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玄奘的世称是?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法师http://www.orientbuddha.org/gsdd/show.asp?id=208

释玄奘(公元600一664年),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南部)人,俗家姓陈,生于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他的兄长是出家人,法名长捷。玄奘幼年时代,即隋其兄住洛阳净土寺。十一岁时,诵习《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十三岁,参加度僧考试,他虽年幼,但被破格录取。《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说他“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朋流,口诵目缘,略无闲缺”。他见一些年幼的沙弥玩耍,很不以为然。他说;“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岂复恒为儿戏!可谓徒丧百年”。其后不久,玄奘听景法师讲《涅磐经》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他复小座时,讲得头头是道,受到听众的赞许。从十五岁开始,他专门从事学业,学《阿毗县论》听讲一次,就能记住,显示出他记忆超人。他精通《毗婆沙论》和《杂心论》并能运用自如。所以当时有些人惊讶他的记忆力,是从古以来所罕见的。

隋大业末年,兵乱饥荒,他不能再在洛阳住下去了,乃随其兄长捷到长安,住庄严寺。当时一些有名望的佛教学者,都因战乱移居四川成都,玄奘亦跟踪前往。此时玄奘还是沙弥,尚未受比丘戒。他到成都之后,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业上,从宝暹又学《摄大桨论》从道基学《杂心论》,从惠振学《八犍度论》。经过数年的努力,精通诸部毗县,因而名振遐迩。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玄奘受具足戒。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他为了继续参学,乃离川东下,先到湖北荆州,住天皇寺。他应寺主之请,大开法筵,讲《摄论》和《杂心》许多国内有名的人物闻其名,亦从远道到荆州听法。连六十高龄的智赕对玄奘亦十分敬重。其后他北上赵州(今河北赵县),从道深学《成实论》后又到相州(今河南安阳)和扬州。

唐贞观无年(公无627年),李世民即帝位(太宗),国内政治一片祥和,玄奘再次到长安,又从诸名家研究《俱舍论》、《涅磐经》和《掇大乘论》他学而不厌,名声大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他发现同一经论,各家所说不同,尤其是《十地经论》和《摄大乘论》两家存关法相的说法不一致,因而产生了赴印度求法的思想,想从佛学发源地印度学习汇通三乘学说的《渝伽师地论》可是当时唐朝的政权,建立还不久,国门封锁,不能随便出国。他赴印度求法的愿望,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他就只好等待时机。

唐贞观兰年(公元629年),长安地区闹饥荒,朝廷允许京城人民离开长安外出就食,玄奘就利用这个机会西行,先到兰州,后去姑臧(今甘肃武威)转敦煌。他在兰州时,曾讲经,听经的群众中,有西域商人,他们得知玄奘有西行求法的愿望,便将此消息传遍了西域各国。后来玄奘在商人的帮助下,潜行出境,到达伊吾和高昌等国,沿途碍到各国王的帮助,顺利地进入了北印度。从此他便边走边学,经过千辛万苦,于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到达中印度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的佛教文化中心,也是佛教的最高学府,以戒贤为首住僧众数千人。玄奘到达之瓦备受欢迎。寺内设有“三藏法师”十人,玄奘到后,被尊为三藏法之一,在物质生活儿获得待殊待遇。他享此殊荣,是因为他在出国以前,对佛学已存深入的研究,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三藏法师了。他的赴印度求法,是为解决疑难而去的。同时在到达那烂陀之前,已在印度各困又参学了二年多。玄奘在那烂陀寺,从戒贤论师学习各派哲学,待别是他梦寐以求的瑜伽学。他先后两次在那烂陀寺住了大约七年,中间曾到印度次大陆各地旅行。他在印度学成准备回国时,戒日王为他在曲女城举行过辩论大会。大会以他所著《会宗论》和《制恶见论》为辩论的主题。参加大会的有十八国国王和五印度的各派著名学者数千人。经过十八天,无人敢破。因此,参加大会的大乘学者尊他为“大乘天”,声闻学者称他为“解脱天”其后他又参加了戒日王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

玄奘从印度回国主要是他怀念祖国,要将自己所学到的佛教到华夏来弘扬,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携带大批经像梵本回到了一别十多年的长安,受到热烈欢迎。

