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个人简历我想是不用更多的复述了,网上一查一大堆。
王莽篡汉用中国传统的封建史观来看就是主少国疑,权臣执政后的必然结果。
然而究其根源,王莽篡汉而不是代汉则是因为他失败的改革。
西汉末年封建时代的通病——土地兼并的现象已经凸现出来,地主、豪强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使贫者无立锥之地,官府收不到税(地主、豪强往往是免税的)就只好加大对普通农民的税收,这就愈发加剧了国内矛盾。
王莽上台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一次自救行动,他们希图通过改朝换代所带来的变革来舒缓日益激烈的矛盾,使国家从新走上平稳的道路。
但是历史证明王莽不是一个真正的改革,他选择了一条倒退的路。他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是创新而是复古,在封建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的西汉末年采用奴隶制时代的井田制,这种愚蠢注定了,王莽改制的失败。
正所谓成王败寇,失败的王莽自然就是篡逆的贼子,王莽篡汉也就因此而诞生了。王莽篡汉
元寿二年〔前1〕六月,汉哀帝驾崩,没有儿子,王政君、王莽和大臣们商议,迎立年幼的中山王刘箕子继承皇帝宝座。刘箕子就是前此被傅太后陷害而死的元帝冯昭仪的孙子,后来改名刘衎,即西汉孝平皇帝。平帝继位时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大司马王莽摄政。
第二年〔1〕改元元始。王莽指使益州当地官员冒充远方小国越裳氏来朝,进献黑、白两尾雉鸡,以供宗庙祭祀。阿谀王莽的许多臣子联名上奏说:“过去大司马霍光有安定宗庙之功,加封食邑三万户。现在的大司马王莽也应该如此。”王政君问公卿百官:“王莽真的有那么大的功劳吗?还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所以你们特别优待他?”大家都说:“正是王莽的功德,引来远方献雉的祥瑞。古代圣王有规定,臣子如有大功,就当有美号,所以周公以国名为爵名。王莽有定国安汉的大功,应该赐号‘安汉公’,增加食邑,上应古制,并顺应天心民意。”
王莽还假意推辞,当不得众臣同心拥戴,只好接受“安汉公”的称号。他谦虚说:“我的功劳不及许多大臣,怎么能只封赏我一人呢?”以此为藉口大封群臣,收买人心。
身居高位的顶点,王莽的态度却更为谦虚恭敬,施政也更为宽松仁爱。他崇信儒教,封周公的后人公孙相如为褒鲁侯,封孔子的后人孔均为褒成侯,追谥孔子为宣尼公。同时广设官学,劝刻农桑,奖励百姓捕蝗,还自己掏腰包抚恤受蝗灾的贫民。在施行这些善政的同时,他对内大肆排挤胆敢与自己作对的官僚,以及平帝的亲戚,对外威吓匈奴和西域诸国,向匈奴追讨并斩杀了得罪汉朝的车师王姑句和婼羌王唐兜。元始四年〔4〕,他把女儿嫁给平帝为皇后,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当年夏天,群臣上奏,因为王莽功高可比周公、伊尹,周公在周朝官为太宰,伊尹在商朝官为阿衡,所以加王莽尊号为“宰衡”。
元始五年〔5〕五月,王政君在臣子们的请求下,下诏赐王莽“九锡”,就是九种对待臣子的特殊待遇和赏赐,包括:车马、衣服、乐器、武贲、鈇钺、弓矢、秬鬯〔祭祀用的香酒〕,以及朱户〔允许朱漆涂门〕和纳陛〔允许从中阶登殿〕。从此以后,臣子而加“九锡”,就成为篡位的先兆。
当年十二月,汉平帝暴毙于未央宫中。据说是因为王莽恐怕哀帝时代傅、丁等外戚与其争权的往事重演,不允许平帝的母亲卫氏居住在长安,更不允许进入宫中探亲,平帝年龄渐长,对此每每口出怨言,于是王莽趁着年终祭祀的机会,进献添了毒药的椒酒,平帝才喝了两口就咽气了。
平帝从9岁登基,死时才不过14岁。14岁的孩子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甘心只做一个傀儡,这点令王莽非常担心。于是,王政君要他挑选新皇帝人选,他就排斥众多已经成年或即将成年的藩王,而从宗室中找了一个年龄最小的——宣帝的儿子刘嚣被封为楚王,楚王的曾孙刘婴才降生一年多,正符合王莽的要求。
第二年〔6〕三月,王莽立刘婴为帝,年仅2岁。因为这个孩子是西汉朝的末帝,所以没有谥号,史称为“孺子婴”。当初秦的末代国王名叫子婴,现在又出来一个叫婴的孩子,此种巧合令人惊异。才2岁的孩子当然无法主政,王政君干脆让代其执政的王莽称“假皇帝”,改年号为“居摄”,也就是暂居摄政之位的意思。
孺子婴在位仅3年,天下就开始了动荡的先兆,不满王莽擅权的官僚、士大夫们纷起造反。居摄二年〔7〕九月,东郡〔今河南濮阳南〕太守翟义首先发难,立汉朝宗室、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自称大司马、柱天大将军,号召各地讨伐王莽。翟义势力最为庞大的时候,拥兵竟达十数万。王莽急派王邑、孙建等七将统兵讨伐。
京城附近23个县纷起响应翟义的号召,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人赵明、霍鸿等自称将军,也聚兵十余万,进攻长安。从未央宫前殿就可以看到叛军燃起的篝火。王莽匆忙调动各地兵马,以甄邯为大将军总司讨伐之责。
当年十二月,汉军取得全面胜利,翟义兵败而死。次年〔8〕二月,赵明等也先后失败。十一月,期门郎张充等6人合谋劫持王莽,改立宣帝的曾孙、楚王刘纡,事情败露,全部被杀。就在此后不久,王莽终于撕下了最后的假面具,并且把一手扶持他爬上高位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也撇开一边,从“假皇帝”变成了“真天子”。当年本为居摄三年〔8〕,十一月改元初始,十二月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也改为“始建国”。西汉王朝苟延残喘了近50年,终于灭亡了。
孺子婴被废黜后,王莽封他为定安公,食邑万户。后来他死在新末动乱中,享年21岁。
王莽篡汉新朝(8-23)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出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四十五年),红极一时的外戚王氏之家,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但父亲王曼早死,未能受封,接着哥哥去世,由他担起全家生活的责任,莽极为孝顺母亲而有声名,尊敬嫂子,照顾侄儿,生活俭朴,平日博学多览,手不释卷,学习「礼经」,拜陈参为师,为人谦恭有礼,结交社会贤达俊士,折节力行,宗族称孝,师友归仁,为一时人望之所寄。
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历练的增长,王莽体认到除读书之外,还须伯叔父的帮助,因而对伯叔父刻意的恭顺,官居大司马的大伯父王凤生病时,莽亲自煎药尝汤,守在榻前数月,不眠不休,比王凤的儿子还孝顺,王凤临死前告诉妹妹皇太后王政君,要她照顾王莽。在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二二年),拜莽为黄门郎,稍后拔为射声校尉(掌管善射武士的军官)。
西汉自中叶以来,皆以外戚辅政,元帝皇后王政君,历佐四世六十余年为天下母,莽以姑母为凭借,初以谦恭下士,勤俭廉朴,收揽人心,后以爵位益尊,节操益谦,常把自己的俸禄和皇帝的赏赐,分给宾客,甚而卖掉车马,救济穷人,朝野上下皆赞王莽,声望之高,超越了伯叔父。
公元前二二年,莽二十四岁入中枢开始作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成帝,愿把封邑部份给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荐王莽;三十岁,封莽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侍卫近臣)。而莽之伯叔父凤、商、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成帝之世,王氏为侯九人,为大司马五人。公元前八年,王根病重,举荐莽代替大司马之位,成帝接受了,莽时年三十八岁。莽作了一年多的大司马,成帝就病死了,太子哀帝即位,母亲定陶丁皇后派的外戚得势。莽不得不请辞下台,退居新野(河南属地),闭门读书,一面注意朝廷动态,等待机会,准备东山再起。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了家奴,莽逼子自杀偿命,莽此举得到人们的好感。
在新野三年,多人上书为他反平。在公元前二年,莽获允回京居住,隔年哀帝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了玉玺,召王莽复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莽处理;此时莽四十五岁,一夕之间,莽成了国家最高行政的执行人,莽一上台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势力,立王箕子为平帝,还为平帝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迅速果断的行动,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为推行以后的新政奠基础。隔年太皇太后赐给莽为安汉公,类似周公受封的封号,莽假意推辞再三,接受了名号,却把俸禄转给二万八千人的封赏,大家皆歌颂王莽的恩德,此时正值公元纪元一年。四十八岁莽立女儿为平帝后;长子王宇因吕宽案,被莽逼自杀,牵连数百人,莽之同党即上书说,安汉公大义灭亲,公而忘私,作八篇诫书与孝经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书目。四十九岁莽被封为宰衡,其地位在诸侯王公大臣之上;此时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增加各经博士的名额,由一人增至五人,广建学校、宿舍,使有才干之士纷来京师,京师顿时文教昌盛,因此得到汉廷儒生的拥戴,群臣上书说,周公设礼作乐需七年,而莽只用四年天下就升平,莽因而加封九锡,莽此次却没谦让。
平帝元始五年,平帝病,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病死;但是平帝却死了。立孺子婴为皇太子,只有两岁,太皇太后据群臣之意,叫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为摄皇帝,自称「予」。此时莽五十一岁,值公元六年,年号称为居摄元年,翌年,东郡太守翟义及槐里人赵明、霍鸿起兵反莽,声势浩大,莽派王邑平息,称帝之心浮现。此时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符命、图书,层出不穷,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莽则大加利用,献符命的人,皆得丰厚赏赐,有名哀章之人,更献上金匮策书至汉高祖庙,大意言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次日莽则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国号新,称始建国元年(公元九年),莽年五十四岁。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
