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2.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 ),被人们称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他发明的计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92.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被人们称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他发明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改写了我国印刷业的历史。

a王选

b马祖光

c孟二冬他就是王选王选答案:a王选

王选

王选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58年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任教,参与北大自行开发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工作。1961年,他开始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探索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1964年承担了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的研制。1975年投入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中。1981年,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1985年至1993年,他又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并推出了华光ii型到方正93系统共五代产品,以及方正彩色出版系统。他历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后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科技顾问,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顾问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会理事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发明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名誉会长。1995年后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选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大学选择专业时,他看到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空工业产生巨大影响,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以巨大的热情投入计算机应用研究工作。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成功将引起中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深刻革命,项目的巨大价值和技术难度激起了他攀登科技高峰的豪情,他毅然决定用数字存储方式,跳过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机械式照排机和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法等世界领先技术,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核心。1979年,他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1981年后,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相继推出并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他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90年代初,他带领队伍针对市场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先后研制成功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他积极倡导产学研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从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还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是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人民教师的优秀典范。他一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始终孜孜不倦地埋头于艰苦的科研工作,即使患病期间也没有停止过。他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好评。在科研成果和崇高荣誉面前,他始终强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把科研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为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呕心沥血。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和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和年轻技术骨干严谨勤奋的科研作风,经常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具有挑战性且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2002年,他用获得的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及学校的奖励金共900万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的中长期科技创新技术研究。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1985年获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奖,198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87年获首届毕升奖,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中国专利金奖,1990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王选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青年时期就立志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聪明才智的科学工作者。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改革开放。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社会。正是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激励他面对各种困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他的科研工作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中共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在“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究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当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在海内外报业领域进入实用阶段时,江泽民亲临北大方正集团视察,给予王选和北大方正集团很大的鼓励。在他的科研工作和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胡锦涛从多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些关怀、鼓励和支持是他科研创新的巨大动力。在多年交往中,他同中共中央领导结下了深厚友情。

王选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十分关心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心人民政协的工作,积极参政议政,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注重调查研究,积极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建言献策。他关心九三学社的自身建设,强调要增强九三学社的凝聚力,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科教兴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他以自己的高尚品质、人格魅力和特有的亲和力,教育、影响、团结了广大社员,为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九三学社社员中享有崇高威望,赢得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他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事业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他关心公益事业和困难群众。他还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中国━━菲律宾友好小组主席,外交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马来西亚政府多媒体超级走廊国际顾问组成员等职务,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利用自己的特殊影响广泛结交各国朋友,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王选的一生是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他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完全统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的爱国情操和崇高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少年

王选,江苏无锡人,1937年出生于上海,在家中最小,排行老五。从这张小学毕业时给同学的留言,可以看出,他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但在这幅十四岁时的画作里,也透出了几分好学生背后的顽皮。

王选的父亲毕业于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做了一辈子的会计,在王选的眼里父亲比较严厉,有点家长作风,但是父亲做事极端认真的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他。

青年

在半个世纪前的1954年,王选考进了北大数学系,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狂热的时期。

1958年,正是王选毕业实习的那一年,中国进入了“大跃进”时代,北大决定研制一台中型计算机,并为此起了一个火红的名字:红旗机。

三年红旗机的经历,使王选养成了在一线自己动手的习惯,并且竖立了以后在科学研究中的自信

中年

70年代,王选提出要走数字存贮式的激光照排道路。那时,王选还只是北京大学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助教,并且已经在家重病休养了十年。

改革开放后,正在研制中的王选,迎来了一个更大的挑战,一些国外著名的大公司已经研制出了激光照排样机,并且他们来到了中国,开始抢占这块巨大的印刷出版市场。短短几年,已经有几十家报社用大量的外汇购买了这些产品。

1988年开始,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以强大的功能,仅有进口产品五分之一的价格称雄市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定货款已经超过1亿元大关。

1992年,他们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占领了国内99%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排版系统市场。

这一发明也把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历程缩短了整整半个世纪,从而创造了一个汉字印刷革命的神话……

老年

从1995到2002年,王选一直担任方正集团的领导职务。

在他的带领下,1996年,北大方正的年产值就达到40亿人民币,成为国内最大的校办企业。

现在王选虽然已经不再担任集团的领导职务,但新的方正领导层说,王选一直是方正集团的精神领袖。

===========================================

另一位新时代人物王选

一位整天拉着上百名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在中国和日本间来回折腾打官司的中国女人;

一位英语和日语都非常精通且不图任何报酬而与日本政府较劲打官司的中国女人;

一位经常被人骂为“有病”而让英国广播公司(bbc)年轻、漂亮、干练的女制片人流泪的中国女人;

一位经常被骚扰(其电话和邮箱总是无来由地出毛病)还不被众多国人所理解的中国女人;

一位在一个中国男记者眼里看来作为中国传统女人有些失败的中国女人。

王选,一位50岁的中国女人经常睡在日本简陋的办公室里。脸上除了精瘦,还是精瘦。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国内;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她住旅馆总是拣几乎是最便宜的。记者曾与她有几十次的电话交谈,曾与她有十几次的见面,但从来没有见过她请客买单。她的经济来源非常有限,日本友好人士捐赠的每一分钱,她花费时必须慎之又慎。

