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明论据(反面证明)
项羽是英雄
刘邦的品德:
1、项羽是刘邦的主公,背主弃义,是为不忠;
2、项羽以烹煮刘太公为威胁,刘邦竟敛不知耻,要项羽分一杯羹,实为不孝;
3、刘邦被楚军追杀,数次要把两个女儿推下车,好加快逃跑速度,是为不仁;
4、项羽与刘季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等项羽归还其父母妻子后,马上毁约进攻项羽,是为不信;
5、杀掉为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英布、彭越,是为不义;
6、多次抛下太公、妻儿、部下,匹马逃跑,是为不勇;
7、刘邦未消灭项羽前,每有儒生戴儒帽来拜见的,往往把对方的儒帽脱下,往里面洒尿!是为不礼;
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信不勇不礼之辈,何以称之英雄??
英雄的定义
英雄,原来指品质优秀,武勇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
后来英雄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刘邦无一条具备!所以我方认为刘邦完全没有符合人类对英雄的定义,所以根本不能称之为英雄!
·······
———证明论据(正面证明)
1、项羽是失败了,但却是失败者中的胜利者,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人们对项羽豪情万丈的英雄气概的折服;项羽在失败的时候没有想苟且偷生,而是想着自己对不起江东父老;何其壮哉!、
2、项羽虽然争夺天下的斗争中以失败收场,但自古以来他在民间一直受百姓崇拜着,经历岁月的变迁最终被各大宗教所吸收,成为了宗教文化的一部分。
道教:水仙尊王、战神、弁山之神
佛教:鬼神转世,也有说是阿修罗王转世(民间则称其为“项王菩萨”年年祭拜,以乌江地区百姓为例)
3、项羽一生大战大小战70余次,历史上传诵的有8千战胜20万的破釜沉舟气吞万里如虎的巨鹿大战!3万铁骑战胜刘邦56万大军的彭城大战!
4、彭城之战是项羽(也是中国)第一次用骑兵独立作战,造成了战争效果是辉煌的,其战斗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这是第一次完全由骑兵对步兵造成的巨大胜利,它的历史性是空前的!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一次技术上胜利!这种胜利成就了以后骑兵的辉煌!项羽能在局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迅速找到对方弱点,并且完成一次空前的战略计划。一个真正的名将就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胜利。“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有在危机和劣势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才更让人难忘;此2战,纵观历史千年,可有人匹敌?
所以,我奉劝那些在嘲笑项羽为匹夫之勇的人,请认真的学习历史;
···········有以上11点,你赢定了!
再给你一些项羽的反面论据,以此做出适当的准备!
----反面论据
项羽不是英雄,为什么呢?
第一项羽不忠,项羽杀死义帝怀王,乃是个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第二项羽不孝,项羽可以为他的叔父兼养父项梁报仇,但是他没有,项羽还气走亚父范增,导致范增连气带病死在回老家的路上。
第三项羽不仁,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杀死子婴,还为烧了阿房宫。
第四项羽不义,项羽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协义,不仅如此,还把反秦功劳最大的刘邦封在偏僻的汉中。按照胡主席的八耻标准来看,应该属于见利忘义。
这么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怎么能称为英雄。最多只能算是一个令某些人同情、可怜的乱世枭雄罢了。
··························
尽量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以刘邦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信不勇不礼来强烈要求对方反驳;如果我方说刘邦品德,对方也说项羽品德的话,我方不用去解释,可直接以项羽神勇的论据来表达!
另外要注意,项羽最大的弊端是不能知人善任,不能用人,又妇人之仁,还儿女情长,这些都不必放大解释,可直接绕开;重点以项羽的神勇,气概,战略战术,以及后人对项羽的崇拜;来说明项羽是英雄!
项羽!英雄!他乃贵族之后品质优秀,他力拔山兮气盖世武勇超群!他每战必身先士卒,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样样都能够达到人类给英雄的定位!