莽做了十五年皇帝,欲有所作为,动引经义,对周礼等三代政治为理想,变法大肆改革,号为新政,却是复古;首定国家经济政策,立井田制度,奴婢私属,五均赊贷,六筦政策,即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利用公权力控制市场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下至人民养生嫁娶,官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皆依周礼,一系列改革,充满理想;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奉行不得其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骤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王田」、「私属」,影响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的利益,加上刘姓宗室失去权位,自然引起不满和抵制。莽看不起边疆诸国,野蛮无文明,削王为侯,致使边疆乱起,不得平息。
天凤四年(公元十七年),全国发生蝗、旱灾,饥荒四起,莽叫百姓煮草根为酩以代粮,无效,饥民起而暴乱,赤眉、绿林军相继揭竿而起,莽军相继败于赤眉及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以四十余万军不敌万余兵力的刘秀,莽自此而衰。在公元二三年,地皇四年,莽率群臣至南郊,举行哭天大典,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但绿林军另一支劲旅起事军仍攻入长安,城中少年向应,攻入渐台,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其首,起事军将首级悬于宛市之中,莽死。成为两汉之间的异类,代罪羔羊。依史上莽死为六十八岁。
王莽之政治失败,史上评为改制无方,食古不化,不诚无物及人心思汉等。
王莽篡汉
王莽字巨君,出生于魏郡元城王氏家族,是元帝皇后王政君弟弟王曼的儿子。成帝时,王莽的祖父王禁和伯父王凤、叔父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等人均封侯,只有王曼因为早死,没有封侯。
王莽的同族兄弟,依仗权势,竟为奢侈,横行不法。王莽自幼节俭,没有堂兄弟的那种习气。他努力学习,曾以名儒沛郡陈参为师,研习《礼经》。他对母亲克尽孝道,对寡嫂孤侄尽心照料。在地位尊显的叔伯父面前,他礼貌有加,颇能得他们的欢心。伯父王凤病重,他亲自煎汤尝药,一个多月衣不懈带。王凤深为他的孝行所感动,临死前再三嘱咐成帝和妹妹王政君,一定要好好关照王莽。王莽因此被征为黄门郎,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王莽多方收买人心,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任黄门郎不久,即升为射声校尉。当时的名士戴崇、金涉、陈汤等人不断在成帝面前赞誉王莽。于是成帝在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王莽为新都侯,官职升迁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职位越高,王莽越是严于律已,谦恭待士,常用自己的车马衣服赈济宾客,弄得家中没有余钱。朝野人士都为他的行为感动,争相为他作宣传。他的声誉越来越高,连叔父们也自叹不如了。
王莽在政治斗争中很有权谋。他的姑表兄淳于长发迹较早,官居九卿,地位和权势均在他之上,又深受成帝和元后宠信。王莽认定这是一个必须除掉的竞争对手。他不动声色,暗地里搜集淳于长的过失,待到积累了足以置其于死地的罪状后,通过叔父王根,上奏成帝。淳于长被诛身死。王莽此举既除掉了威胁自己地位的对手,又获取了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名声。此后,辅政的王根请求退休,推荐王莽代替自己。三十八岁的王莽于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拜大司马大将军,成为王凤、王音、王商、王根诸叔伯之后王氏家族的第五位辅政者。
王莽辅政一年,成帝去世。哀帝即位后重用自己的外家傅氏和了氏家族。王莽在政治上暂时受挫,被罢兔家居。
王莽不甘心失败,他随时在等待时机,重握权柄。在野期间,他抓住一切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三年间有上百名官员上书为他鸣冤叫屈。哀帝寿命不永,执政六年后病死。王政君以元帝皇后的身份出面收拾残局。她于哀帝死去的当日就驾临未央宫,收取了象征权力的传国玉玺,遣使者急速召王莽进宫,下诏把军政大权悉付于王莽。王莽掌权后马上罢兔了辅政的哀帝宠臣董贤,迫使他自杀,自己则取而代之,重居大司马之位。哀帝无嗣子,他与王太后商议立了九岁的中山王刘衍做皇帝,由王太后临朝称制,实权则由王莽执掌。有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后,王莽重握权柄伊始,就开始打击异己,培植亲信。为避免与王大后争权,他废掉了成帝赵皇后和哀帝傅皇后,迫使她们自杀。对“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悦者,莽皆傅致其罪。……于是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坐互相举兔,丁、傅及董贤亲属皆兔官爵,徙远方。”就连已免官家居的自己叔叔玉立,也恐怕他得到太后信任,妨碍自己的行动,而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把他放逐到封国之中。经过一番经营,“于是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王舜、玉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另外,“丰子寻、歆子棻,涿郡崔发、南阳陈崇皆以材能幸于莽”。在建立起盘根错节的统治网络后,王莽开始了向权力最高峰的进军。
王莽自幼熟读儒家典籍,他有意地模拟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相传周公摄政,曾感动得越裳氏千里迢迢来献白雉。王莽示意塞外的少数民族也自称越裳氏来献白雉。因此,王莽的党羽就宣扬,这是他德政所招致的符瑞,与周公摄政致白雉之瑞有千载同符之效,从而把王莽推上了安汉公的宝座。
为了巩固地位,王莽又把自己的女儿入选为皇后。按照古礼,后父应有百里封地。王莽之女既立为后,就有人请求以新野田地二万五千余顷益封王莽,以达百里之数。王莽假作推辞。这一下,据说感动得天下吏民近五十万人上书,要求加赏王莽。在有计划的舆论制造下,王莽成了当代圣人。于是,王莽的得力干将王舜等人建议把古时伊尹的阿衡和周公的太宰称号合并为宰衡,作为王莽的称号,以表示王莽兼有这两位圣贤的功德。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太后下诏宣封王莽为宰衡,其母赐号功显君,二子封列侯。王莽的政治地位又进一步上升了。
元帝以来,兴复儒家典章制度成为习尚。王莽为点缀文治,粉饰升平,于元始四年按照书中记载的古代礼治模式建立起明堂、辟雍、灵台,并网罗天下学者异能之士居于长安,讲论儒家经典,造成一派王道复归、制度隆盛的气象。一帮御用文人因此又大事颂扬王莽的功德,提出用古书中所载“加九锡”的办法,来显示这位当代周公的荣耀。所谓九锡就是在服饰、车马、仪卫诸方面都采用与帝王相仿的标准,以示地位仅次于帝王,高出诸侯玉之上。这一建议,得到王太后批准。于是王莽的威权、气派都已经侔于人主了。
在西汉晚期天人感应学说盛行之时,王莽深知只有上得无佑、下得民心的符瑞出现,才能给自己的执政找到合理的依据。于是在他辅政的五年之间出现了很多瑞兆,什么龙、麟、凤、嘉禾、甘露、醴泉等祯祥瑞异简直多得数不清。王莽还示意周边少数民族各自献上瑞物以示悦德归服之意。他又派出陈崇等十二个使者巡行天下以察风俗。之后,他们带回了三万余言赞颂王莽功德的谣谚。在所谓天命人心都倾向于王莽的情况下,已长到十四岁的平帝就不能不于公元5年驾崩了。为了不致于给篡权造成障碍,王莽选了一个两岁的皇室婴儿做皇位的继承人。
王莽篡位即真的野心已越来越明显,党羽们为把他最后推上权力顶峰又紧张忙碌起来。他们假造一块白色石头,说是汲井时所得,上边写着红字:“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这些红字当然是天意了,王莽怎敢违抗。于是马上让玉舜到王太后那里,表示支持王莽居摄践祚。公元6年,王莽做了假皇帝,年号居摄。
对于王莽的所作所为,自然有一些汉家宗室和忠于汉室的人起来反对。居摄元年,汉家宗室安众侯刘崇与其相张绍在南阳起兵讨伐王莽。次年,东郡太守翟义又兴兵讨莽,槐里男子赵朋、霍鸿等人起而响应,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王莽花了好大力气才把翟义等人镇压下去。
在灭了翟义后,王莽加紧了篡窃的步伐,就在这个时候,梓潼文人哀章,作了个铜匮。匮里的两个书检上,分别署着“天帝行玺金匮图”、“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这里的某就是汉高祖刘邦。意谓刘邦顺应天命,要把江山让于王莽。书检内写明,王莽应当作真皇帝,王舜、平晏、刘歆等为王莽篡汉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及哀章自己和王兴、王盛等十一个人是王莽的辅佐。哀章在黄昏时分,穿着黄色的衣服,献上了这个精心制造的宝贝。王莽得知后,大喜。第二天一大早,就戴上皇冠去见王太后,向她宣布:“我不能不顺从天意去作真皇帝了,现在我已决定改国号为新,从十二月朔癸酉这一天起,天下就是新朝的了。”到了即位这天,王莽哭哭啼啼地把小皇帝拉下宝座,自己登上了垂涎已久的帝位。
王莽利用汉政权腐败衰朽,失去人心之机,用虚伪狡诈的手段捞取政治资本,欺骗天下吏民,实现了作帝王的梦想。王莽的代汉,没有使社会衰微破败的局面有所改善,相反却把政治经济秩序搞得更加混乱。当初对他寄予厚望的善良民众,不会想到,正是这个再世周公,把他们推入了更深的苦海。
王莽复古改制
王莽篡汉后,试图按照古籍中所记各种制度,改变汉制,以为这样可使天下大治。
经济改制是王莽改制的重点。他用复井田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他发布了实行王田的诏书。诏书中论述了秦汉时期土地政策的不当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诏书说:“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冒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专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错。”诏书指出,这些都是背离了“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的美好制度的结果。诏书宣布:“今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王莽在经济上另一重要改制是实行一套新的工商财政管理办法,即“五均”、“赊贷”、“六筦”。