玄奘回到长安时,唐太宗李世民正在东都洛阳,玄奘前往会见,太宗极为欢喜。第二天,太宗因军务要出征辽东,约玄奘同行,玄奘婉言谢绝,提出翻译经典的事,希望朝廷支持。太宗满目答应了他的要求,敕京师留守梁国公房玄龄亲主其事,一切费用由朝廷供给。

玄奘的译场,先在弘福寺,后来几易其地。译场的组织,非常严格,安排专职人员多人,计存通达大小乘经论,被时人推崇的学者十二人任“证义”,九人任“缀文”,一人任“字学”一人“证梵语”此外还有“笔受”、“书手”和后勤人员。他从贞观十九年(公无645年)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前后十九年中,共译出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在玉华宫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关于玄奘的译经,《开元释教录》有详细的记载。现择其主要者,抄录名称如下;

《大般若经》六百卷、《能断金刚经》一卷、《心经》一卷、《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大来大集地藏十轮经》五卷、《药师经》一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菩萨戒本》一卷、《菩萨戒羯磨文》一卷、《佛地经论》七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七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广百论本》一卷、《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摄大来论本》三卷、《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辩中边论》一卷、《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唯识三十论》一卷、《成唯识论》十卷、《掌珍论》二卷、《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大毗篓婆论》二百卷、《供舍》三十卷、《顺正理论》八十卷、《显宗论》四十卷等。

玄奘的译经,其质量超过了前人。在他以前,译师多为外籍人,他们不懂汉文;通过传译,由助译人员记录,而助译人员又多不懂梵文。因此译出的经论,晦涩难懂,甚至误译。玄奘则是汉梵精通的人,所以他的译经,其质量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玄奘所译出的经论,只是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一小部分。据有关资料记栽。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律论有: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众部论(《开元释教录》作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十五部(《开元录》作十四部)、弥娑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三弥底部(正量部)经律论十五部、迦臂耶部经律论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声明论十三部,总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其中大批尚未译出的梵本,当时修建了一座大雁塔收藏。

玄奘除了大批的梵译汉的经律论之外,他也作过一些汉译梵的工作,据历史记载,有两部名著,他从汉文译成了梵文,这就是老子《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道德经》是中国固存文化的遗产,玄奘为了沟通中印文化,将该书译成了梵文,可惜此书在印度未能流传下来。至于《大乘起信论》原本是印度的一部重要典籍,作者是马鸣,梁代真谤三藏译成了汉文。此书在印度本土早已失传,玄奘将它回译成梵文。

玄奘在译经之余,还口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由其弟子辩机记录整理。这是一部记载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物产和宗教状况的不朽著作,素为学术界所重视,早已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

玄奘不愧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功绩,将永垂史册。他从印度回国之后,唐太宗曾两次劝他“罢道从政”,但他不为所动,一心扑在中印文化交流的翻译事业上。他那艰苦卓绝的治学精神,在翻译事业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品德,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玄奘

玄奘,俗姓陈,本名祎(yi),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唐三藏唐僧玄奘(602~664),名陈炜,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陈炜oniyyou玄奘,世称唐三藏(602~664),俗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法师http://www.orientbuddha.org/gsdd/show.asp?id=208

释玄奘(公元600一664年),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南部)人,俗家姓陈,生于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他的兄长是出家人,法名长捷。玄奘幼年时代,即隋其兄住洛阳净土寺。十一岁时,诵习《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十三岁,参加度僧考试,他虽年幼,但被破格录取。《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说他“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朋流,口诵目缘,略无闲缺”。他见一些年幼的沙弥玩耍,很不以为然。他说;“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岂复恒为儿戏!可谓徒丧百年”。其后不久,玄奘听景法师讲《涅磐经》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他复小座时,讲得头头是道,受到听众的赞许。从十五岁开始,他专门从事学业,学《阿毗县论》听讲一次,就能记住,显示出他记忆超人。他精通《毗婆沙论》和《杂心论》并能运用自如。所以当时有些人惊讶他的记忆力,是从古以来所罕见的。

隋大业末年,兵乱饥荒,他不能再在洛阳住下去了,乃随其兄长捷到长安,住庄严寺。当时一些有名望的佛教学者,都因战乱移居四川成都,玄奘亦跟踪前往。此时玄奘还是沙弥,尚未受比丘戒。他到成都之后,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业上,从宝暹又学《摄大桨论》从道基学《杂心论》,从惠振学《八犍度论》。经过数年的努力,精通诸部毗县,因而名振遐迩。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玄奘受具足戒。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他为了继续参学,乃离川东下,先到湖北荆州,住天皇寺。他应寺主之请,大开法筵,讲《摄论》和《杂心》许多国内有名的人物闻其名,亦从远道到荆州听法。连六十高龄的智赕对玄奘亦十分敬重。其后他北上赵州(今河北赵县),从道深学《成实论》后又到相州(今河南安阳)和扬州。

