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思邈养生全书在哪里免费下载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孙思邈养生全书在哪里免费下载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生于隋开皇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他自幼多病,家境也很困难,但却非常好学,廿岁以前就读了许多有关诸子百家学说和古代名医的著作,所以不仅博通经书,而且精于医道。

孙思邈是一位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具有八十余年丰富经验的医学家。他首先继承古代医学遗产,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甲乙经》、《本草经》、《肘后备急方》中的各家学说,同时吸收当归名医名著之所长,花费很大精力,收集整理了民间的单、秘、验方和种药采药技术,以及国外传入的医药知识,在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成《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以后又完成了《千金翼方》。这是两部很重要的著作,孙思邈在书中的自序里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取名"千金"。

孙思邈突出的成就是集唐代以前医方之大成,对祖国方剂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收集了医方达5300个,《千金翼方》中所收载的方子也有2000多个,其中不仅限于"经文古方",还有"俗说单方"。这两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唐代以后许多中医药书籍所引据,尤其《千金要方》被宋代林亿校订印后(1066年),历代均有刻印,流传甚广。不但为我国医家所重视,对国外也很有影响,日本曾将其列为医学生的教科书。日本的《医心方》和实摹兑椒嚼嗑邸肪灾匾慰甲柿稀?/p>

此外,孙思邈的贡献还有下列诸项: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强调『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积极提倡进行综合治疗,他认为有些疾病必须同时应用多种疗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孙思邈对针灸学也很有研究,首创彩色经络穴位图,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叁十及《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二十八,计五卷,全是讲针灸,於是有人曾称之为《孙氏针灸经》。他还提出针、灸并施,针、药并用。

在药物学方面,他经由上山采药和大量临床实践,累积了丰富的采药和制药经验,并因此嬴得了『药王』的桂冠。列举了二百叁十二种药物的采集季节还介绍六百八十馀种常用药材,让人们随时采集,以备急需之用。

孙思邈(581-682年?)------世号孙真人,隋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庽耀县孙家塬)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二十岁时已晓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文帝、唐高宗屡次征召,均固辞不就,而热衷采种药物,深究医学,为人治病。时之名士如宋令文、孟说、卢照邻等,皆执师资之礼以事之。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民间的单方、验方,还收录了部分鳊传入的医药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我国现存最早预防、卫生等各个方面。该书首列总论,力倡医德。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既之,德逾于此,”故“千金”名书。所撰“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二篇,事实上成了封建社会之医德规范。总论之后,即“妇人”和“少小婴孺”两部分,对妇人疾患的特殊性和小儿护理的重要性,论述尤详。从而为妇幼保健和妇、儿科步向专科化,作出了显著贡献。孙氏还很重视食治,主张治病当以食治为先,食治不愈再施药治。特别是对营养缺乏病的防治,取得了突出成就。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弟子孟诜撰写了《食疗本草》。此外,该书还主张针、灸并施,针、药并用,并总结出了疗效较高的“阿是穴”、葱管导尿法和养生之道等,也都很有价值。

唐代医学家。京兆原(今陕西耀县)人。因少时多病,对医学有深刻研究。重视医德,其医疗思想和道德品质为历代所称道,成为后世医家之师表。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尊古而不泥古,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在临证实践中,非常重视妇、儿疾病,为妇、儿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对防治瘿病、雀目等营养缺乏性疾病有突出贡献。在用药方面重视综合治疗,注重辩证用药,被后世称为“药王”。使用硫磺伏火法,对火药的发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养生学和老年病均有独到的见解。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

  孙氏自幼聪颖好学,敏慧强记,他7岁时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人称圣童。孙思邈的家乡在长安附近,长安为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心,在当时也是东西魏之间战争的后方,当时的战乱对其历史文化的破坏不大。在这种条件下,孙思邈有机会从小就博览群书。因自幼体弱多病,常请医生诊治,以致耗尽家资。因此他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用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研究,为民除病,因而刻苦研习岐黄之术。到20岁左右,他已对医学有一定造诣并小有名气,所以“京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找他治疗。除医学书籍外,儒家、道家、佛家的典籍他也无所不读。到青年时代,孙氏已是个知识渊博,尤其精通儒家、道家并兼通佛学思想的颇有功底的学者了。

  公元579年即孙氏大约37岁以后,他以聪慧敏锐的头脑和相当渊博的知识看透了当时的统治集团之间相互勾心斗争、彼此倾轧杀戮的本质,加之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他鄙弃仕途,离开家乡,先后到长安以西稍偏南距长安600余里的太白山和长安以南200余里的终南山过了数十年的隐居生活。在这期间,他潜心钻研唐以前历代医家的著作,如《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及扁鹊、仲景、仓公、华佗、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家的《经方》,对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表里孔穴”、“三部九候”及“本草对药”等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除此之外,他也在当时盛行的“阴阳录命”、“诸家相法”、“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即预测祸福、卜筮吉凶、符录消灾等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时间。除了熟读经典探究医理,他还利用久居山林的自然条件,钻研并整理记载了大量药物识别、采集、炮制、贮存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在长年为方圆数百里内平民百姓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他所学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融汇贯通,医疗技术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境地。孙氏治病针药并用,效若桴鼓。例如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他成功地治愈过上吐下泻的重症;唐太宗贞观初年(约公元627年),他治愈过几乎不治的虚痨病;贞观九年(公元636年),他妙手回春,治愈了汉王的顽固性水肿病;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他用内服中药的方法治愈过顽症箭伤。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除此之外,在他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经治了600余名麻风病人,治愈率达10%,这在1300年前来讲,已经是一个奇迹。各种多方求治辗转数医而不效的疑难杂证,一经孙氏诊治多可手到病除。就这样,他的名气不仅声噪山林,而且已经誉满京师。