还有一点是,在日本,支持日本右翼搞活动的赞助要远远多于那些赞助向日本讨回公道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右翼在日本国内外组织活动总是显得那么财大气粗。记者还获悉,不仅在二战前,日本有很多大企业都支持战争,即使在二战结束后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日本大企业都极力赞助日本国内的右翼活动,有些大商社至今还在中国大把大把地挣钱。bbc就曾经公布过一份日本赞助企业的名单。

几年前,我是通过本报驻东京记者而在北京认识王选的。见面之前,我被告知,她是一个“奇人”,我应该认识她。一见面,就听见她在不停地说,说,说,而且全是与她的细菌战官司有关。

坦白地说,到后来,我也有些听烦了,记者的毛病在于总是想发掘一点儿新东西。因此,尽管认识她并采访她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从来没为她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不过,通过她,我曾发表大量有关日本的、有关细菌战的报道,很多报道都是本报独家的。我所掌握的很多独家材料、独家消息来源以及很多别人无法取得联系的受访对象,都是通过她获得或取得联系的。她不是什么专家,但是,她与世界上几乎所有与细菌战有关的专家、学者、律师都有联系,无论他们是在日本、在美国、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什么地方。

据新华社8月27日报道说,王选1977年从杭州大学毕业后,在家乡当了8年中学教师。1987年,她留学日本筑波大学,毕业后到她丈夫的贸易公司担任海外特派员。1995年8月3日,一则关于日军细菌战的报道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这则日本共同社采写的消息说,首届731部队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哈尔滨召开,其中提到王选父亲的家乡———浙江省义乌市崇山村,3个村民代表就当年日军实施细菌战要日本政府谢罪并赔偿。报道还提到,参加会议的几名日本人将赴崇山村调查。王选是细菌战受害者亲属,她时年13岁的叔叔王海宝死于那场灾难。1969年,王选作为知识青年,从上海下放到崇山村,和村民们一起生活了近4年。“末日般的鼠疫灾难、强奸、抢劫、放火、活体解剖,无恶不作的日军罪行,深埋在村民们记忆中。我,一个农民的子孙,在青少年时代,从村民们那里受到了最好的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

报道还说:“‘崇山村,我的老家!’王选看到这里一下子跳了起来,她很快与这些日本人取得联系,并说:‘崇山村就我一个人在日本,只有我才能准确地把崇山方言翻译成日语。’就这样,她义无返顾地加入到日本细菌战调查团。1997年,中国第一批原告起诉时一致推举她担任原告代表团团长。”

新华社的这一段描述应是可信的。她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女人。以我跟她的交往经历,这样的场景是可以想象的,她很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也许是关系很熟的缘故,在我眼里,她是一个憋不住话的女人。

尽管我们有这么多次交往,但我没有亲眼见过她流泪。她总是给人一种性格很硬的印象。其实,她的内心并非这样。bbc曾播放一部时间很长的专题片,就是关于王选与细菌战官司的故事。在这部英文纪录片里,日本右翼那种对其野蛮侵略历史蛮横狡辩的镜头会让无数的中国人义愤填膺,就连那个给bbc公司干活的加拿大人也很是“气愤”。正是在这部专题片里,我看到,当王选在拜祭那些因为日本细菌战而死的中国英灵时留下了眼泪。这也可能是她的官司打得实在太辛苦的缘故。

第一次见面,我就毫不客气问她:“你折腾了半天,官司赢不了怎么办?”她说,这场官司几乎可以肯定是赢不了的,但是,她一定要让整个世界都知道,日军当年是如何残杀中国人的。从法律上,我们也许赢不了,但是,我们一定要道义上战胜他们,一定要在公关上战胜他们。如果日本不承认,我们可以世世代代与他们打官司……

尽管这场官司今天输了,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中国人起诉日本的官司中,细菌战官司所造的声势是最浩大的一起。它在整个国际社会都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因为王选吸取了其他所有官司中的教训,而使得自己有既定的主攻方向。还有,王选特别善于调用国际社会的资源。

也正是因为如此,不仅中国媒体,即使是西方主流媒体都会时常报道中国人状告日本政府的细菌战官司,比如,英国bbc、美国《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等等。就是今天的官司,《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都以醒目的标题及时地进行了报道。

这场官司输了,也许还不算糟糕。真正糟糕的是,她的那一支告状大军人数越来越少。官司历经5年,27次开庭,10%的原告已去逝。再坚强的意志也抵挡不了自然规律。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亲自与日本政府对阵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更何况,他们当中有些曾直接遭受过日本细菌战的折磨。

作为中国一个民间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可以说,王选在她的那个位置上已经竭尽全力了,还有些问题是她的个人能力所根本不能的解决。不过,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则完全是有能力解决的。不仅中国人希望这样,很多日本人也希望这样。

