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北魏孝文帝变法翻译是什么呢是什么呢北魏拓跋宏的改革,要从当时的历史大局面说起,当时南北分治,南方是东晋,北方是少数民族政权。按照传统观念,汉族的代表东晋是正统王朝,北方属于入侵的胡人。但是这里就有一个话,叫“五湖归华”以前也有人说是“五胡乱华”,其实是前者更恰当。就是说,在汉族传统政权晋王朝已经腐朽败落的时候,武力强盛的北方少数民族取得北方土地政权,但是他们的文化上相对汉族落后,他们对于广大汉族百姓的统治,力不从心。于是,历史局面也要求少数民族政权吸取汉族文化的长处,并且使胡人和汉人彼此更加融合。这从长远看,是对我们国家的民族统一,政权统一很有利的。拓跋宏把首都从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是基本的直线向南。他的许多政策,对整个北方的统一和谐,以及北方的封建化进程,是很积极的。一旦北方统一,那么全国的统一就指日可待了。因为你注意历史就会发现,全中国的统一,往往是强有力的北方完成的。我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满意我的回答方式不。
最后,你说王安石的变法。其实我对于宋代的很多东西,不是很了解。但是不知道你看过“三言二拍”没有,里面把王安石贬的够厉害。说他叫“拗相公”,变法祸害人间。最著名反对他的,就是司马光。因为司马光是大地主阶层的人,他是既得利益者。宋王朝一直存在的很窝囊,从开始的辽,后来的金,到最后的元,都可以欺负宋。因为宋朝比较尚文,武功弱。神宗希望中兴,可以理解。王安石来变法,但是下面使用的人,也就是执行者,很不得力,所以其实变法很不成功。加上神宗本身也不是很坚决,那些既得利益的大地主的代表---达官贵人人又很反对。所以夭折。宋朝也没有中兴起来,最后不免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欺负的把2个皇帝都俘虏了。所以,对于你的问题,我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基本上对后世没有太大的影响。他的变法,名声很大,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商鞅变法公进行了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废除了井田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生产粮食布帛(bo)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yaoyi)。③在战争中军功越大,授予的爵(jue)位越高,赐给的土地和房子也越多。旧贵族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特权。⑷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⑸编制户口.规定一家犯法,其邻居必须告发,否则给予以处罚.
孝文帝变法:1.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及其他语言,统一使用汉语.2.官员必须穿戴汉族衣服,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4.鼓励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校汉族的礼法..
相同点: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不同点:处于不同时代,以及不同职业..
商鞅是臣:有的是人不服他!!
但是孝文帝是皇上,他的命令就是圣旨..
不能违抗..
所以孝文帝变法更能是人们所接纳!!!
相同点加一句。都是向封建制度过渡的变革。孝文帝变法也不都是他自己的主意,主要还是冯太后----元晖,字景袭。少沉敏,颇涉文史。宣武即位,为给事黄门侍郎。
初,孝文迁洛,旧贵皆难移,时欲和众情,遂许冬则居南,夏便居北。宣武颇
惑左右之言,外人遂有还北之闻,王乃牖卖田宅,不安其居。晖乃请问言事,具奏
所闻,曰:“先皇移都,以百姓恋土,故发冬夏二居之诏,权宁物意耳。乃是当时
之言,实非先皇深意。且比来迁人,安居岁久,公私计立,无复还情。伏愿陛下终
高祖既定之业,勿信邪臣不然之说。”帝纳之。
再迁侍中,领右卫将军,虽无补益,深被亲宠。凡在禁中要密之事,晖别奉旨,
藏之于柜,唯晖入乃开,其余侍中、黄门莫有知者。侍中卢农亦蒙恩眄,故时人号
曰:“饿彪将军,饥鹰侍中”。迁吏部尚书。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大郡二千匹,
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有差,天下号曰市曹。出为冀州刺史。下州
之日,连车载物,发信都至汤阴间,首尾相属,道路不断。其车少脂角,即于道上
