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阅兵式上龙卷风300毫米大口径火箭炮方队通过红场
资料图:参加阅兵的法国海军士兵
红场上气势巍峨的铁甲洪流,白金汉宫门前追忆往昔的行军和检阅,香榭丽舍大道上巧妙编排的车辆方队……
历史与现实,共同构筑了展示大国威仪与民族精神的便捷管道。
自春秋时期的“观兵以威诸侯”,到近代国家通过阅兵震慑可能的入侵之敌,再到最近大国屡屡以此承载军事外交,阅兵的功能随着历史渐渐流变。
爱国精神替代君主神权成为国家凝聚力,民族国家取代部落联盟成为历史背景。而那些行进在首都大道上的如虹正步,金戈铁马,以及掠空而过的钢甲雄鹰,却始终传承着扬国威军这一阅兵的基本功能。
一场场荡气回肠的阅兵盛典,成为激情与热血的时代剪影。
四大强国展示四种阅兵模式
张志川
礼炮声声,军旗猎猎,伴着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飒爽的步兵队列踏着整齐的步点正步前行。装甲车和炮兵列成严整的方阵,相互之间保持着一丝不差的距离,缓缓通过主席台。线型简洁的战斗机、体型硕大的轰炸机和小巧玲珑的直升机,排布成整齐划一的飞行队列,伴着轰鸣声掠过低空,有的还拖着长长的彩烟,在空中划出一道道长虹……
那些行进在首都大道上的赫赫甲士和金戈铁马,成为一个国家展示其威仪与民族精神的便捷管道。
英式阅兵追忆“太阳永照国土”的岁月
从埃及到远东,无论是金字塔下浩荡行进的贝都因战士,还是德里平原上正步前行的印度大兵,他们的阅兵礼仪在主要的规矩上都没有什么区别。这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他们都继承了那个19世纪曾经称霸全球的巨型工业殖民国家的军事传统。
“日不落帝国”的领土曾经遍及三大洲,只需用英镑就能操纵欧陆的政治格局,而红衫军的荣耀也伴随着极具特色的步伐传遍了东到远东、西到阿拉巴马山的广阔土地。不过,按照某国大员的说法,“那些都是老皇历了”。
今天的英格兰不过是欧盟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国,那支曾经能够全球作战的强大军队早已一去不复返。19世纪,维多利亚女皇能君临十万精锐陆军,乘坐“胜利号”检阅她名下多达百艘的世界一等战列舰。今天,伊丽莎白女王的皇家海军只剩下了两艘小的不足以称为主力战舰的轻型平顶船来打点门面。然而,就像昔日的大洋舰队留下了许多充满荣耀的舰名,曾经辉煌的大英帝国也给现代英国留下了名目繁多的阅兵仪式。
每逢国王的诞辰、三军军种节、重大的纪念日,英国人总是希望用一场小型但隆重的阅兵仪式来追溯那段“太阳永恒照耀国土”的岁月。他们的阅兵式如同嵌入镀银相框中发黄的旧照片,虽然依然华贵优雅,却难掩历史的沧桑。阅兵式没有先进的战车,也没有精良的战斗机,只剩下戴着熊皮帽的皇家卫兵和老式青铜加农炮。这很容易将人们带进那个米字旗在硝烟中迎风招展,一排排身着红色制服的步兵在敌人密集的弹雨中从容前行的年代。帝国留下的一整套庄重华丽的阅兵仪式,就好像落日的最后一抹余辉,照耀在英格兰民众的心中。
坚守传统的英国分列式,队列顺序几乎与19世纪军事革命后定下的阅兵礼仪顺序没有差别,尽管后来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增加了皇家空军、坦克队列和一些特种单位的展示,但大体上依然保持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秩序安排。
以1995年5月8日二战欧洲战场胜利50周年纪念日的伦敦大阅兵为例,走在整个校阅队列最前面的永远是吹吹打打的军乐队,在18~19世纪的战场上,他们就是临战的指挥官。伴随着节奏严谨的鼓点和昂扬的进行曲,红衫军整齐的行军阵列到达前线,而不必担心在决战前出现队伍不齐和阵列混乱的问题。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军乐队总是处于分列式队伍的前列,用来凸显他们在近代战场上的重要作用。这也同样是英联邦各国阅兵的典型特点之一。
随后的皇家近卫军方阵可能是一百年来变化最少的一个方阵了。赤红的双排扣军服,华丽的流苏,锃亮的黑色高筒靴……如果用滑膛燧发枪替换掉现代步枪的话,这就是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面对的那支英格兰近卫步兵。当然,如果摘掉那些赫赫有名的熊皮帽就更能以假乱真了。在成为英国近卫军的标志之前,这些熊皮帽曾作为拿破仑老近卫军的装束纵横欧陆,直到滑铁卢战役之后,它们戴上了英国近卫军的头顶。
