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董仲舒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

关于实施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董仲舒提出如下几条:

1.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由于“义”具有“养心”的重要作用,“利”只是“养体”是为了满足生理之欲望,因此,董仲舒在先秦“养心莫过于寡欲”和“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处理义利关系,或者说是修身养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主张培养人为国家为集体的利益而献身的精神。这种道德修养原则从统治者来说,应该起“正身”以“修人”的作用,而对广大劳苦民众来讲却是愚忠、禁欲的毒害,他让人“虽贫能自安”,逆来顺受,丧失反抗的精神和意志。

2.躬身厚而薄责于人

董仲舒继承了孔子以来克己内省的德育思想,提倡在处理人我关系的时候,尤其是当个人与他人之间发生矛盾、摩擦的时候,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说:“仁者,人也;义者,我也”;“以仁安人,以义治我”。意思是说,在处理人我关系的时候,应该用仁爱的精神对待他人,具体表现则为“求诸人谓之薄”,对待别人要“多摘花,少摘刺”,以宽容为怀;要用义的尺度约束自己,具体表现为“求诸己谓之厚”,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董仲舒所提倡的这种修养原则与方法,如果我们剔除其麻痹人民反抗、斗争意识的封建遗毒余素,做为今天处理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仍是可取的。

3.积少至巨,以微致显

董仲舒继承了荀子注重注错积靡的思想,主张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在个人道德修养的实践中应该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不以善小而不为”。他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不良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是由于对小事不注意而引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说:众少成多,积少必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故尽小才大,慎微者著。又说: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所以道德教育一要防微杜渐,二要积善累德,这是有道理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之后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1.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

关于实施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董仲舒提出如下几条:

1.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由于“义”具有“养心”的重要作用,“利”只是“养体”是为了满足生理之欲望,因此,董仲舒在先秦“养心莫过于寡欲”和“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处理义利关系,或者说是修身养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主张培养人为国家为集体的利益而献身的精神。这种道德修养原则从统治者来说,应该起“正身”以“修人”的作用,而对广大劳苦民众来讲却是愚忠、禁欲的毒害,他让人“虽贫能自安”,逆来顺受,丧失反抗的精神和意志。

2.躬身厚而薄责于人

董仲舒继承了孔子以来克己内省的德育思想,提倡在处理人我关系的时候,尤其是当个人与他人之间发生矛盾、摩擦的时候,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说:“仁者,人也;义者,我也”;“以仁安人,以义治我”。意思是说,在处理人我关系的时候,应该用仁爱的精神对待他人,具体表现则为“求诸人谓之薄”,对待别人要“多摘花,少摘刺”,以宽容为怀;要用义的尺度约束自己,具体表现为“求诸己谓之厚”,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董仲舒所提倡的这种修养原则与方法,如果我们剔除其麻痹人民反抗、斗争意识的封建遗毒余素,做为今天处理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仍是可取的。

3.积少至巨,以微致显

董仲舒继承了荀子注重注错积靡的思想,主张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在个人道德修养的实践中应该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不以善小而不为”。他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不良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是由于对小事不注意而引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说:众少成多,积少必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故尽小才大,慎微者著。又说: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所以道德教育一要防微杜渐,二要积善累德,这是有道理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之后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1.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

关于实施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董仲舒提出如下几条:

1.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由于“义”具有“养心”的重要作用,“利”只是“养体”是为了满足生理之欲望,因此,董仲舒在先秦“养心莫过于寡欲”和“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处理义利关系,或者说是修身养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主张培养人为国家为集体的利益而献身的精神。这种道德修养原则从统治者来说,应该起“正身”以“修人”的作用,而对广大劳苦民众来讲却是愚忠、禁欲的毒害,他让人“虽贫能自安”,逆来顺受,丧失反抗的精神和意志。

2.躬身厚而薄责于人

董仲舒继承了孔子以来克己内省的德育思想,提倡在处理人我关系的时候,尤其是当个人与他人之间发生矛盾、摩擦的时候,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说:“仁者,人也;义者,我也”;“以仁安人,以义治我”。意思是说,在处理人我关系的时候,应该用仁爱的精神对待他人,具体表现则为“求诸人谓之薄”,对待别人要“多摘花,少摘刺”,以宽容为怀;要用义的尺度约束自己,具体表现为“求诸己谓之厚”,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董仲舒所提倡的这种修养原则与方法,如果我们剔除其麻痹人民反抗、斗争意识的封建遗毒余素,做为今天处理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仍是可取的。

3.积少至巨,以微致显

董仲舒继承了荀子注重注错积靡的思想,主张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在个人道德修养的实践中应该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不以善小而不为”。他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不良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是由于对小事不注意而引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说:众少成多,积少必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故尽小才大,慎微者著。又说: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所以道德教育一要防微杜渐,二要积善累德,这是有道理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之后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1.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

关于实施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董仲舒提出如下几条:

1.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由于“义”具有“养心”的重要作用,“利”只是“养体”是为了满足生理之欲望,因此,董仲舒在先秦“养心莫过于寡欲”和“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处理义利关系,或者说是修身养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主张培养人为国家为集体的利益而献身的精神。这种道德修养原则从统治者来说,应该起“正身”以“修人”的作用,而对广大劳苦民众来讲却是愚忠、禁欲的毒害,他让人“虽贫能自安”,逆来顺受,丧失反抗的精神和意志。

2.躬身厚而薄责于人

董仲舒继承了孔子以来克己内省的德育思想,提倡在处理人我关系的时候,尤其是当个人与他人之间发生矛盾、摩擦的时候,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说:“仁者,人也;义者,我也”;“以仁安人,以义治我”。意思是说,在处理人我关系的时候,应该用仁爱的精神对待他人,具体表现则为“求诸人谓之薄”,对待别人要“多摘花,少摘刺”,以宽容为怀;要用义的尺度约束自己,具体表现为“求诸己谓之厚”,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董仲舒所提倡的这种修养原则与方法,如果我们剔除其麻痹人民反抗、斗争意识的封建遗毒余素,做为今天处理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仍是可取的。

3.积少至巨,以微致显

董仲舒继承了荀子注重注错积靡的思想,主张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在个人道德修养的实践中应该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不以善小而不为”。他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不良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是由于对小事不注意而引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说:众少成多,积少必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故尽小才大,慎微者著。又说: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所以道德教育一要防微杜渐,二要积善累德,这是有道理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之后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