所迷之牛,生截取角,以充其用。晖捡括下户,听其归首,出调绢五万匹。然聚敛
无极,百姓患之。
明帝初,征拜尚书左仆射,诏摄吏部选事。后诏晖与任城王澄、京兆王愉、东
平王区共决门下大事。晖又上书论政要:
其一曰:御史之职,务使得贤。必得其人,不拘阶秩,久于其事,责其成功。
其二曰:安人宁边,观时而动。顷来边将亡远大之略,贪万一之功,楚、梁之
好未闻,而蚕妇之怨屡结,斯乃庸人所为,锐于奸利之所致也。平吴之计,自有良
图,不在于一城一戍也。又河北数州,国之基本,饥荒多年,户口流散,方今境上,
兵复征发,即如此日,何易举动?愚谓数年以来,唯宜静边,以急召役,安人劝农,
惠此中夏。请严敕边将,自今有戍贼求内附者,不听辄遣援接,皆须表闻。违者虽
有功,请以违诏书论。
三曰:国之资储,唯籍河北。饥位积年,户口逃散,生长奸诈,因生隐藏,出
缩老小,妄注死失,收人租调,割入于己。人困于下,官损于上。自非更主权制,
善加检括,损耗之来,方在未已。请求其议,明宣条格。帝纳之。
晖雅好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名为《科录》,凡二
百七十卷,上起伏羲,迄于晋,几十四代。晖疾笃,表上之。卒,赐东园秘器,赠
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谥曰文宪。将葬,给羽葆、班剑、鼓吹二十人,
羽林百二十人。
译文:
元晖字景袭,是北魏宗室。自小深沉敏锐,多涉猎文史。宣武帝元恪即位,他
出任给事黄门侍郎。
起初,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旧臣权贵都不愿迁徙,当时想要平和诸人的抵触
情绪,于是允许他们冬天在南边居住,夏天再回北边居住。宣武帝被左右近臣迁回
平城的意见所迷惑,因此,外面人就有了将都城迁回北边的传说,甚至有人出卖田
宅,不安心居住。于是元晖请求单独见宣武帝谈论政事,他把所听到的都奏报给宣
武帝,说:“先帝迁都,由于百姓怀恋故土,因此发布冬夏居于两地的诏令,以暂
时安定百姓的情绪。这是出于当时情况而说的,实在不是先帝的本意。而且近来迁
到洛阳的人,安居时间已久,公私事业都已建立起来,不再有返回的想法。我愿陛
下能完成先帝已确定下来的事业,不要相信邪臣不合情理的胡说。”宣武帝采纳了
他的意见。
他又迁任侍中,领右卫将军。虽然他在职没有多少补益,但深受宣武帝宠信。
凡在宫禁中机要秘密的事情,元晖另外奉旨,收藏在柜中,只有无晖进来才打开,
其余的侍中、给事黄门侍郎都不知道。侍中卢昶也受到宣武帝的思宠,因此,当时
人称他们为“饿彪将军,饥鹰侍中”。他迁任吏部尚书,大收贿赂,任用官员,都
有定价,大郡太守二千匹,中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的价钱各有不同,
因此,天下人将吏部称为市曹。元晖出任冀州刺史,到冀州赴任时,动用大批车辆
装载物品,从信都到汤阴之间的道路上,他的车辆首尾相接,络绎不绝。他的车缺
少脂角,就在途中所碰到的牛身上活生生地截下牛角,以供自己使用。元晖到任后,
检括隐匿的了户,允许他们自首,多收调绢五万多匹。但他没有休止地聚敛财物,
使得百姓忧虑不安。
明帝初,征召他入朝任尚书左仆射,又下诏让他掌管吏部选用官吏事务。以后,
下诏让他与任城王元澄、京北王元愉、东平王元匡共同议决门下大事。
元晖又上书论政要:
第一点说:“御史的职务,一定要让贤臣担任。如果才干合宜,不必拘限于官
阶品秩,让他长期担任此职,以求能作出成效。”
第二点说:“安定民心,使边境宁静,要观察时势而动。近来边境守将没有宏
图大略,只是贪图侥亻幸之功,听不到与敌方和平相处的消息,而经常是相互骚扰
结怨,使双方百姓无法生产,这只是庸人的作法,是由于只看重虏掠的利益而引起
的。平定南方的大计,自有良策,不在于一城一戍的得失。另外,黄河以北诸州,
是国家的根本所在,饥荒多年,户口流散,可如今边境上又在征发兵士,象今天这
样的情况,怎么还能轻易有所举动?臣认为数年以来,只宜于使边境保持安宁,以
停止征发兵役,安定民心,劝课农桑,使中原地区富庶起来。请陛下严厉敕告边防
将领,自今以后,有敌方边戍贼人请求内附者,不许擅自派军去接应,都必须上表
奏报朝廷。违反者虽有功劳,请按违抗诏书论罪。”
第三点说:“国家的资源储备,只依靠黄河以北。但饥荒连年,户口逃散,因
此,产生隐匿户口,增减年令,随意乱注死亡流失等各种奸诈方法,收敛百姓的租
调,归入私囊。这样,百姓饥困于下,官府损失于上。假如不再设立临时规定,详
细加以检括,这样的损耗情况,还会变本加厉地延续下去。请求议定此事,明确颁
布法令条文。”明帝采纳了元晖的建议。
元晖一向喜好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按类编排,取名为《科录》,
共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下到晋朝,共十四代。元晖病势危重时,上表将此书献
上。元晖去世后,朝廷赐给他东园秘器,追赠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
赐给谥号称文宪。将要下葬时,又给羽葆、班剑、鼓吹二十人,羽林一百二十人护