接下来的一个队列较之近卫步兵队列更为古典,几乎可以称作现代军队里的活恐龙。列成4队纵列的胸甲骑兵,手中攥着缰绳优雅地徐徐前行。身着闪亮胸铠的骑兵们,被英国百姓形象地称为“龙虾”。在中古时代的战场上,他们是毫无疑问的战争之王,而如今的阅兵式上,那些按缰慢步的骑士,或许只是模糊的帝国倒影。
同样作为回忆的还有空军分队中的老飞机。在一般的阅兵式里,最为熟知的皇家空军飞机自然是鹞式或者狂风战机,可每逢5月8日,皇家空军也会让飓风、喷火、兰开斯特和惠灵顿这些二战老家伙装饰一新,重温一下整队翱翔蓝天的感觉。
保留着温馨感觉的还有徒步阅兵方阵中的最后一个队列——老兵方阵。每逢重大节日庆典,英国皇室总不忘请那些为国王出生入死的老战士们再次出山。他们曾经在诺曼底、马来西亚或者亚历山大港浴血奋战,虽然如今已经踢不出正步,但还是会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孩子们会被父亲抱在怀里,聆听老战士们勇敢、互助和为国牺牲的故事。一个国家自强不息的精神,就这样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融入了民族的灵魂。
法式阅兵沾染花都的艺术气息
与“日不落帝国”相比,法国人留在殖民地的军事遗产要少得多,这当然跟法国本土在二战中的遭遇有关。可是对于阅兵仪式,法兰西可是自古就压过了英格兰一头。
太阳王时代的法军就经常举行大规模的阅兵典礼,还时常邀请各国驻法使节参观,壮盛的军容使得周边国家的大使们无不欣羡。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会战之后举行了著名的三皇会谈,法国、奥地利和沙俄士兵组成庞大的受阅方阵接受三国皇帝检阅的故事,被无数小说家和文学大师写进了作品,成为历史上不朽的一幕。
在法国,每年举行的小型阅兵和特别历史纪念日阅兵数不胜数,而最受重视的莫过于7月14日的国庆大阅兵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法国都会广邀各国政要,举办隆重而盛大的阅兵仪式。身着礼服的士兵们组成的方阵,伴着高昂的乐曲穿过凯旋门,行进在香榭丽舍大道上。
“冤家”总斗气,法国人在安排徒步和骑行方阵时,也采用了与英军相似的顺序。打前站的是国家军乐团,接下来是身着卫戍区礼服的徒步步兵方阵,以及各军团组成的步兵方阵,最后是三个联队的法兰西轻骑兵队列。这种排列次序最早要追溯到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的军事改革时代,经过欧洲各国军事礼仪的不断融合和演化,最终形成了各具特点但又大体相似的排列次序。
法国步兵的步幅比传统英式正步要小,这也跟军事历史沿革密切相关。为了避免威力越来越大的野战炮对密集队形的杀伤,拿破仑改变了传统的横队紧密队形,开启了纵队行军和散兵线推进战争的序幕,这样就不再死板地规定士兵们必须以一致的步调向前推进。法军采用灵活的小步幅推进,不但更加适应崎岖不平的野外战场,也节省了士兵的体力。在散兵线队形和纵队行军模式的支持下,法兰西帝国的军队横扫了整个欧洲。而小步幅前进,也就成为了法国步兵的标志之一。
法国徒步步兵中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方阵,全部由非法国籍的士兵组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法国外籍军团徒步方阵。1831年,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下令成立外籍志愿兵兵团,很好地弥补了法国陆军战力的不足。尤其是在那些危险而敏感的军事地区,法国就更加依赖这些外籍兵团了。1999年法国进行军制改革时,对于外籍军团是否作为法国正规部队的一员正式予以承认,引发了法国内部的一场讨论,有人认为他们会涉及到海外用兵合法性问题,但更多的人则认可外籍军团百年里对法兰西的巨大贡献。如今,法国陆军在进行海外派兵行动或国际救灾时,仍然倾向于使用这些外籍志愿兵——不是因为他们是与法国毫不相干的外国人,而是因为他们是法国陆军正规军中战力最强、最富经验的精锐部队。
法国会将第一线的精锐装备投入到阅兵队列中,以展现自己的国防实力。今年7月14日的国庆大阅兵中,车辆分队以一辆4轮轻型装甲车为先导,勒克莱尔主战坦克、AUFI自行火炮和AMX-10多轮装甲战车方阵依次列队,缓缓通过凯旋门。