项羽!英雄!他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他有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无不敬畏,而且是敬畏至今;刘邦无一条具备!而项羽是样样具备;所以我方认为刘邦完全没有符合人类对英雄的定位,所以根本不能称之为英雄!而项羽完全没有符合人类对英雄的定位!这就是做数学题,我方也已经将答案解答出来!对方无可再做无畏之辩了!若仍有辩词,烦先请将英雄一词,重新定位和定义吧!!
···································
呵呵,是我我绝对不选择刘邦是英雄这方,太处于劣势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楼主有用!谢谢!
都是刘邦统一了天下可项羽的英雄气概让后人敬佩刘邦在到了阿房宫后悄悄的走了,而项羽却一把火烧掉,只能说项羽有远见,而刘邦只能说是一个英雄,不能说是战略家劉邦就是一個痞子,項羽才是真英雄两个都应该划在英雄的范畴,但是要是他们俩相互比较的话,项羽比刘邦英雄一些,虽然项羽最后兵败乌江,没有成为帝王,但是其英雄气概要高于刘邦。
如果按照中国人传统的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观念,刘邦坐上了帝王龙椅,创立了汉家天下,贵为九五之尊,所以他应该是英雄人选。反之,项羽就只能被列入陪衬英雄的跳粱小丑角色,因为他是一个输家,最后落了个兵败被杀的下场,可谓离英雄相差甚远。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刘邦虽然打败了项羽成就了帝王之业,后世人对他的评价却并不是很高,不客气一点的说法就是骂名,背信弃义、玩弄权术、残害忠良……可以说,刘邦是一个在人格上彻彻底底的失败者,是一个让人不足道的小人,相反,项羽虽然失败了,后世人无论高矮,却都是一律仰着脑袋瓜子看他的。宋时李清照就曾著诗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英雄主义崇拜情结。
当然,我们不能随便断言说刘邦就是痞子而项羽就是英雄,而要以历史事实来说话
2
司马迁在《史计》中关于刘邦的发迹记载多赋神话传说,什么刘邦是他的母亲与蛟龙交配所生,什么刘邦长了一个奇大无比的鼻子等等。但尽管如此,在司马迁的笔下,先帝刘邦的形象却并不高大。刘邦,沛县(今江苏丰县)人,少年时飞鹰走马,偷鸡摸狗,以一副浪人形象闻名乡里.年轻时担任过泗水亭长之职,此公终日不思进取,游手好闲,但心比天高,一心想着飞黄腾达。“多大言,少成事”这是知道他底细的同乡萧何对他的评价。
项羽,下相〔今江苏宿迁,有争议〕人,少年时书无所成,学剑也是半途而终止,用他的话说就是“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跟其叔父项梁学兵法。年轻时,这哥们出落得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估计是当时姑娘们心仪的对象),且“力能扛鼎,力气过人。”实话说,这位哥们也不肯老老实实地做他的公子哥儿,也是一心想着富贵荣华,曾对着南巡的始皇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后来因其叔父杀人,避难而逃至吴中。
3
公元前209年,在腐败的秦王朝严刑重压下的人民终于像火山一样愤怒爆发,陈胜,吴广率先扯起来反秦的大旗,一时间,“天下云集响应“,风云际会,豪杰并出,这些起义的队伍当中有平民百姓,有六国旧贵族,也有地方豪强。他们或自立山寨,或归附陈胜,吴广,或大干,或小干,都干得很是积极。随着战争事态的逐步扩大,刘邦与项羽领导的两支武装力量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抗击秦兵的主力军。秦灭亡了,在坐下来论功行赏,排座次的时候,由于刘邦与项羽在关于到底谁来担当老大一职之上互不相让,终于导致兵戈相见,恶打起来,史称“楚汉之争”。