送下葬。文言文北魏孝文帝变法翻译是什么呢是什么呢北魏拓跋宏的改革,要从当时的历史大局面说起,当时南北分治,南方是东晋,北方是少数民族政权。按照传统观念,汉族的代表东晋是正统王朝,北方属于入侵的胡人。但是这里就有一个话,叫“五湖归华”以前也有人说是“五胡乱华”,其实是前者更恰当。就是说,在汉族传统政权晋王朝已经腐朽败落的时候,武力强盛的北方少数民族取得北方土地政权,但是他们的文化上相对汉族落后,他们对于广大汉族百姓的统治,力不从心。于是,历史局面也要求少数民族政权吸取汉族文化的长处,并且使胡人和汉人彼此更加融合。这从长远看,是对我们国家的民族统一,政权统一很有利的。拓跋宏把首都从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是基本的直线向南。他的许多政策,对整个北方的统一和谐,以及北方的封建化进程,是很积极的。一旦北方统一,那么全国的统一就指日可待了。因为你注意历史就会发现,全中国的统一,往往是强有力的北方完成的。我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满意我的回答方式不。
最后,你说王安石的变法。其实我对于宋代的很多东西,不是很了解。但是不知道你看过“三言二拍”没有,里面把王安石贬的够厉害。说他叫“拗相公”,变法祸害人间。最著名反对他的,就是司马光。因为司马光是大地主阶层的人,他是既得利益者。宋王朝一直存在的很窝囊,从开始的辽,后来的金,到最后的元,都可以欺负宋。因为宋朝比较尚文,武功弱。神宗希望中兴,可以理解。王安石来变法,但是下面使用的人,也就是执行者,很不得力,所以其实变法很不成功。加上神宗本身也不是很坚决,那些既得利益的大地主的代表---达官贵人人又很反对。所以夭折。宋朝也没有中兴起来,最后不免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欺负的把2个皇帝都俘虏了。所以,对于你的问题,我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基本上对后世没有太大的影响。他的变法,名声很大,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商鞅变法公进行了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废除了井田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生产粮食布帛(bo)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yaoyi)。③在战争中军功越大,授予的爵(jue)位越高,赐给的土地和房子也越多。旧贵族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特权。⑷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⑸编制户口.规定一家犯法,其邻居必须告发,否则给予以处罚.
孝文帝变法:1.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及其他语言,统一使用汉语.2.官员必须穿戴汉族衣服,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4.鼓励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校汉族的礼法..
相同点: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不同点:处于不同时代,以及不同职业..
商鞅是臣:有的是人不服他!!
但是孝文帝是皇上,他的命令就是圣旨..
不能违抗..
所以孝文帝变法更能是人们所接纳!!!
相同点加一句。都是向封建制度过渡的变革。孝文帝变法也不都是他自己的主意,主要还是冯太后----元晖,字景袭。少沉敏,颇涉文史。宣武即位,为给事黄门侍郎。
初,孝文迁洛,旧贵皆难移,时欲和众情,遂许冬则居南,夏便居北。宣武颇
惑左右之言,外人遂有还北之闻,王乃牖卖田宅,不安其居。晖乃请问言事,具奏
所闻,曰:“先皇移都,以百姓恋土,故发冬夏二居之诏,权宁物意耳。乃是当时
之言,实非先皇深意。且比来迁人,安居岁久,公私计立,无复还情。伏愿陛下终
高祖既定之业,勿信邪臣不然之说。”帝纳之。
再迁侍中,领右卫将军,虽无补益,深被亲宠。凡在禁中要密之事,晖别奉旨,
藏之于柜,唯晖入乃开,其余侍中、黄门莫有知者。侍中卢农亦蒙恩眄,故时人号
曰:“饿彪将军,饥鹰侍中”。迁吏部尚书。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大郡二千匹,
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有差,天下号曰市曹。出为冀州刺史。下州
之日,连车载物,发信都至汤阴间,首尾相属,道路不断。其车少脂角,即于道上
所迷之牛,生截取角,以充其用。晖捡括下户,听其归首,出调绢五万匹。然聚敛
无极,百姓患之。
明帝初,征拜尚书左仆射,诏摄吏部选事。后诏晖与任城王澄、京兆王愉、东
