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火烧功臣楼的经过是什么?公元1368年1月4日,当朱元璋健步迈向南京南郊的祭台,穿上皇帝的新装,宣布改国号为明的时候,在他脚下山呼万岁的王公大臣们万万也不会想到,在不久的将来某一天,自己及自己的亲戚、朋友,会莫名其妙地被抓起来,然后血溅家门,突然从人间消失。
历史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早在汉朝就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和活生生的先例。然而明朝的功臣们或许会认为,朱元璋乃和尚及叫化子出身,和尚者,慈悲为怀也;叫化子者,社会之底层也!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去想过这条古训,只知道自己“当年万里觅封侯”,而今功成名就,只想安度晚年,享受江山,荫庇子孙罢了。然而不管忠臣也好,逆臣也好,马屁臣也好,只要他们中不是在开国之前战死或病死,或者是在朱元璋还未开杀戒之前病死,几乎无一漏网地得到被宰杀的命运和结局。
先说首任宰相李善长,他是朱元璋最早认识的得力谋臣,人说他是汉之萧何。想当初朱元璋在二十六岁时,不过是农民起义军郭子兴手下一名“镇抚”,虽然朱是郭的养女婿,然在军中并无名势,也未想过自己要干一番大事。后来,朱元璋“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见《明史·本纪第一》)。从此李便成为朱的首辅谋臣,主持粮饷,协调人事,功勋赫赫。朱也就是在此之后才渐渐做大,成为称霸一方的起义军领袖。是他,这位比朱元璋大十四岁的李善长,在朱想称王而又假惺惺不称王时,“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又是他,在朱元璋想当皇帝而又不敢提时,“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可以这样说,没有李善长,便没有朱氏王朝,说他是汉之萧何,决不为过。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功臣,朱元璋是如何善待的呢?
1391年,朱元璋已称帝23年了,李善长也七十七岁了,本来十年前他已经“离休”在家,只因相位一职空缺,他被重新起用,且他的儿子还娶了临安公主,与朱元璋是亲家了。倒霉的是:“时帝大杀京民之怨言者,李善长请免其亲戚数人,上大怒,遂赐死(据清人吕安世《二十四史演义》)。”一个简单的借口,朱元璋就可以把李善长连同他的妻女弟侄一大家共七十余口,除附马一家外,一个不留地通杀。可怜这位皇亲国戚、有丹书铁券可免二死的老功臣,终究不得好死,真是天大的冤枉啊!
第二任宰相胡惟庸之死,则演变成全国性的大冤狱。《明史》说他是个逆臣,曾蓄意谋反,但从朱元璋颁布的《昭示奸党录》里看,胡谋反的证据并不充足,有的也经不起推敲,都是家奴及小人告发。就算胡真有谋反的思想和行动,现在看来都是朱元璋长期骄纵和一时逼迫所至。
据《明史·胡惟庸传》所记:“自扬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后来“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车免者(驾车人),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与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谋起事。”在封建社会,一个宰相要杀一个家奴,本是平常之事,况且那个家奴本有失职之罪,可是朱元璋小题大做,硬要逼人上梁山。于是朱又借这起谋反案,“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并“连蔓引,迄数年未靖。”多少王公大臣就是因与胡案有牵连,而被满门抄斩的。
如果说大权在握的朝廷重臣,或许会有谋反的可能,但象刘基、宋濂这些手无兵权与重权的书生类谋臣,朱元璋也是不放过的。当初,朱元璋遣使征得青田刘基、浦江宋濂、龙泉章溢、丽水叶琛时,乐不可支地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以后“咨以时事,甚见尊礼”。可见当时朱元璋未得天下时,是多么的爱惜人才啊!可是一旦取得天下后,朱元璋便觉得他们碍眼了。
刘基是有张良之功,又有范蠡之心,懂得“风角”的读书人。或许他早就看清了朱元璋的本性,开国不久他就告老回家了。聪明的刘基以为这样可以善终,事实上完全错了。由于平时工作中刘基与胡惟庸结下嫌隙,胡惟庸为了报复,胡编说刘基家乡青田有王气。胡惟庸并不是星相学家,为什么胡说他家有王气,朱元璋就信了呢?与其说朱是听信谗言,不如说是找了一个恰当的借口。于是朱元璋龙颜一怒,不作任何调查,就夺去刘基的俸禄。谁家有“王气”,这在封建社会可是不得了的大事,是要杀头的啊!刘基深知这一点,于是就不敢在老家呆了。为表心迹,他干脆搬到京城来住,可惜神机妙算的刘伯温这一着又算错了——他来京城,其实是来送死的啊。果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不知是朱元璋还是胡惟庸送来的酒,不久就乌乎哀哉了。
宋濂亦是功不可没的大臣,朱元璋的讲话稿,圣旨布告,讨匪檄文,几乎全是他一手搞定,而且他还是太子的老师。宋濂在当时可是世界级的人物,四方人物,各国使者、学者都称他为“太史公”。他万万想不到自己本无官欲,离休后只想安心教书写作,却会因孙儿宋慎与胡惟庸有往来而受株连,亦被抄了全家。当官卒用囚车把他押解至京师,朱元璋准备杀他时,全赖马皇后在朱元璋面前劝谏,宋濂才没有被“斩立决”。马皇后说:“民家为子弟延师(请老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听了她的话,朱元璋才将宋濂贬至四川的茂州。可怜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怎经得起如此折磨?不到半路,便死掉了。
