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郭沫若的《屈原》歷史劇的介紹?《屈原》中愛國詩人屈原形象
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塑造了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家愛國詩人屈原的光輝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熱愛祖國人民、堅貞不屈、勇於和種種危害國家的邪惡勢力作鬥爭及詩人的氣質。屈原的政治主張是面對強秦的侵略,聯齊以抗秦。為此,遭到了南後的迫害,南後以「淫亂宮廷」的罪名使他罷官。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屈原不是為個人榮辱,而是為國家的前途憂慮。他憤怒痛斥張儀。屈原的鬥爭使南後老羞成怒,進行更的迫害,把屈原關在廟中,並陰謀毒死他。屈原憂國憂民的強烈情感,想火山巖漿。寫出了震撼人心的「雷電頌」,「雷電頌」是對黑暗勢力的憤怒詛咒,是對毀滅黑暗勢力的光明與力的歌頌。表現了屈原崇高的內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鬥爭精神和詩人的氣質。結尾屈原隨衛士到漢北人民中間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願望。
《屈原》的浪漫主義特色和詩情
作者大膽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歷史創作原則,如劇中將屈原坎坷的一生濃縮在一天裏展開,創造了嬋娟形象,以「淫亂宮廷」向屈原問罪等等,都參合著作家的大膽的藝術想象,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統一。
根據歷史可能性的原則舍棄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節而突出其精神,從而將人物理想化。如屈原潛到漢北以圖再起。噴發式的感情表達方式和大開大闔的戲劇衝突的結合,如《雷電頌》。
簡述《屈原》的現實戰鬥意義:
《屈原》作為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歷史劇,其主題則是富有戰鬥性的。因此抗戰時期的現實,和屈原時代的歷史有著驚人相似之處。這表現在:劇作中屈原堅持齊楚聯盟團結抗秦,反對強秦妥協的精神,具有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現實意義。屈原的詛咒黑暗、呼喚光明的「雷電頌」,更是喊出了國統區人民的心聲,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應和效果。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