明了刻板印刷术。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国已非常盛行,并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州和欧州。公元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历(公元1041年)间,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为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王选同志(1937-2006)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出生于上海,生前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献身科学勇于创新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王选,自小热爱科学,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科学工作者。1954年,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分专业时,由于坚信计算技术在未来将大有作为,他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1961年,王选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和系统调试任务。紧张的工作和严重营养不良使他患上重病。但是,王选没有消沉,他撑着虚弱的身子,从事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研究,终于在1967年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这一大型软件,为在我国推广计算机高级语言发挥了积极作用。1975年春,王选开始着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在充分研究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大胆提出了跳过正在攻关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大胆决策,充满了创新精神,许多人对此很难理解,甚至开始非议他。但是,王选和他的夫人陈堃銶没有气馁。经过多次严密科学的论证,最终赢得了北京大学和电子部、新华社等部门以及协作单位的支持。1979年到1984年,是王选科研道路最艰难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英、美、日等国的著名厂商大举进入中国,争夺汉字照排印刷领域这块巨大市场。我国产品在市场上受到猛烈冲击,专家论证会也作出了主张引进国外产品的论断。这时,几乎身临绝境的王选毅然作出了决战市场的选择。他和同事们排除干扰,不分昼夜,埋头苦干。1979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原理性样机研制成功。后来,王选称自己从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的研发过程,“逆潮流而上”,“九死一生”。正是这种勇气和精神,王选和他的团队才有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相继推出和大规模应用,从而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杰出典范。王选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倡导产学研相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中远期的研发和销售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还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他的努力,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9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取得这些惊人成就后,王选并不满足。他认为,只有开发出非中文领域的出版系统打入发达国家,才算真正国际化。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1997年,一个运用了独特的软插件技术、高集成度、扩展性强的新型日文出版系统面世。该系统应用后,被认为是日本同类系统中最先进的产品,并在日本报社、杂志社、印刷业和广告制作业推广。不仅如此,以栅格图像处理器rip为核心的产品已销往世界各地,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在科研成果和荣誉面前,王选始终强调成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他曾说,“老骥伏枥”,最好是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自己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王选深刻认识到,经济竞争在于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在于人才竞争。他认为,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这类新兴学科领域内,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敏捷,具有明显优势,应大力支持。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王选十分注重通过教学和实践锻炼学生能力。他特别重视为学生选择好正确的科研方向和技术路线,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国内从未做过、具有挑战性且未来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在成果署名上,王选一直提倡:工作具体谁做就署谁的名,导师不要拿学生的成果当作自己的成绩。王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56岁时,就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放手给年轻人。平时只要一有时间,他会走进机房和大家聊天,随手带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他了解到的情况和问题。他的抽屉里有一个花名册,每个学生和员工都附有照片,他不但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还把了解到的每个人的科研和学习情况,甚至家庭背景写在旁边,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都是经过深入调查和接触后才抓住的个性特点。王选最推崇的一句话是:“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力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他说:“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他曾坚持自己不申请院士,后来因北京大学积极推荐,他才去填表。2000年,王选身为两院院士、北大方正控股董事局主席,但始终不愿搬入院士楼,仍然居住在北大分配的70平米的单元房里,地上铺着地板革,最主要的家具是书柜,没有什么摆设。他夏天一身白衫黑裤,冬天外罩一件夹克,为数不多的几套西装只在正式场合穿,很长时间领带也只有一条。他写字打印的纸张都是两面使用,他的手稿大多写在废纸背面,而且写得密密麻麻,不留空白,一些内部文件传送使用的也是旧信封。王选对学校和方正,对科研事业,却慷慨大方,一掷千金。2002年,王选用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及学校的奖励金共900万元,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他在海内外获得的其他奖金,也捐赠给了北大。他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对他人、对同志充满了关爱。在他患病期间,还自费帮同事患病的爱人从国外买药,每月2万元,并劝慰患者和家属不要在意费用。这件事他一直坚持,除了几个当事人,知道的人很少。王选心里惦记的总是别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求“安乐死”,不给国家和医生添麻烦,并提出去世后捐献角膜,捐献遗体。肝胆相照真诚合作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关心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支持人民政协的工作,带病积极参政议政。到逝世前,他有近30次全国政协的有关会议和活动是在做化疗、放疗或热疗期间出席的。作为九三学社重要的领导人,王选十分关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2005年,王选病情恶化,腿肿得厉害,行走困难,但他强忍病痛,尽最后的力气,写下了2万余字的文章,把自己多年来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留给世人,奉献国家。2006年1月3日,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王选咬紧牙关拿起笔,颤抖着写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八个字。这是他为《科技日报》成立20周年的题词,也成了他的绝笔!王选十分关心九三学社的工作,他真诚地支持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同志的工作,积极参加九三学社组织的活动,对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在北大九三学社同志们的眼里,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位平易近人、值得信赖的朋友。王选在遗愿中表示:“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希望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他深情地表示:“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百度搜索谁能给我毕升和王选的资料。急啊!!!毕升(?-1051),英山县草盘人。北宋著名发明家。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子排版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毕升的生平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发明活字版的经过,除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的记载外,还找不到第二个文献资料。沈括只说他是个布衣,籍贯及生平一点都没有交代。所谓布衣,从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作过官的普通老百姓。关于毕升的职业,以前曾有人作过各种推猜,但最为可靠的说法,毕升应当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因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术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活字版的发明者。由于毕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升才发明了活字版。关于毕升的籍贯,沈括也没有交代,我们只知道毕升死后,他制做的泥活字为沈括的侄子所收藏,从这一点我们推猜毕升和沈家或者是亲戚,或者是近邻。