王选曾说,她的最深刻体会是,中国人的事情要中国人自己来做,不能靠别人,也不能有幻想。对正义,始终要有坚定的信念。“咱们中国人自己打官司。自己的官司要自己打。”王选始终强调,民间赔偿是日本政府向人民谢罪的一种合适方式。打这样的官司,对中国受害者来说,绝不是为了赔偿多少钱,主要是揭露历史真相,讨还历史公道。但愿人们听起来这不是硬性说教。92.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被人们称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他发明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改写了我国印刷业的历史。

a王选

b马祖光

c孟二冬他就是王选答案:a王选

王选

王选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58年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任教,参与北大自行开发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工作。1961年,他开始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探索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1964年承担了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的研制。1975年投入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中。1981年,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1985年至1993年,他又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并推出了华光ii型到方正93系统共五代产品,以及方正彩色出版系统。他历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后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科技顾问,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顾问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会理事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发明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名誉会长。1995年后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选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大学选择专业时,他看到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空工业产生巨大影响,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以巨大的热情投入计算机应用研究工作。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成功将引起中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深刻革命,项目的巨大价值和技术难度激起了他攀登科技高峰的豪情,他毅然决定用数字存储方式,跳过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机械式照排机和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法等世界领先技术,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核心。1979年,他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1981年后,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相继推出并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他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90年代初,他带领队伍针对市场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先后研制成功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他积极倡导产学研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从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还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是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人民教师的优秀典范。他一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始终孜孜不倦地埋头于艰苦的科研工作,即使患病期间也没有停止过。他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好评。在科研成果和崇高荣誉面前,他始终强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把科研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为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呕心沥血。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和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和年轻技术骨干严谨勤奋的科研作风,经常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具有挑战性且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2002年,他用获得的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及学校的奖励金共900万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的中长期科技创新技术研究。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1985年获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奖,198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87年获首届毕升奖,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中国专利金奖,1990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王选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青年时期就立志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聪明才智的科学工作者。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改革开放。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社会。正是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激励他面对各种困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他的科研工作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中共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在“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究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当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在海内外报业领域进入实用阶段时,江泽民亲临北大方正集团视察,给予王选和北大方正集团很大的鼓励。在他的科研工作和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胡锦涛从多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些关怀、鼓励和支持是他科研创新的巨大动力。在多年交往中,他同中共中央领导结下了深厚友情。

王选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十分关心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心人民政协的工作,积极参政议政,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注重调查研究,积极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建言献策。他关心九三学社的自身建设,强调要增强九三学社的凝聚力,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科教兴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他以自己的高尚品质、人格魅力和特有的亲和力,教育、影响、团结了广大社员,为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九三学社社员中享有崇高威望,赢得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他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事业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他关心公益事业和困难群众。他还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中国━━菲律宾友好小组主席,外交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马来西亚政府多媒体超级走廊国际顾问组成员等职务,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利用自己的特殊影响广泛结交各国朋友,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王选的一生是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他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完全统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的爱国情操和崇高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少年

王选,江苏无锡人,1937年出生于上海,在家中最小,排行老五。从这张小学毕业时给同学的留言,可以看出,他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但在这幅十四岁时的画作里,也透出了几分好学生背后的顽皮。

王选的父亲毕业于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做了一辈子的会计,在王选的眼里父亲比较严厉,有点家长作风,但是父亲做事极端认真的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他。

青年

在半个世纪前的1954年,王选考进了北大数学系,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狂热的时期。

1958年,正是王选毕业实习的那一年,中国进入了“大跃进”时代,北大决定研制一台中型计算机,并为此起了一个火红的名字:红旗机。

三年红旗机的经历,使王选养成了在一线自己动手的习惯,并且竖立了以后在科学研究中的自信

中年

70年代,王选提出要走数字存贮式的激光照排道路。那时,王选还只是北京大学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助教,并且已经在家重病休养了十年。

改革开放后,正在研制中的王选,迎来了一个更大的挑战,一些国外著名的大公司已经研制出了激光照排样机,并且他们来到了中国,开始抢占这块巨大的印刷出版市场。短短几年,已经有几十家报社用大量的外汇购买了这些产品。

1988年开始,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以强大的功能,仅有进口产品五分之一的价格称雄市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定货款已经超过1亿元大关。

1992年,他们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占领了国内99%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排版系统市场。

这一发明也把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历程缩短了整整半个世纪,从而创造了一个汉字印刷革命的神话……

老年

从1995到2002年,王选一直担任方正集团的领导职务。

在他的带领下,1996年,北大方正的年产值就达到40亿人民币,成为国内最大的校办企业。

现在王选虽然已经不再担任集团的领导职务,但新的方正领导层说,王选一直是方正集团的精神领袖。

===========================================

另一位新时代人物王选

一位整天拉着上百名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在中国和日本间来回折腾打官司的中国女人;

一位英语和日语都非常精通且不图任何报酬而与日本政府较劲打官司的中国女人;

一位经常被人骂为“有病”而让英国广播公司(bbc)年轻、漂亮、干练的女制片人流泪的中国女人;

一位经常被骚扰(其电话和邮箱总是无来由地出毛病)还不被众多国人所理解的中国女人;

一位在一个中国男记者眼里看来作为中国传统女人有些失败的中国女人。

王选,一位50岁的中国女人经常睡在日本简陋的办公室里。脸上除了精瘦,还是精瘦。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国内;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她住旅馆总是拣几乎是最便宜的。记者曾与她有几十次的电话交谈,曾与她有十几次的见面,但从来没有见过她请客买单。她的经济来源非常有限,日本友好人士捐赠的每一分钱,她花费时必须慎之又慎。

