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问"大禹治水"发生在什么地方?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国家刚刚形成时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件事。

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完成这个任务。由于他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9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治住,反而越来越大。尧死后,大家推举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巡视治水情况,看到解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又推举鲧的儿子禹。禹是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意志坚强的大禹,看到群众受到水害的情景,想到自己肩负的重大任务,便毅然决然地告别妻子,来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道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有人认为:“洪水泛滥是因为来势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议:“看样子,水是往低处流的。只要我们弄清楚地势的高低,顺着水流的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办了。”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启发,他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改鲧过去“堵塞”的办法为“疏导”来根治水患。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从此,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好从家里传来婴儿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在大禹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洫,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从而制服了灾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对于大禹的功绩,广大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

相传黄河上游的龙门山上的禹门口(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之间),为大禹所凿。龙门山口,口宽80步,河水由此而下,奔腾咆啸,声如巨雷。集中在龙门水下的大鲤鱼为急流所迫,随之而下,向下不断跳跃,即民间流传的吉祥之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大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夏朝。我国的历史从此时起,进入了阶级社会,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

http://www.hanhuncn.com/html/hthp/20051215141834806.html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

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

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

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

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

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

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

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

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

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

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

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

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

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

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

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

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

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

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

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

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

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大禹治水

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滔滔洪水淹没了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大批人口和牲畜死亡,房舍和积蓄也为洪水所吞噬。大水经年不退,灾民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流。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之中。

唐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专门研究水患问题。当时部落联盟议事会议主要由“四岳”即四个部落首领组成。他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之大,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鲧在九年中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没有能制止水患。尧的助手舜巡视各地,发现鲧治水无方,便把鲧放逐到羽山(今山东郯城附近),将他处死在那里。

唐尧死后,虞舜继位为部落联盟领袖。经过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推荐,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继续向洪水展开大规模的斗争。他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惨痛教训,改变单纯筑堤堵水的办法,采用疏导的策略。《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说他以水为师,善于总结水流运动规律,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流势,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为了掌握下游地区的地形情况,大禹“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带着测量工具,到各处勘察地形,测量水势。在此基础上,他带领群众,“疏川导滞”,根据地形地势疏通河道,排除积水,洪水和积涝得以回归河槽,流入大海。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于是,人民纷纷从高地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诗经》歌颂禹的功绩说:“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说他平治了水灾,把梁山之野开辟为良田。

大禹不仅聪明能干,更为可贵的是,他富于牺牲精神,勤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治水工作艰苦而繁忙,他和涂山氏女结婚后的第四天,就离家去参加治水。他作为一个部落首领,“身执耒锸,以为民先”,亲自指挥和带领大家劳动。由于风吹日晒,栉风沐雨,他的脸孔都变黑了。由于经常光着双脚下水干活,他腿上的毛都磨光了。他就这样“劳身焦思”,在外面辛辛苦苦地干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

大禹很注意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生死悠关的危机面前,各氏族部落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保证了治水的成功。大禹领导人民平治水土、发展生产有功,得到人民的拥护,人们把这位治水英雄推举为政治领袖。当虞舜去世以后,禹就接替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当时,部落联盟的领袖是由各氏族部落的首领民主推举产生,这种推举制度叫做“禅让”。)禹是原始社会末期由民主推举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领袖。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自然地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形成了对部落联盟的强有力的领导。他“铸九鼎”,“定九州”,按照行政区划加强对各氏族部落的管理。并且使“人物高下各得其所”,划分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原始的民主制度逐步被打破,后来大禹传位给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大禹治水成为中国古代国家历史的开端,因此,在我国历史上治国与治水始终密不可分。

大禹治水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人定胜天的民族精神。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流传着远古大洪水的神话传说,都说在远古时代有一次不可抗御的滔天洪水,几乎灭绝了民族,最后仰仗神的旨意,采取逃避的方式,才使极少数人生存繁衍下来。而只有在中华民族的神话里,才说到洪水被大禹治得“地平天成”。这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与水旱灾害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大禹治水的功绩一直受到后人的赞颂和怀念。战国时期仍有人感慨系之:“微禹,吾其鱼乎!”说要不是禹,我们现在早已变成鱼虾了。大禹治水的地域,据专家考证,是在今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山东南部及江苏、安徽的淮北部分。后来大禹治水的传说普遍流传,在以后世代的口口相传中,人们把各种重要的水利活动都附会在大禹身上。人们甚至将一些自然力创造的奇迹,疑为鬼斧神功,也附会在大禹的身上,增加了几分神话色彩。传说他除了治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江河陂泽外,还导江岷山、导淮桐柏、导河积石、凿龙门、辟伊阙、下砥柱等等。又传说他死后,葬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上,就是今天的大禹陵。对大禹的缅怀,是对英雄的纪念,也是对治水的呼唤。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国家刚刚形成时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件事。