按理说,刘邦项羽都是南方人(楚国人),说得更进一点,他们都是江苏人,同时也都是从刀山矛林中摸爬滚打好不容易混过来的“红色阶级”他们应该惺惺相惜才对,至少不至于互相坼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他们在争得面红耳赤之后终于宣布拉倒,运转起各自庞大的绞肉机器——军队来,由此不得不得让人对他们刮目相看,对“权力”二字重新定义起来。
其实,在他们撕破脸皮宣布开打之前,二人还是亲密的反秦盟友呢。二人的分歧就在于项羽巨鹿之站时刘邦抓住这个空挡分道扬镳进了关中,顺利地接受了子婴的投降。表面上看,这没有什么,因为这也是战争的需要。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楚怀王曾经有过一句“先入关中者王之”的话(估计是后来刘邦一派造的谣),于是,率先进入的刘邦开始飘飘然起来,他派兵守住函谷关,打算住进秦国华丽的宫舍称帝享福起来(后来在张良,樊哙等人的劝说下不了了之)。项羽不干了,这哥们闻听消息,在打败了王离,章邯之后,立刻督军西行,打破了函谷关之后也急火火地跟着插了近来,把军队驻扎在鸿门,立刻就准备向刘邦动武。于是双方剑拔弩张,矛盾尖锐起来。
那个时候,项羽的力量要比刘邦大得多,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刘邦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亲到鸿门向刘邦屈膝求和,言卑说好,以表自己并无私自称帝的胆子,在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事件。其实,鸿门宴上的项羽完全有条件除掉这个他唯一的竞争对手刘邦.也许是受楚文化赏力不赏德,喜欢打硬仗而不太讲究算计的影响之故,项羽却不想阴谋取利,在这个时候加害刘邦,反而对前来保护刘邦的勇士樊哙大加赞赏,赐之以酒肉。完全把会议的主要目的都搞偏了,那个怕得要命,如坐针毡的刘邦,终于借上厕所的机会开溜了。
如果说在鸿门宴上,我们既看不出项羽的英雄气概一面,也看不出刘邦的市井小人一面,我们最多只能说项羽这个人比较大度,刘邦学得了乌龟法,能屈能伸而已的话,那么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战,刘邦的形象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这一战,汉军被打得哭爹喊娘,满地找牙,刘邦为了逃命,完全不顾部下死活,甚至连自己的儿女孝惠和鲁元都被他从车上推出,充当了楚军的俘虏,项羽追至荥阳,试图用刘邦的父亲作为人质逼迫其就范,此公竟然并不买帐,面无愧色曰: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后来项羽放了刘邦之父).他少年时的泼皮无赖之相开始暴露,人们后来对他反感,估计最大的可能就开始于此。
公元前203年,战争转如相持阶段,项羽基于“丁壮苦军旅,老若罢转饷”的情况,向刘邦提出就他二人于阵前分个高下,见个输赢,免得贻害天下,劳民伤财。但刘邦不干(项羽一巴掌就能把他打成肉饼),非但不干,他反而借此机会大肆散播项羽罪状,说他这样的人跟不值得和自己动手等等。其实,刘邦所陈述的项羽罪状大多子虚乌有,有的是更是空穴来风,说白了,他是在蛊惑人心,在往自己连上贴金,把自己打扮成至美至善的完人,让天下人都对他刘邦顶礼膜拜,跟着他一起来反对项羽这头“混世魔王”。项羽见单打独斗不成,无心再斗的他只好提出讲和,向刘邦提出了划分天下的政治主张。刘邦这人,表面上答应得干脆利落,肚子里却在算计着如何才能集结力量把这个位于他称帝路上的绊脚石彻底搬走.