还有一点是,在日本,支持日本右翼搞活动的赞助要远远多于那些赞助向日本讨回公道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右翼在日本国内外组织活动总是显得那么财大气粗。记者还获悉,不仅在二战前,日本有很多大企业都支持战争,即使在二战结束后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日本大企业都极力赞助日本国内的右翼活动,有些大商社至今还在中国大把大把地挣钱。bbc就曾经公布过一份日本赞助企业的名单。

几年前,我是通过本报驻东京记者而在北京认识王选的。见面之前,我被告知,她是一个“奇人”,我应该认识她。一见面,就听见她在不停地说,说,说,而且全是与她的细菌战官司有关。

坦白地说,到后来,我也有些听烦了,记者的毛病在于总是想发掘一点儿新东西。因此,尽管认识她并采访她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从来没为她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不过,通过她,我曾发表大量有关日本的、有关细菌战的报道,很多报道都是本报独家的。我所掌握的很多独家材料、独家消息来源以及很多别人无法取得联系的受访对象,都是通过她获得或取得联系的。她不是什么专家,但是,她与世界上几乎所有与细菌战有关的专家、学者、律师都有联系,无论他们是在日本、在美国、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什么地方。

据新华社8月27日报道说,王选1977年从杭州大学毕业后,在家乡当了8年中学教师。1987年,她留学日本筑波大学,毕业后到她丈夫的贸易公司担任海外特派员。1995年8月3日,一则关于日军细菌战的报道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这则日本共同社采写的消息说,首届731部队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哈尔滨召开,其中提到王选父亲的家乡———浙江省义乌市崇山村,3个村民代表就当年日军实施细菌战要日本政府谢罪并赔偿。报道还提到,参加会议的几名日本人将赴崇山村调查。王选是细菌战受害者亲属,她时年13岁的叔叔王海宝死于那场灾难。1969年,王选作为知识青年,从上海下放到崇山村,和村民们一起生活了近4年。“末日般的鼠疫灾难、强奸、抢劫、放火、活体解剖,无恶不作的日军罪行,深埋在村民们记忆中。我,一个农民的子孙,在青少年时代,从村民们那里受到了最好的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

报道还说:“‘崇山村,我的老家!’王选看到这里一下子跳了起来,她很快与这些日本人取得联系,并说:‘崇山村就我一个人在日本,只有我才能准确地把崇山方言翻译成日语。’就这样,她义无返顾地加入到日本细菌战调查团。1997年,中国第一批原告起诉时一致推举她担任原告代表团团长。”

新华社的这一段描述应是可信的。她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女人。以我跟她的交往经历,这样的场景是可以想象的,她很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也许是关系很熟的缘故,在我眼里,她是一个憋不住话的女人。

尽管我们有这么多次交往,但我没有亲眼见过她流泪。她总是给人一种性格很硬的印象。其实,她的内心并非这样。bbc曾播放一部时间很长的专题片,就是关于王选与细菌战官司的故事。在这部英文纪录片里,日本右翼那种对其野蛮侵略历史蛮横狡辩的镜头会让无数的中国人义愤填膺,就连那个给bbc公司干活的加拿大人也很是“气愤”。正是在这部专题片里,我看到,当王选在拜祭那些因为日本细菌战而死的中国英灵时留下了眼泪。这也可能是她的官司打得实在太辛苦的缘故。

第一次见面,我就毫不客气问她:“你折腾了半天,官司赢不了怎么办?”她说,这场官司几乎可以肯定是赢不了的,但是,她一定要让整个世界都知道,日军当年是如何残杀中国人的。从法律上,我们也许赢不了,但是,我们一定要道义上战胜他们,一定要在公关上战胜他们。如果日本不承认,我们可以世世代代与他们打官司……

尽管这场官司今天输了,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中国人起诉日本的官司中,细菌战官司所造的声势是最浩大的一起。它在整个国际社会都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因为王选吸取了其他所有官司中的教训,而使得自己有既定的主攻方向。还有,王选特别善于调用国际社会的资源。

也正是因为如此,不仅中国媒体,即使是西方主流媒体都会时常报道中国人状告日本政府的细菌战官司,比如,英国bbc、美国《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等等。就是今天的官司,《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都以醒目的标题及时地进行了报道。

这场官司输了,也许还不算糟糕。真正糟糕的是,她的那一支告状大军人数越来越少。官司历经5年,27次开庭,10%的原告已去逝。再坚强的意志也抵挡不了自然规律。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亲自与日本政府对阵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更何况,他们当中有些曾直接遭受过日本细菌战的折磨。

作为中国一个民间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可以说,王选在她的那个位置上已经竭尽全力了,还有些问题是她的个人能力所根本不能的解决。不过,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则完全是有能力解决的。不仅中国人希望这样,很多日本人也希望这样。

王选曾说,她的最深刻体会是,中国人的事情要中国人自己来做,不能靠别人,也不能有幻想。对正义,始终要有坚定的信念。“咱们中国人自己打官司。自己的官司要自己打。”王选始终强调,民间赔偿是日本政府向人民谢罪的一种合适方式。打这样的官司,对中国受害者来说,绝不是为了赔偿多少钱,主要是揭露历史真相,讨还历史公道。但愿人们听起来这不是硬性说教。