  孙思邈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请其为官,他均托病辞而不受。自85岁以后,他时而居京师,时而居山林,以行医为主要社会活动。

唐高宗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孙思邈132岁左右,他大约和朝廷有某种联系,受到某种约束,因此他上表高宗皇帝,借口身体不佳申请离京返回山林,高宗未予批准,而特赐其良马,并把当时闲置不用的原鄱阳公主的府第送给他居住。在此期间,孙氏在上流社会颇受尊重,当时的东台详正学士宋含文、名士孟诜和唐初四杰“王杨卢骆”之一的卢照邻等均以“师资之礼”对待他。

  孙思邈到了晚年,对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心理等诸方面学问无不精通,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刻和洞察力,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东台侍郎孙处约带着五个儿子孙健、孙儆、孙俊、孙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孙氏见了他们之后说,孙俊会先发财,孙佑的事业成功将较晚,孙佺在几个兄弟中将会名气最大,但其不幸在于带兵。以后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孙氏所料。还有,太子詹事卢齐卿幼年时曾遇到过孙思邈,孙氏说,“你五十年以后将为官,我的孙子将成为你的部下”。以后卢齐卿果然当了徐州刺史,而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当了徐州萧县的县丞。孙思邈和卢齐卿讲话时孙溥尚未出生。

  孙思邈晚年把主要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据南宋文学家叶梦得的《避暑录话》所说,孙氏在一百多岁才开始着手写《千金要方》30卷。永淳元年(682)他又集最后30年之经验,著成《千金翼方》30卷,以补《千金要方》之遗。同年,寿至140岁左右的一代名医孙思邈在长安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嘱咐家人对他的葬礼要从简,不要陪葬品,不要宰杀牲畜祭奠。据《旧唐书》记载,他死后“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这可能和他长期练气功并服用某些药物,使其机体代谢发生了某些特殊的变化所致。对此不应轻易视为无稽之说或封建迷信,有待今后深入发掘加以研究。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然而他不慕名利,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转辗于五台山、太白山、终南山、峨嵋山等地,采集药材、炮制药物,提炼丹药,深究药性。他对民间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多有研究,救治过许多疑难危重病人。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这不仅使他成为唐代名极一时的医学大师,而且使他一变羸弱之体,至百岁而视听不衰。

  孙氏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精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一样看待;治疗中要不避危险,昼夜、寒暑、饥渴与疲劳,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曾亲自治疗护理麻风病人达600余人。他的高尚医德足为百世师范。宋·林亿赞曰:“其术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视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孙思邈积一生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他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九个方面。第一、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改六经辩证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相结合的分类诊断方法,使理论更切合实际。第二、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收载医方6500多个,无论是经方、古方、俗说单方均系统整理,大多注以出处。第三、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突出反映在消渴、霍乱、附骨疽、恶疾大风、雀目、瘿瘤等病的描述和治疗上。第四、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技术。如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术、葱叶导尿术、食管异物剔除术、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等。第五、在药物学上,重视地道药材以及药物的种植采集、炮制和贮藏,并在药物七品分类基础上按药物功用分为65章,以总摄众病,便于医生处方用药。第六、重视妇幼保健,强调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建立专科创立了条件。第七、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石,提倡吐故纳新,动静结合,并辅以食治、劳动,使养生学和老年病防治相结合。第八、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九、在炼丹生涯中,记录了硫黄伏火法,是我国早期火药配方,在火药发明上有突出贡献。

  孙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见载的颇多,大多已散佚无存。

  由于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及其崇高的医德医风,使之深受我国历代人民的爱戴,其影响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千百年来,用来纪念他的庙宇遍布各地,尤其是在他的家乡耀县,早在唐朝后期就在城东药王山为他立祠。此后宋、金、元、明、清各代在那里陆续增建了药王庙,并建有碑亭、石刻等。现在明朝建的药王庙保存完好,庙内有“孙真人”居住过的石室太玄洞,洞外亭内有明刻《千金宝要》、《海上方》石碑。相传当年孙思邈洗药用的洗药池和他亲手种植的柏树还完好无损。这些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珍爱。每年二月,人们都在药王庙举行仪式,隆重纪念和缅怀这位名垂千古的伟大医药学家。

孙思邈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其籍贯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他生活于公元581—682年。

孙思邈论述医德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在《千金要方》中首创《大医精诚》论,较全面地论述了作为医生所必须恪守的医德准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其著作以《千金方》命名,正是体现了这种高尚的品德。他对唐以前的医学资料进行汇总、研究,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先后著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各三十卷)。据传有《枕中素书》一卷、《摄生真录》一卷、《福禄论》三卷、《会三教论》一卷、《庄子注》、《老子注》、《龟经》、《明堂图注》、《孙真人丹经》、《千金食治》、《玄女房中经》、《禁经》各一卷。

孙思邈十分重视妇幼科,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把妇科列为临床各科之首。所载妇人方,从求子到调经,包括许多妇科的特殊疾病。其《千金要方》中妇科的内容尤为丰富,不失为一部妇科专著。在幼科方面载述不少病症和护理方法,对中医妇科和儿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药物学方面,他收集整理了许多经验方,用于炮炙、分类及贮藏等。