公元前202年,刘邦完全背弃当初的契约,拉拢他的苏北老乡韩信攻打毫无任何戒心的项羽.项羽准备不足,连战失利,被迫退至垓下,汉军将垓下围得铁桶一般,四面唱起楚歌,动摇了项羽军心。项羽夜半惊醒,以为楚军尽为汉军所虏,于是慷慨悲歌,连夜带领八百骑突出重围,天明后渡过怀河,到得乌江边上时,随者已不过数十人,乌江亭长要用船载他过江,被他拒绝,于是乃自刎而死。
项羽死后的这一年,刘邦一依秦始皇的惯例,在定陶(山东今县)人模人样地当起皇帝来,建立了西汉王朝。
4
刘邦的成功除了他工于心计,善于利用民心之外,很大程度上有一种偶然和巧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一生的战功乏善可陈,所经历的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小仗,他西入咸阳之所以一路凯歌高奏,原因就在于那些地方武装实在太菜,不是举手投降就是做鸟售散,如果不是项羽在巨鹿牵制住了秦军的主力,他的兵马可能出不了安徽边界,就会被灰溜溜地赶回他的沛县老巢。如果说这是一种偶遇,可以看做数学上的概率事件来解释,那他在日暮途穷,无路可走之际却能毫发无损,全身而退就很令人费解了。回过头来在一次说彭城之战,当时刘邦的部队被项羽杀得人仰马翻,刘邦随身只剩得十来骑人马,在楚军的层层包围之下,他居然很奇迹地逃了出去,试想,如果骑项羽的三万军队斗志不是很旺盛,那他就抵挡不住当时刘邦的近乎六十万人马并将其一举击溃,但既然连六十万人马都能拿下,为什么就单单拿不下刘邦数十骑呢?想来想去,唯一的可行解释就是刘邦生具“帝王”痞相,项羽的兵士不敢抓他而已,让了一条道把他放了出来。
项羽,这个很讲信用,重感情,有血气的帅哥,输给了一向给人印象极差的刘邦,不得不使后来人为其叹息。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刘邦的获胜除了他的虚伪狡诈之外,确实与民心的归顺有关,刘邦这个人很会利用民心,很会做秀,在这一点上项羽是无法跟其相提并论的。比方说刘邦发迹之处,打下沛县之后,本来看到沛令一职非他莫属,但他却要装出一副让贤的样子;在打败项羽之后,他本来也是想当然的皇帝,但在登基时他偏要出出洋相,闹闹笑话,让人们觉得这天下少了他刘邦还真不行。刘邦是一个善于伪装的政治野心家,他的狐狸尾巴藏得丝毫不露破绽,以至于聪明的韩信,彭越等人都看走了眼,上了他的大当,最后落得个卖力不讨好的下场(刘邦登基后借口他们谋反,杀了他们)
历史上,人们将项羽的失败大多归结为诸如妒贤嫉能,滥杀无辜,丧失民心等。但,我觉得这种观点很难自圆其说,因为在这些方面,项羽跟刘邦比较其实是小巫见大巫,算不得什么。因为刘邦虽然用贤,但他是用过即扔,当上皇帝之后压根就没有将这一帮曾经的难兄难弟放在眼里,甚至欲图之而后快;同样,在对待老百姓的做法上,刘邦也比项羽更无人道主义精神,他为了得天下,竟然可以置自己的亲身骨肉于不顾;在荥阳城为了逃命,竟让二千多名无辜的小女子代他做牺牲品,这样的人,他是这样得到的民心就不得而知了。当然,项羽的失败也并不是他所说的老天爷不帮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骨子里的小农经济意识在作祟,在灭亡了秦朝,烧了秦的宫室之后,这哥们荒唐地认为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于是把刘邦封为汉王,派往汉中,封秦降将章邯驻守关中,自封西楚霸王往江东炫耀去了“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看得出,这哥们既可爱又可悲。要是他自己亲驻关中,刘邦就是有一百个胆子,估计也不敢翻越秦岭来跟他叫板.但,很可惜,最后左右天下的还是刘邦先生。
5
当然,评价历史人物决不能信口雌黄,人云亦云,没有必要拉关系套近乎拼命抬举一人或是费尽心思搞臭一人,而应该客观公正以事实说话来阐述。不错,我们知道,刘邦是很小人,他当上皇帝是用了让人冷齿的手段,但项羽不见得不小人。《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就对这位公子哥儿作了毫不客气的批评。项羽这人,气量很小,轻狂傲物,加之性子刚烈,勇猛好战,动辄就杀人,甚至屠城。在新安他就坑杀了章邯的降卒二十万人;在北海时“烧夷城郭,宫室,虏其老弱妇女”……由此看出,项羽也很不是东西,十足一个杀人狂,他的诸般罪行也足可以让人把他打入地狱,至少让人很不欣赏。