穿行在花都百年的古典建筑和青山绿水之间,就算是坚甲利炮也沾染了几分艺术气息。将武器设计得美仑美奂本来就是法国人的爱好,而他们又以艺术的眼光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装甲车辆进行混编,或者对车辆方队巧妙排序。各种大小不一的坦克和战车匀速行驶在美丽的香榭丽舍大街上,偶尔上空还掠过一队法兰西巡逻兵表演队的飞机,在蓝天上拉出红蓝白国旗色图案。这样的艺术化阅兵,或许只能为浪漫的巴黎和捍卫它的法兰西共和国军队所独有。
美式阅兵没有“正步走”的大秀场
其实,尽管有些人声称阅兵式这种东西是“旧大陆君主们的陋俗”,美利坚在内心深处还是非常喜欢这种激励人心的场面的。诚然,美国如今较少举行场面宏大、费时费力的大型阅兵仪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时常在庆典和纪念日举行小规模的阅兵礼。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西点军校每年举行的毕业典礼阅兵。当期毕业的学员们穿上正式礼服,举着典礼用枪,组成校阅方队通过主席台接受校长和嘉宾的检阅,这已经成为美国人对西点军校的第一印象。在海外驻防的美军部队,也经常在节日庆典和重要人物到访时进行阅兵。当然,这些都属于一般性质的礼仪阅兵。
大型徒步方阵、气势雄浑的坦克装甲车队列、先进武器方阵……包括这些元素的国家阅兵仪式在今天的美国确实难以见到了。原因要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美国的综合国力上升,在全球进行战略扩张。美国人不仅在欧洲留驻了大量重型部队来应对东面的威胁,还要在越南投放地面部队来压制越来越强烈的抵抗,同时也得集中一部分精力来对付起火的加勒比海“后院”。大量的陆军单位被派驻到世界各地执行美国的扩张主义政策,留在本土驻防的兵力越来越少,这也跟美国本土常年没有敌人登陆威胁的军事现实相符合。但是一个附带的结果是,遇到国庆或重大历史节日,不可能组织起足够的阅兵单位。于是,自七十年代之后,美国便基本上没有举行过国家或国际规模的大型阅兵式。
在这之前,虽然大规模阅兵典礼存在着争议,美国仍然坚持举行过很多次国家阅兵大典。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商业化与工业化的特征,通俗地说,是一场具有美国独特个性的大型阅兵秀。
大阅兵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财力雄厚。以日本受降仪式上举行的海空大阅兵为例,美国陆军、海军的航空队都提出参阅的1000架飞机全部由自己提供,最后是两军种各出动500架。除此之外,还有22艘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和数十艘战斗舰只参加了大型海上观舰式典礼。这样的规模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如果美国海军愿意,完全可以举办一场与俄罗斯的陆上红场大阅兵不相上下的超级海上阅舰式。当然,这种作为战争凯旋式的大阅兵也和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相符。
美式阅兵秀的第二个特点是表演性十足。如果把阅兵式看作一场精彩热闹的武装大游行,或者更加符合美国大兵的本意。走在整个阅兵队伍最前列的军乐团领队,手中拿着一根长得夸张的指挥棒。后面的徒步步兵方队虽然也整齐划一、军姿威武,但却有着与别国显著的不同——美国士兵没有“走正步”,徒步方阵在通过观礼台的时候虽然整齐潇洒,但只是普通的行军步伐。美国大兵们有着自己的看法,“既然欧洲步伐走得最好的英国正规军被美国根本不会走正步的农民打败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走正步呢?”若是从小在英式队列训练中成长起来的华盛顿地下有知,恐怕只会无奈地苦笑了。
美国人的爱好之一是显摆自己的高新技术。“蛇鲨”大型战略巡航导弹、“红石”地地导弹、“诚实约翰”战术火箭,这些能载着核弹头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战兵器,都曾经列队行进在美国民众面前。不过,这些用来进行战争的杀人武器却被打扮得花花绿绿,有的还在运载车上用醒目的字体标示出了制造公司——根本就是军火公司的商业广告大秀场。