西汉一代发达的商业,对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都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商人势力的发展也会产生与官府争利和居间盘剥农民及小手工业者的弊病。在社会衰败,政府财政困难,民众又无力承受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过分增值之时,这种弊病表现得尤为明显。面对残破的社会经济,王莽在刘歆等人建议下,实行国家的工商统制政策。他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命令在商业比较发达的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等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由他们对商品经营和物价进行管理。五均官的职责是:一、用成本价格收购滞销的五谷、布帛、丝棉等日用商品,保护生产者不受损失。二、各市在每季度中月根据质量对商品定出上、中、下三种标准价格。如果商人售货超出市平均价格,就以平价强制抛售。如果物价低廉,则听其卖买,以防止囤积局奇,牟取暴利。五均官还负责对农民、小生产者的赊贷事务。百姓急需生活用钱,可惜与工商之税;定期偿还,不取利息。百姓如果借款兴办产业,收取一成以下的利息。这就是“五均”、“赊贷”。王莽又采纳鲁匡的建议,实行“六筦”,即由国家对酒、盐、铁、名山大泽、五均赊贷以及铁布铜冶等工商事业实行统一管理。对于六筦的意义,王莽是这样阐述的:“夫盐,食肴之将;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臧;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印以取澹:铁布铜冶,通行有无,备民用也。此六者,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卬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豪民富贾,即要贫弱。先圣知其然也,故斡之。”为了保证这一措施顺利施行,他“设科条防禁,犯者罪至死”。
王莽的改制,由于违背经济规律,脱离社会实际,以及商人、地主、官吏的联合破坏等原因而彻底失败。
在封建社会里试图恢复古代土地公有的井田制度,是十足的梦想。在土地兼并已成为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之时,王莽想从大土地占有者手中收回土地,无异虎口拔牙。“王田令”在实施中受到顽强的抵制。由地主阶级成员构成,又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官府也无法把这一法令真正贯彻下去。结果是大地主纷纷采取各种对策,各级官吏又乘机上下其手,大谋私利,致使原来就很严重的土地问题陷入更混乱的状态。无地农民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土地,反而在土地公私倒手的乱局中弄得两手空空,衣食无着。中郎区博看出这一政策实在无法实行,上疏劝谏王莽说:“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敝。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施行。”在天下汹汹,民怨沸腾的现实面前,王莽只得下诏:“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宣告了王田法的破产。
对于税收、物价以及工商事业进行统一管理,这种设想不应简单否定。但在腐败的社会中,执法的官吏本身就是贪污中饱的社会蠹虫,根本无法想象他们会忠于职守,为民造福。更失策的是,王莽在无任何有效手段进行监督的情况下,竟效法汉武帝以富商大贾为兴利之臣的作法,起用姓伟、张长叔、薛子仲等巨奸大猾主持五均六筦之事。这等于授予了他们鱼肉百姓的合法权利。他们和地方官相勾结,“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利用经济特权谋取更大的私利,把五均六筦作为盘剥百姓的科条,以各种手段敲诈勒索百姓。这些本意是通过限制大工商业者,使国家与百姓获利的措施,反倒成了摧残与勒索人民的酷政,造成了“百姓愈困”、“众庶各不安生”的严重后果。
王莽改制中最愚蠢的,是币制的改变。他即位前后数次改变货币形式,弄得多种货币混杂不清。最混乱时曾一次规定货币种类达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之多。五物即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是金、银、龟、贝、钱、布六种货币的名称。这六种货币又按币值分出钱币五品、布币十品共二十八品。他随心所欲地频繁更换,使币值无法固定、币种比价不合理,因此每一次币制改变亦都增加社会经济的紊乱。当时民间习惯使用通行已久的五铢钱,私下里往往把名目繁多、无法记清的新市放置一边,仍用五铢钱交易。王莽得知后,严格规定:“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王莽勇于更张,又十分固执。他执行经济政策,有难以动摇的决心。对于违抗者,他规定了严厉的制裁办法。他的法令本不合理,又异常严苛,“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后来眼见以此罹刑者实在太多了,王莽不得不减轻处罚办法。可是触刑的人仍是有增无减,地方上按照新的刑法把十余万犯人用槛车铁锁押解到长安来做苦工,因不堪忍受虐侍而死于非命者达到半数以上。
王莽建立新朝后,根据《周礼》的记载,对官府机构作了调整,把职官名称均改成经典上有记载的名字。为了全盘恢复周代典章制度,他又以《周礼》为依据,重新调整划定地方行政区域,更改郡县及长官的名称。他以为这样一来,周政就可以重现,他的文、武之业也可安然成就了。与他的主观愿望相反,这样的结果又把朝廷及地方行政制度搞得一塌糊涂。朝廷组织机构的变化和郡县的一再分割,使官员数量大大增加,行政效率更为降低。频繁更改的地名也在实际主活中造成了混乱。人们根本无法记住朝令夕改的地名。就连政府公告也不得不在新地名上加注原来的地名。这样的行政制度的改变,除了烦政扰民之外,没有产生什么积极作用。百姓没有从中看到周代王政的复归,只看到了地方官走马灯似的更换和郡县地域变戏法似的来回拼拆。
为了显示新朝在统治规模上超迈往古,王莽下令把对四方少数民族首领原来封的诸王称号一律改称为侯。他派出五威将王奇等人,分成五路出发,向周边各地方政权宣讲新朝得天下的诸种符命,以及他执政的威德。“五威将乘乾文车,驾坤六马,背负鸟之毛,服饰甚伟”,浩浩荡荡地向边境进发。他们傲慢的态度引起了边疆民众的不满。贬低封号和用阴谋手段调换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印绶的作法,激起了匈奴、西域、辽东各地方政权的反抗。这就使西汉皇朝及周边各族用很大努力才换来的和睦的民族关系很快恶化。面对少数民族的不满,狂妄自大的王莽采取压服手段,激起了旷日持久的民族战争。他派孙建等十二员大将,十道并出征伐匈奴。派严尤征高句丽、秽貉。派冯茂击句町及其他西南民族。派王骏击西域。征伐句町政权的战争,前后进行数年,士兵死伤几万人,消耗粮谷军费不计其数。对匈奴的战争更造成了天下虚耗的严重后果。他派出由丁男、甲卒以及囚徒组成的三十万大军远征匈奴,命令各郡筹措运送粮食、军械等物资。各郡每年运往西北前线的钱谷都达百万以上。战争吞噬掉无数战士的生命,消耗了无穷的国家财富。更有不法将士借战争之机敲诈欺凌百姓。
王莽的新政搞得天下骚动,四邻不安,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在他的新政下,“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徭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又因制作未定,上自公侯,下至小吏,皆不得奉禄,而私赋敛,货赂上流,狱讼不决。吏用苛暴立威,旁缘莽禁,侵刻小民。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浸淫日广。于是青、徐、荆楚之地往往万数。战斗死亡,缘边四夷所系虏,陷罪,饥疫,人相食。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在衰败的西汉政权中对王莽抱着很大期望的天下民众彻底失望了。他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别无选择,只有用武装斗争未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了。王莽的个人简历我想是不用更多的复述了,网上一查一大堆。
王莽篡汉用中国传统的封建史观来看就是主少国疑,权臣执政后的必然结果。
然而究其根源,王莽篡汉而不是代汉则是因为他失败的改革。
西汉末年封建时代的通病——土地兼并的现象已经凸现出来,地主、豪强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使贫者无立锥之地,官府收不到税(地主、豪强往往是免税的)就只好加大对普通农民的税收,这就愈发加剧了国内矛盾。
王莽上台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一次自救行动,他们希图通过改朝换代所带来的变革来舒缓日益激烈的矛盾,使国家从新走上平稳的道路。
但是历史证明王莽不是一个真正的改革,他选择了一条倒退的路。他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是创新而是复古,在封建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的西汉末年采用奴隶制时代的井田制,这种愚蠢注定了,王莽改制的失败。
正所谓成王败寇,失败的王莽自然就是篡逆的贼子,王莽篡汉也就因此而诞生了。王莽篡汉
王莽字巨君,出生于魏郡元城王氏家族,是元帝皇后王政君弟弟王曼的儿子。成帝时,王莽的祖父王禁和伯父王凤、叔父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等人均封侯,只有王曼因为早死,没有封侯。
王莽的同族兄弟,依仗权势,竟为奢侈,横行不法。王莽自幼节俭,没有堂兄弟的那种习气。他努力学习,曾以名儒沛郡陈参为师,研习《礼经》。他对母亲克尽孝道,对寡嫂孤侄尽心照料。在地位尊显的叔伯父面前,他礼貌有加,颇能得他们的欢心。伯父王凤病重,他亲自煎汤尝药,一个多月衣不懈带。王凤深为他的孝行所感动,临死前再三嘱咐成帝和妹妹王政君,一定要好好关照王莽。王莽因此被征为黄门郎,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王莽多方收买人心,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任黄门郎不久,即升为射声校尉。当时的名士戴崇、金涉、陈汤等人不断在成帝面前赞誉王莽。于是成帝在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王莽为新都侯,官职升迁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职位越高,王莽越是严于律已,谦恭待士,常用自己的车马衣服赈济宾客,弄得家中没有余钱。朝野人士都为他的行为感动,争相为他作宣传。他的声誉越来越高,连叔父们也自叹不如了。
王莽在政治斗争中很有权谋。他的姑表兄淳于长发迹较早,官居九卿,地位和权势均在他之上,又深受成帝和元后宠信。王莽认定这是一个必须除掉的竞争对手。他不动声色,暗地里搜集淳于长的过失,待到积累了足以置其于死地的罪状后,通过叔父王根,上奏成帝。淳于长被诛身死。王莽此举既除掉了威胁自己地位的对手,又获取了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名声。此后,辅政的王根请求退休,推荐王莽代替自己。三十八岁的王莽于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拜大司马大将军,成为王凤、王音、王商、王根诸叔伯之后王氏家族的第五位辅政者。
王莽辅政一年,成帝去世。哀帝即位后重用自己的外家傅氏和了氏家族。王莽在政治上暂时受挫,被罢兔家居。