但是,所有这些,却并没有妨碍他在人们心中的完美形象,今天的人们对他的评价永比刘邦要高,他不肯过江东,但江东的父老乡亲们并没有忘记他,甚至为他立了牌坊,而同为江苏人的刘邦,虽然当上了皇帝,却不但没有享受到这份额外的美遇,反而遭到了人们的鄙夷,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
项羽之所以被人们这样不记前嫌地广为传诵,原因可能有二个方面。一是他的血性在起作用,他兵败乌江时完全有条件奔赴江东集结人马重新再来,但他不,“大丈夫输就输了,何必耍赖”。(当然,只身一人前往是一件不很光彩的事情,毕竟当初跟他一块出来打天下的八千子弟兵全部阵亡,即使乡亲们不怪他,他自己也会遭到良心道德的谴责。)他这种死而不惧的豪迈气概,使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般人身上所不具有的亮点;也正因为他不肯过江东,人们才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讲情义的种,值得敬仰。第二是他和虞姬那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对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和虞姬在生命尽头的千古一吻,使得以往人们争相传诵的所有爱情故事顿时为之失色,它把人间爱情的凄艳壮美演绎得淋漓尽致,达到了顶峰,以此为题材的《霸王别姬》更是家喻户晓。这两点,足以使人们怀着同情和钦佩的心思记住了他。
刘邦之所以遭到人们痛斥,概刮起来原因大概有四个方面。一是他少年时浪荡成性,人们对他的这段辉煌历史不怀好感;二是他毫无人性,为了实现“大丈夫当如此”的梦想,不惜以亲人的生命为交换,登基后又忘恩负义,杀害忠良,这可能是后人最不能容忍的一条;三是刘邦登基后得意忘形,无师自通地哼得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结果被毫不通融的儒生们判了个不及格,他因为咽不下这口鸟气于是朝儒生们的帽子里尿了一泡引起了公愤;四是刘邦一生生儿育女一大趟到头来却连自己到底有多少儿子都不知道,临死时胡乱指定了一个尚为成年的十六岁少年担任继承人,最后导致大权落入吕后之手,搞得宫内鸡飞狗跳,一团漆黑。诸般种种,他于是被人们毫不客气地乱棍赶入了地狱,成了永世不的翻身的罪人。
6
客观地说,刘邦创立的大汉王朝,就政治,经济,文化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即使排不了第一,但至少也排在前三名。他本人在大汉建立之初也是尽心尽力,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维护边疆稳定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废除了秦朝的苛法,与民休息;总结列代兴亡,推动国家治理。所有这些,足可以证明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就算他有过不甚光彩的历史,这些功劳也完全可以替他遮羞盖丑,且还大大的有剩余,亦足够他有资格坐下来和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一较高下。但人们并不买他的帐,硬是朝他身上泼屎把他往粪坑里推,要把他彻底打倒,踏上千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就不得不让人抱以遗憾:若刘邦地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项羽,也不过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失败者中的沧海一粟,在他之前史无记载,之后却有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他也只有一对眼睛,两只脚,看上去并没有特别能给人以记住的地方。但古往今来却没有哪一个失败者能像他一样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虽然今天的人们也同样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列朝列代的农民革命运动,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为它的领导者们修建了行宫庙宇以示纪念,但对他们的个人评价却不是很高,个别人甚至被打入了淫棍西门庆之列。他之所以这样被人们垂青,就在于他是风云时代的豪杰,因为在他之后汉民族的英雄时代宣告结束,后世人是没有哪一个人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他之所以被人们扛上了与西方亚历山大,查理大帝,拿破仑等著名军事家相媲美的高度广为传诵,可能最大的原因亦在于此。
