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简单点《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此外,书前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有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齐民要术》对北方抗旱保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贾思勰对关于精耕细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些技术措施的重要意义。又如,贾思勰总结了前人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豆类作物在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上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绿肥作物纳入轮作周期,《耕田第一》书中分析说明了轮作的好处,对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轮作套种作出科学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在播种时间上,贾思勰引用农谚:"以时及泽,为上策之,"说明要以季节、气候和墒情作为根据。在《种谷第三》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必须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
其次,《齐民要术》非常重视选育良种对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书中仅谷种就搜集了八十多个品种,并且按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还叙述了播种前怎样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和用药物或者肥料拌种等种子处理方法,其中不少措施非常巧妙、合理,直到今天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
贾思勰还初步提示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联系,描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问题。贾思勰介绍了许多改变旧的遗传性、创造新品种的经验,涉及到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其中不少经验和论点对于指导今天农业生产仍有现实意义。进化论的创立者,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得到启发的。从达尔文所引述的内容看,不少人认为,这部书就是《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用了不少篇幅介绍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在植物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还记述了当时果农熏烟防霜害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音云,yún,意思是没有火焰的暗火。)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就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看天气判断降霜的经验和防霜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在普遍应用。
另外,《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家畜家禽的饲养经验并搜集记载了兽医处方四十八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如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历时一千四百多年,现在仍然沿用。《齐民要术》中还有我国独特的制曲、酿酒、制酱、作醋、煮饧(音形,xíng,糖稀的意思)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艺的翔实记录,其中许多是现存最早的资料。
总之,《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编辑本段]历史地位
贾思勰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等活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齐民要术》“种蒜第十九”写有:“今并州无大蒜,朝歌取种”,“并州豌豆,度井陉已东,山东谷子,入壶关、上党,苗而无实”,“皆余所亲见,非信传疑”等语。表明贾思勰所亲见的农园作物己涉及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朝歌(今河南汤阴附近)、壶关(今山西壶关)、上党(今山西长治)、井陉(今河北井陉)等许多地方。其他卷篇亦可觅出贾思勰足迹所到的一些线索。贾思勰任职的高阳郡,北魏时期曾有两个,一为瀛州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设郡历史悠久;一为青州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魏书》“地形志”称:“故乐安地,(南朝宋)刘义隆置,魏因之。”《魏书》“高祖纪”亦载延兴元年(公元471年)“青州高阳民封辩自号齐王,聚党干余人,州军讨灭之”等语。贾思勰在哪一个高阳郡任太守?贾思勰是实职的地方官员抑或是输粟赏授的官阶?有待史家的深入探究。《齐民要术》“养羊第五十七”载有“余昔有羊二百口,茬豆既少,无以饲,一岁之中,饿死过半”,同篇另有“羊一千口者,三四月中,种大豆一顷,杂谷并草留之,不须锄治。八九月中刈作青茭”。可以看出,贾思勰有一些家业,但又不甚富裕。北魏佛教盛行,广建寺院,皇室、土族、官宦、富商骄奢挥霍,修筑庭园,在这种风气下,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明确写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阔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华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表明贾思勰与朽败时尚持相反态度。作为高阳郡的太守,历史上也没有写下他的为官政绩。但贾思勰所撰著的《齐民要术》,以其精湛的内容和承前启后的伟力,把他推到农学家的位置,在中国农学史以至世界农学史上都居有重要地位。魏,魏国是中国战国时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颖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时是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历史
起源
传统上魏国的始祖是毕公姬高,周武王伐纣之后,姬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但是《史记》提到“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说明姬高的后人“绝封”,沦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就难以证明魏国一定是姬姓。
传统上毕氏的子孫畢万侍奉晋献公,に拾われて、軍功を挙げた事で魏の地に奉ぜられ、以後畢万は魏万と名乗るようになった。
建国
紀元前453年に韓、趙と共に晋から独立し、その地を三分した。
その後、魏家は徐々に晋の中で力を持つようになり、春秋末期には政治を行う大臣の六家の一つとなり、紀元前453年に同じく晋の大臣の一族である智氏を滅ぼして、韓・趙と共に晋から独立した。
崛起
魏國的國力在頭兩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時達至頂峰。
紀元前424年に魏文侯が即位する。文侯は内政面では李克、軍事面では呉起・楽羊らを登用し、周辺諸国を討って国力盛んとなり、七雄の中の最強国となった。紀元前403年、韓・趙と共に諸侯の列に加えられた。これより戦国時代が始まる。
紀元前387年に文侯が没し、子の武侯が立つ。武侯が立つと河西の太守をしていた呉起は楚に逃げて宰相となった。武侯も優れた君主であり、魏は強勢を保つ。しかしこのころより回りに新規開拓の余地が無くなり、領土を広げるためには他国へ攻め入るしか無くなってきた。戦争が絶え間なくなり、国家財政に負担がのしかかってきた。
衰落
到第三位君主惠王即位時,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包括在黃河開發灌溉計劃。但與此同時,魏國的國力卻正慢慢的消退。由於這段時期的魏國不斷東侵,
wei’sadvancementintheeastwascheckedseveraltimesinseriesofbattlesincludingthebattleofmalingin341bc.inthewestitlostthexiheregion(apastoralandstrategicareaonthewestbankoftheyellowriverattheborderoftodayshanxiandshaanxiprovince)toqin,continuouslyunderinvasionsfromqinthereafter.