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完成这个任务。由于他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9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治住,反而越来越大。尧死后,大家推举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巡视治水情况,看到解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又推举鲧的儿子禹。禹是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意志坚强的大禹,看到群众受到水害的情景,想到自己肩负的重大任务,便毅然决然地告别妻子,来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道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有人认为:“洪水泛滥是因为来势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议:“看样子,水是往低处流的。只要我们弄清楚地势的高低,顺着水流的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办了。”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启发,他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改鲧过去“堵塞”的办法为“疏导”来根治水患。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从此,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好从家里传来婴儿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在大禹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洫,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从而制服了灾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对于大禹的功绩,广大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

相传黄河上游的龙门山上的禹门口(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之间),为大禹所凿。龙门山口,口宽80步,河水由此而下,奔腾咆啸,声如巨雷。集中在龙门水下的大鲤鱼为急流所迫,随之而下,向下不断跳跃,即民间流传的吉祥之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大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夏朝。我国的历史从此时起,进入了阶级社会,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

http://www.hanhuncn.com/html/hthp/20051215141834806.html

大禹治水

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滔滔洪水淹没了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大批人口和牲畜死亡,房舍和积蓄也为洪水所吞噬。大水经年不退,灾民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流。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之中。

唐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专门研究水患问题。当时部落联盟议事会议主要由“四岳”即四个部落首领组成。他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之大,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鲧在九年中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没有能制止水患。尧的助手舜巡视各地,发现鲧治水无方,便把鲧放逐到羽山(今山东郯城附近),将他处死在那里。

唐尧死后,虞舜继位为部落联盟领袖。经过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推荐,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继续向洪水展开大规模的斗争。他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惨痛教训,改变单纯筑堤堵水的办法,采用疏导的策略。《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说他以水为师,善于总结水流运动规律,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流势,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为了掌握下游地区的地形情况,大禹“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带着测量工具,到各处勘察地形,测量水势。在此基础上,他带领群众,“疏川导滞”,根据地形地势疏通河道,排除积水,洪水和积涝得以回归河槽,流入大海。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于是,人民纷纷从高地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诗经》歌颂禹的功绩说:“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说他平治了水灾,把梁山之野开辟为良田。

大禹不仅聪明能干,更为可贵的是,他富于牺牲精神,勤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治水工作艰苦而繁忙,他和涂山氏女结婚后的第四天,就离家去参加治水。他作为一个部落首领,“身执耒锸,以为民先”,亲自指挥和带领大家劳动。由于风吹日晒,栉风沐雨,他的脸孔都变黑了。由于经常光着双脚下水干活,他腿上的毛都磨光了。他就这样“劳身焦思”,在外面辛辛苦苦地干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

大禹很注意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生死悠关的危机面前,各氏族部落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保证了治水的成功。大禹领导人民平治水土、发展生产有功,得到人民的拥护,人们把这位治水英雄推举为政治领袖。当虞舜去世以后,禹就接替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当时,部落联盟的领袖是由各氏族部落的首领民主推举产生,这种推举制度叫做“禅让”。)禹是原始社会末期由民主推举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领袖。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自然地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形成了对部落联盟的强有力的领导。他“铸九鼎”,“定九州”,按照行政区划加强对各氏族部落的管理。并且使“人物高下各得其所”,划分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原始的民主制度逐步被打破,后来大禹传位给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大禹治水成为中国古代国家历史的开端,因此,在我国历史上治国与治水始终密不可分。

大禹治水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人定胜天的民族精神。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流传着远古大洪水的神话传说,都说在远古时代有一次不可抗御的滔天洪水,几乎灭绝了民族,最后仰仗神的旨意,采取逃避的方式,才使极少数人生存繁衍下来。而只有在中华民族的神话里,才说到洪水被大禹治得“地平天成”。这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与水旱灾害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大禹治水的功绩一直受到后人的赞颂和怀念。战国时期仍有人感慨系之:“微禹,吾其鱼乎!”说要不是禹,我们现在早已变成鱼虾了。大禹治水的地域,据专家考证,是在今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山东南部及江苏、安徽的淮北部分。后来大禹治水的传说普遍流传,在以后世代的口口相传中,人们把各种重要的水利活动都附会在大禹身上。人们甚至将一些自然力创造的奇迹,疑为鬼斧神功,也附会在大禹的身上,增加了几分神话色彩。传说他除了治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江河陂泽外,还导江岷山、导淮桐柏、导河积石、凿龙门、辟伊阙、下砥柱等等。又传说他死后,葬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上,就是今天的大禹陵。对大禹的缅怀,是对英雄的纪念,也是对治水的呼唤。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

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

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

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

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

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

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

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

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

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

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

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

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

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

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

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

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

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

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

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

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

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国家刚刚形成时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件事。

