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52722905
作者:冬极老翁 于 2008-03-29 08:26:55.0
“中庸”与“和谐”; “一曲”同工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南宋时期将《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之“四书”。后来所说的中庸,是指儒家鼓吹的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主张,又称中庸之道。
中庸其主旨在于“教育”人们修养人性,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鼓吹 “天人合一”,即: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 ,外内合一 。具体内容有: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在所谓“主要原则”中,则说什么慎独自修 、忠恕宽容 、至诚尽性 。中庸之道,完全是孔子贩卖的唯心主义的东西。中庸之道的哲学基础是折衷主义,与无产阶级的斗争哲学是根本对立的。
而今,一些人又在鼓吹 “中庸之道”,说什么“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胡说“中庸之道在解决现代社会失衡的问题上,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途径和理念”,“提倡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于是,“中庸之道”变成了“和谐”,“和谐”成了“中庸之道”的翻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无论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过程都是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任何矛盾双方都是不断斗争的,斗争的结果,最终必然导致矛盾双方的转化、矛盾的解决,而不是矛盾双方的调和。就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难道不存在“阶层矛盾”吗?有矛盾,就有斗争。否认矛盾,否认斗争,硬说“和谐”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其实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