王选92.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被人们称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他发明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改写了我国印刷业的历史。

a王选

b马祖光

c孟二冬他就是王选答案:a王选

王选

王选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58年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任教,参与北大自行开发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工作。1961年,他开始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探索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1964年承担了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的研制。1975年投入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中。1981年,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1985年至1993年,他又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并推出了华光ii型到方正93系统共五代产品,以及方正彩色出版系统。他历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后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科技顾问,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顾问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会理事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发明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名誉会长。1995年后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选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大学选择专业时,他看到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空工业产生巨大影响,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以巨大的热情投入计算机应用研究工作。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成功将引起中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深刻革命,项目的巨大价值和技术难度激起了他攀登科技高峰的豪情,他毅然决定用数字存储方式,跳过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机械式照排机和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法等世界领先技术,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核心。1979年,他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1981年后,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相继推出并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他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90年代初,他带领队伍针对市场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先后研制成功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他积极倡导产学研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从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还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是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人民教师的优秀典范。他一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始终孜孜不倦地埋头于艰苦的科研工作,即使患病期间也没有停止过。他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好评。在科研成果和崇高荣誉面前,他始终强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把科研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为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呕心沥血。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和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和年轻技术骨干严谨勤奋的科研作风,经常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具有挑战性且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2002年,他用获得的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及学校的奖励金共900万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的中长期科技创新技术研究。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1985年获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奖,198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87年获首届毕升奖,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中国专利金奖,1990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王选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青年时期就立志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聪明才智的科学工作者。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改革开放。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社会。正是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激励他面对各种困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他的科研工作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中共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在“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究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当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在海内外报业领域进入实用阶段时,江泽民亲临北大方正集团视察,给予王选和北大方正集团很大的鼓励。在他的科研工作和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胡锦涛从多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些关怀、鼓励和支持是他科研创新的巨大动力。在多年交往中,他同中共中央领导结下了深厚友情。

王选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十分关心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心人民政协的工作,积极参政议政,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注重调查研究,积极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建言献策。他关心九三学社的自身建设,强调要增强九三学社的凝聚力,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科教兴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他以自己的高尚品质、人格魅力和特有的亲和力,教育、影响、团结了广大社员,为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九三学社社员中享有崇高威望,赢得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他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事业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他关心公益事业和困难群众。他还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中国━━菲律宾友好小组主席,外交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马来西亚政府多媒体超级走廊国际顾问组成员等职务,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利用自己的特殊影响广泛结交各国朋友,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王选的一生是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他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完全统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的爱国情操和崇高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少年

王选,江苏无锡人,1937年出生于上海,在家中最小,排行老五。从这张小学毕业时给同学的留言,可以看出,他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但在这幅十四岁时的画作里,也透出了几分好学生背后的顽皮。

王选的父亲毕业于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做了一辈子的会计,在王选的眼里父亲比较严厉,有点家长作风,但是父亲做事极端认真的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他。

青年

在半个世纪前的1954年,王选考进了北大数学系,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狂热的时期。

1958年,正是王选毕业实习的那一年,中国进入了“大跃进”时代,北大决定研制一台中型计算机,并为此起了一个火红的名字:红旗机。

三年红旗机的经历,使王选养成了在一线自己动手的习惯,并且竖立了以后在科学研究中的自信

中年

70年代,王选提出要走数字存贮式的激光照排道路。那时,王选还只是北京大学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助教,并且已经在家重病休养了十年。

改革开放后,正在研制中的王选,迎来了一个更大的挑战,一些国外著名的大公司已经研制出了激光照排样机,并且他们来到了中国,开始抢占这块巨大的印刷出版市场。短短几年,已经有几十家报社用大量的外汇购买了这些产品。

1988年开始,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以强大的功能,仅有进口产品五分之一的价格称雄市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定货款已经超过1亿元大关。

1992年,他们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占领了国内99%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排版系统市场。

这一发明也把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历程缩短了整整半个世纪,从而创造了一个汉字印刷革命的神话……

老年

从1995到2002年,王选一直担任方正集团的领导职务。

在他的带领下,1996年,北大方正的年产值就达到40亿人民币,成为国内最大的校办企业。

现在王选虽然已经不再担任集团的领导职务,但新的方正领导层说,王选一直是方正集团的精神领袖。

===========================================

另一位新时代人物王选

一位整天拉着上百名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在中国和日本间来回折腾打官司的中国女人;

一位英语和日语都非常精通且不图任何报酬而与日本政府较劲打官司的中国女人;

一位经常被人骂为“有病”而让英国广播公司(bbc)年轻、漂亮、干练的女制片人流泪的中国女人;

一位经常被骚扰(其电话和邮箱总是无来由地出毛病)还不被众多国人所理解的中国女人;

一位在一个中国男记者眼里看来作为中国传统女人有些失败的中国女人。

王选,一位50岁的中国女人经常睡在日本简陋的办公室里。脸上除了精瘦,还是精瘦。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国内;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她住旅馆总是拣几乎是最便宜的。记者曾与她有几十次的电话交谈,曾与她有十几次的见面,但从来没有见过她请客买单。她的经济来源非常有限,日本友好人士捐赠的每一分钱,她花费时必须慎之又慎。

