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言行的辑录。先秦古籍的成书年代及作者多难确定,《墨子》一书也不例外。这给认识墨子思想及墨学流派的演变带来一定的困难。对《墨子》一书的结构作一比较分析,尽可能地确定其真伪和讹误,是系统研究墨子思想的一个基本前提。对《墨子》一书的辨正、分析应考虑到两点:一是先秦古籍,特别是先秦诸子各书,大都由弟子或再传弟子等转碾抄写、传授而逐渐形成的。这样一个传授过程中,出现后世的语言、文字、称谓、习惯、事件、观点和转抄中的以讹传讹的文字错误在所难免。二是,不应该以语言文字等细节上的时代差别来否定总体上与所处时代的至当不易。《墨子》一书现存53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汉书·艺文志》以篇言而不言卷数,可见汉代所藏的《墨子》当是竹简。竹书藏久易脱烂,重新整理,不免会有脱简、错简之误。从现存的经、说四篇来看,脱简、错简之多,使书几不能读。《隋书·经籍志》著录:《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以后的《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著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宋代《中兴馆阁书目》著录:“《墨子》十三篇”。《通志艺文略》、《直斋书录解题》、《国史经籍志》皆著录:“《墨子》三卷”。宋濂《诸子辨》称:“《墨子》三卷,战国时宋大夫墨翟撰。上卷七篇号曰《经》,中卷、下卷号曰《论》,共十三篇”。可见在宋代有三卷十三篇本和十五卷并行于世。现存的《墨子》15卷只有53篇,佚18篇。在佚失的18篇中,有存目的是《节用》下,《节葬》上、中,《明鬼》上、下,《非乐》中、下,《非儒》上、中,共9篇。另佚失的9篇都是关于守城器械和方法的论述,孙诒让考证其中6篇的篇目应是《备钩》、《备冲》、《备堙》、《备空洞》、《备轒辒》、《备轩车》。对现存的53篇其真伪及成书年代,治墨各家划分的标准及根据不一,看法也不尽相同。分歧最大的是经、说上下及大、小取6篇的作者是谁。有的治墨者认为,这6篇的作者是后期墨家,此说以孙诒让、侯外庐为代表。有的学者认为经上下是墨子自著,而经说上下,大、小取则是后期墨家所著,此说以梁启超、高亨为代表。有的则认为这6篇都是墨子自著,此说以鲁胜、毕沅、詹剑峰为代表。治墨各家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认为墨子曾著过书是一个历史事实。笔者认为《墨经》四篇(经、说上下)是墨家的基本典籍,类似墨家教义,虽在转辗抄写、传授的过程中不免有后学增益,但基本应是墨子原著。《墨经》四篇当视为墨子自著,理由如下:其一,《贵义》篇记载,墨子曾献书惠王,惠王称为良书。墨子作为一家宗师,所献之书当然是墨子自著的,是墨家的基本经典。后来楚威王又曾读过墨子的书,认为“其言多而不辩”。这个断语和《墨经》四篇(经、说上下)的内容、形式十分切合。经、说上下四篇辞句精炼,内容丰富,所以可称“言多而不辩”。四篇的内容涉及到墨家的各门学问:政治、经济、科技、哲学、道德,它们包括了墨子思想的三大基本倾向:经验向理论过渡的科学倾向,兼爱、重利的政治倾向,言必信,行必果,言行合一的道德倾向。这三个思想倾向就是后期墨家因彼此取舍不同,而分成墨家三派的思想基础。其二,《庄子·天下》记载,后期墨家“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即是墨家各派俱诵的经,当然应为墨子自著。从现存的《墨子》53篇看,只有经、说上下四篇才具有作为墨家教义--经的特征。内容丰富才会取舍不同,辞句精炼才能增文解经,以己说附经义,各行其事,相互攻讦为别墨。其三,从经、说上下的体例看,有两个特点:一是由梁启超首先发现的标牒字体例。《经说》和《经》的条文一一对应,《经说》每一条的第一个字(或第二个字)总是牒举它所要说明的那条经文的首一字(二字)或其中某一个特殊的字,这是《经》、《经说》四篇的公例。二是由晋鲁胜发现的经、说结构。治墨者一般都认为“引说就经”的方法是鲁胜创造的。其实不然,鲁胜自己也认为,“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即经、说相应是原有的结构,只不过鲁胜以引说就经的方法整理了《墨经》四篇,“今引说就经,各附其章,疑者阙之”。《墨经》四篇体例、结构上的这两个特点,使《墨经》具有一种教科书和教义集成的性质。例如,经上各条大都是墨学的基本定义和原理,经下各条多是以这些基本定义和原理为基础,推理、论证墨子学说,而经说上下则是对经文的一种诠释和引伸。《墨经》的作用正如鲁胜所说的,“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墨经》四篇既是墨家奉行的经典,又是传授墨学的教科书,使墨家作为一个有严格组织性的集团具有一致的思想基础。它们对墨家成员具有约束力,这也是具有宗教性质的墨家集团所必需的。其四,经、说上下四篇是墨子亲自著定或口授的微言真谛,它们的内容构成了墨子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架。例如,“功,利民也”,“义,利也”,“无穷不害兼,说在盈否”,“不知其所处,不害爱之”,“仁,体爱也”,“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这些基本命题大致构画了墨子兼爱、尚利思想的基本内涵。《经上》关于“知”、“虑”、“仁”、“义”、“礼”、“忠”、“孝”、“任”、“勇”、“利”、“害”、“功”等定义不仅与《墨子》各篇的思想与论点相一致,并且被进一步阐发了。