孙思邈在养生方面的研究颇为深刻。他主张预防疾病为主,强调“抑情养性”,以及“慎言语”、“节饮食”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对现今老年医学和老年保健,都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生于隋开皇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他自幼多病,家境也很困难,但却非常好学,廿岁以前就读了许多有关诸子百家学说和古代名医的著作,所以不仅博通经书,而且精于医道。

孙思邈是一位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具有八十余年丰富经验的医学家。他首先继承古代医学遗产,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甲乙经》、《本草经》、《肘后备急方》中的各家学说,同时吸收当归名医名著之所长,花费很大精力,收集整理了民间的单、秘、验方和种药采药技术,以及国外传入的医药知识,在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成《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以后又完成了《千金翼方》。这是两部很重要的著作,孙思邈在书中的自序里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取名"千金"。

孙思邈突出的成就是集唐代以前医方之大成,对祖国方剂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收集了医方达5300个,《千金翼方》中所收载的方子也有2000多个,其中不仅限于"经文古方",还有"俗说单方"。这两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唐代以后许多中医药书籍所引据,尤其《千金要方》被宋代林亿校订印后(1066年),历代均有刻印,流传甚广。不但为我国医家所重视,对国外也很有影响,日本曾将其列为医学生的教科书。日本的《医心方》和实摹兑椒嚼嗑邸肪灾匾慰甲柿稀?/p>

此外,孙思邈的贡献还有下列诸项: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强调『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积极提倡进行综合治疗,他认为有些疾病必须同时应用多种疗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孙思邈对针灸学也很有研究,首创彩色经络穴位图,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叁十及《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二十八,计五卷,全是讲针灸,於是有人曾称之为《孙氏针灸经》。他还提出针、灸并施,针、药并用。

在药物学方面,他经由上山采药和大量临床实践,累积了丰富的采药和制药经验,并因此嬴得了『药王』的桂冠。列举了二百叁十二种药物的采集季节还介绍六百八十馀种常用药材,让人们随时采集,以备急需之用。思邈(541--682)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著有《千金方》医学巨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书中专辟“食疗篇”,是现存的最早的营养学专论,其中详细介绍了食疗理论和谷、肉、果、菜等154种食物的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作用,他本人身体力行,养生有道,百岁以后还耳聪目明,著书立说。

 孙思邈被人们称颂为药王。他活了一百四十一岁,是长寿的楷模。他的养生论著至今为人们传颂和学习。

孙思邈养身之道《枕上记》

枕上记

侵晨一碗粥  夜饭莫教足

撞动景阳钟  扣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  且莫贪色欲

醉饱莫行房  五脏皆翻覆

艾火熳烧身  争如独自宿

坐卧莫当风  频于暧处浴

食饱行百步  常以手摩腹

莫食无鳞鱼  诸般禽兽肉

自死兽与禽  食之多命促

土木为形象  求之有恩福

父精母血生  那忍分南北

惜命惜身人  六白光如玉

《署月伤热》(唐·孙思邈)

途中大署最堪怜  急取车轮土五钱

盏内澄清汤服尽  身轻体健即安然

养生“十六不欲”(唐·孙思邈)

不欲极饥而食,  不欲急渴而饮,

不欲甚劳,  不欲甚佚,

不欲流汗,  不欲多唾,

不欲奔走车马,  不欲极目远望,

不欲多啖生冷,  不欲饮酒当风,

不欲数数沐浴,  不欲广志远愿,

冬不欲极温,  夏不欲穷凉,

不欲露卧星月,  不欲眠中用扇。

养生铭(唐·孙思邈)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

勿被悲欢极当令饭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孙思邈养生全书在哪里免费下载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生于隋开皇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他自幼多病,家境也很困难,但却非常好学,廿岁以前就读了许多有关诸子百家学说和古代名医的著作,所以不仅博通经书,而且精于医道。

孙思邈是一位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具有八十余年丰富经验的医学家。他首先继承古代医学遗产,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甲乙经》、《本草经》、《肘后备急方》中的各家学说,同时吸收当归名医名著之所长,花费很大精力,收集整理了民间的单、秘、验方和种药采药技术,以及国外传入的医药知识,在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成《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以后又完成了《千金翼方》。这是两部很重要的著作,孙思邈在书中的自序里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取名"千金"。

孙思邈突出的成就是集唐代以前医方之大成,对祖国方剂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收集了医方达5300个,《千金翼方》中所收载的方子也有2000多个,其中不仅限于"经文古方",还有"俗说单方"。这两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唐代以后许多中医药书籍所引据,尤其《千金要方》被宋代林亿校订印后(1066年),历代均有刻印,流传甚广。不但为我国医家所重视,对国外也很有影响,日本曾将其列为医学生的教科书。日本的《医心方》和实摹兑椒嚼嗑邸肪灾匾慰甲柿稀?/p>

此外,孙思邈的贡献还有下列诸项: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强调『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积极提倡进行综合治疗,他认为有些疾病必须同时应用多种疗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孙思邈对针灸学也很有研究,首创彩色经络穴位图,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叁十及《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二十八,计五卷,全是讲针灸,於是有人曾称之为《孙氏针灸经》。他还提出针、灸并施,针、药并用。

在药物学方面,他经由上山采药和大量临床实践,累积了丰富的采药和制药经验,并因此嬴得了『药王』的桂冠。列举了二百叁十二种药物的采集季节还介绍六百八十馀种常用药材,让人们随时采集,以备急需之用。