正当朱元璋在京城内大开杀戒的时候,长期在外征战,为朱家天下扩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军蓝玉感到惧怕了。他说:“本朝文官,哪个有始终?”眼看公卿大臣一个一个被杀,在知道即将祸及自身的时候,蓝玉终于下了谋反决心,这恰恰给朱元璋找到了籍口,在蓝玉还未实施谋反时,便被锦衣卫擒获,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朱元璋不但对所谓的奸臣、逆臣要下毒手,只要是功臣,即使是无任何借口,也不会放过,如大将傅友德、大将军冯胜、大都督朱文正等,都是无故被赐死的。就这样一门连一门,朱元璋又杀了一万五千多人。至此,参与打天下的大臣,已基本灭绝了。
人说,始皇暴虐,可是他并未杀过一个功臣,扶苏、蒙恬乃二世所杀,李斯乃赵高所杀也;人说,刘邦只能同患难,不能同甘苦,然止杀黥布、陈郗两反臣,韩信乃吕氏所杀;人说,李世民无情,为争帝位不惜弑杀兄弟,但他能善待功臣,即使是追随兄弟的反臣,他也一一放过。只有朱元璋杀起功臣来毫不手软,他比商纣王还商纣王,比秦始皇,还秦始皇,古今三百多个皇帝中,朱元璋是最暴戾的一个!
呜呼,功臣生在明朝是多么的可悲啊!参考资料:《功臣与冤狱》谈起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残酷,一直有火烧功臣楼的说法。朱元璋建造了一座功臣楼,在楼下偷埋火药,某天趁摆宴之机,点燃火药,引起爆炸,把一大批功臣宿将送上西天。
就历史事实来讲,朱元璋是抓了两个大案,将功臣宿将“有步骤”“有方法”地予以清除,这就是胡蓝之狱。其实,如果太子朱标没有过早去世的话,蓝玉案可能就不会发生。太子二十五年死,二十六年初就搞出了蓝玉案。
最近翻书,发现火烧功臣楼的说法也不是没有一点来源。朱元璋在起兵的年代里,曾经在南京城建造了一座忠勤楼,他经常与身边的谋士武将在此讨论军国大事。汪广洋、陶安等人的诗文里就曾写到这座楼,汪广洋在明建国后还受封忠勤伯。宋濂在他的文集里记叙过一件意外事故。忠勤楼里确实收藏了火药和火炮,有一天发生了火灾,引起爆炸,声音如雷;偏偏楼又和省政府大楼相连,南京城内一片惊慌。那天朱元璋不在楼上。在这之前,铁冠道人张中曾预言了这场灾难,也许朱元璋做了一点预防,人员死伤不会太大。(见宋濂《张中传》)这次火灾可能就被人们附会成了火烧功臣楼事件。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50816&postid=3875400相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后全身溃烂而死。另一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
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
徐达是明朝最优秀的将领,他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做起,跟随朱元璋出身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深通兵法,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中的最高峰!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他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风云百世的名将。
而他的传奇经历与赫赫战功也告诉我们: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毒死的
李善长在明朝建立以后官至太子少师,但是他富贵以后比较骄横,引起朱元璋的不满,又因李善长推荐了胡惟庸,而胡惟庸却谋反了,因此朱元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李善长全家抄斩了,其实是冤枉了他,胡惟庸想拉李善长下水,李善长没答应,只说了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朱元璋就定了他的罪。
历史上说胡惟庸是谋反而死,史学家不赞同
汤和自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并推荐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明朝建立后,他听说朱元璋想解除诸将的兵权,就解甲归田,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二十一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终年70岁,葬于今蚌埠东郊曹山,名汤和墓
常遇春是在打仗途中病死朱皇上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而诛杀群臣 高鸟尽良弓藏 他这是卸磨杀驴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令建造的。