王莽不甘心失败,他随时在等待时机,重握权柄。在野期间,他抓住一切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三年间有上百名官员上书为他鸣冤叫屈。哀帝寿命不永,执政六年后病死。王政君以元帝皇后的身份出面收拾残局。她于哀帝死去的当日就驾临未央宫,收取了象征权力的传国玉玺,遣使者急速召王莽进宫,下诏把军政大权悉付于王莽。王莽掌权后马上罢兔了辅政的哀帝宠臣董贤,迫使他自杀,自己则取而代之,重居大司马之位。哀帝无嗣子,他与王太后商议立了九岁的中山王刘衍做皇帝,由王太后临朝称制,实权则由王莽执掌。有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后,王莽重握权柄伊始,就开始打击异己,培植亲信。为避免与王大后争权,他废掉了成帝赵皇后和哀帝傅皇后,迫使她们自杀。对“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悦者,莽皆傅致其罪。……于是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坐互相举兔,丁、傅及董贤亲属皆兔官爵,徙远方。”就连已免官家居的自己叔叔玉立,也恐怕他得到太后信任,妨碍自己的行动,而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把他放逐到封国之中。经过一番经营,“于是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王舜、玉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另外,“丰子寻、歆子棻,涿郡崔发、南阳陈崇皆以材能幸于莽”。在建立起盘根错节的统治网络后,王莽开始了向权力最高峰的进军。
王莽自幼熟读儒家典籍,他有意地模拟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相传周公摄政,曾感动得越裳氏千里迢迢来献白雉。王莽示意塞外的少数民族也自称越裳氏来献白雉。因此,王莽的党羽就宣扬,这是他德政所招致的符瑞,与周公摄政致白雉之瑞有千载同符之效,从而把王莽推上了安汉公的宝座。
为了巩固地位,王莽又把自己的女儿入选为皇后。按照古礼,后父应有百里封地。王莽之女既立为后,就有人请求以新野田地二万五千余顷益封王莽,以达百里之数。王莽假作推辞。这一下,据说感动得天下吏民近五十万人上书,要求加赏王莽。在有计划的舆论制造下,王莽成了当代圣人。于是,王莽的得力干将王舜等人建议把古时伊尹的阿衡和周公的太宰称号合并为宰衡,作为王莽的称号,以表示王莽兼有这两位圣贤的功德。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太后下诏宣封王莽为宰衡,其母赐号功显君,二子封列侯。王莽的政治地位又进一步上升了。
元帝以来,兴复儒家典章制度成为习尚。王莽为点缀文治,粉饰升平,于元始四年按照书中记载的古代礼治模式建立起明堂、辟雍、灵台,并网罗天下学者异能之士居于长安,讲论儒家经典,造成一派王道复归、制度隆盛的气象。一帮御用文人因此又大事颂扬王莽的功德,提出用古书中所载“加九锡”的办法,来显示这位当代周公的荣耀。所谓九锡就是在服饰、车马、仪卫诸方面都采用与帝王相仿的标准,以示地位仅次于帝王,高出诸侯玉之上。这一建议,得到王太后批准。于是王莽的威权、气派都已经侔于人主了。
在西汉晚期天人感应学说盛行之时,王莽深知只有上得无佑、下得民心的符瑞出现,才能给自己的执政找到合理的依据。于是在他辅政的五年之间出现了很多瑞兆,什么龙、麟、凤、嘉禾、甘露、醴泉等祯祥瑞异简直多得数不清。王莽还示意周边少数民族各自献上瑞物以示悦德归服之意。他又派出陈崇等十二个使者巡行天下以察风俗。之后,他们带回了三万余言赞颂王莽功德的谣谚。在所谓天命人心都倾向于王莽的情况下,已长到十四岁的平帝就不能不于公元5年驾崩了。为了不致于给篡权造成障碍,王莽选了一个两岁的皇室婴儿做皇位的继承人。
王莽篡位即真的野心已越来越明显,党羽们为把他最后推上权力顶峰又紧张忙碌起来。他们假造一块白色石头,说是汲井时所得,上边写着红字:“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这些红字当然是天意了,王莽怎敢违抗。于是马上让玉舜到王太后那里,表示支持王莽居摄践祚。公元6年,王莽做了假皇帝,年号居摄。
对于王莽的所作所为,自然有一些汉家宗室和忠于汉室的人起来反对。居摄元年,汉家宗室安众侯刘崇与其相张绍在南阳起兵讨伐王莽。次年,东郡太守翟义又兴兵讨莽,槐里男子赵朋、霍鸿等人起而响应,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王莽花了好大力气才把翟义等人镇压下去。
在灭了翟义后,王莽加紧了篡窃的步伐,就在这个时候,梓潼文人哀章,作了个铜匮。匮里的两个书检上,分别署着“天帝行玺金匮图”、“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这里的某就是汉高祖刘邦。意谓刘邦顺应天命,要把江山让于王莽。书检内写明,王莽应当作真皇帝,王舜、平晏、刘歆等为王莽篡汉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及哀章自己和王兴、王盛等十一个人是王莽的辅佐。哀章在黄昏时分,穿着黄色的衣服,献上了这个精心制造的宝贝。王莽得知后,大喜。第二天一大早,就戴上皇冠去见王太后,向她宣布:“我不能不顺从天意去作真皇帝了,现在我已决定改国号为新,从十二月朔癸酉这一天起,天下就是新朝的了。”到了即位这天,王莽哭哭啼啼地把小皇帝拉下宝座,自己登上了垂涎已久的帝位。
王莽利用汉政权腐败衰朽,失去人心之机,用虚伪狡诈的手段捞取政治资本,欺骗天下吏民,实现了作帝王的梦想。王莽的代汉,没有使社会衰微破败的局面有所改善,相反却把政治经济秩序搞得更加混乱。当初对他寄予厚望的善良民众,不会想到,正是这个再世周公,把他们推入了更深的苦海。
王莽复古改制
王莽篡汉后,试图按照古籍中所记各种制度,改变汉制,以为这样可使天下大治。
经济改制是王莽改制的重点。他用复井田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他发布了实行王田的诏书。诏书中论述了秦汉时期土地政策的不当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诏书说:“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冒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专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错。”诏书指出,这些都是背离了“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的美好制度的结果。诏书宣布:“今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王莽在经济上另一重要改制是实行一套新的工商财政管理办法,即“五均”、“赊贷”、“六筦”。
西汉一代发达的商业,对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都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商人势力的发展也会产生与官府争利和居间盘剥农民及小手工业者的弊病。在社会衰败,政府财政困难,民众又无力承受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过分增值之时,这种弊病表现得尤为明显。面对残破的社会经济,王莽在刘歆等人建议下,实行国家的工商统制政策。他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命令在商业比较发达的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等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由他们对商品经营和物价进行管理。五均官的职责是:一、用成本价格收购滞销的五谷、布帛、丝棉等日用商品,保护生产者不受损失。二、各市在每季度中月根据质量对商品定出上、中、下三种标准价格。如果商人售货超出市平均价格,就以平价强制抛售。如果物价低廉,则听其卖买,以防止囤积局奇,牟取暴利。五均官还负责对农民、小生产者的赊贷事务。百姓急需生活用钱,可惜与工商之税;定期偿还,不取利息。百姓如果借款兴办产业,收取一成以下的利息。这就是“五均”、“赊贷”。王莽又采纳鲁匡的建议,实行“六筦”,即由国家对酒、盐、铁、名山大泽、五均赊贷以及铁布铜冶等工商事业实行统一管理。对于六筦的意义,王莽是这样阐述的:“夫盐,食肴之将;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臧;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印以取澹:铁布铜冶,通行有无,备民用也。此六者,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卬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豪民富贾,即要贫弱。先圣知其然也,故斡之。”为了保证这一措施顺利施行,他“设科条防禁,犯者罪至死”。
王莽的改制,由于违背经济规律,脱离社会实际,以及商人、地主、官吏的联合破坏等原因而彻底失败。
在封建社会里试图恢复古代土地公有的井田制度,是十足的梦想。在土地兼并已成为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之时,王莽想从大土地占有者手中收回土地,无异虎口拔牙。“王田令”在实施中受到顽强的抵制。由地主阶级成员构成,又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官府也无法把这一法令真正贯彻下去。结果是大地主纷纷采取各种对策,各级官吏又乘机上下其手,大谋私利,致使原来就很严重的土地问题陷入更混乱的状态。无地农民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土地,反而在土地公私倒手的乱局中弄得两手空空,衣食无着。中郎区博看出这一政策实在无法实行,上疏劝谏王莽说:“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敝。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施行。”在天下汹汹,民怨沸腾的现实面前,王莽只得下诏:“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宣告了王田法的破产。
对于税收、物价以及工商事业进行统一管理,这种设想不应简单否定。但在腐败的社会中,执法的官吏本身就是贪污中饱的社会蠹虫,根本无法想象他们会忠于职守,为民造福。更失策的是,王莽在无任何有效手段进行监督的情况下,竟效法汉武帝以富商大贾为兴利之臣的作法,起用姓伟、张长叔、薛子仲等巨奸大猾主持五均六筦之事。这等于授予了他们鱼肉百姓的合法权利。他们和地方官相勾结,“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利用经济特权谋取更大的私利,把五均六筦作为盘剥百姓的科条,以各种手段敲诈勒索百姓。这些本意是通过限制大工商业者,使国家与百姓获利的措施,反倒成了摧残与勒索人民的酷政,造成了“百姓愈困”、“众庶各不安生”的严重后果。
王莽改制中最愚蠢的,是币制的改变。他即位前后数次改变货币形式,弄得多种货币混杂不清。最混乱时曾一次规定货币种类达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之多。五物即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是金、银、龟、贝、钱、布六种货币的名称。这六种货币又按币值分出钱币五品、布币十品共二十八品。他随心所欲地频繁更换,使币值无法固定、币种比价不合理,因此每一次币制改变亦都增加社会经济的紊乱。当时民间习惯使用通行已久的五铢钱,私下里往往把名目繁多、无法记清的新市放置一边,仍用五铢钱交易。王莽得知后,严格规定:“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王莽勇于更张,又十分固执。他执行经济政策,有难以动摇的决心。对于违抗者,他规定了严厉的制裁办法。他的法令本不合理,又异常严苛,“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后来眼见以此罹刑者实在太多了,王莽不得不减轻处罚办法。可是触刑的人仍是有增无减,地方上按照新的刑法把十余万犯人用槛车铁锁押解到长安来做苦工,因不堪忍受虐侍而死于非命者达到半数以上。