孙思邈(581-682年?)------世号孙真人,隋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庽耀县孙家塬)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二十岁时已晓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文帝、唐高宗屡次征召,均固辞不就,而热衷采种药物,深究医学,为人治病。时之名士如宋令文、孟说、卢照邻等,皆执师资之礼以事之。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民间的单方、验方,还收录了部分鳊传入的医药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我国现存最早预防、卫生等各个方面。该书首列总论,力倡医德。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既之,德逾于此,”故“千金”名书。所撰“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二篇,事实上成了封建社会之医德规范。总论之后,即“妇人”和“少小婴孺”两部分,对妇人疾患的特殊性和小儿护理的重要性,论述尤详。从而为妇幼保健和妇、儿科步向专科化,作出了显著贡献。孙氏还很重视食治,主张治病当以食治为先,食治不愈再施药治。特别是对营养缺乏病的防治,取得了突出成就。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弟子孟诜撰写了《食疗本草》。此外,该书还主张针、灸并施,针、药并用,并总结出了疗效较高的“阿是穴”、葱管导尿法和养生之道等,也都很有价值。

唐代医学家。京兆原(今陕西耀县)人。因少时多病,对医学有深刻研究。重视医德,其医疗思想和道德品质为历代所称道,成为后世医家之师表。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尊古而不泥古,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在临证实践中,非常重视妇、儿疾病,为妇、儿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对防治瘿病、雀目等营养缺乏性疾病有突出贡献。在用药方面重视综合治疗,注重辩证用药,被后世称为“药王”。使用硫磺伏火法,对火药的发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养生学和老年病均有独到的见解。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

  孙氏自幼聪颖好学,敏慧强记,他7岁时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人称圣童。孙思邈的家乡在长安附近,长安为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心,在当时也是东西魏之间战争的后方,当时的战乱对其历史文化的破坏不大。在这种条件下,孙思邈有机会从小就博览群书。因自幼体弱多病,常请医生诊治,以致耗尽家资。因此他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用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研究,为民除病,因而刻苦研习岐黄之术。到20岁左右,他已对医学有一定造诣并小有名气,所以“京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找他治疗。除医学书籍外,儒家、道家、佛家的典籍他也无所不读。到青年时代,孙氏已是个知识渊博,尤其精通儒家、道家并兼通佛学思想的颇有功底的学者了。

  公元579年即孙氏大约37岁以后,他以聪慧敏锐的头脑和相当渊博的知识看透了当时的统治集团之间相互勾心斗争、彼此倾轧杀戮的本质,加之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他鄙弃仕途,离开家乡,先后到长安以西稍偏南距长安600余里的太白山和长安以南200余里的终南山过了数十年的隐居生活。在这期间,他潜心钻研唐以前历代医家的著作,如《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及扁鹊、仲景、仓公、华佗、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家的《经方》,对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表里孔穴”、“三部九候”及“本草对药”等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除此之外,他也在当时盛行的“阴阳录命”、“诸家相法”、“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即预测祸福、卜筮吉凶、符录消灾等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时间。除了熟读经典探究医理,他还利用久居山林的自然条件,钻研并整理记载了大量药物识别、采集、炮制、贮存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在长年为方圆数百里内平民百姓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他所学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融汇贯通,医疗技术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境地。孙氏治病针药并用,效若桴鼓。例如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他成功地治愈过上吐下泻的重症;唐太宗贞观初年(约公元627年),他治愈过几乎不治的虚痨病;贞观九年(公元636年),他妙手回春,治愈了汉王的顽固性水肿病;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他用内服中药的方法治愈过顽症箭伤。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除此之外,在他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经治了600余名麻风病人,治愈率达10%,这在1300年前来讲,已经是一个奇迹。各种多方求治辗转数医而不效的疑难杂证,一经孙氏诊治多可手到病除。就这样,他的名气不仅声噪山林,而且已经誉满京师。

  孙思邈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请其为官,他均托病辞而不受。自85岁以后,他时而居京师,时而居山林,以行医为主要社会活动。

唐高宗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孙思邈132岁左右,他大约和朝廷有某种联系,受到某种约束,因此他上表高宗皇帝,借口身体不佳申请离京返回山林,高宗未予批准,而特赐其良马,并把当时闲置不用的原鄱阳公主的府第送给他居住。在此期间,孙氏在上流社会颇受尊重,当时的东台详正学士宋含文、名士孟诜和唐初四杰“王杨卢骆”之一的卢照邻等均以“师资之礼”对待他。

  孙思邈到了晚年,对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心理等诸方面学问无不精通,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刻和洞察力,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东台侍郎孙处约带着五个儿子孙健、孙儆、孙俊、孙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孙氏见了他们之后说,孙俊会先发财,孙佑的事业成功将较晚,孙佺在几个兄弟中将会名气最大,但其不幸在于带兵。以后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孙氏所料。还有,太子詹事卢齐卿幼年时曾遇到过孙思邈,孙氏说,“你五十年以后将为官,我的孙子将成为你的部下”。以后卢齐卿果然当了徐州刺史,而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当了徐州萧县的县丞。孙思邈和卢齐卿讲话时孙溥尚未出生。