听到造功臣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尸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功臣楼建成了。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看来很结实;窗户又高又小,看来很安全。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日头刚落,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目望望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一声喝道:“皇上驾到!”百官肃立,躬身行礼。朱元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众人纷纷直起腰来。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
徐达从功臣楼死里逃生,回到家里,整天饭不想吃,门不敢出,没有多久,忧郁成疾,背上还害了个瘩背,人瘦得脱了形。
一天,两名太监带人抬着一只清蒸公鹅来到徐达府上,说:“皇上闻知丞相贵体不佳,特命小人前来问安。”徐达知道,公鹅是发物,害了瘩背,再吃公鹅,岂不要命,这是皇上赐死啊。想着想着,两行热泪潸然而下,上前谢恩,收下了公鹅。没有多久,他就含恨死去。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从前有个功臣楼。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令建造的。
听到造功臣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尸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功臣楼建成了。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看来很结实;窗户又高又小,看来很安全。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日头刚落,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目望望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一声喝道:“皇上驾到!”百官肃立,躬身行礼。朱元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众人纷纷直起腰来。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
徐达从功臣楼死里逃生,回到家里,整天饭不想吃,门不敢出,没有多久,忧郁成疾,背上还害了个瘩背,人瘦得脱了形。
一天,两名太监带人抬着一只清蒸公鹅来到徐达府上,说:“皇上闻知丞相贵体不佳,特命小人前来问安。”徐达知道,公鹅是发物,害了瘩背,再吃公鹅,岂不要命,这是皇上赐死啊。想着想着,两行热泪潸然而下,上前谢恩,收下了公鹅。没有多久,他就含恨死去。公元1368年1月4日,当朱元璋健步迈向南京南郊的祭台,穿上皇帝的新装,宣布改国号为明的时候,在他脚下山呼万岁的王公大臣们万万也不会想到,在不久的将来某一天,自己及自己的亲戚、朋友,会莫名其妙地被抓起来,然后血溅家门,突然从人间消失。
历史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早在汉朝就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和活生生的先例。然而明朝的功臣们或许会认为,朱元璋乃和尚及叫化子出身,和尚者,慈悲为怀也;叫化子者,社会之底层也!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去想过这条古训,只知道自己“当年万里觅封侯”,而今功成名就,只想安度晚年,享受江山,荫庇子孙罢了。然而不管忠臣也好,逆臣也好,马屁臣也好,只要他们中不是在开国之前战死或病死,或者是在朱元璋还未开杀戒之前病死,几乎无一漏网地得到被宰杀的命运和结局。
先说首任宰相李善长,他是朱元璋最早认识的得力谋臣,人说他是汉之萧何。想当初朱元璋在二十六岁时,不过是农民起义军郭子兴手下一名“镇抚”,虽然朱是郭的养女婿,然在军中并无名势,也未想过自己要干一番大事。后来,朱元璋“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见《明史·本纪第一》)。从此李便成为朱的首辅谋臣,主持粮饷,协调人事,功勋赫赫。朱也就是在此之后才渐渐做大,成为称霸一方的起义军领袖。是他,这位比朱元璋大十四岁的李善长,在朱想称王而又假惺惺不称王时,“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又是他,在朱元璋想当皇帝而又不敢提时,“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可以这样说,没有李善长,便没有朱氏王朝,说他是汉之萧何,决不为过。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功臣,朱元璋是如何善待的呢?
1391年,朱元璋已称帝23年了,李善长也七十七岁了,本来十年前他已经“离休”在家,只因相位一职空缺,他被重新起用,且他的儿子还娶了临安公主,与朱元璋是亲家了。倒霉的是:“时帝大杀京民之怨言者,李善长请免其亲戚数人,上大怒,遂赐死(据清人吕安世《二十四史演义》)。”一个简单的借口,朱元璋就可以把李善长连同他的妻女弟侄一大家共七十余口,除附马一家外,一个不留地通杀。可怜这位皇亲国戚、有丹书铁券可免二死的老功臣,终究不得好死,真是天大的冤枉啊!