王莽建立新朝后,根据《周礼》的记载,对官府机构作了调整,把职官名称均改成经典上有记载的名字。为了全盘恢复周代典章制度,他又以《周礼》为依据,重新调整划定地方行政区域,更改郡县及长官的名称。他以为这样一来,周政就可以重现,他的文、武之业也可安然成就了。与他的主观愿望相反,这样的结果又把朝廷及地方行政制度搞得一塌糊涂。朝廷组织机构的变化和郡县的一再分割,使官员数量大大增加,行政效率更为降低。频繁更改的地名也在实际主活中造成了混乱。人们根本无法记住朝令夕改的地名。就连政府公告也不得不在新地名上加注原来的地名。这样的行政制度的改变,除了烦政扰民之外,没有产生什么积极作用。百姓没有从中看到周代王政的复归,只看到了地方官走马灯似的更换和郡县地域变戏法似的来回拼拆。
为了显示新朝在统治规模上超迈往古,王莽下令把对四方少数民族首领原来封的诸王称号一律改称为侯。他派出五威将王奇等人,分成五路出发,向周边各地方政权宣讲新朝得天下的诸种符命,以及他执政的威德。“五威将乘乾文车,驾坤六马,背负鸟之毛,服饰甚伟”,浩浩荡荡地向边境进发。他们傲慢的态度引起了边疆民众的不满。贬低封号和用阴谋手段调换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印绶的作法,激起了匈奴、西域、辽东各地方政权的反抗。这就使西汉皇朝及周边各族用很大努力才换来的和睦的民族关系很快恶化。面对少数民族的不满,狂妄自大的王莽采取压服手段,激起了旷日持久的民族战争。他派孙建等十二员大将,十道并出征伐匈奴。派严尤征高句丽、秽貉。派冯茂击句町及其他西南民族。派王骏击西域。征伐句町政权的战争,前后进行数年,士兵死伤几万人,消耗粮谷军费不计其数。对匈奴的战争更造成了天下虚耗的严重后果。他派出由丁男、甲卒以及囚徒组成的三十万大军远征匈奴,命令各郡筹措运送粮食、军械等物资。各郡每年运往西北前线的钱谷都达百万以上。战争吞噬掉无数战士的生命,消耗了无穷的国家财富。更有不法将士借战争之机敲诈欺凌百姓。
王莽的新政搞得天下骚动,四邻不安,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在他的新政下,“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徭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又因制作未定,上自公侯,下至小吏,皆不得奉禄,而私赋敛,货赂上流,狱讼不决。吏用苛暴立威,旁缘莽禁,侵刻小民。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浸淫日广。于是青、徐、荆楚之地往往万数。战斗死亡,缘边四夷所系虏,陷罪,饥疫,人相食。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在衰败的西汉政权中对王莽抱着很大期望的天下民众彻底失望了。他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别无选择,只有用武装斗争未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了。
王莽篡汉新朝(8-23)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出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四十五年),红极一时的外戚王氏之家,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但父亲王曼早死,未能受封,接着哥哥去世,由他担起全家生活的责任,莽极为孝顺母亲而有声名,尊敬嫂子,照顾侄儿,生活俭朴,平日博学多览,手不释卷,学习「礼经」,拜陈参为师,为人谦恭有礼,结交社会贤达俊士,折节力行,宗族称孝,师友归仁,为一时人望之所寄。
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历练的增长,王莽体认到除读书之外,还须伯叔父的帮助,因而对伯叔父刻意的恭顺,官居大司马的大伯父王凤生病时,莽亲自煎药尝汤,守在榻前数月,不眠不休,比王凤的儿子还孝顺,王凤临死前告诉妹妹皇太后王政君,要她照顾王莽。在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二二年),拜莽为黄门郎,稍后拔为射声校尉(掌管善射武士的军官)。
西汉自中叶以来,皆以外戚辅政,元帝皇后王政君,历佐四世六十余年为天下母,莽以姑母为凭借,初以谦恭下士,勤俭廉朴,收揽人心,后以爵位益尊,节操益谦,常把自己的俸禄和皇帝的赏赐,分给宾客,甚而卖掉车马,救济穷人,朝野上下皆赞王莽,声望之高,超越了伯叔父。
公元前二二年,莽二十四岁入中枢开始作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成帝,愿把封邑部份给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荐王莽;三十岁,封莽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侍卫近臣)。而莽之伯叔父凤、商、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成帝之世,王氏为侯九人,为大司马五人。公元前八年,王根病重,举荐莽代替大司马之位,成帝接受了,莽时年三十八岁。莽作了一年多的大司马,成帝就病死了,太子哀帝即位,母亲定陶丁皇后派的外戚得势。莽不得不请辞下台,退居新野(河南属地),闭门读书,一面注意朝廷动态,等待机会,准备东山再起。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了家奴,莽逼子自杀偿命,莽此举得到人们的好感。
在新野三年,多人上书为他反平。在公元前二年,莽获允回京居住,隔年哀帝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了玉玺,召王莽复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莽处理;此时莽四十五岁,一夕之间,莽成了国家最高行政的执行人,莽一上台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势力,立王箕子为平帝,还为平帝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迅速果断的行动,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为推行以后的新政奠基础。隔年太皇太后赐给莽为安汉公,类似周公受封的封号,莽假意推辞再三,接受了名号,却把俸禄转给二万八千人的封赏,大家皆歌颂王莽的恩德,此时正值公元纪元一年。四十八岁莽立女儿为平帝后;长子王宇因吕宽案,被莽逼自杀,牵连数百人,莽之同党即上书说,安汉公大义灭亲,公而忘私,作八篇诫书与孝经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书目。四十九岁莽被封为宰衡,其地位在诸侯王公大臣之上;此时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增加各经博士的名额,由一人增至五人,广建学校、宿舍,使有才干之士纷来京师,京师顿时文教昌盛,因此得到汉廷儒生的拥戴,群臣上书说,周公设礼作乐需七年,而莽只用四年天下就升平,莽因而加封九锡,莽此次却没谦让。
平帝元始五年,平帝病,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病死;但是平帝却死了。立孺子婴为皇太子,只有两岁,太皇太后据群臣之意,叫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为摄皇帝,自称「予」。此时莽五十一岁,值公元六年,年号称为居摄元年,翌年,东郡太守翟义及槐里人赵明、霍鸿起兵反莽,声势浩大,莽派王邑平息,称帝之心浮现。此时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符命、图书,层出不穷,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莽则大加利用,献符命的人,皆得丰厚赏赐,有名哀章之人,更献上金匮策书至汉高祖庙,大意言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次日莽则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国号新,称始建国元年(公元九年),莽年五十四岁。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
莽做了十五年皇帝,欲有所作为,动引经义,对周礼等三代政治为理想,变法大肆改革,号为新政,却是复古;首定国家经济政策,立井田制度,奴婢私属,五均赊贷,六筦政策,即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利用公权力控制市场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下至人民养生嫁娶,官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皆依周礼,一系列改革,充满理想;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奉行不得其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骤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王田」、「私属」,影响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的利益,加上刘姓宗室失去权位,自然引起不满和抵制。莽看不起边疆诸国,野蛮无文明,削王为侯,致使边疆乱起,不得平息。
天凤四年(公元十七年),全国发生蝗、旱灾,饥荒四起,莽叫百姓煮草根为酩以代粮,无效,饥民起而暴乱,赤眉、绿林军相继揭竿而起,莽军相继败于赤眉及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以四十余万军不敌万余兵力的刘秀,莽自此而衰。在公元二三年,地皇四年,莽率群臣至南郊,举行哭天大典,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但绿林军另一支劲旅起事军仍攻入长安,城中少年向应,攻入渐台,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其首,起事军将首级悬于宛市之中,莽死。成为两汉之间的异类,代罪羔羊。依史上莽死为六十八岁。
王莽之政治失败,史上评为改制无方,食古不化,不诚无物及人心思汉等。
王莽篡汉
元寿二年〔前1〕六月,汉哀帝驾崩,没有儿子,王政君、王莽和大臣们商议,迎立年幼的中山王刘箕子继承皇帝宝座。刘箕子就是前此被傅太后陷害而死的元帝冯昭仪的孙子,后来改名刘衎,即西汉孝平皇帝。平帝继位时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大司马王莽摄政。
第二年〔1〕改元元始。王莽指使益州当地官员冒充远方小国越裳氏来朝,进献黑、白两尾雉鸡,以供宗庙祭祀。阿谀王莽的许多臣子联名上奏说:“过去大司马霍光有安定宗庙之功,加封食邑三万户。现在的大司马王莽也应该如此。”王政君问公卿百官:“王莽真的有那么大的功劳吗?还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所以你们特别优待他?”大家都说:“正是王莽的功德,引来远方献雉的祥瑞。古代圣王有规定,臣子如有大功,就当有美号,所以周公以国名为爵名。王莽有定国安汉的大功,应该赐号‘安汉公’,增加食邑,上应古制,并顺应天心民意。”