平王区共决门下大事。晖又上书论政要:
其一曰:御史之职,务使得贤。必得其人,不拘阶秩,久于其事,责其成功。
其二曰:安人宁边,观时而动。顷来边将亡远大之略,贪万一之功,楚、梁之
好未闻,而蚕妇之怨屡结,斯乃庸人所为,锐于奸利之所致也。平吴之计,自有良
图,不在于一城一戍也。又河北数州,国之基本,饥荒多年,户口流散,方今境上,
兵复征发,即如此日,何易举动?愚谓数年以来,唯宜静边,以急召役,安人劝农,
惠此中夏。请严敕边将,自今有戍贼求内附者,不听辄遣援接,皆须表闻。违者虽
有功,请以违诏书论。
三曰:国之资储,唯籍河北。饥位积年,户口逃散,生长奸诈,因生隐藏,出
缩老小,妄注死失,收人租调,割入于己。人困于下,官损于上。自非更主权制,
善加检括,损耗之来,方在未已。请求其议,明宣条格。帝纳之。
晖雅好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名为《科录》,凡二
百七十卷,上起伏羲,迄于晋,几十四代。晖疾笃,表上之。卒,赐东园秘器,赠
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谥曰文宪。将葬,给羽葆、班剑、鼓吹二十人,
羽林百二十人。
译文:
元晖字景袭,是北魏宗室。自小深沉敏锐,多涉猎文史。宣武帝元恪即位,他
出任给事黄门侍郎。
起初,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旧臣权贵都不愿迁徙,当时想要平和诸人的抵触
情绪,于是允许他们冬天在南边居住,夏天再回北边居住。宣武帝被左右近臣迁回
平城的意见所迷惑,因此,外面人就有了将都城迁回北边的传说,甚至有人出卖田
宅,不安心居住。于是元晖请求单独见宣武帝谈论政事,他把所听到的都奏报给宣
武帝,说:“先帝迁都,由于百姓怀恋故土,因此发布冬夏居于两地的诏令,以暂
时安定百姓的情绪。这是出于当时情况而说的,实在不是先帝的本意。而且近来迁
到洛阳的人,安居时间已久,公私事业都已建立起来,不再有返回的想法。我愿陛
下能完成先帝已确定下来的事业,不要相信邪臣不合情理的胡说。”宣武帝采纳了
他的意见。
他又迁任侍中,领右卫将军。虽然他在职没有多少补益,但深受宣武帝宠信。
凡在宫禁中机要秘密的事情,元晖另外奉旨,收藏在柜中,只有无晖进来才打开,
其余的侍中、给事黄门侍郎都不知道。侍中卢昶也受到宣武帝的思宠,因此,当时
人称他们为“饿彪将军,饥鹰侍中”。他迁任吏部尚书,大收贿赂,任用官员,都
有定价,大郡太守二千匹,中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的价钱各有不同,
因此,天下人将吏部称为市曹。元晖出任冀州刺史,到冀州赴任时,动用大批车辆
装载物品,从信都到汤阴之间的道路上,他的车辆首尾相接,络绎不绝。他的车缺
少脂角,就在途中所碰到的牛身上活生生地截下牛角,以供自己使用。元晖到任后,
检括隐匿的了户,允许他们自首,多收调绢五万多匹。但他没有休止地聚敛财物,
使得百姓忧虑不安。
明帝初,征召他入朝任尚书左仆射,又下诏让他掌管吏部选用官吏事务。以后,
下诏让他与任城王元澄、京北王元愉、东平王元匡共同议决门下大事。
元晖又上书论政要:
第一点说:“御史的职务,一定要让贤臣担任。如果才干合宜,不必拘限于官
阶品秩,让他长期担任此职,以求能作出成效。”
第二点说:“安定民心,使边境宁静,要观察时势而动。近来边境守将没有宏
图大略,只是贪图侥亻幸之功,听不到与敌方和平相处的消息,而经常是相互骚扰
结怨,使双方百姓无法生产,这只是庸人的作法,是由于只看重虏掠的利益而引起
的。平定南方的大计,自有良策,不在于一城一戍的得失。另外,黄河以北诸州,
是国家的根本所在,饥荒多年,户口流散,可如今边境上又在征发兵士,象今天这
样的情况,怎么还能轻易有所举动?臣认为数年以来,只宜于使边境保持安宁,以
停止征发兵役,安定民心,劝课农桑,使中原地区富庶起来。请陛下严厉敕告边防
将领,自今以后,有敌方边戍贼人请求内附者,不许擅自派军去接应,都必须上表
奏报朝廷。违反者虽有功劳,请按违抗诏书论罪。”
第三点说:“国家的资源储备,只依靠黄河以北。但饥荒连年,户口逃散,因
此,产生隐匿户口,增减年令,随意乱注死亡流失等各种奸诈方法,收敛百姓的租
调,归入私囊。这样,百姓饥困于下,官府损失于上。假如不再设立临时规定,详
细加以检括,这样的损耗情况,还会变本加厉地延续下去。请求议定此事,明确颁
布法令条文。”明帝采纳了元晖的建议。
元晖一向喜好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按类编排,取名为《科录》,
共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下到晋朝,共十四代。元晖病势危重时,上表将此书献
上。元晖去世后,朝廷赐给他东园秘器,追赠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
赐给谥号称文宪。将要下葬时,又给羽葆、班剑、鼓吹二十人,羽林一百二十人护
送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