唐贞观无年(公无627年),李世民即帝位(太宗),国内政治一片祥和,玄奘再次到长安,又从诸名家研究《俱舍论》、《涅磐经》和《掇大乘论》他学而不厌,名声大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他发现同一经论,各家所说不同,尤其是《十地经论》和《摄大乘论》两家存关法相的说法不一致,因而产生了赴印度求法的思想,想从佛学发源地印度学习汇通三乘学说的《渝伽师地论》可是当时唐朝的政权,建立还不久,国门封锁,不能随便出国。他赴印度求法的愿望,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他就只好等待时机。

唐贞观兰年(公元629年),长安地区闹饥荒,朝廷允许京城人民离开长安外出就食,玄奘就利用这个机会西行,先到兰州,后去姑臧(今甘肃武威)转敦煌。他在兰州时,曾讲经,听经的群众中,有西域商人,他们得知玄奘有西行求法的愿望,便将此消息传遍了西域各国。后来玄奘在商人的帮助下,潜行出境,到达伊吾和高昌等国,沿途碍到各国王的帮助,顺利地进入了北印度。从此他便边走边学,经过千辛万苦,于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到达中印度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的佛教文化中心,也是佛教的最高学府,以戒贤为首住僧众数千人。玄奘到达之瓦备受欢迎。寺内设有“三藏法师”十人,玄奘到后,被尊为三藏法之一,在物质生活儿获得待殊待遇。他享此殊荣,是因为他在出国以前,对佛学已存深入的研究,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三藏法师了。他的赴印度求法,是为解决疑难而去的。同时在到达那烂陀之前,已在印度各困又参学了二年多。玄奘在那烂陀寺,从戒贤论师学习各派哲学,待别是他梦寐以求的瑜伽学。他先后两次在那烂陀寺住了大约七年,中间曾到印度次大陆各地旅行。他在印度学成准备回国时,戒日王为他在曲女城举行过辩论大会。大会以他所著《会宗论》和《制恶见论》为辩论的主题。参加大会的有十八国国王和五印度的各派著名学者数千人。经过十八天,无人敢破。因此,参加大会的大乘学者尊他为“大乘天”,声闻学者称他为“解脱天”其后他又参加了戒日王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

玄奘从印度回国主要是他怀念祖国,要将自己所学到的佛教到华夏来弘扬,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携带大批经像梵本回到了一别十多年的长安,受到热烈欢迎。

玄奘回到长安时,唐太宗李世民正在东都洛阳,玄奘前往会见,太宗极为欢喜。第二天,太宗因军务要出征辽东,约玄奘同行,玄奘婉言谢绝,提出翻译经典的事,希望朝廷支持。太宗满目答应了他的要求,敕京师留守梁国公房玄龄亲主其事,一切费用由朝廷供给。

玄奘的译场,先在弘福寺,后来几易其地。译场的组织,非常严格,安排专职人员多人,计存通达大小乘经论,被时人推崇的学者十二人任“证义”,九人任“缀文”,一人任“字学”一人“证梵语”此外还有“笔受”、“书手”和后勤人员。他从贞观十九年(公无645年)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前后十九年中,共译出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在玉华宫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关于玄奘的译经,《开元释教录》有详细的记载。现择其主要者,抄录名称如下;

《大般若经》六百卷、《能断金刚经》一卷、《心经》一卷、《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大来大集地藏十轮经》五卷、《药师经》一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菩萨戒本》一卷、《菩萨戒羯磨文》一卷、《佛地经论》七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七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广百论本》一卷、《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摄大来论本》三卷、《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辩中边论》一卷、《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唯识三十论》一卷、《成唯识论》十卷、《掌珍论》二卷、《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大毗篓婆论》二百卷、《供舍》三十卷、《顺正理论》八十卷、《显宗论》四十卷等。