还有一点是,在日本,支持日本右翼搞活动的赞助要远远多于那些赞助向日本讨回公道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右翼在日本国内外组织活动总是显得那么财大气粗。记者还获悉,不仅在二战前,日本有很多大企业都支持战争,即使在二战结束后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日本大企业都极力赞助日本国内的右翼活动,有些大商社至今还在中国大把大把地挣钱。bbc就曾经公布过一份日本赞助企业的名单。

几年前,我是通过本报驻东京记者而在北京认识王选的。见面之前,我被告知,她是一个“奇人”,我应该认识她。一见面,就听见她在不停地说,说,说,而且全是与她的细菌战官司有关。

坦白地说,到后来,我也有些听烦了,记者的毛病在于总是想发掘一点儿新东西。因此,尽管认识她并采访她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从来没为她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不过,通过她,我曾发表大量有关日本的、有关细菌战的报道,很多报道都是本报独家的。我所掌握的很多独家材料、独家消息来源以及很多别人无法取得联系的受访对象,都是通过她获得或取得联系的。她不是什么专家,但是,她与世界上几乎所有与细菌战有关的专家、学者、律师都有联系,无论他们是在日本、在美国、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什么地方。

据新华社8月27日报道说,王选1977年从杭州大学毕业后,在家乡当了8年中学教师。1987年,她留学日本筑波大学,毕业后到她丈夫的贸易公司担任海外特派员。1995年8月3日,一则关于日军细菌战的报道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这则日本共同社采写的消息说,首届731部队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哈尔滨召开,其中提到王选父亲的家乡———浙江省义乌市崇山村,3个村民代表就当年日军实施细菌战要日本政府谢罪并赔偿。报道还提到,参加会议的几名日本人将赴崇山村调查。王选是细菌战受害者亲属,她时年13岁的叔叔王海宝死于那场灾难。1969年,王选作为知识青年,从上海下放到崇山村,和村民们一起生活了近4年。“末日般的鼠疫灾难、强奸、抢劫、放火、活体解剖,无恶不作的日军罪行,深埋在村民们记忆中。我,一个农民的子孙,在青少年时代,从村民们那里受到了最好的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

报道还说:“‘崇山村,我的老家!’王选看到这里一下子跳了起来,她很快与这些日本人取得联系,并说:‘崇山村就我一个人在日本,只有我才能准确地把崇山方言翻译成日语。’就这样,她义无返顾地加入到日本细菌战调查团。1997年,中国第一批原告起诉时一致推举她担任原告代表团团长。”

新华社的这一段描述应是可信的。她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女人。以我跟她的交往经历,这样的场景是可以想象的,她很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也许是关系很熟的缘故,在我眼里,她是一个憋不住话的女人。

尽管我们有这么多次交往,但我没有亲眼见过她流泪。她总是给人一种性格很硬的印象。其实,她的内心并非这样。bbc曾播放一部时间很长的专题片,就是关于王选与细菌战官司的故事。在这部英文纪录片里,日本右翼那种对其野蛮侵略历史蛮横狡辩的镜头会让无数的中国人义愤填膺,就连那个给bbc公司干活的加拿大人也很是“气愤”。正是在这部专题片里,我看到,当王选在拜祭那些因为日本细菌战而死的中国英灵时留下了眼泪。这也可能是她的官司打得实在太辛苦的缘故。

第一次见面,我就毫不客气问她:“你折腾了半天,官司赢不了怎么办?”她说,这场官司几乎可以肯定是赢不了的,但是,她一定要让整个世界都知道,日军当年是如何残杀中国人的。从法律上,我们也许赢不了,但是,我们一定要道义上战胜他们,一定要在公关上战胜他们。如果日本不承认,我们可以世世代代与他们打官司……

尽管这场官司今天输了,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中国人起诉日本的官司中,细菌战官司所造的声势是最浩大的一起。它在整个国际社会都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因为王选吸取了其他所有官司中的教训,而使得自己有既定的主攻方向。还有,王选特别善于调用国际社会的资源。

也正是因为如此,不仅中国媒体,即使是西方主流媒体都会时常报道中国人状告日本政府的细菌战官司,比如,英国bbc、美国《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等等。就是今天的官司,《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都以醒目的标题及时地进行了报道。

这场官司输了,也许还不算糟糕。真正糟糕的是,她的那一支告状大军人数越来越少。官司历经5年,27次开庭,10%的原告已去逝。再坚强的意志也抵挡不了自然规律。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亲自与日本政府对阵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更何况,他们当中有些曾直接遭受过日本细菌战的折磨。

作为中国一个民间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可以说,王选在她的那个位置上已经竭尽全力了,还有些问题是她的个人能力所根本不能的解决。不过,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则完全是有能力解决的。不仅中国人希望这样,很多日本人也希望这样。

王选曾说,她的最深刻体会是,中国人的事情要中国人自己来做,不能靠别人,也不能有幻想。对正义,始终要有坚定的信念。“咱们中国人自己打官司。自己的官司要自己打。”王选始终强调,民间赔偿是日本政府向人民谢罪的一种合适方式。打这样的官司,对中国受害者来说,绝不是为了赔偿多少钱,主要是揭露历史真相,讨还历史公道。但愿人们听起来这不是硬性说教。