  孙思邈晚年把主要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据南宋文学家叶梦得的《避暑录话》所说,孙氏在一百多岁才开始着手写《千金要方》30卷。永淳元年(682)他又集最后30年之经验,著成《千金翼方》30卷,以补《千金要方》之遗。同年,寿至140岁左右的一代名医孙思邈在长安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嘱咐家人对他的葬礼要从简,不要陪葬品,不要宰杀牲畜祭奠。据《旧唐书》记载,他死后“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这可能和他长期练气功并服用某些药物,使其机体代谢发生了某些特殊的变化所致。对此不应轻易视为无稽之说或封建迷信,有待今后深入发掘加以研究。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然而他不慕名利,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转辗于五台山、太白山、终南山、峨嵋山等地,采集药材、炮制药物,提炼丹药,深究药性。他对民间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多有研究,救治过许多疑难危重病人。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这不仅使他成为唐代名极一时的医学大师,而且使他一变羸弱之体,至百岁而视听不衰。

  孙氏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精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一样看待;治疗中要不避危险,昼夜、寒暑、饥渴与疲劳,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曾亲自治疗护理麻风病人达600余人。他的高尚医德足为百世师范。宋·林亿赞曰:“其术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视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孙思邈积一生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他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九个方面。第一、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改六经辩证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相结合的分类诊断方法,使理论更切合实际。第二、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收载医方6500多个,无论是经方、古方、俗说单方均系统整理,大多注以出处。第三、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突出反映在消渴、霍乱、附骨疽、恶疾大风、雀目、瘿瘤等病的描述和治疗上。第四、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技术。如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术、葱叶导尿术、食管异物剔除术、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等。第五、在药物学上,重视地道药材以及药物的种植采集、炮制和贮藏,并在药物七品分类基础上按药物功用分为65章,以总摄众病,便于医生处方用药。第六、重视妇幼保健,强调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建立专科创立了条件。第七、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石,提倡吐故纳新,动静结合,并辅以食治、劳动,使养生学和老年病防治相结合。第八、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九、在炼丹生涯中,记录了硫黄伏火法,是我国早期火药配方,在火药发明上有突出贡献。

  孙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见载的颇多,大多已散佚无存。

  由于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及其崇高的医德医风,使之深受我国历代人民的爱戴,其影响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千百年来,用来纪念他的庙宇遍布各地,尤其是在他的家乡耀县,早在唐朝后期就在城东药王山为他立祠。此后宋、金、元、明、清各代在那里陆续增建了药王庙,并建有碑亭、石刻等。现在明朝建的药王庙保存完好,庙内有“孙真人”居住过的石室太玄洞,洞外亭内有明刻《千金宝要》、《海上方》石碑。相传当年孙思邈洗药用的洗药池和他亲手种植的柏树还完好无损。这些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珍爱。每年二月,人们都在药王庙举行仪式,隆重纪念和缅怀这位名垂千古的伟大医药学家。

孙思邈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其籍贯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他生活于公元581—682年。

孙思邈论述医德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在《千金要方》中首创《大医精诚》论,较全面地论述了作为医生所必须恪守的医德准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其著作以《千金方》命名,正是体现了这种高尚的品德。他对唐以前的医学资料进行汇总、研究,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先后著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各三十卷)。据传有《枕中素书》一卷、《摄生真录》一卷、《福禄论》三卷、《会三教论》一卷、《庄子注》、《老子注》、《龟经》、《明堂图注》、《孙真人丹经》、《千金食治》、《玄女房中经》、《禁经》各一卷。

孙思邈十分重视妇幼科,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把妇科列为临床各科之首。所载妇人方,从求子到调经,包括许多妇科的特殊疾病。其《千金要方》中妇科的内容尤为丰富,不失为一部妇科专著。在幼科方面载述不少病症和护理方法,对中医妇科和儿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药物学方面,他收集整理了许多经验方,用于炮炙、分类及贮藏等。

孙思邈在养生方面的研究颇为深刻。他主张预防疾病为主,强调“抑情养性”,以及“慎言语”、“节饮食”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对现今老年医学和老年保健,都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生于隋开皇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他自幼多病,家境也很困难,但却非常好学,廿岁以前就读了许多有关诸子百家学说和古代名医的著作,所以不仅博通经书,而且精于医道。

孙思邈是一位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具有八十余年丰富经验的医学家。他首先继承古代医学遗产,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甲乙经》、《本草经》、《肘后备急方》中的各家学说,同时吸收当归名医名著之所长,花费很大精力,收集整理了民间的单、秘、验方和种药采药技术,以及国外传入的医药知识,在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成《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以后又完成了《千金翼方》。这是两部很重要的著作,孙思邈在书中的自序里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取名"千金"。

孙思邈突出的成就是集唐代以前医方之大成,对祖国方剂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收集了医方达5300个,《千金翼方》中所收载的方子也有2000多个,其中不仅限于"经文古方",还有"俗说单方"。这两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唐代以后许多中医药书籍所引据,尤其《千金要方》被宋代林亿校订印后(1066年),历代均有刻印,流传甚广。不但为我国医家所重视,对国外也很有影响,日本曾将其列为医学生的教科书。日本的《医心方》和实摹兑椒嚼嗑邸肪灾匾慰甲柿稀?/p>

此外,孙思邈的贡献还有下列诸项: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强调『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积极提倡进行综合治疗,他认为有些疾病必须同时应用多种疗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孙思邈对针灸学也很有研究,首创彩色经络穴位图,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叁十及《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二十八,计五卷,全是讲针灸,於是有人曾称之为《孙氏针灸经》。他还提出针、灸并施,针、药并用。