玄奘的译经,其质量超过了前人。在他以前,译师多为外籍人,他们不懂汉文;通过传译,由助译人员记录,而助译人员又多不懂梵文。因此译出的经论,晦涩难懂,甚至误译。玄奘则是汉梵精通的人,所以他的译经,其质量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玄奘所译出的经论,只是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一小部分。据有关资料记栽。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律论有: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众部论(《开元释教录》作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十五部(《开元录》作十四部)、弥娑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三弥底部(正量部)经律论十五部、迦臂耶部经律论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声明论十三部,总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其中大批尚未译出的梵本,当时修建了一座大雁塔收藏。

玄奘除了大批的梵译汉的经律论之外,他也作过一些汉译梵的工作,据历史记载,有两部名著,他从汉文译成了梵文,这就是老子《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道德经》是中国固存文化的遗产,玄奘为了沟通中印文化,将该书译成了梵文,可惜此书在印度未能流传下来。至于《大乘起信论》原本是印度的一部重要典籍,作者是马鸣,梁代真谤三藏译成了汉文。此书在印度本土早已失传,玄奘将它回译成梵文。

玄奘在译经之余,还口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由其弟子辩机记录整理。这是一部记载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物产和宗教状况的不朽著作,素为学术界所重视,早已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

玄奘不愧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功绩,将永垂史册。他从印度回国之后,唐太宗曾两次劝他“罢道从政”,但他不为所动,一心扑在中印文化交流的翻译事业上。他那艰苦卓绝的治学精神,在翻译事业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品德,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玄奘,世称唐三藏(602~664),俗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oniyyou陈炜玄奘(602~664),名陈炜,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唐僧唐三藏玄奘

玄奘,俗姓陈,本名祎(yi),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法师http://www.orientbuddha.org/gsdd/show.asp?id=208

释玄奘(公元600一664年),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南部)人,俗家姓陈,生于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他的兄长是出家人,法名长捷。玄奘幼年时代,即隋其兄住洛阳净土寺。十一岁时,诵习《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十三岁,参加度僧考试,他虽年幼,但被破格录取。《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说他“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朋流,口诵目缘,略无闲缺”。他见一些年幼的沙弥玩耍,很不以为然。他说;“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岂复恒为儿戏!可谓徒丧百年”。其后不久,玄奘听景法师讲《涅磐经》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他复小座时,讲得头头是道,受到听众的赞许。从十五岁开始,他专门从事学业,学《阿毗县论》听讲一次,就能记住,显示出他记忆超人。他精通《毗婆沙论》和《杂心论》并能运用自如。所以当时有些人惊讶他的记忆力,是从古以来所罕见的。

隋大业末年,兵乱饥荒,他不能再在洛阳住下去了,乃随其兄长捷到长安,住庄严寺。当时一些有名望的佛教学者,都因战乱移居四川成都,玄奘亦跟踪前往。此时玄奘还是沙弥,尚未受比丘戒。他到成都之后,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业上,从宝暹又学《摄大桨论》从道基学《杂心论》,从惠振学《八犍度论》。经过数年的努力,精通诸部毗县,因而名振遐迩。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玄奘受具足戒。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他为了继续参学,乃离川东下,先到湖北荆州,住天皇寺。他应寺主之请,大开法筵,讲《摄论》和《杂心》许多国内有名的人物闻其名,亦从远道到荆州听法。连六十高龄的智赕对玄奘亦十分敬重。其后他北上赵州(今河北赵县),从道深学《成实论》后又到相州(今河南安阳)和扬州。

唐贞观无年(公无627年),李世民即帝位(太宗),国内政治一片祥和,玄奘再次到长安,又从诸名家研究《俱舍论》、《涅磐经》和《掇大乘论》他学而不厌,名声大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他发现同一经论,各家所说不同,尤其是《十地经论》和《摄大乘论》两家存关法相的说法不一致,因而产生了赴印度求法的思想,想从佛学发源地印度学习汇通三乘学说的《渝伽师地论》可是当时唐朝的政权,建立还不久,国门封锁,不能随便出国。他赴印度求法的愿望,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他就只好等待时机。