刘邦,项羽这两个身处乱世的风云人物,到底谁是英雄,谁不是英雄,或者说是刘邦是痞子还是项羽是痞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也有理由不相信历史,相信它,是因为历史是我们对过去唯一的可考资料,不相信它,是因为历史学家往往会臣服于政治权力的高压,于是免不了歪理学说。但不管怎么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他们是历史改朝换代的真实见证者,虽然有时候也难免失真,但它的主流倾向却是基本无误的。
刘邦,这个很不一般的人在后人眼中之所以进入不了英雄之列,关键就在于他碰上了一个同样很不一般的项羽(后来同样白手起家的朱元璋虽然在登基后也遭到骂名,人们虽然痛斥他的暴行,还是承认他的英雄地位的,因为当时没有人可以与其争锋匹敌。).项羽虽然没有阻挡得住刘邦成就帝王之业,却让他在帝王的光环背后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心里包袱,这不是项羽的过错,当然也不是刘邦的过错,因为改朝换代本身就意味着夺权和斗争,斗争就免不了算计和阴谋。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如果从政治方面对刘邦做评价,刘邦是不很了不起的,他甚至是伟大的;但如要从道义和德行上对刘邦做评价,对不起,只好把他列入末流角色,他连三流都排不上。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项羽是在叔父项梁的蔽护下长大。一个贵族少爷。不要工作,不用为柴米油盐奔波。韩信就惨多了,无一技之长,漂母乞食。在一个亭长朋友家噌饭吃数月之久,硬被赶走了。作为一个贵族,他有与生俱来的骄傲。他不能暴露自己楚贵族后代的身份,那样只会惹来杀身之祸。项羽喜欢习武,而且有着惊人的力量。他喜欢向江东子弟炫耀自己的武力,他喜欢被人崇拜,被人敬佩。项羽和他年轻相仿的江东子弟在一起,学习兵法,练习武艺。
在项羽的世界里,只有拳头,只有武力。年轻人打打闹闹是常有的。最强的人就会得到大家的尊敬。失败者对胜利者非常服气。项羽的性格非常直白,喜欢或者讨厌谁就直接表现出来。对于韩信跨下之辱非常厌恶,对于樊哙勇闯军营非常欣赏。祖父项燕是自杀报国,给他感觉是尊严要比生命重要。
刘邦是一个沛县小吏,一个村长级的人物。人生的阅历非常丰富。他在官场上滚爬,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上司要巴结,送礼拍马,必不可少。对下面老百姓,要收税,拉壮丁。威吓诱逼,什么人都见过。刘邦是一个官僚,他是懂人性的,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想法。
项羽是青年人的圈子,刘邦是中老年人的圈子。青年人非常热血,讲气魄胆识。项羽不懂人性,不懂猜测别人的想法。
希望您能采纳
如有疑问欢迎继续追问谢谢
首先应论证何谓英雄何为枭雄何谓奸雄,我个人认为英雄者,应个人颇有气概且敢爱敢恨、光明磊落的个性鲜明。枭雄者,知人善任且识得天时地利人和“宁我负天下,莫天下负我”。奸雄者,表里不一,喜怒不形于色,形式诡秘多变。明显项羽属于英雄,然个人英雄主义并不能太多的改变大局,成大事必要有忠心耿耿、猛将贤才肱股之臣相助,所以正因为项羽的英雄气太重,能入得他眼的人实在了了无几,不能知人善用,在楚汉之争时才渐落下风,试想若是项羽无英雄气,肯向他人虚心请教、承认自己有不如他人之处也不一定会落败,而刘邦正是出身一亭长而已,心里很清楚自己一人定不足以成大事,才能重用那些名留青史的贤能之士。
两者都是英雄
引淮阴侯列传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这则材料说明项王礼贤下士但嫉妒功臣,舍不得将利益分给别人,刘邦轻慢下士但赏罚分明,很得人心,另外刘邦会任用贤才并虚心听取意见,而项王只有一个范增却仍不会任用,结果刚愎自用,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