在药物学方面,他经由上山采药和大量临床实践,累积了丰富的采药和制药经验,并因此嬴得了『药王』的桂冠。列举了二百叁十二种药物的采集季节还介绍六百八十馀种常用药材,让人们随时采集,以备急需之用。思邈(541--682)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著有《千金方》医学巨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书中专辟“食疗篇”,是现存的最早的营养学专论,其中详细介绍了食疗理论和谷、肉、果、菜等154种食物的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作用,他本人身体力行,养生有道,百岁以后还耳聪目明,著书立说。

 孙思邈被人们称颂为药王。他活了一百四十一岁,是长寿的楷模。他的养生论著至今为人们传颂和学习。

孙思邈养身之道《枕上记》

枕上记

侵晨一碗粥  夜饭莫教足

撞动景阳钟  扣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  且莫贪色欲

醉饱莫行房  五脏皆翻覆

艾火熳烧身  争如独自宿

坐卧莫当风  频于暧处浴

食饱行百步  常以手摩腹

莫食无鳞鱼  诸般禽兽肉

自死兽与禽  食之多命促

土木为形象  求之有恩福

父精母血生  那忍分南北

惜命惜身人  六白光如玉

《署月伤热》(唐·孙思邈)

途中大署最堪怜  急取车轮土五钱

盏内澄清汤服尽  身轻体健即安然

养生“十六不欲”(唐·孙思邈)

不欲极饥而食,  不欲急渴而饮,

不欲甚劳,  不欲甚佚,

不欲流汗,  不欲多唾,

不欲奔走车马,  不欲极目远望,

不欲多啖生冷,  不欲饮酒当风,

不欲数数沐浴,  不欲广志远愿,

冬不欲极温,  夏不欲穷凉,

不欲露卧星月,  不欲眠中用扇。

养生铭(唐·孙思邈)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

勿被悲欢极当令饭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孙思邈养生全书在哪里免费下载-已回答

f3a03f2d

哦,请直接看:http://f5yijh4.mtuny.com/1/m1rjtg.html孙思邈养生全书在哪里免费下载思邈(541--682)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著有《千金方》医学巨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书中专辟“食疗篇”,是现存的最早的营养学专论,其中详细介绍了食疗理论和谷、肉、果、菜等154种食物的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作用,他本人身体力行,养生有道,百岁以后还耳聪目明,著书立说。

 孙思邈被人们称颂为药王。他活了一百四十一岁,是长寿的楷模。他的养生论著至今为人们传颂和学习。

孙思邈养身之道《枕上记》

枕上记

侵晨一碗粥  夜饭莫教足

撞动景阳钟  扣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  且莫贪色欲

醉饱莫行房  五脏皆翻覆

艾火熳烧身  争如独自宿

坐卧莫当风  频于暧处浴

食饱行百步  常以手摩腹

莫食无鳞鱼  诸般禽兽肉

自死兽与禽  食之多命促

土木为形象  求之有恩福

父精母血生  那忍分南北

惜命惜身人  六白光如玉

《署月伤热》(唐·孙思邈)

途中大署最堪怜  急取车轮土五钱

盏内澄清汤服尽  身轻体健即安然

养生“十六不欲”(唐·孙思邈)

不欲极饥而食,  不欲急渴而饮,

不欲甚劳,  不欲甚佚,

不欲流汗,  不欲多唾,

不欲奔走车马,  不欲极目远望,

不欲多啖生冷,  不欲饮酒当风,

不欲数数沐浴,  不欲广志远愿,

冬不欲极温,  夏不欲穷凉,

不欲露卧星月,  不欲眠中用扇。

养生铭(唐·孙思邈)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

勿被悲欢极当令饭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生于隋开皇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他自幼多病,家境也很困难,但却非常好学,廿岁以前就读了许多有关诸子百家学说和古代名医的著作,所以不仅博通经书,而且精于医道。

孙思邈是一位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具有八十余年丰富经验的医学家。他首先继承古代医学遗产,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甲乙经》、《本草经》、《肘后备急方》中的各家学说,同时吸收当归名医名著之所长,花费很大精力,收集整理了民间的单、秘、验方和种药采药技术,以及国外传入的医药知识,在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成《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以后又完成了《千金翼方》。这是两部很重要的著作,孙思邈在书中的自序里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取名"千金"。

孙思邈突出的成就是集唐代以前医方之大成,对祖国方剂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收集了医方达5300个,《千金翼方》中所收载的方子也有2000多个,其中不仅限于"经文古方",还有"俗说单方"。这两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唐代以后许多中医药书籍所引据,尤其《千金要方》被宋代林亿校订印后(1066年),历代均有刻印,流传甚广。不但为我国医家所重视,对国外也很有影响,日本曾将其列为医学生的教科书。日本的《医心方》和实摹兑椒嚼嗑邸肪灾匾慰甲柿稀?/p>

此外,孙思邈的贡献还有下列诸项: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强调『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积极提倡进行综合治疗,他认为有些疾病必须同时应用多种疗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孙思邈对针灸学也很有研究,首创彩色经络穴位图,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叁十及《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二十八,计五卷,全是讲针灸,於是有人曾称之为《孙氏针灸经》。他还提出针、灸并施,针、药并用。

在药物学方面,他经由上山采药和大量临床实践,累积了丰富的采药和制药经验,并因此嬴得了『药王』的桂冠。列举了二百叁十二种药物的采集季节还介绍六百八十馀种常用药材,让人们随时采集,以备急需之用。