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完成这个任务。由于他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9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治住,反而越来越大。尧死后,大家推举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巡视治水情况,看到解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又推举鲧的儿子禹。禹是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意志坚强的大禹,看到群众受到水害的情景,想到自己肩负的重大任务,便毅然决然地告别妻子,来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道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有人认为:“洪水泛滥是因为来势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议:“看样子,水是往低处流的。只要我们弄清楚地势的高低,顺着水流的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办了。”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启发,他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改鲧过去“堵塞”的办法为“疏导”来根治水患。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从此,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好从家里传来婴儿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在大禹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洫,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从而制服了灾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对于大禹的功绩,广大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

相传黄河上游的龙门山上的禹门口(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之间),为大禹所凿。龙门山口,口宽80步,河水由此而下,奔腾咆啸,声如巨雷。集中在龙门水下的大鲤鱼为急流所迫,随之而下,向下不断跳跃,即民间流传的吉祥之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大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夏朝。我国的历史从此时起,进入了阶级社会,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

http://www.hanhuncn.com/html/hthp/20051215141834806.html

大禹治水

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滔滔洪水淹没了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大批人口和牲畜死亡,房舍和积蓄也为洪水所吞噬。大水经年不退,灾民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流。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之中。

唐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专门研究水患问题。当时部落联盟议事会议主要由“四岳”即四个部落首领组成。他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之大,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鲧在九年中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没有能制止水患。尧的助手舜巡视各地,发现鲧治水无方,便把鲧放逐到羽山(今山东郯城附近),将他处死在那里。

唐尧死后,虞舜继位为部落联盟领袖。经过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推荐,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继续向洪水展开大规模的斗争。他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惨痛教训,改变单纯筑堤堵水的办法,采用疏导的策略。《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说他以水为师,善于总结水流运动规律,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流势,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为了掌握下游地区的地形情况,大禹“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带着测量工具,到各处勘察地形,测量水势。在此基础上,他带领群众,“疏川导滞”,根据地形地势疏通河道,排除积水,洪水和积涝得以回归河槽,流入大海。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于是,人民纷纷从高地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诗经》歌颂禹的功绩说:“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说他平治了水灾,把梁山之野开辟为良田。

大禹不仅聪明能干,更为可贵的是,他富于牺牲精神,勤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治水工作艰苦而繁忙,他和涂山氏女结婚后的第四天,就离家去参加治水。他作为一个部落首领,“身执耒锸,以为民先”,亲自指挥和带领大家劳动。由于风吹日晒,栉风沐雨,他的脸孔都变黑了。由于经常光着双脚下水干活,他腿上的毛都磨光了。他就这样“劳身焦思”,在外面辛辛苦苦地干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

大禹很注意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生死悠关的危机面前,各氏族部落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保证了治水的成功。大禹领导人民平治水土、发展生产有功,得到人民的拥护,人们把这位治水英雄推举为政治领袖。当虞舜去世以后,禹就接替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当时,部落联盟的领袖是由各氏族部落的首领民主推举产生,这种推举制度叫做“禅让”。)禹是原始社会末期由民主推举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领袖。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自然地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形成了对部落联盟的强有力的领导。他“铸九鼎”,“定九州”,按照行政区划加强对各氏族部落的管理。并且使“人物高下各得其所”,划分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原始的民主制度逐步被打破,后来大禹传位给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大禹治水成为中国古代国家历史的开端,因此,在我国历史上治国与治水始终密不可分。

大禹治水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人定胜天的民族精神。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流传着远古大洪水的神话传说,都说在远古时代有一次不可抗御的滔天洪水,几乎灭绝了民族,最后仰仗神的旨意,采取逃避的方式,才使极少数人生存繁衍下来。而只有在中华民族的神话里,才说到洪水被大禹治得“地平天成”。这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与水旱灾害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大禹治水的功绩一直受到后人的赞颂和怀念。战国时期仍有人感慨系之:“微禹,吾其鱼乎!”说要不是禹,我们现在早已变成鱼虾了。大禹治水的地域,据专家考证,是在今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山东南部及江苏、安徽的淮北部分。后来大禹治水的传说普遍流传,在以后世代的口口相传中,人们把各种重要的水利活动都附会在大禹身上。人们甚至将一些自然力创造的奇迹,疑为鬼斧神功,也附会在大禹的身上,增加了几分神话色彩。传说他除了治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江河陂泽外,还导江岷山、导淮桐柏、导河积石、凿龙门、辟伊阙、下砥柱等等。又传说他死后,葬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上,就是今天的大禹陵。对大禹的缅怀,是对英雄的纪念,也是对治水的呼唤。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

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

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

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

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

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

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

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

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

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

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

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

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

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

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

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

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

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

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

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

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

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国家刚刚形成时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件事。