王选92.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被人们称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他发明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改写了我国印刷业的历史。

a王选

b马祖光

c孟二冬他就是王选答案:a王选

王选

王选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58年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任教,参与北大自行开发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工作。1961年,他开始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探索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1964年承担了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的研制。1975年投入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中。1981年,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1985年至1993年,他又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并推出了华光ii型到方正93系统共五代产品,以及方正彩色出版系统。他历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后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科技顾问,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顾问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会理事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发明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名誉会长。1995年后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选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大学选择专业时,他看到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空工业产生巨大影响,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以巨大的热情投入计算机应用研究工作。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成功将引起中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深刻革命,项目的巨大价值和技术难度激起了他攀登科技高峰的豪情,他毅然决定用数字存储方式,跳过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机械式照排机和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法等世界领先技术,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核心。1979年,他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1981年后,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相继推出并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他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90年代初,他带领队伍针对市场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先后研制成功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他积极倡导产学研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从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还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是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人民教师的优秀典范。他一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始终孜孜不倦地埋头于艰苦的科研工作,即使患病期间也没有停止过。他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好评。在科研成果和崇高荣誉面前,他始终强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把科研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为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呕心沥血。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和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和年轻技术骨干严谨勤奋的科研作风,经常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具有挑战性且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2002年,他用获得的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及学校的奖励金共900万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的中长期科技创新技术研究。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1985年获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奖,198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87年获首届毕升奖,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中国专利金奖,1990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王选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青年时期就立志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聪明才智的科学工作者。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改革开放。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社会。正是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激励他面对各种困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他的科研工作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中共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在“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究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当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在海内外报业领域进入实用阶段时,江泽民亲临北大方正集团视察,给予王选和北大方正集团很大的鼓励。在他的科研工作和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胡锦涛从多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些关怀、鼓励和支持是他科研创新的巨大动力。在多年交往中,他同中共中央领导结下了深厚友情。

王选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十分关心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心人民政协的工作,积极参政议政,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注重调查研究,积极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建言献策。他关心九三学社的自身建设,强调要增强九三学社的凝聚力,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科教兴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他以自己的高尚品质、人格魅力和特有的亲和力,教育、影响、团结了广大社员,为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九三学社社员中享有崇高威望,赢得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他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事业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他关心公益事业和困难群众。他还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中国━━菲律宾友好小组主席,外交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马来西亚政府多媒体超级走廊国际顾问组成员等职务,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利用自己的特殊影响广泛结交各国朋友,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王选的一生是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他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完全统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的爱国情操和崇高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少年

王选,江苏无锡人,1937年出生于上海,在家中最小,排行老五。从这张小学毕业时给同学的留言,可以看出,他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但在这幅十四岁时的画作里,也透出了几分好学生背后的顽皮。

王选的父亲毕业于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做了一辈子的会计,在王选的眼里父亲比较严厉,有点家长作风,但是父亲做事极端认真的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他。

青年

在半个世纪前的1954年,王选考进了北大数学系,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狂热的时期。

1958年,正是王选毕业实习的那一年,中国进入了“大跃进”时代,北大决定研制一台中型计算机,并为此起了一个火红的名字:红旗机。

三年红旗机的经历,使王选养成了在一线自己动手的习惯,并且竖立了以后在科学研究中的自信

中年

70年代,王选提出要走数字存贮式的激光照排道路。那时,王选还只是北京大学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助教,并且已经在家重病休养了十年。

改革开放后,正在研制中的王选,迎来了一个更大的挑战,一些国外著名的大公司已经研制出了激光照排样机,并且他们来到了中国,开始抢占这块巨大的印刷出版市场。短短几年,已经有几十家报社用大量的外汇购买了这些产品。

1988年开始,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以强大的功能,仅有进口产品五分之一的价格称雄市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定货款已经超过1亿元大关。

1992年,他们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占领了国内99%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排版系统市场。

这一发明也把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历程缩短了整整半个世纪,从而创造了一个汉字印刷革命的神话……

老年

从1995到2002年,王选一直担任方正集团的领导职务。

在他的带领下,1996年,北大方正的年产值就达到40亿人民币,成为国内最大的校办企业。

现在王选虽然已经不再担任集团的领导职务,但新的方正领导层说,王选一直是方正集团的精神领袖。

===========================================

另一位新时代人物王选

一位整天拉着上百名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在中国和日本间来回折腾打官司的中国女人;

一位英语和日语都非常精通且不图任何报酬而与日本政府较劲打官司的中国女人;

一位经常被人骂为“有病”而让英国广播公司(bbc)年轻、漂亮、干练的女制片人流泪的中国女人;

一位经常被骚扰(其电话和邮箱总是无来由地出毛病)还不被众多国人所理解的中国女人;

一位在一个中国男记者眼里看来作为中国传统女人有些失败的中国女人。

王选,一位50岁的中国女人经常睡在日本简陋的办公室里。脸上除了精瘦,还是精瘦。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国内;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她住旅馆总是拣几乎是最便宜的。记者曾与她有几十次的电话交谈,曾与她有十几次的见面,但从来没有见过她请客买单。她的经济来源非常有限,日本友好人士捐赠的每一分钱,她花费时必须慎之又慎。