孙思邈(581-682年?)------世号孙真人,隋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庽耀县孙家塬)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二十岁时已晓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文帝、唐高宗屡次征召,均固辞不就,而热衷采种药物,深究医学,为人治病。时之名士如宋令文、孟说、卢照邻等,皆执师资之礼以事之。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民间的单方、验方,还收录了部分鳊传入的医药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我国现存最早预防、卫生等各个方面。该书首列总论,力倡医德。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既之,德逾于此,”故“千金”名书。所撰“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二篇,事实上成了封建社会之医德规范。总论之后,即“妇人”和“少小婴孺”两部分,对妇人疾患的特殊性和小儿护理的重要性,论述尤详。从而为妇幼保健和妇、儿科步向专科化,作出了显著贡献。孙氏还很重视食治,主张治病当以食治为先,食治不愈再施药治。特别是对营养缺乏病的防治,取得了突出成就。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弟子孟诜撰写了《食疗本草》。此外,该书还主张针、灸并施,针、药并用,并总结出了疗效较高的“阿是穴”、葱管导尿法和养生之道等,也都很有价值。

唐代医学家。京兆原(今陕西耀县)人。因少时多病,对医学有深刻研究。重视医德,其医疗思想和道德品质为历代所称道,成为后世医家之师表。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尊古而不泥古,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在临证实践中,非常重视妇、儿疾病,为妇、儿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对防治瘿病、雀目等营养缺乏性疾病有突出贡献。在用药方面重视综合治疗,注重辩证用药,被后世称为“药王”。使用硫磺伏火法,对火药的发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养生学和老年病均有独到的见解。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

  孙氏自幼聪颖好学,敏慧强记,他7岁时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人称圣童。孙思邈的家乡在长安附近,长安为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心,在当时也是东西魏之间战争的后方,当时的战乱对其历史文化的破坏不大。在这种条件下,孙思邈有机会从小就博览群书。因自幼体弱多病,常请医生诊治,以致耗尽家资。因此他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用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研究,为民除病,因而刻苦研习岐黄之术。到20岁左右,他已对医学有一定造诣并小有名气,所以“京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找他治疗。除医学书籍外,儒家、道家、佛家的典籍他也无所不读。到青年时代,孙氏已是个知识渊博,尤其精通儒家、道家并兼通佛学思想的颇有功底的学者了。

  公元579年即孙氏大约37岁以后,他以聪慧敏锐的头脑和相当渊博的知识看透了当时的统治集团之间相互勾心斗争、彼此倾轧杀戮的本质,加之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他鄙弃仕途,离开家乡,先后到长安以西稍偏南距长安600余里的太白山和长安以南200余里的终南山过了数十年的隐居生活。在这期间,他潜心钻研唐以前历代医家的著作,如《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及扁鹊、仲景、仓公、华佗、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家的《经方》,对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表里孔穴”、“三部九候”及“本草对药”等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除此之外,他也在当时盛行的“阴阳录命”、“诸家相法”、“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即预测祸福、卜筮吉凶、符录消灾等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时间。除了熟读经典探究医理,他还利用久居山林的自然条件,钻研并整理记载了大量药物识别、采集、炮制、贮存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在长年为方圆数百里内平民百姓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他所学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融汇贯通,医疗技术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境地。孙氏治病针药并用,效若桴鼓。例如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他成功地治愈过上吐下泻的重症;唐太宗贞观初年(约公元627年),他治愈过几乎不治的虚痨病;贞观九年(公元636年),他妙手回春,治愈了汉王的顽固性水肿病;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他用内服中药的方法治愈过顽症箭伤。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除此之外,在他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经治了600余名麻风病人,治愈率达10%,这在1300年前来讲,已经是一个奇迹。各种多方求治辗转数医而不效的疑难杂证,一经孙氏诊治多可手到病除。就这样,他的名气不仅声噪山林,而且已经誉满京师。

  孙思邈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请其为官,他均托病辞而不受。自85岁以后,他时而居京师,时而居山林,以行医为主要社会活动。

唐高宗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孙思邈132岁左右,他大约和朝廷有某种联系,受到某种约束,因此他上表高宗皇帝,借口身体不佳申请离京返回山林,高宗未予批准,而特赐其良马,并把当时闲置不用的原鄱阳公主的府第送给他居住。在此期间,孙氏在上流社会颇受尊重,当时的东台详正学士宋含文、名士孟诜和唐初四杰“王杨卢骆”之一的卢照邻等均以“师资之礼”对待他。

  孙思邈到了晚年,对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心理等诸方面学问无不精通,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刻和洞察力,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东台侍郎孙处约带着五个儿子孙健、孙儆、孙俊、孙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孙氏见了他们之后说,孙俊会先发财,孙佑的事业成功将较晚,孙佺在几个兄弟中将会名气最大,但其不幸在于带兵。以后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孙氏所料。还有,太子詹事卢齐卿幼年时曾遇到过孙思邈,孙氏说,“你五十年以后将为官,我的孙子将成为你的部下”。以后卢齐卿果然当了徐州刺史,而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当了徐州萧县的县丞。孙思邈和卢齐卿讲话时孙溥尚未出生。

  孙思邈晚年把主要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据南宋文学家叶梦得的《避暑录话》所说,孙氏在一百多岁才开始着手写《千金要方》30卷。永淳元年(682)他又集最后30年之经验,著成《千金翼方》30卷,以补《千金要方》之遗。同年,寿至140岁左右的一代名医孙思邈在长安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嘱咐家人对他的葬礼要从简,不要陪葬品,不要宰杀牲畜祭奠。据《旧唐书》记载,他死后“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这可能和他长期练气功并服用某些药物,使其机体代谢发生了某些特殊的变化所致。对此不应轻易视为无稽之说或封建迷信,有待今后深入发掘加以研究。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然而他不慕名利,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转辗于五台山、太白山、终南山、峨嵋山等地,采集药材、炮制药物,提炼丹药,深究药性。他对民间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多有研究,救治过许多疑难危重病人。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这不仅使他成为唐代名极一时的医学大师,而且使他一变羸弱之体,至百岁而视听不衰。