王莽还假意推辞,当不得众臣同心拥戴,只好接受“安汉公”的称号。他谦虚说:“我的功劳不及许多大臣,怎么能只封赏我一人呢?”以此为藉口大封群臣,收买人心。
身居高位的顶点,王莽的态度却更为谦虚恭敬,施政也更为宽松仁爱。他崇信儒教,封周公的后人公孙相如为褒鲁侯,封孔子的后人孔均为褒成侯,追谥孔子为宣尼公。同时广设官学,劝刻农桑,奖励百姓捕蝗,还自己掏腰包抚恤受蝗灾的贫民。在施行这些善政的同时,他对内大肆排挤胆敢与自己作对的官僚,以及平帝的亲戚,对外威吓匈奴和西域诸国,向匈奴追讨并斩杀了得罪汉朝的车师王姑句和婼羌王唐兜。元始四年〔4〕,他把女儿嫁给平帝为皇后,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当年夏天,群臣上奏,因为王莽功高可比周公、伊尹,周公在周朝官为太宰,伊尹在商朝官为阿衡,所以加王莽尊号为“宰衡”。
元始五年〔5〕五月,王政君在臣子们的请求下,下诏赐王莽“九锡”,就是九种对待臣子的特殊待遇和赏赐,包括:车马、衣服、乐器、武贲、鈇钺、弓矢、秬鬯〔祭祀用的香酒〕,以及朱户〔允许朱漆涂门〕和纳陛〔允许从中阶登殿〕。从此以后,臣子而加“九锡”,就成为篡位的先兆。
当年十二月,汉平帝暴毙于未央宫中。据说是因为王莽恐怕哀帝时代傅、丁等外戚与其争权的往事重演,不允许平帝的母亲卫氏居住在长安,更不允许进入宫中探亲,平帝年龄渐长,对此每每口出怨言,于是王莽趁着年终祭祀的机会,进献添了毒药的椒酒,平帝才喝了两口就咽气了。
平帝从9岁登基,死时才不过14岁。14岁的孩子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甘心只做一个傀儡,这点令王莽非常担心。于是,王政君要他挑选新皇帝人选,他就排斥众多已经成年或即将成年的藩王,而从宗室中找了一个年龄最小的——宣帝的儿子刘嚣被封为楚王,楚王的曾孙刘婴才降生一年多,正符合王莽的要求。
第二年〔6〕三月,王莽立刘婴为帝,年仅2岁。因为这个孩子是西汉朝的末帝,所以没有谥号,史称为“孺子婴”。当初秦的末代国王名叫子婴,现在又出来一个叫婴的孩子,此种巧合令人惊异。才2岁的孩子当然无法主政,王政君干脆让代其执政的王莽称“假皇帝”,改年号为“居摄”,也就是暂居摄政之位的意思。
孺子婴在位仅3年,天下就开始了动荡的先兆,不满王莽擅权的官僚、士大夫们纷起造反。居摄二年〔7〕九月,东郡〔今河南濮阳南〕太守翟义首先发难,立汉朝宗室、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自称大司马、柱天大将军,号召各地讨伐王莽。翟义势力最为庞大的时候,拥兵竟达十数万。王莽急派王邑、孙建等七将统兵讨伐。
京城附近23个县纷起响应翟义的号召,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人赵明、霍鸿等自称将军,也聚兵十余万,进攻长安。从未央宫前殿就可以看到叛军燃起的篝火。王莽匆忙调动各地兵马,以甄邯为大将军总司讨伐之责。
当年十二月,汉军取得全面胜利,翟义兵败而死。次年〔8〕二月,赵明等也先后失败。十一月,期门郎张充等6人合谋劫持王莽,改立宣帝的曾孙、楚王刘纡,事情败露,全部被杀。就在此后不久,王莽终于撕下了最后的假面具,并且把一手扶持他爬上高位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也撇开一边,从“假皇帝”变成了“真天子”。当年本为居摄三年〔8〕,十一月改元初始,十二月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也改为“始建国”。西汉王朝苟延残喘了近50年,终于灭亡了。
孺子婴被废黜后,王莽封他为定安公,食邑万户。后来他死在新末动乱中,享年21岁。王莽的个人简历我想是不用更多的复述了,网上一查一大堆。
王莽篡汉用中国传统的封建史观来看就是主少国疑,权臣执政后的必然结果。
然而究其根源,王莽篡汉而不是代汉则是因为他失败的改革。
西汉末年封建时代的通病——土地兼并的现象已经凸现出来,地主、豪强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使贫者无立锥之地,官府收不到税(地主、豪强往往是免税的)就只好加大对普通农民的税收,这就愈发加剧了国内矛盾。
王莽上台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一次自救行动,他们希图通过改朝换代所带来的变革来舒缓日益激烈的矛盾,使国家从新走上平稳的道路。
但是历史证明王莽不是一个真正的改革,他选择了一条倒退的路。他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是创新而是复古,在封建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的西汉末年采用奴隶制时代的井田制,这种愚蠢注定了,王莽改制的失败。
正所谓成王败寇,失败的王莽自然就是篡逆的贼子,王莽篡汉也就因此而诞生了。王莽篡汉
王莽字巨君,出生于魏郡元城王氏家族,是元帝皇后王政君弟弟王曼的儿子。成帝时,王莽的祖父王禁和伯父王凤、叔父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等人均封侯,只有王曼因为早死,没有封侯。
王莽的同族兄弟,依仗权势,竟为奢侈,横行不法。王莽自幼节俭,没有堂兄弟的那种习气。他努力学习,曾以名儒沛郡陈参为师,研习《礼经》。他对母亲克尽孝道,对寡嫂孤侄尽心照料。在地位尊显的叔伯父面前,他礼貌有加,颇能得他们的欢心。伯父王凤病重,他亲自煎汤尝药,一个多月衣不懈带。王凤深为他的孝行所感动,临死前再三嘱咐成帝和妹妹王政君,一定要好好关照王莽。王莽因此被征为黄门郎,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王莽多方收买人心,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任黄门郎不久,即升为射声校尉。当时的名士戴崇、金涉、陈汤等人不断在成帝面前赞誉王莽。于是成帝在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王莽为新都侯,官职升迁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职位越高,王莽越是严于律已,谦恭待士,常用自己的车马衣服赈济宾客,弄得家中没有余钱。朝野人士都为他的行为感动,争相为他作宣传。他的声誉越来越高,连叔父们也自叹不如了。
王莽在政治斗争中很有权谋。他的姑表兄淳于长发迹较早,官居九卿,地位和权势均在他之上,又深受成帝和元后宠信。王莽认定这是一个必须除掉的竞争对手。他不动声色,暗地里搜集淳于长的过失,待到积累了足以置其于死地的罪状后,通过叔父王根,上奏成帝。淳于长被诛身死。王莽此举既除掉了威胁自己地位的对手,又获取了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名声。此后,辅政的王根请求退休,推荐王莽代替自己。三十八岁的王莽于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拜大司马大将军,成为王凤、王音、王商、王根诸叔伯之后王氏家族的第五位辅政者。
王莽辅政一年,成帝去世。哀帝即位后重用自己的外家傅氏和了氏家族。王莽在政治上暂时受挫,被罢兔家居。
王莽不甘心失败,他随时在等待时机,重握权柄。在野期间,他抓住一切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三年间有上百名官员上书为他鸣冤叫屈。哀帝寿命不永,执政六年后病死。王政君以元帝皇后的身份出面收拾残局。她于哀帝死去的当日就驾临未央宫,收取了象征权力的传国玉玺,遣使者急速召王莽进宫,下诏把军政大权悉付于王莽。王莽掌权后马上罢兔了辅政的哀帝宠臣董贤,迫使他自杀,自己则取而代之,重居大司马之位。哀帝无嗣子,他与王太后商议立了九岁的中山王刘衍做皇帝,由王太后临朝称制,实权则由王莽执掌。有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后,王莽重握权柄伊始,就开始打击异己,培植亲信。为避免与王大后争权,他废掉了成帝赵皇后和哀帝傅皇后,迫使她们自杀。对“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悦者,莽皆傅致其罪。……于是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坐互相举兔,丁、傅及董贤亲属皆兔官爵,徙远方。”就连已免官家居的自己叔叔玉立,也恐怕他得到太后信任,妨碍自己的行动,而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把他放逐到封国之中。经过一番经营,“于是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王舜、玉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另外,“丰子寻、歆子棻,涿郡崔发、南阳陈崇皆以材能幸于莽”。在建立起盘根错节的统治网络后,王莽开始了向权力最高峰的进军。
王莽自幼熟读儒家典籍,他有意地模拟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相传周公摄政,曾感动得越裳氏千里迢迢来献白雉。王莽示意塞外的少数民族也自称越裳氏来献白雉。因此,王莽的党羽就宣扬,这是他德政所招致的符瑞,与周公摄政致白雉之瑞有千载同符之效,从而把王莽推上了安汉公的宝座。
为了巩固地位,王莽又把自己的女儿入选为皇后。按照古礼,后父应有百里封地。王莽之女既立为后,就有人请求以新野田地二万五千余顷益封王莽,以达百里之数。王莽假作推辞。这一下,据说感动得天下吏民近五十万人上书,要求加赏王莽。在有计划的舆论制造下,王莽成了当代圣人。于是,王莽的得力干将王舜等人建议把古时伊尹的阿衡和周公的太宰称号合并为宰衡,作为王莽的称号,以表示王莽兼有这两位圣贤的功德。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太后下诏宣封王莽为宰衡,其母赐号功显君,二子封列侯。王莽的政治地位又进一步上升了。
元帝以来,兴复儒家典章制度成为习尚。王莽为点缀文治,粉饰升平,于元始四年按照书中记载的古代礼治模式建立起明堂、辟雍、灵台,并网罗天下学者异能之士居于长安,讲论儒家经典,造成一派王道复归、制度隆盛的气象。一帮御用文人因此又大事颂扬王莽的功德,提出用古书中所载“加九锡”的办法,来显示这位当代周公的荣耀。所谓九锡就是在服饰、车马、仪卫诸方面都采用与帝王相仿的标准,以示地位仅次于帝王,高出诸侯玉之上。这一建议,得到王太后批准。于是王莽的威权、气派都已经侔于人主了。
在西汉晚期天人感应学说盛行之时,王莽深知只有上得无佑、下得民心的符瑞出现,才能给自己的执政找到合理的依据。于是在他辅政的五年之间出现了很多瑞兆,什么龙、麟、凤、嘉禾、甘露、醴泉等祯祥瑞异简直多得数不清。王莽还示意周边少数民族各自献上瑞物以示悦德归服之意。他又派出陈崇等十二个使者巡行天下以察风俗。之后,他们带回了三万余言赞颂王莽功德的谣谚。在所谓天命人心都倾向于王莽的情况下,已长到十四岁的平帝就不能不于公元5年驾崩了。为了不致于给篡权造成障碍,王莽选了一个两岁的皇室婴儿做皇位的继承人。
王莽篡位即真的野心已越来越明显,党羽们为把他最后推上权力顶峰又紧张忙碌起来。他们假造一块白色石头,说是汲井时所得,上边写着红字:“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这些红字当然是天意了,王莽怎敢违抗。于是马上让玉舜到王太后那里,表示支持王莽居摄践祚。公元6年,王莽做了假皇帝,年号居摄。