还有一点是,在日本,支持日本右翼搞活动的赞助要远远多于那些赞助向日本讨回公道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右翼在日本国内外组织活动总是显得那么财大气粗。记者还获悉,不仅在二战前,日本有很多大企业都支持战争,即使在二战结束后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日本大企业都极力赞助日本国内的右翼活动,有些大商社至今还在中国大把大把地挣钱。bbc就曾经公布过一份日本赞助企业的名单。

几年前,我是通过本报驻东京记者而在北京认识王选的。见面之前,我被告知,她是一个“奇人”,我应该认识她。一见面,就听见她在不停地说,说,说,而且全是与她的细菌战官司有关。

坦白地说,到后来,我也有些听烦了,记者的毛病在于总是想发掘一点儿新东西。因此,尽管认识她并采访她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从来没为她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不过,通过她,我曾发表大量有关日本的、有关细菌战的报道,很多报道都是本报独家的。我所掌握的很多独家材料、独家消息来源以及很多别人无法取得联系的受访对象,都是通过她获得或取得联系的。她不是什么专家,但是,她与世界上几乎所有与细菌战有关的专家、学者、律师都有联系,无论他们是在日本、在美国、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什么地方。

据新华社8月27日报道说,王选1977年从杭州大学毕业后,在家乡当了8年中学教师。1987年,她留学日本筑波大学,毕业后到她丈夫的贸易公司担任海外特派员。1995年8月3日,一则关于日军细菌战的报道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这则日本共同社采写的消息说,首届731部队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哈尔滨召开,其中提到王选父亲的家乡———浙江省义乌市崇山村,3个村民代表就当年日军实施细菌战要日本政府谢罪并赔偿。报道还提到,参加会议的几名日本人将赴崇山村调查。王选是细菌战受害者亲属,她时年13岁的叔叔王海宝死于那场灾难。1969年,王选作为知识青年,从上海下放到崇山村,和村民们一起生活了近4年。“末日般的鼠疫灾难、强奸、抢劫、放火、活体解剖,无恶不作的日军罪行,深埋在村民们记忆中。我,一个农民的子孙,在青少年时代,从村民们那里受到了最好的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

报道还说:“‘崇山村,我的老家!’王选看到这里一下子跳了起来,她很快与这些日本人取得联系,并说:‘崇山村就我一个人在日本,只有我才能准确地把崇山方言翻译成日语。’就这样,她义无返顾地加入到日本细菌战调查团。1997年,中国第一批原告起诉时一致推举她担任原告代表团团长。”

新华社的这一段描述应是可信的。她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女人。以我跟她的交往经历,这样的场景是可以想象的,她很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也许是关系很熟的缘故,在我眼里,她是一个憋不住话的女人。

尽管我们有这么多次交往,但我没有亲眼见过她流泪。她总是给人一种性格很硬的印象。其实,她的内心并非这样。bbc曾播放一部时间很长的专题片,就是关于王选与细菌战官司的故事。在这部英文纪录片里,日本右翼那种对其野蛮侵略历史蛮横狡辩的镜头会让无数的中国人义愤填膺,就连那个给bbc公司干活的加拿大人也很是“气愤”。正是在这部专题片里,我看到,当王选在拜祭那些因为日本细菌战而死的中国英灵时留下了眼泪。这也可能是她的官司打得实在太辛苦的缘故。

第一次见面,我就毫不客气问她:“你折腾了半天,官司赢不了怎么办?”她说,这场官司几乎可以肯定是赢不了的,但是,她一定要让整个世界都知道,日军当年是如何残杀中国人的。从法律上,我们也许赢不了,但是,我们一定要道义上战胜他们,一定要在公关上战胜他们。如果日本不承认,我们可以世世代代与他们打官司……

尽管这场官司今天输了,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中国人起诉日本的官司中,细菌战官司所造的声势是最浩大的一起。它在整个国际社会都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因为王选吸取了其他所有官司中的教训,而使得自己有既定的主攻方向。还有,王选特别善于调用国际社会的资源。

也正是因为如此,不仅中国媒体,即使是西方主流媒体都会时常报道中国人状告日本政府的细菌战官司,比如,英国bbc、美国《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等等。就是今天的官司,《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都以醒目的标题及时地进行了报道。

这场官司输了,也许还不算糟糕。真正糟糕的是,她的那一支告状大军人数越来越少。官司历经5年,27次开庭,10%的原告已去逝。再坚强的意志也抵挡不了自然规律。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亲自与日本政府对阵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更何况,他们当中有些曾直接遭受过日本细菌战的折磨。

作为中国一个民间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可以说,王选在她的那个位置上已经竭尽全力了,还有些问题是她的个人能力所根本不能的解决。不过,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则完全是有能力解决的。不仅中国人希望这样,很多日本人也希望这样。

王选曾说,她的最深刻体会是,中国人的事情要中国人自己来做,不能靠别人,也不能有幻想。对正义,始终要有坚定的信念。“咱们中国人自己打官司。自己的官司要自己打。”王选始终强调,民间赔偿是日本政府向人民谢罪的一种合适方式。打这样的官司,对中国受害者来说,绝不是为了赔偿多少钱,主要是揭露历史真相,讨还历史公道。但愿人们听起来这不是硬性说教。

王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