紀元前371年、武侯が没し、子の恵王(即位当初は恵侯)が立つ。治世中に斉の孫臏に大敗し、更に秦が商鞅の変法により急激に国力を増大させ、紀元前340年に商鞅率いる軍に大敗して黄河以西を失い、秦の圧力を恐れて安邑から、東方の大梁へ遷都した。これ以降は国の名前を梁とも呼ばれる。ここで文侯以来保ってきた覇者の座から滑り落ちた。
合纵
militaryprowessofqinbrokethecoalitionforcesofthestatesofweiandhanatthebattleofyiquein293bcafterwhichbothstateswouldnolongermusterenoughforcestofaceqininanymajoroperation.之後,由於秦國不斷的壓迫,使痛苦的狀態持續。這時,公子無忌出現,並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對秦國的侵攻軍迎頭痛擊。公子無忌又名信陵君,是戰國四君子之一。火過,戰後魏王對他開始猜疑,並免去他的要職。於是信陵君終日借酒澆愁,並含屈而終。信陵君死後,魏國無力抗秦,國土被秦國慢慢削去。
灭亡
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最後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攻破滅亡。
魏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魏文侯(前424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87年)
魏武侯(前386年——前371年)
魏惠王(前370年——前335年)
魏襄王(前334年——前319年)
魏哀王(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釐王(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湣王(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
http://www.xf688.com/admin/news_view.asp?newsid=281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高欢胁迫,逃往关中投靠北魏旧将宇文泰。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魏。宇文泰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兴办屯田,又推行均田制,建立府兵制,国力日渐增强。后发兵东进,相继取成都、江陵等地。统治区域有今洛阳以西的原北魏领土及益州、襄阳等地。557年初为宇文泰之子宇文觉所代。西魏共历三帝,凡二十四年。
北朝-西魏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公元535年登基
公元551年去位
文皇帝(元宝炬)
出生:公元507年--去世:公元551年(在位16年)
文皇帝元宝炬,535年被宇文泰拥立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侯景之乱,
公元551年登基
公元554年去位
废帝(元钦)
出生:公元539年--去世:公元554年(在位3年)
废帝元钦,文帝长子,在位2年,被杀。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公元554年登基
公元556年去位
恭帝(拓拔廓)
出生:公元537年--去世:公元557年(在位2年)
恭帝拓拔廓,文帝第四子,在位3年被杀,西魏亡。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http://www.jcbuy.cn/empire/chaodai.asp?country_id=37
由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曾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只是由于史料的缺乏,致使北魏早期历史若明若暗,扑朔迷离。
鲜卑拓跋部原本是游牧在黄河河套与阴山山脉之间草原上的一支包含众多部落的部落联盟。这支部落联盟的核心是拓跋部,而拓跋部的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时期,其首领的继承方式以兄终弟继为主导。但由于拓跋部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为时不久,故又常受到母权制的影响,并因一度由母后执政而被中原称为“女国”。以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为首的一批拓跋贵族,因曾流亡于中原,对汉族封建制度和文化有了较深的了解。受此影响,道武帝实行离散诸部措施,促使拓跋部落联盟迅速解体;然后,于398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北魏政权。与此同时,道武帝还推行一系列仿效汉族封建制度的政治、经济措施,将平城政权推进封建社会门槛。
不过,拓跋部落的遗俗却顽固地影响着平城政权,其中兄终弟继的继承方式和尊崇母权的风俗成了制约北魏皇权传续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道武帝末年,决心排除旧俗,解决皇位继承问题,他要以汉族实行的父死子继制取代兄终弟继制。与此同时,道武帝为了杜绝母权的影响,还订立了子贵母死制度,就是在确立储君之时将其母先行处死。道武帝的作法虽属改革之举,但手段过于残忍,因此酿成了一场亲骨肉间相杀戮的政变。政变的结果,道武帝死于其次子清河王拓跋绍之手,而拓跋绍又被其长兄拓跋嗣所杀。拓跋嗣最终夺得皇位,是为明元帝。不过,道武帝末年的政治危机虽然是由皇位继承问题引发的,实际上是平城政权建立以来新制度与旧风俗之间矛盾冲突的总爆发。