对于王莽的所作所为,自然有一些汉家宗室和忠于汉室的人起来反对。居摄元年,汉家宗室安众侯刘崇与其相张绍在南阳起兵讨伐王莽。次年,东郡太守翟义又兴兵讨莽,槐里男子赵朋、霍鸿等人起而响应,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王莽花了好大力气才把翟义等人镇压下去。
在灭了翟义后,王莽加紧了篡窃的步伐,就在这个时候,梓潼文人哀章,作了个铜匮。匮里的两个书检上,分别署着“天帝行玺金匮图”、“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这里的某就是汉高祖刘邦。意谓刘邦顺应天命,要把江山让于王莽。书检内写明,王莽应当作真皇帝,王舜、平晏、刘歆等为王莽篡汉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及哀章自己和王兴、王盛等十一个人是王莽的辅佐。哀章在黄昏时分,穿着黄色的衣服,献上了这个精心制造的宝贝。王莽得知后,大喜。第二天一大早,就戴上皇冠去见王太后,向她宣布:“我不能不顺从天意去作真皇帝了,现在我已决定改国号为新,从十二月朔癸酉这一天起,天下就是新朝的了。”到了即位这天,王莽哭哭啼啼地把小皇帝拉下宝座,自己登上了垂涎已久的帝位。
王莽利用汉政权腐败衰朽,失去人心之机,用虚伪狡诈的手段捞取政治资本,欺骗天下吏民,实现了作帝王的梦想。王莽的代汉,没有使社会衰微破败的局面有所改善,相反却把政治经济秩序搞得更加混乱。当初对他寄予厚望的善良民众,不会想到,正是这个再世周公,把他们推入了更深的苦海。
王莽复古改制
王莽篡汉后,试图按照古籍中所记各种制度,改变汉制,以为这样可使天下大治。
经济改制是王莽改制的重点。他用复井田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他发布了实行王田的诏书。诏书中论述了秦汉时期土地政策的不当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诏书说:“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冒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专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错。”诏书指出,这些都是背离了“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的美好制度的结果。诏书宣布:“今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王莽在经济上另一重要改制是实行一套新的工商财政管理办法,即“五均”、“赊贷”、“六筦”。
西汉一代发达的商业,对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都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商人势力的发展也会产生与官府争利和居间盘剥农民及小手工业者的弊病。在社会衰败,政府财政困难,民众又无力承受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过分增值之时,这种弊病表现得尤为明显。面对残破的社会经济,王莽在刘歆等人建议下,实行国家的工商统制政策。他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命令在商业比较发达的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等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由他们对商品经营和物价进行管理。五均官的职责是:一、用成本价格收购滞销的五谷、布帛、丝棉等日用商品,保护生产者不受损失。二、各市在每季度中月根据质量对商品定出上、中、下三种标准价格。如果商人售货超出市平均价格,就以平价强制抛售。如果物价低廉,则听其卖买,以防止囤积局奇,牟取暴利。五均官还负责对农民、小生产者的赊贷事务。百姓急需生活用钱,可惜与工商之税;定期偿还,不取利息。百姓如果借款兴办产业,收取一成以下的利息。这就是“五均”、“赊贷”。王莽又采纳鲁匡的建议,实行“六筦”,即由国家对酒、盐、铁、名山大泽、五均赊贷以及铁布铜冶等工商事业实行统一管理。对于六筦的意义,王莽是这样阐述的:“夫盐,食肴之将;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臧;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印以取澹:铁布铜冶,通行有无,备民用也。此六者,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卬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豪民富贾,即要贫弱。先圣知其然也,故斡之。”为了保证这一措施顺利施行,他“设科条防禁,犯者罪至死”。
王莽的改制,由于违背经济规律,脱离社会实际,以及商人、地主、官吏的联合破坏等原因而彻底失败。
在封建社会里试图恢复古代土地公有的井田制度,是十足的梦想。在土地兼并已成为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之时,王莽想从大土地占有者手中收回土地,无异虎口拔牙。“王田令”在实施中受到顽强的抵制。由地主阶级成员构成,又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官府也无法把这一法令真正贯彻下去。结果是大地主纷纷采取各种对策,各级官吏又乘机上下其手,大谋私利,致使原来就很严重的土地问题陷入更混乱的状态。无地农民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土地,反而在土地公私倒手的乱局中弄得两手空空,衣食无着。中郎区博看出这一政策实在无法实行,上疏劝谏王莽说:“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敝。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施行。”在天下汹汹,民怨沸腾的现实面前,王莽只得下诏:“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宣告了王田法的破产。
对于税收、物价以及工商事业进行统一管理,这种设想不应简单否定。但在腐败的社会中,执法的官吏本身就是贪污中饱的社会蠹虫,根本无法想象他们会忠于职守,为民造福。更失策的是,王莽在无任何有效手段进行监督的情况下,竟效法汉武帝以富商大贾为兴利之臣的作法,起用姓伟、张长叔、薛子仲等巨奸大猾主持五均六筦之事。这等于授予了他们鱼肉百姓的合法权利。他们和地方官相勾结,“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利用经济特权谋取更大的私利,把五均六筦作为盘剥百姓的科条,以各种手段敲诈勒索百姓。这些本意是通过限制大工商业者,使国家与百姓获利的措施,反倒成了摧残与勒索人民的酷政,造成了“百姓愈困”、“众庶各不安生”的严重后果。
王莽改制中最愚蠢的,是币制的改变。他即位前后数次改变货币形式,弄得多种货币混杂不清。最混乱时曾一次规定货币种类达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之多。五物即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是金、银、龟、贝、钱、布六种货币的名称。这六种货币又按币值分出钱币五品、布币十品共二十八品。他随心所欲地频繁更换,使币值无法固定、币种比价不合理,因此每一次币制改变亦都增加社会经济的紊乱。当时民间习惯使用通行已久的五铢钱,私下里往往把名目繁多、无法记清的新市放置一边,仍用五铢钱交易。王莽得知后,严格规定:“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王莽勇于更张,又十分固执。他执行经济政策,有难以动摇的决心。对于违抗者,他规定了严厉的制裁办法。他的法令本不合理,又异常严苛,“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后来眼见以此罹刑者实在太多了,王莽不得不减轻处罚办法。可是触刑的人仍是有增无减,地方上按照新的刑法把十余万犯人用槛车铁锁押解到长安来做苦工,因不堪忍受虐侍而死于非命者达到半数以上。
王莽建立新朝后,根据《周礼》的记载,对官府机构作了调整,把职官名称均改成经典上有记载的名字。为了全盘恢复周代典章制度,他又以《周礼》为依据,重新调整划定地方行政区域,更改郡县及长官的名称。他以为这样一来,周政就可以重现,他的文、武之业也可安然成就了。与他的主观愿望相反,这样的结果又把朝廷及地方行政制度搞得一塌糊涂。朝廷组织机构的变化和郡县的一再分割,使官员数量大大增加,行政效率更为降低。频繁更改的地名也在实际主活中造成了混乱。人们根本无法记住朝令夕改的地名。就连政府公告也不得不在新地名上加注原来的地名。这样的行政制度的改变,除了烦政扰民之外,没有产生什么积极作用。百姓没有从中看到周代王政的复归,只看到了地方官走马灯似的更换和郡县地域变戏法似的来回拼拆。
为了显示新朝在统治规模上超迈往古,王莽下令把对四方少数民族首领原来封的诸王称号一律改称为侯。他派出五威将王奇等人,分成五路出发,向周边各地方政权宣讲新朝得天下的诸种符命,以及他执政的威德。“五威将乘乾文车,驾坤六马,背负鸟之毛,服饰甚伟”,浩浩荡荡地向边境进发。他们傲慢的态度引起了边疆民众的不满。贬低封号和用阴谋手段调换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印绶的作法,激起了匈奴、西域、辽东各地方政权的反抗。这就使西汉皇朝及周边各族用很大努力才换来的和睦的民族关系很快恶化。面对少数民族的不满,狂妄自大的王莽采取压服手段,激起了旷日持久的民族战争。他派孙建等十二员大将,十道并出征伐匈奴。派严尤征高句丽、秽貉。派冯茂击句町及其他西南民族。派王骏击西域。征伐句町政权的战争,前后进行数年,士兵死伤几万人,消耗粮谷军费不计其数。对匈奴的战争更造成了天下虚耗的严重后果。他派出由丁男、甲卒以及囚徒组成的三十万大军远征匈奴,命令各郡筹措运送粮食、军械等物资。各郡每年运往西北前线的钱谷都达百万以上。战争吞噬掉无数战士的生命,消耗了无穷的国家财富。更有不法将士借战争之机敲诈欺凌百姓。
王莽的新政搞得天下骚动,四邻不安,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在他的新政下,“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徭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又因制作未定,上自公侯,下至小吏,皆不得奉禄,而私赋敛,货赂上流,狱讼不决。吏用苛暴立威,旁缘莽禁,侵刻小民。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浸淫日广。于是青、徐、荆楚之地往往万数。战斗死亡,缘边四夷所系虏,陷罪,饥疫,人相食。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在衰败的西汉政权中对王莽抱着很大期望的天下民众彻底失望了。他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别无选择,只有用武装斗争未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了。
王莽篡汉新朝(8-23)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出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四十五年),红极一时的外戚王氏之家,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但父亲王曼早死,未能受封,接着哥哥去世,由他担起全家生活的责任,莽极为孝顺母亲而有声名,尊敬嫂子,照顾侄儿,生活俭朴,平日博学多览,手不释卷,学习「礼经」,拜陈参为师,为人谦恭有礼,结交社会贤达俊士,折节力行,宗族称孝,师友归仁,为一时人望之所寄。