沈括是杭州人,毕升可能也是杭州人。杭州是当时雕版印刷较为发达的地区,活字版在这里发明,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传,毕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地名叫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毕姓无。1990年毕升墓碑在英山草盘地五桂村毕家坳发现,墓地西3公里处为毕家铺,南一公里处的肖家大屋传为毕宰相府,东十五公里处有宰相毕翰儒墓。经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湖北省文管会等单位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等28名专家学者鉴定,确认无疑。王选院士生平:王选,生于1937年,江苏无锡人。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王选简历参考资料: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6/4102849.html毕升(?-约1051)北宋发明家。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术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以后,逐渐发明了刻板印刷术。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国已非常盛行,并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州和欧州。公元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历(公元1041年)间,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为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王选同志(1937-2006)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出生于上海,生前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献身科学勇于创新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王选,自小热爱科学,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科学工作者。1954年,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分专业时,由于坚信计算技术在未来将大有作为,他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1961年,王选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和系统调试任务。紧张的工作和严重营养不良使他患上重病。但是,王选没有消沉,他撑着虚弱的身子,从事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研究,终于在1967年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这一大型软件,为在我国推广计算机高级语言发挥了积极作用。1975年春,王选开始着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在充分研究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大胆提出了跳过正在攻关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大胆决策,充满了创新精神,许多人对此很难理解,甚至开始非议他。但是,王选和他的夫人陈堃銶没有气馁。经过多次严密科学的论证,最终赢得了北京大学和电子部、新华社等部门以及协作单位的支持。1979年到1984年,是王选科研道路最艰难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英、美、日等国的著名厂商大举进入中国,争夺汉字照排印刷领域这块巨大市场。我国产品在市场上受到猛烈冲击,专家论证会也作出了主张引进国外产品的论断。这时,几乎身临绝境的王选毅然作出了决战市场的选择。他和同事们排除干扰,不分昼夜,埋头苦干。1979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原理性样机研制成功。后来,王选称自己从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的研发过程,“逆潮流而上”,“九死一生”。正是这种勇气和精神,王选和他的团队才有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相继推出和大规模应用,从而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杰出典范。王选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倡导产学研相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中远期的研发和销售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还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他的努力,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9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取得这些惊人成就后,王选并不满足。他认为,只有开发出非中文领域的出版系统打入发达国家,才算真正国际化。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1997年,一个运用了独特的软插件技术、高集成度、扩展性强的新型日文出版系统面世。该系统应用后,被认为是日本同类系统中最先进的产品,并在日本报社、杂志社、印刷业和广告制作业推广。不仅如此,以栅格图像处理器rip为核心的产品已销往世界各地,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在科研成果和荣誉面前,王选始终强调成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他曾说,“老骥伏枥”,最好是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自己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王选深刻认识到,经济竞争在于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在于人才竞争。他认为,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这类新兴学科领域内,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敏捷,具有明显优势,应大力支持。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王选十分注重通过教学和实践锻炼学生能力。他特别重视为学生选择好正确的科研方向和技术路线,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国内从未做过、具有挑战性且未来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在成果署名上,王选一直提倡:工作具体谁做就署谁的名,导师不要拿学生的成果当作自己的成绩。王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56岁时,就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放手给年轻人。平时只要一有时间,他会走进机房和大家聊天,随手带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他了解到的情况和问题。他的抽屉里有一个花名册,每个学生和员工都附有照片,他不但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还把了解到的每个人的科研和学习情况,甚至家庭背景写在旁边,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都是经过深入调查和接触后才抓住的个性特点。王选最推崇的一句话是:“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力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他说:“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他曾坚持自己不申请院士,后来因北京大学积极推荐,他才去填表。2000年,王选身为两院院士、北大方正控股董事局主席,但始终不愿搬入院士楼,仍然居住在北大分配的70平米的单元房里,地上铺着地板革,最主要的家具是书柜,没有什么摆设。他夏天一身白衫黑裤,冬天外罩一件夹克,为数不多的几套西装只在正式场合穿,很长时间领带也只有一条。他写字打印的纸张都是两面使用,他的手稿大多写在废纸背面,而且写得密密麻麻,不留空白,一些内部文件传送使用的也是旧信封。王选对学校和方正,对科研事业,却慷慨大方,一掷千金。2002年,王选用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及学校的奖励金共900万元,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他在海内外获得的其他奖金,也捐赠给了北大。他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对他人、对同志充满了关爱。在他患病期间,还自费帮同事患病的爱人从国外买药,每月2万元,并劝慰患者和家属不要在意费用。这件事他一直坚持,除了几个当事人,知道的人很少。王选心里惦记的总是别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求“安乐死”,不给国家和医生添麻烦,并提出去世后捐献角膜,捐献遗体。肝胆相照真诚合作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关心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支持人民政协的工作,带病积极参政议政。到逝世前,他有近30次全国政协的有关会议和活动是在做化疗、放疗或热疗期间出席的。作为九三学社重要的领导人,王选十分关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2005年,王选病情恶化,腿肿得厉害,行走困难,但他强忍病痛,尽最后的力气,写下了2万余字的文章,把自己多年来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留给世人,奉献国家。2006年1月3日,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王选咬紧牙关拿起笔,颤抖着写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八个字。这是他为《科技日报》成立20周年的题词,也成了他的绝笔!王选十分关心九三学社的工作,他真诚地支持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同志的工作,积极参加九三学社组织的活动,对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在北大九三学社同志们的眼里,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位平易近人、值得信赖的朋友。王选在遗愿中表示:“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希望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他深情地表示:“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