第二任宰相胡惟庸之死,则演变成全国性的大冤狱。《明史》说他是个逆臣,曾蓄意谋反,但从朱元璋颁布的《昭示奸党录》里看,胡谋反的证据并不充足,有的也经不起推敲,都是家奴及小人告发。就算胡真有谋反的思想和行动,现在看来都是朱元璋长期骄纵和一时逼迫所至。
据《明史·胡惟庸传》所记:“自扬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后来“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车免者(驾车人),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与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谋起事。”在封建社会,一个宰相要杀一个家奴,本是平常之事,况且那个家奴本有失职之罪,可是朱元璋小题大做,硬要逼人上梁山。于是朱又借这起谋反案,“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并“连蔓引,迄数年未靖。”多少王公大臣就是因与胡案有牵连,而被满门抄斩的。
如果说大权在握的朝廷重臣,或许会有谋反的可能,但象刘基、宋濂这些手无兵权与重权的书生类谋臣,朱元璋也是不放过的。当初,朱元璋遣使征得青田刘基、浦江宋濂、龙泉章溢、丽水叶琛时,乐不可支地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以后“咨以时事,甚见尊礼”。可见当时朱元璋未得天下时,是多么的爱惜人才啊!可是一旦取得天下后,朱元璋便觉得他们碍眼了。
刘基是有张良之功,又有范蠡之心,懂得“风角”的读书人。或许他早就看清了朱元璋的本性,开国不久他就告老回家了。聪明的刘基以为这样可以善终,事实上完全错了。由于平时工作中刘基与胡惟庸结下嫌隙,胡惟庸为了报复,胡编说刘基家乡青田有王气。胡惟庸并不是星相学家,为什么胡说他家有王气,朱元璋就信了呢?与其说朱是听信谗言,不如说是找了一个恰当的借口。于是朱元璋龙颜一怒,不作任何调查,就夺去刘基的俸禄。谁家有“王气”,这在封建社会可是不得了的大事,是要杀头的啊!刘基深知这一点,于是就不敢在老家呆了。为表心迹,他干脆搬到京城来住,可惜神机妙算的刘伯温这一着又算错了——他来京城,其实是来送死的啊。果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不知是朱元璋还是胡惟庸送来的酒,不久就乌乎哀哉了。
宋濂亦是功不可没的大臣,朱元璋的讲话稿,圣旨布告,讨匪檄文,几乎全是他一手搞定,而且他还是太子的老师。宋濂在当时可是世界级的人物,四方人物,各国使者、学者都称他为“太史公”。他万万想不到自己本无官欲,离休后只想安心教书写作,却会因孙儿宋慎与胡惟庸有往来而受株连,亦被抄了全家。当官卒用囚车把他押解至京师,朱元璋准备杀他时,全赖马皇后在朱元璋面前劝谏,宋濂才没有被“斩立决”。马皇后说:“民家为子弟延师(请老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听了她的话,朱元璋才将宋濂贬至四川的茂州。可怜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怎经得起如此折磨?不到半路,便死掉了。
正当朱元璋在京城内大开杀戒的时候,长期在外征战,为朱家天下扩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军蓝玉感到惧怕了。他说:“本朝文官,哪个有始终?”眼看公卿大臣一个一个被杀,在知道即将祸及自身的时候,蓝玉终于下了谋反决心,这恰恰给朱元璋找到了籍口,在蓝玉还未实施谋反时,便被锦衣卫擒获,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朱元璋不但对所谓的奸臣、逆臣要下毒手,只要是功臣,即使是无任何借口,也不会放过,如大将傅友德、大将军冯胜、大都督朱文正等,都是无故被赐死的。就这样一门连一门,朱元璋又杀了一万五千多人。至此,参与打天下的大臣,已基本灭绝了。
人说,始皇暴虐,可是他并未杀过一个功臣,扶苏、蒙恬乃二世所杀,李斯乃赵高所杀也;人说,刘邦只能同患难,不能同甘苦,然止杀黥布、陈郗两反臣,韩信乃吕氏所杀;人说,李世民无情,为争帝位不惜弑杀兄弟,但他能善待功臣,即使是追随兄弟的反臣,他也一一放过。只有朱元璋杀起功臣来毫不手软,他比商纣王还商纣王,比秦始皇,还秦始皇,古今三百多个皇帝中,朱元璋是最暴戾的一个!
呜呼,功臣生在明朝是多么的可悲啊!参考资料:《功臣与冤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