唐贞观兰年(公元629年),长安地区闹饥荒,朝廷允许京城人民离开长安外出就食,玄奘就利用这个机会西行,先到兰州,后去姑臧(今甘肃武威)转敦煌。他在兰州时,曾讲经,听经的群众中,有西域商人,他们得知玄奘有西行求法的愿望,便将此消息传遍了西域各国。后来玄奘在商人的帮助下,潜行出境,到达伊吾和高昌等国,沿途碍到各国王的帮助,顺利地进入了北印度。从此他便边走边学,经过千辛万苦,于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到达中印度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的佛教文化中心,也是佛教的最高学府,以戒贤为首住僧众数千人。玄奘到达之瓦备受欢迎。寺内设有“三藏法师”十人,玄奘到后,被尊为三藏法之一,在物质生活儿获得待殊待遇。他享此殊荣,是因为他在出国以前,对佛学已存深入的研究,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三藏法师了。他的赴印度求法,是为解决疑难而去的。同时在到达那烂陀之前,已在印度各困又参学了二年多。玄奘在那烂陀寺,从戒贤论师学习各派哲学,待别是他梦寐以求的瑜伽学。他先后两次在那烂陀寺住了大约七年,中间曾到印度次大陆各地旅行。他在印度学成准备回国时,戒日王为他在曲女城举行过辩论大会。大会以他所著《会宗论》和《制恶见论》为辩论的主题。参加大会的有十八国国王和五印度的各派著名学者数千人。经过十八天,无人敢破。因此,参加大会的大乘学者尊他为“大乘天”,声闻学者称他为“解脱天”其后他又参加了戒日王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

玄奘从印度回国主要是他怀念祖国,要将自己所学到的佛教到华夏来弘扬,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携带大批经像梵本回到了一别十多年的长安,受到热烈欢迎。

玄奘回到长安时,唐太宗李世民正在东都洛阳,玄奘前往会见,太宗极为欢喜。第二天,太宗因军务要出征辽东,约玄奘同行,玄奘婉言谢绝,提出翻译经典的事,希望朝廷支持。太宗满目答应了他的要求,敕京师留守梁国公房玄龄亲主其事,一切费用由朝廷供给。

玄奘的译场,先在弘福寺,后来几易其地。译场的组织,非常严格,安排专职人员多人,计存通达大小乘经论,被时人推崇的学者十二人任“证义”,九人任“缀文”,一人任“字学”一人“证梵语”此外还有“笔受”、“书手”和后勤人员。他从贞观十九年(公无645年)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前后十九年中,共译出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在玉华宫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关于玄奘的译经,《开元释教录》有详细的记载。现择其主要者,抄录名称如下;

《大般若经》六百卷、《能断金刚经》一卷、《心经》一卷、《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大来大集地藏十轮经》五卷、《药师经》一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菩萨戒本》一卷、《菩萨戒羯磨文》一卷、《佛地经论》七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七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广百论本》一卷、《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摄大来论本》三卷、《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辩中边论》一卷、《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唯识三十论》一卷、《成唯识论》十卷、《掌珍论》二卷、《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大毗篓婆论》二百卷、《供舍》三十卷、《顺正理论》八十卷、《显宗论》四十卷等。

玄奘的译经,其质量超过了前人。在他以前,译师多为外籍人,他们不懂汉文;通过传译,由助译人员记录,而助译人员又多不懂梵文。因此译出的经论,晦涩难懂,甚至误译。玄奘则是汉梵精通的人,所以他的译经,其质量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玄奘所译出的经论,只是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一小部分。据有关资料记栽。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律论有: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众部论(《开元释教录》作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十五部(《开元录》作十四部)、弥娑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三弥底部(正量部)经律论十五部、迦臂耶部经律论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声明论十三部,总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其中大批尚未译出的梵本,当时修建了一座大雁塔收藏。

玄奘除了大批的梵译汉的经律论之外,他也作过一些汉译梵的工作,据历史记载,有两部名著,他从汉文译成了梵文,这就是老子《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道德经》是中国固存文化的遗产,玄奘为了沟通中印文化,将该书译成了梵文,可惜此书在印度未能流传下来。至于《大乘起信论》原本是印度的一部重要典籍,作者是马鸣,梁代真谤三藏译成了汉文。此书在印度本土早已失传,玄奘将它回译成梵文。

玄奘在译经之余,还口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由其弟子辩机记录整理。这是一部记载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物产和宗教状况的不朽著作,素为学术界所重视,早已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

玄奘不愧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功绩,将永垂史册。他从印度回国之后,唐太宗曾两次劝他“罢道从政”,但他不为所动,一心扑在中印文化交流的翻译事业上。他那艰苦卓绝的治学精神,在翻译事业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品德,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玄奘

玄奘,俗姓陈,本名祎(yi),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唐三藏唐僧玄奘(602~664),名陈炜,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陈炜oniyyou玄奘,世称唐三藏(602~664),俗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