象道武帝一样,明元帝也不愿意遵循兄终弟继遗制,而想将皇位传给长子拓跋焘。他吸取道武帝末年动乱的教训,采取了缓和新、旧矛盾的措施,待平城政权稳定后,才将变革旧制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为了防止身后发生政变,明元帝采纳汉族大臣崔浩的提议,不仅建立了拓跋部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太子制度,还命新确立为太子的拓跋焘监国,让拓跋焘与自己同掌国政。于是,拓跋焘继承皇位成了既定方针。从此以后,汉族惯行的父死子继制名正言顺地成为北魏皇位传续的方式。
太子焘监国仅仅一年半,明元帝就去世了。太子焘顺利地继承皇位,是为太武帝。由监国的途径当上皇帝的太武帝,照搬明元帝的措施,也以其太子拓跋晃监国。太子监国,作为皇权的一种辅助方式,中原王朝中虽曾有过先例,但多属权宜之计,因为它不仅不能强化皇权,恰恰相反,是对于集权于一身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否定。但是,太武帝却将这种权宜之计确定为常务性的制度,从而埋下了政治隐患。太子晃监国后,太武帝仍然年富力强,致使太子晃监国时间长达十二年。这十二年中,在太子晃的身边逐渐麇集成一个东宫集团。当东宫集团耐不住长久的等候而试图超越皇权时,政治危机爆发了。结果,451年太武帝剿灭东宫集团,逼死太子晃。不久,阉官宗爱伺机作乱,杀死太武帝,操纵了朝廷大政。
阉官当道,皇权难以伸张,后权却在权力之争的夹缝中乘机而兴。452年,宗爱势力被镇压下去,太子晃的长子拓跋濬被拥上皇位,是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时不足十三周岁,受制于他的乳母常氏。由于北魏后宫有子贵母死制,丧母的幼小储君需要有人抚养,因而形成了保母或乳母抚养储君的惯例。文成帝的乳母常氏因为在东宫集团被剿灭时保护过文成帝,所以文成帝即位后她的地位飞跃上升,权势急剧膨胀,并将其政治触角伸向外朝。在常氏的培植下,常氏家族和一批佞臣、阉官成了政治上的暴发户。
为了长期控制文成帝,常氏引用子贵母死制处死受文成帝宠爱的李贵人,然后将她选中的冯氏扶上皇后宝座。常氏与文成帝相继去世后,文成帝之子献文帝即位。由常氏扶植起来的冯氏成了太后,她就是北魏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文明太后。466年,文明太后一度临朝听政。但迫于献文帝背后的宗室势力的压力,不久就放弃了听政之权。不过,文明太后并未就此罢休,她仿效常氏的手段,引用子贵母死制处死受献文帝宠爱的李夫人,然后亲自抚养李夫人之子太子拓跋宏。继而,文明太后逼迫献文帝禅位给仅仅4周岁的拓跋宏,是为孝文帝。476年,文明太后杀死献文帝,再次临朝听政。
文明太后虽然实现了长期听政的愿望,然而也因此陷入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困惑中。因为,在父子相继已成传统的封建制的环境里,文明太后无法将母后至高的权力象皇权那样自然地传续下去。文明太后曾经产生过废掉孝文帝的打算,但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取消了那样的念头。490年,文明太后去世了,但是她遗下的势力尚能影响政局。为了尽快改变局面,孝文帝于494年将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的迁都是诸多原因造成的,由于切身受制于母权而力图摆脱旧的氛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北魏平城时代出现过一系列奇特的现象,如前文提到的太子监国、子贵母死、乳母干政等,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史上都是少见的。北魏前期存在着许多迷雾般的问题:如,道武帝与太武帝这两位有为之主均在盛年被弑;又如,献文帝年方十七便禅位给年幼的孝文帝;还如,一贯决生杀于俄顷的文明太后,先曾极力排斥孝文帝,而后却又不得不保留孝文帝的皇位,等等。这些现象与问题亟待解释,而学术界的研究却历来薄弱。
http://www.cctv.com/geography/news/20021125/19.html
北魏 (386-534)
1道武帝拓跋珪(386-409)
2明元帝拓跋嗣(409-423)
3太武帝拓跋焘(423-452)
4文成帝拓跋睿(452-465)
5献文帝拓跋弘(465-471)
6孝文帝元宏(471-499)
7宣武帝元恪(499-515)
8孝明帝元诩(515-528)
9孝庄帝元子攸(528-530)
10长广王元晔(530-531)
11节闵帝元恭 (531)
12安定王元朗(531-532)
13孝武帝元修(532-534)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534-550)
西魏
1文帝元宝炬(535-551)
2废帝元钦(551-554)
3恭帝拓跋廓(554-557)
公元550年,高欢次子高洋篡东魏自立,国号齐,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县),据有今山东、山西、河南各省及辽宁西部。初期实力在北周之上,其后诸帝骄淫,宠信小人,终为北周所灭,史称为北齐。共三世六主﹑二十八年。
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dongjinchao.htm
高欢(496—547),字贺六浑,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东)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统帅,东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前期,他经历了各种艰难曲折,从出身低贱的兵户之子成为一名统帅,并建立了强大的东魏王朝。他擅长分析和把握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