  孙氏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精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一样看待;治疗中要不避危险,昼夜、寒暑、饥渴与疲劳,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曾亲自治疗护理麻风病人达600余人。他的高尚医德足为百世师范。宋·林亿赞曰:“其术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视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孙思邈积一生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他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九个方面。第一、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改六经辩证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相结合的分类诊断方法,使理论更切合实际。第二、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收载医方6500多个,无论是经方、古方、俗说单方均系统整理,大多注以出处。第三、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突出反映在消渴、霍乱、附骨疽、恶疾大风、雀目、瘿瘤等病的描述和治疗上。第四、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技术。如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术、葱叶导尿术、食管异物剔除术、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等。第五、在药物学上,重视地道药材以及药物的种植采集、炮制和贮藏,并在药物七品分类基础上按药物功用分为65章,以总摄众病,便于医生处方用药。第六、重视妇幼保健,强调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建立专科创立了条件。第七、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石,提倡吐故纳新,动静结合,并辅以食治、劳动,使养生学和老年病防治相结合。第八、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九、在炼丹生涯中,记录了硫黄伏火法,是我国早期火药配方,在火药发明上有突出贡献。

  孙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见载的颇多,大多已散佚无存。

  由于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及其崇高的医德医风,使之深受我国历代人民的爱戴,其影响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千百年来,用来纪念他的庙宇遍布各地,尤其是在他的家乡耀县,早在唐朝后期就在城东药王山为他立祠。此后宋、金、元、明、清各代在那里陆续增建了药王庙,并建有碑亭、石刻等。现在明朝建的药王庙保存完好,庙内有“孙真人”居住过的石室太玄洞,洞外亭内有明刻《千金宝要》、《海上方》石碑。相传当年孙思邈洗药用的洗药池和他亲手种植的柏树还完好无损。这些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珍爱。每年二月,人们都在药王庙举行仪式,隆重纪念和缅怀这位名垂千古的伟大医药学家。

孙思邈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其籍贯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他生活于公元581—682年。

孙思邈论述医德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在《千金要方》中首创《大医精诚》论,较全面地论述了作为医生所必须恪守的医德准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其著作以《千金方》命名,正是体现了这种高尚的品德。他对唐以前的医学资料进行汇总、研究,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先后著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各三十卷)。据传有《枕中素书》一卷、《摄生真录》一卷、《福禄论》三卷、《会三教论》一卷、《庄子注》、《老子注》、《龟经》、《明堂图注》、《孙真人丹经》、《千金食治》、《玄女房中经》、《禁经》各一卷。

孙思邈十分重视妇幼科,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把妇科列为临床各科之首。所载妇人方,从求子到调经,包括许多妇科的特殊疾病。其《千金要方》中妇科的内容尤为丰富,不失为一部妇科专著。在幼科方面载述不少病症和护理方法,对中医妇科和儿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药物学方面,他收集整理了许多经验方,用于炮炙、分类及贮藏等。

孙思邈在养生方面的研究颇为深刻。他主张预防疾病为主,强调“抑情养性”,以及“慎言语”、“节饮食”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对现今老年医学和老年保健,都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生于隋开皇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他自幼多病,家境也很困难,但却非常好学,廿岁以前就读了许多有关诸子百家学说和古代名医的著作,所以不仅博通经书,而且精于医道。

孙思邈是一位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具有八十余年丰富经验的医学家。他首先继承古代医学遗产,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甲乙经》、《本草经》、《肘后备急方》中的各家学说,同时吸收当归名医名著之所长,花费很大精力,收集整理了民间的单、秘、验方和种药采药技术,以及国外传入的医药知识,在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成《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以后又完成了《千金翼方》。这是两部很重要的著作,孙思邈在书中的自序里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取名"千金"。

孙思邈突出的成就是集唐代以前医方之大成,对祖国方剂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收集了医方达5300个,《千金翼方》中所收载的方子也有2000多个,其中不仅限于"经文古方",还有"俗说单方"。这两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唐代以后许多中医药书籍所引据,尤其《千金要方》被宋代林亿校订印后(1066年),历代均有刻印,流传甚广。不但为我国医家所重视,对国外也很有影响,日本曾将其列为医学生的教科书。日本的《医心方》和实摹兑椒嚼嗑邸肪灾匾慰甲柿稀?/p>

此外,孙思邈的贡献还有下列诸项: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强调『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积极提倡进行综合治疗,他认为有些疾病必须同时应用多种疗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孙思邈对针灸学也很有研究,首创彩色经络穴位图,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叁十及《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二十八,计五卷,全是讲针灸,於是有人曾称之为《孙氏针灸经》。他还提出针、灸并施,针、药并用。

在药物学方面,他经由上山采药和大量临床实践,累积了丰富的采药和制药经验,并因此嬴得了『药王』的桂冠。列举了二百叁十二种药物的采集季节还介绍六百八十馀种常用药材,让人们随时采集,以备急需之用。孙思邈养生全书在哪里免费下载-已回答

f3a03f2d

哦,请直接看:http://f5yijh4.mtuny.com/1/m1rjtg.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