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历练的增长,王莽体认到除读书之外,还须伯叔父的帮助,因而对伯叔父刻意的恭顺,官居大司马的大伯父王凤生病时,莽亲自煎药尝汤,守在榻前数月,不眠不休,比王凤的儿子还孝顺,王凤临死前告诉妹妹皇太后王政君,要她照顾王莽。在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二二年),拜莽为黄门郎,稍后拔为射声校尉(掌管善射武士的军官)。
西汉自中叶以来,皆以外戚辅政,元帝皇后王政君,历佐四世六十余年为天下母,莽以姑母为凭借,初以谦恭下士,勤俭廉朴,收揽人心,后以爵位益尊,节操益谦,常把自己的俸禄和皇帝的赏赐,分给宾客,甚而卖掉车马,救济穷人,朝野上下皆赞王莽,声望之高,超越了伯叔父。
公元前二二年,莽二十四岁入中枢开始作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成帝,愿把封邑部份给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荐王莽;三十岁,封莽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侍卫近臣)。而莽之伯叔父凤、商、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成帝之世,王氏为侯九人,为大司马五人。公元前八年,王根病重,举荐莽代替大司马之位,成帝接受了,莽时年三十八岁。莽作了一年多的大司马,成帝就病死了,太子哀帝即位,母亲定陶丁皇后派的外戚得势。莽不得不请辞下台,退居新野(河南属地),闭门读书,一面注意朝廷动态,等待机会,准备东山再起。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了家奴,莽逼子自杀偿命,莽此举得到人们的好感。
在新野三年,多人上书为他反平。在公元前二年,莽获允回京居住,隔年哀帝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了玉玺,召王莽复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莽处理;此时莽四十五岁,一夕之间,莽成了国家最高行政的执行人,莽一上台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势力,立王箕子为平帝,还为平帝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迅速果断的行动,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为推行以后的新政奠基础。隔年太皇太后赐给莽为安汉公,类似周公受封的封号,莽假意推辞再三,接受了名号,却把俸禄转给二万八千人的封赏,大家皆歌颂王莽的恩德,此时正值公元纪元一年。四十八岁莽立女儿为平帝后;长子王宇因吕宽案,被莽逼自杀,牵连数百人,莽之同党即上书说,安汉公大义灭亲,公而忘私,作八篇诫书与孝经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书目。四十九岁莽被封为宰衡,其地位在诸侯王公大臣之上;此时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增加各经博士的名额,由一人增至五人,广建学校、宿舍,使有才干之士纷来京师,京师顿时文教昌盛,因此得到汉廷儒生的拥戴,群臣上书说,周公设礼作乐需七年,而莽只用四年天下就升平,莽因而加封九锡,莽此次却没谦让。
平帝元始五年,平帝病,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病死;但是平帝却死了。立孺子婴为皇太子,只有两岁,太皇太后据群臣之意,叫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为摄皇帝,自称「予」。此时莽五十一岁,值公元六年,年号称为居摄元年,翌年,东郡太守翟义及槐里人赵明、霍鸿起兵反莽,声势浩大,莽派王邑平息,称帝之心浮现。此时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符命、图书,层出不穷,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莽则大加利用,献符命的人,皆得丰厚赏赐,有名哀章之人,更献上金匮策书至汉高祖庙,大意言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次日莽则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国号新,称始建国元年(公元九年),莽年五十四岁。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
莽做了十五年皇帝,欲有所作为,动引经义,对周礼等三代政治为理想,变法大肆改革,号为新政,却是复古;首定国家经济政策,立井田制度,奴婢私属,五均赊贷,六筦政策,即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利用公权力控制市场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下至人民养生嫁娶,官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皆依周礼,一系列改革,充满理想;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奉行不得其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骤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王田」、「私属」,影响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的利益,加上刘姓宗室失去权位,自然引起不满和抵制。莽看不起边疆诸国,野蛮无文明,削王为侯,致使边疆乱起,不得平息。
天凤四年(公元十七年),全国发生蝗、旱灾,饥荒四起,莽叫百姓煮草根为酩以代粮,无效,饥民起而暴乱,赤眉、绿林军相继揭竿而起,莽军相继败于赤眉及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以四十余万军不敌万余兵力的刘秀,莽自此而衰。在公元二三年,地皇四年,莽率群臣至南郊,举行哭天大典,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但绿林军另一支劲旅起事军仍攻入长安,城中少年向应,攻入渐台,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其首,起事军将首级悬于宛市之中,莽死。成为两汉之间的异类,代罪羔羊。依史上莽死为六十八岁。
王莽之政治失败,史上评为改制无方,食古不化,不诚无物及人心思汉等。
王莽篡汉
元寿二年〔前1〕六月,汉哀帝驾崩,没有儿子,王政君、王莽和大臣们商议,迎立年幼的中山王刘箕子继承皇帝宝座。刘箕子就是前此被傅太后陷害而死的元帝冯昭仪的孙子,后来改名刘衎,即西汉孝平皇帝。平帝继位时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大司马王莽摄政。
第二年〔1〕改元元始。王莽指使益州当地官员冒充远方小国越裳氏来朝,进献黑、白两尾雉鸡,以供宗庙祭祀。阿谀王莽的许多臣子联名上奏说:“过去大司马霍光有安定宗庙之功,加封食邑三万户。现在的大司马王莽也应该如此。”王政君问公卿百官:“王莽真的有那么大的功劳吗?还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所以你们特别优待他?”大家都说:“正是王莽的功德,引来远方献雉的祥瑞。古代圣王有规定,臣子如有大功,就当有美号,所以周公以国名为爵名。王莽有定国安汉的大功,应该赐号‘安汉公’,增加食邑,上应古制,并顺应天心民意。”
王莽还假意推辞,当不得众臣同心拥戴,只好接受“安汉公”的称号。他谦虚说:“我的功劳不及许多大臣,怎么能只封赏我一人呢?”以此为藉口大封群臣,收买人心。
身居高位的顶点,王莽的态度却更为谦虚恭敬,施政也更为宽松仁爱。他崇信儒教,封周公的后人公孙相如为褒鲁侯,封孔子的后人孔均为褒成侯,追谥孔子为宣尼公。同时广设官学,劝刻农桑,奖励百姓捕蝗,还自己掏腰包抚恤受蝗灾的贫民。在施行这些善政的同时,他对内大肆排挤胆敢与自己作对的官僚,以及平帝的亲戚,对外威吓匈奴和西域诸国,向匈奴追讨并斩杀了得罪汉朝的车师王姑句和婼羌王唐兜。元始四年〔4〕,他把女儿嫁给平帝为皇后,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当年夏天,群臣上奏,因为王莽功高可比周公、伊尹,周公在周朝官为太宰,伊尹在商朝官为阿衡,所以加王莽尊号为“宰衡”。
元始五年〔5〕五月,王政君在臣子们的请求下,下诏赐王莽“九锡”,就是九种对待臣子的特殊待遇和赏赐,包括:车马、衣服、乐器、武贲、鈇钺、弓矢、秬鬯〔祭祀用的香酒〕,以及朱户〔允许朱漆涂门〕和纳陛〔允许从中阶登殿〕。从此以后,臣子而加“九锡”,就成为篡位的先兆。
当年十二月,汉平帝暴毙于未央宫中。据说是因为王莽恐怕哀帝时代傅、丁等外戚与其争权的往事重演,不允许平帝的母亲卫氏居住在长安,更不允许进入宫中探亲,平帝年龄渐长,对此每每口出怨言,于是王莽趁着年终祭祀的机会,进献添了毒药的椒酒,平帝才喝了两口就咽气了。
平帝从9岁登基,死时才不过14岁。14岁的孩子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甘心只做一个傀儡,这点令王莽非常担心。于是,王政君要他挑选新皇帝人选,他就排斥众多已经成年或即将成年的藩王,而从宗室中找了一个年龄最小的——宣帝的儿子刘嚣被封为楚王,楚王的曾孙刘婴才降生一年多,正符合王莽的要求。
第二年〔6〕三月,王莽立刘婴为帝,年仅2岁。因为这个孩子是西汉朝的末帝,所以没有谥号,史称为“孺子婴”。当初秦的末代国王名叫子婴,现在又出来一个叫婴的孩子,此种巧合令人惊异。才2岁的孩子当然无法主政,王政君干脆让代其执政的王莽称“假皇帝”,改年号为“居摄”,也就是暂居摄政之位的意思。
孺子婴在位仅3年,天下就开始了动荡的先兆,不满王莽擅权的官僚、士大夫们纷起造反。居摄二年〔7〕九月,东郡〔今河南濮阳南〕太守翟义首先发难,立汉朝宗室、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自称大司马、柱天大将军,号召各地讨伐王莽。翟义势力最为庞大的时候,拥兵竟达十数万。王莽急派王邑、孙建等七将统兵讨伐。
京城附近23个县纷起响应翟义的号召,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人赵明、霍鸿等自称将军,也聚兵十余万,进攻长安。从未央宫前殿就可以看到叛军燃起的篝火。王莽匆忙调动各地兵马,以甄邯为大将军总司讨伐之责。
当年十二月,汉军取得全面胜利,翟义兵败而死。次年〔8〕二月,赵明等也先后失败。十一月,期门郎张充等6人合谋劫持王莽,改立宣帝的曾孙、楚王刘纡,事情败露,全部被杀。就在此后不久,王莽终于撕下了最后的假面具,并且把一手扶持他爬上高位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也撇开一边,从“假皇帝”变成了“真天子”。当年本为居摄三年〔8〕,十一月改元初始,十二月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也改为“始建国”。西汉王朝苟延残喘了近50年,终于灭亡了。
孺子婴被废黜后,王莽封他为定安公,食邑万户。后来他死在新末动乱中,享年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