经、说四篇关于数、形、力、光诸门自然科学的理论认识,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以定义、命题、经验定律形式表现出来的初步理论形态,这为墨家科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墨家在机械制造,特别是守城器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基础。经、说四篇的一些条文确定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墨者的行为准则。“令,不为而作也。”“法,所若而然也。”“勇,志之所以敢也。”“志行,为也。”等等,这些行为准则特别为墨家游侠派所奉行并被其所发展。经、说四篇也大致框定了墨者重实践、重逻辑的认识、思维、论证的方法。“法取此择彼,问故观宜”,“取去俱能之,是两智之也”,“知其所以不知,说在以名取”。这种思维、认识方法作为墨者认识事物的有效手段和论辩工具,充分表现在墨者的社会政治思想、科学思想、道德思想的论说和实践之中。如《小取》篇阐明了墨子的论辩之术,它是以墨子的各种定义、判断和推理构成了墨子的辩术,《大取》篇则以墨子的辩术论证了墨子的兼爱之道。经、说四篇不谈鬼、神,这和先秦诸子对墨子的评议也相吻合。从经、说四篇的内容和墨子思想的基本倾向、基本方法相对勘,可知,只有经、说四篇才具备作为墨家经典教义的资格,而其他各篇是不具备的。所以,作为一家宗师的墨子所著之书必定是一种墨家的基本典籍,它规范了墨者的基本思想和行为。从《墨子》全书现存的53篇看,只有经、说四篇,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才有资格作为墨家的基本典籍。所以,经、说四篇基本为墨子所著或口授应是可信的。至于说《墨经》四篇所论及的坚白、同异、名实、有穷无穷、火不热、影不动、五行相胜等问题是战国中后期所热烈讨论的,以此作为《墨经》晚出的论据也大可商榷。从思想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命题应该是伴随着春秋末年学术下私人的过程而产生的。由于社会秩序剧变,思想解放,对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探讨,特别是对现象背后原因的追根寻底的探求更会引起私学的兴趣。这种探求和解释必然会引起诸子私学各家的争论和辩诘,所以墨子会有三表法。辩诘的学风,辩说的产生应和诸子私学同时兴起,前者是后者必然的副产品。所以,坚白、同异、有穷无穷之类的问题是必然会碰到和探究的。例如,孔子已提出坚白问题,“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坚白并举,说明当时已有关于坚白问题的讨论了。老子的学说也已涉及了无穷有穷和同异问题。老子认为各种“有”是有限的,而本源“无”是无限的,有限的“有”生于“无”又归于“无”。老子又认为各种“有”是异,但又同于“无”。当然,这类问题刚提出的时候并不象后来名辩思潮所争论的那样明确。战国中、后期的名辩思潮只不过是惠施、公孙龙等名家重新掀起的一个高潮。另一方面,从逻辑形式的角度看,惠施、公孙龙等名家提出的坚白相离之类的命题都是反命题,都应是对墨子提出的正命题的反诘。正如,墨子提出的五行毋相胜的反命题是对春秋时代五行相胜命题的反诘。正命题提在前,反命题诘于后,从逻辑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来看,也应如此。论证了经、说四篇是墨子亲著的“墨经”,是墨子思想的微言真谛,则《墨子》全书结构的分析就有了基础。现存《墨子》全书53篇可分经、辩、论、述、技五个部分。1:经:包括《经》上、下,《经说》上、下共四篇。经、说四篇概括了墨子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2:辩:包括《大取》、《小取》两篇。《小取》专讲名辩的理论与方法,《大取》则以墨子的辩术来论证墨子的政治思想。3:论:可分通论和专论两部分。通论包括《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辨》,共7篇,是一般论述墨子关于道德修养,人格完善,思想方法和社会思想的论文。专论包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共11篇。每篇分上、中、下,应共有33篇,现存24篇,佚9篇,是分专题论述墨子的基本思想。每篇的上、中、下大同小异,可能是墨家三派由于抄写,传授各有系统而各有所本。4:述:包括《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都是记载墨子的言行,是墨子生平的第一手史料,反映了墨子的思想。这五篇有可能是墨子的第一代弟子所记载的。5:技:包括《备城门》等20篇,都是专讲各种守城技术和兵法的,现存11篇,佚9篇。这和墨子的非攻的思想和止楚攻宋实行非攻的实践相一致。《墨子》的辩、论、述、技这四部分,有的是墨子亲著或口授;有的是弟子整理记录,其中有弟子的损益或传抄之误;也可能间或有后人窜改、讹误。但是,这四个部分基本上反映了墨子的思想言行,可作为研究墨子思想的史料。所以,研究墨子的思想体系基本上应以《墨子》现存的53篇为基本材料,以此为据,力图构画出一个历史的墨子及他的思想体系。是一部非常具有哲学意味的书,但此书相信迷信鬼神,这也是他的缺点。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原则和方法尚贤、尚同:国家昏乱治理之法兼爱、非攻:治理国家务夺侵凌节用、节葬:治理国家贫困之法天志、明鬼:治理国家淫僻无礼六、非乐、非命:治理国家?音湛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