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余玮 吴志菲
2008年02月20日17:08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爱穿“小鞋”的邓小平,对工作人员比较随和、关心,对下级他有着同志般的体贴与关照、朋友般的真诚与谅解。如身边工作人员经济上有困难,总是尽力给予帮助
许多伟人,特别是革命家、政治家,往往富有普通人的亲情冷暖。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平民领袖。他以自己真挚情感,表达出那特有的乡情、恋情、亲情、友情、同志情,并渗有浓浓的真情。
邓小平故居是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是当时川东农村中常见的木结构的三合院,青瓦土墙泥地,朴实无华,屋后有苍翠浓密的竹林。如今,这牌坊村被人们称为“伟人村”。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复出后,四川省政府和广安县政府曾有意在此筹建纪念馆,但邓小平坚决不同意:“照现在样子原封不动,让乡亲们继续住在那里。”然而,邓家的房舍归村里所有,但当地人还是将旧居拨出老房三间供来访者参观。
自1920年离开家乡后,邓小平再也没有回去过,但他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建设与发展。1982年,卓琳代表丈夫亲笔致书在家乡的舅父与舅母,一者问好,二者嘱咐他们不可给当地政府添麻烦。出于这种缘故,二位老人依靠邓小平每月寄回的几十元钱和自己微薄的工薪过着简朴的生活。
无论是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轰轰烈烈的和平建设时期,一辈子生活朴素的邓小平始终对家乡四川的圆口布鞋情有独钟。他的妹夫张仲仁多年来一直坚持为他买鞋送京。后来布鞋市场断档,张仲仁心急如焚,打听许多布鞋厂,得知绝大多数已关停并转。后来,他好不容易找到当地一位做布鞋的老师傅余腾清,并请老人赶制了五双精制的布鞋。邓小平收到这五双布鞋后非常高兴,赞不绝口。经试穿后只是感觉稍微紧了一点,他老人家幽默风趣地开玩笑:“这是家乡人给我穿的‘小鞋’哟!”老人家的一句玩笑话使余腾清那几天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余腾清又第二次按40码规格做了3双送去,邓小平非常满意,于是春节前又送去了两双。张仲仁按邓小平的要求付鞋钱,余腾清执意不取分文。几经推让,最后张仲仁按每双38.8元的价格付了钱。为了感谢余腾清的深情厚意,邓小平特地托张仲仁向他转赠一本精装的《邓小平》画册。有了家乡柔软的圆口布鞋朝夕相伴,邓小平的足迹遍布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他的内心深处始终难了故里情结。
1986年2月2日,由北京直发成都的专列徐徐地开进成都火车北站,在站台上等候多时的四川省领导一齐拥向车厢门口,出来的第一位客人就是邓小平。邓小平向前来欢迎他的老乡们说:“我半个世纪都没有在自己的家乡过年了!这次可要多麻烦大家啊!年岁大了时时都想念家乡,俗话说落叶归根嘛!”
在北京出发前,他还特地邀请了他南征北战的老战友王震一家同行。邓小平说,不要太麻烦大家,接待警卫人员要减少,大家都要回家与亲人团聚嘛!吃的也不能太破费,要像老百姓过年一样的习俗来办,以川菜为主,吃家常便饭就行,腊月三十晚上的团年汤元和大年初一的长寿挂面加豌豆尖不能少就行!王震同志是湖南浏阳人,体弱多病,喜欢吃什么多征求他的意见。
接待人员与金牛宾馆厨师们按照邓小平的要求,并结合邓小平历次回川喜欢吃的东西做准备。他们先后采购了达县用柏桠薰的老腊肉和腊猪头,南充他老家的冬菜炒碎肉,永川的豆豉炒回锅肉,以及他喜欢的白油菜苔、圆根白萝卜、青菜薹等时令蔬菜。伙食标准为北京客人每人每天30元,省内接待、警卫人员每人每天15元,春节加餐另计。
2月5日上午,四川省委、省政府春节团拜会在金牛宾馆新落成的东楼宴会厅举行,四川省党政军领导和各界专家和知名人士,劳动模范聚集一堂。与往年春节团拜会不同的是,大家都知道邓小平住在金牛宾馆,他肯定会参加团拜会,也让大家有机会向这位伟人祝福拜年。9时30分,邓小平及夫人卓琳、王震及夫人由接见厅步入会场,顿时全体起立,掌声雷动!邓小平笑容满面,双手合十高高举起说:“向各位拜年啰!”接着与党政军主要负责人一一握手。团拜会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进行,四川省、市文艺团体表演了短小精彩且川味浓郁的节目。会后,邓小平和王震在金牛宾馆东楼大厅前与四川省党政军领导合影留念。
大年初二,安排邓小平等参观杜甫草堂、武侯祠。当天是成都难得的一个艳阳天,由于天气特好,杜甫草堂游人很多,当邓小平一出现时,家乡人民,都怀着深深的敬意,感谢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乡亲给祖国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生机和实惠。邓小平向群众不断挥手致意,人们鼓掌祝老人健康长寿!场面壮观热烈,十分感人。群众中有一对中年夫妇要求见一见邓小平他老人家,他们是郊县农村来的,改革开放后办乡镇企业,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他们一定要向他老人家说几句心里话,以表达感谢之情。在杜甫草堂的休息室里,邓小平会见了他们,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那个四五岁的孩子跑到邓爷爷面前,邓小平十分高兴地抱起孩子拍照留念。
邓小平对工作人员随和而且关心,对下级着同志般的体贴与关照、朋友般的真诚与谅解。每逢过年,总是叫他们早点回家团聚。如身边工作人员经济上有困难,总是尽力给予帮助。每年入冬后,邓小平的一些老乡会从四川捎来四五箱广柑和柚子,他照例分给他的秘书和工作人员,还叫人拣些送给邓颖超、康克清、王光美和聂荣臻。他的谦和、关爱之情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郭勤英是1978年8月来到邓小平身边做医护工作的。郭勤英在接受笔者专访时回忆说:“来之前,领导找我谈话,说组织上安排我到邓小平同志家工作。当时,我很高兴也很紧张,只是怕工作做不好。”