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完成这个任务。由于他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9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治住,反而越来越大。尧死后,大家推举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巡视治水情况,看到解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又推举鲧的儿子禹。禹是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意志坚强的大禹,看到群众受到水害的情景,想到自己肩负的重大任务,便毅然决然地告别妻子,来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道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有人认为:“洪水泛滥是因为来势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议:“看样子,水是往低处流的。只要我们弄清楚地势的高低,顺着水流的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办了。”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启发,他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改鲧过去“堵塞”的办法为“疏导”来根治水患。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从此,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好从家里传来婴儿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在大禹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洫,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从而制服了灾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对于大禹的功绩,广大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

相传黄河上游的龙门山上的禹门口(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之间),为大禹所凿。龙门山口,口宽80步,河水由此而下,奔腾咆啸,声如巨雷。集中在龙门水下的大鲤鱼为急流所迫,随之而下,向下不断跳跃,即民间流传的吉祥之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大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夏朝。我国的历史从此时起,进入了阶级社会,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

http://www.hanhuncn.com/html/hthp/20051215141834806.html

大禹治水

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滔滔洪水淹没了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大批人口和牲畜死亡,房舍和积蓄也为洪水所吞噬。大水经年不退,灾民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流。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之中。

唐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专门研究水患问题。当时部落联盟议事会议主要由“四岳”即四个部落首领组成。他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之大,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鲧在九年中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没有能制止水患。尧的助手舜巡视各地,发现鲧治水无方,便把鲧放逐到羽山(今山东郯城附近),将他处死在那里。

唐尧死后,虞舜继位为部落联盟领袖。经过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推荐,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继续向洪水展开大规模的斗争。他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惨痛教训,改变单纯筑堤堵水的办法,采用疏导的策略。《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说他以水为师,善于总结水流运动规律,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流势,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为了掌握下游地区的地形情况,大禹“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带着测量工具,到各处勘察地形,测量水势。在此基础上,他带领群众,“疏川导滞”,根据地形地势疏通河道,排除积水,洪水和积涝得以回归河槽,流入大海。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于是,人民纷纷从高地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诗经》歌颂禹的功绩说:“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说他平治了水灾,把梁山之野开辟为良田。

大禹不仅聪明能干,更为可贵的是,他富于牺牲精神,勤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治水工作艰苦而繁忙,他和涂山氏女结婚后的第四天,就离家去参加治水。他作为一个部落首领,“身执耒锸,以为民先”,亲自指挥和带领大家劳动。由于风吹日晒,栉风沐雨,他的脸孔都变黑了。由于经常光着双脚下水干活,他腿上的毛都磨光了。他就这样“劳身焦思”,在外面辛辛苦苦地干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

大禹很注意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生死悠关的危机面前,各氏族部落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保证了治水的成功。大禹领导人民平治水土、发展生产有功,得到人民的拥护,人们把这位治水英雄推举为政治领袖。当虞舜去世以后,禹就接替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当时,部落联盟的领袖是由各氏族部落的首领民主推举产生,这种推举制度叫做“禅让”。)禹是原始社会末期由民主推举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领袖。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自然地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形成了对部落联盟的强有力的领导。他“铸九鼎”,“定九州”,按照行政区划加强对各氏族部落的管理。并且使“人物高下各得其所”,划分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原始的民主制度逐步被打破,后来大禹传位给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大禹治水成为中国古代国家历史的开端,因此,在我国历史上治国与治水始终密不可分。

大禹治水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人定胜天的民族精神。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流传着远古大洪水的神话传说,都说在远古时代有一次不可抗御的滔天洪水,几乎灭绝了民族,最后仰仗神的旨意,采取逃避的方式,才使极少数人生存繁衍下来。而只有在中华民族的神话里,才说到洪水被大禹治得“地平天成”。这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与水旱灾害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大禹治水的功绩一直受到后人的赞颂和怀念。战国时期仍有人感慨系之:“微禹,吾其鱼乎!”说要不是禹,我们现在早已变成鱼虾了。大禹治水的地域,据专家考证,是在今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山东南部及江苏、安徽的淮北部分。后来大禹治水的传说普遍流传,在以后世代的口口相传中,人们把各种重要的水利活动都附会在大禹身上。人们甚至将一些自然力创造的奇迹,疑为鬼斧神功,也附会在大禹的身上,增加了几分神话色彩。传说他除了治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江河陂泽外,还导江岷山、导淮桐柏、导河积石、凿龙门、辟伊阙、下砥柱等等。又传说他死后,葬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上,就是今天的大禹陵。对大禹的缅怀,是对英雄的纪念,也是对治水的呼唤。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

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

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

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

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

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

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

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

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

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

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

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

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

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

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

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

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

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

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

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

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

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