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煮"(<杂计>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仕.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辞归的想法.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柴阳居丧.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402年.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次年篡位.改国号为楚.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他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于是405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彭泽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为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归隐了.
辞彭泽县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郎.不就.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这成为他的绝笔.死后.朋友们给他的谥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陶渊明留下来的作品.诗.文.赋俱佳.
陶渊明写得最多的是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新苗.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比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陶渊明的咏怀诗主要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中有对自己生平的回顾.如<饮酒>其十九,有对社会的抨击.如<饮酒>其二十,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愤.如<咏荆轲>.从<杂诗>其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忧愤是深而且广的: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首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自然.是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却为自己留下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他的<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五柳先生传>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于逼真的理想中更可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跌荡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欲狂的情状呈现于读者面前.对于后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他生命的光辉在他死后才逐渐放射出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的这两句诗用在陶渊明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楼层:2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这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煮"(<杂计>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仕.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辞归的想法.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柴阳居丧.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402年.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次年篡位.改国号为楚.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他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于是405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彭泽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为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归隐了.
辞彭泽县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郎.不就.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这成为他的绝笔.死后.朋友们给他的谥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陶渊明留下来的作品.诗.文.赋俱佳.
陶渊明写得最多的是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新苗.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比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陶渊明的咏怀诗主要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中有对自己生平的回顾.如<饮酒>其十九,有对社会的抨击.如<饮酒>其二十,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愤.如<咏荆轲>.从<杂诗>其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忧愤是深而且广的: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首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自然.是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却为自己留下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他的<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五柳先生传>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于逼真的理想中更可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跌荡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欲狂的情状呈现于读者面前.对于后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他生命的光辉在他死后才逐渐放射出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的这两句诗用在陶渊明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楼层:2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这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