这年8月的一个下午,郭勤英先到邓小平办公室报到,随后在秘书的带领下,与邓小平夫妇见面。第一次见到邓小平,郭勤英就觉得邓小平特别亲切,邓小平还问她:“你家在哪?”“家里还有谁?”卓琳可能开始就对郭勤英的有关情况了解一些,也跟着介绍说:“小郭‘文革’前在朱老总那儿工作过,有关情况她比较清楚、熟悉。”这次见面,郭勤英只感觉“首长很平易近人的,一直与你拉家常,让你一点也不紧张”。从此,郭勤英一直在邓小平家里为首长做医护工作,直到邓小平去世。
傅春恩与郭勤英一样,也是自301医院调到邓小平身边工作的医护人员。采访时,傅春恩回忆说:“我以前在301南楼临床部工作。当时,部领导向我交代,说将安排你到小平同志身边做医生。一听,我也是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能在这么高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工作,很幸运;紧张的是,责任更大,压力也更大。于是,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医护工作。”
作为301医院的优秀党员,郭勤英和傅春恩凭借自己政治可靠、工作的认真负责以及良好的护理、医疗保健技术,在邓小平身边尽职尽责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对医院、医护人员,邓小平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曾说:“医院是谁也离不开的地方,人吃五谷杂粮哪能担保一辈子不生病。”在他心目中,医院还是人才密集的智力群体。到医院查体,有更多的机会走到知识分子中间去。他非常尊重医护人员,每次到医院总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或普通病人,没有任何特殊要求,总是为医护人员着想,不给他们增添麻烦。“我没事”,几乎是所有与他接触的医护人员都熟悉的他的一句口头语。对专家的诊断和治疗,邓小平也总是给予充分的信任。有一次手术前,老专家向他汇报,他说:“我没事,你放心吧。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出什么问题,由我、由我们全家负责——我相信你,我相信你们医院。”他对为他服务的医生和护士总是心存感激,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医院的医生、护士都很敬业,很辛苦,技术上也很强,我很感激他们对我的关心和服务”。医院有规定,医护人员不得要求与住院的首长照相。邓小平则主动提出与医护人员合影。
身为医护人员,跟随邓小平会见一些外宾也是常有的事。郭勤英说,在首长身边工作期间,她真切感受到了政治家邓小平在外交场合的卓越才干与风范。“每每接见外宾,他总是先同对方拉拉家常,聊聊天,使大家都放松放松,聊出气氛来再同人家谈正文。这就是他的外交艺术。”采访中,郭勤英对笔者说:“有时,首长请外宾吃饭,他控制在一个小时,很守时。”
有一次出差到外地,晚上,公务员把邓小平的衬衣拿去洗,服务员以为是工作人员的,就说:“这么破的衣服是你穿的吧?”公务员解释说:“哪是我穿的,是首长的。”服务员一看邓小平还穿这么旧的衣服,非常感动。“他平时在家里不讲究吃穿,只有在开会或见外宾时,才穿上毛料衣服,中山装家里也就三四套吧,换着穿。”郭勤英说:“首长的袜子,无论短袜还是长袜,都是线袜,穿的时间长了,袜底磨薄了,就弄上那种尼龙,加厚袜底。有一天他坐在椅子上,脚搭在小脚凳上,女儿毛毛看见了就说:老爷子,你的袜子都透亮了!这时我们才注意到,他的袜子因为磨的时间长了都发亮了。”
邓小平的家人平时穿着也十分朴素。受其影响,身边工作人员的穿着也都随便。郭勤英说:“现在人们的日子都好过了,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穿着打扮,和外界相比我们就显得有些土。后来在首长身边工作的年轻人外出时穿上漂亮的衣裳,而回到工作岗位时又换上了朴素的衣服,直到今天也仍是这样,这已成了习惯。”
有一次邓小平在家里看电视,郭勤英在值班。电视里播报义务献血的新闻,郭勤英在旁边讲解,主要是义务献血法制化的问题,这时,邓小平看着自己的胳膊。郭勤英问“首长怎么了”?他说,“你看,我的胳膊的血管有红颜色,我也可以献血。”郭勤英赶紧说:“首长,不用你献血,法律有年龄限制,有年轻人去献”。他又表示“以后要把角膜捐献出来。”
“首长的性格比较内向,很少说话,有时也偶尔跟我们聊聊,说上一两句,话不多,但常常很幽默。”一说起邓小平的魅力与风范,郭勤英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有一年,她回老家河南安阳探亲,返回后在院里碰到正在散步的邓小平。于是,邓小平便向郭勤英问起她父母的身体、家人的工作、家乡的变化等等。郭勤英一一作了回答,让她吃惊的是,首长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家乡是河南安阳,并说:“40年代,我们刘邓大军到过你的家乡安阳,当时我在安阳珍珠泉住了好几天。” 郭勤英说,自到小平同志身边工作,从未感觉到自己是在与一个大人物在一起,就像与一个慈祥的长辈在一起一样。
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水灾,邓小平慷慨捐助,但不肯宣传自己,而中央也果真对此采取低调的淡化处理。时任总理的李鹏在讲话里只轻轻提了一句: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也捐了款,但他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点击进入《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