阅兵庆典中,常常是漫天飞舞着彩带和闪亮的纸片,而马戏团的大象表演也穿插于阅兵队列当中,这使得本应威武肃杀的大型阅兵典礼增添了几分娱乐狂欢的庆祝色彩。不过若是从这一点推断出美国人对于爱国精神毫不在乎,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苏式阅兵地上浩荡宣示,地下诡秘较量
“泰山归来不看岳”,只要观看过气势巍峨的苏联红场阅兵,那其他国家都会显得黯然失色。
自18世纪成熟阅兵式诞生以来,只有苏联及苏式阅兵的举行者们完全继承了这种国家典礼本来蕴含的意义。现代阅兵式最突出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展示强大的武力,使得人民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洗礼,并向外界宣示本国国防力量的强大。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苏联红场大阅兵无疑是世界之最。
苏联的阅兵式与欧美国家相比更加庄严隆重、气势磅礴。每个观众都会为铁流滚滚、机群蔽天的红军阅兵队列所折服。对于如何举行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阅兵仪式,红色超级大国有一套独到的做法。
人们在阅兵式上最先感触到的是徒步方阵严整划一的行军和威武有力的正步。这种源于旧普鲁士陆军的操演步伐,因士兵在行进时颇似一只走路的公鹅而被戏称为“鹅步”。从诞生之日起,正步训练就被视为体现军纪和操练是否严格的标准之一。大约是在19世纪下半叶的军事改革中,沙俄吸收了普鲁士正步训练的做法,建立了自己的正步训练体系。后来,推翻旧政权的苏维埃红军,又对沙俄时代的正步进行了改良。看到整齐的士兵方阵踢着正步,伴着《牢不可破的联盟》的旋律浩荡前行,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敬畏之情。
但红军徒步阅兵的灵魂不止于此。参加检阅的苏联功勋师团单位,都曾经在红军初创时期和伟大卫国战争时期创造过辉煌的战绩。那些高擎在方阵前方的旗帜,或许在苏德战争中指引着这些功勋单位进行激战并取得胜利,每位参演官兵都扛着前辈将士缔造出的巨大荣誉,斗志昂扬地正步前进。这或许才是红军徒步阅兵的真正内涵。
除了荡气回肠的徒步行军,最能表现红军特点的当属席卷而来的铁甲洪流。以大兵团作战起家、以装甲坦克兵团赢得了二战的苏联陆军,最明显的特色就是数量惊人的坦克装甲单位。在车辆和参演单位的数量上,红场阅兵大大超越了其他国家。在质量上,苏联陆军也注重挑选技术先进的装甲车辆。令西方心惊胆颤的各代“T”系列坦克的主力型号,在大规模换装部队之前都曾作为国家中坚武力在红场大阅兵上加以展示。“T-72恐慌”缘何能在欧美国家留下深刻的回忆?或许也跟红场阅兵中故意为西方陆军界编排的“小惊喜”有关。
红场阅兵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东西方情报部门借助这个公开的国家典礼进行各种斗法。
上世纪50年代英国首相丘吉尔高调宣布铁幕落下之后,西方情报部门能够窥视苏联红军的窗口变得寥寥无几。要想搜集苏联最新导弹的情报,那就到莫斯科去看红场大阅兵吧。大名鼎鼎的“冥河”对舰导弹、在越南大展拳脚的“萨姆-2”地空导弹、曾经让北约防空系统闻之色变的“王鱼”空地导弹,都曾经首次曝光于红场大阅兵。当然,最为西方情报界瞩目的还是只在红场阅兵时才偶尔掀开神秘一角的苏联的庞大核武器库。从早期的赫鲁晓夫炸弹全尺寸模型到一代又一代射程不断延长、精度不断提高的中远程地对地导弹,每一次红场阅兵,总能引起西方对莫斯科核武器的猜测和恐惧。
西方的好奇心有时也会被苏联战略欺骗单位利用,他们甚至将隆重的阅兵式打造成了施展精妙骗术的舞台。1947年,莫斯科航空节举行了大规模的航空阅兵式,参阅机群中有一队外形酷似B-29的超远程轰炸机分队引起了西方情报部门的注意,他们通过记录这种轰炸机出现的架次,得到了令人大吃一惊的结论:苏联至少拥有80架这种B-29的仿制品,足以建立起对美国阿拉斯加和欧洲主要军事基地的核威慑!这一结论导致美国人在朝鲜战争中对使用原子弹犹豫不决。真相很久之后才被西方情报部门发现:1947年能够飞得起来的B-29仿制品——苏联图-4远程战略轰炸机——其实只有3架。苏联战略欺骗部门略施小计,让3架没有编号的图-4组成阅兵小队,一遍又一遍地飞过西方外交武官的头顶,从而制造了“80架图-4”的谎言。
类似的一幕也发生在1965年的红场大阅兵上。60年代初,苏联装备了萨姆-5型防空导弹,当时美国情报部门正在千方百计地刺探这款新型导弹的具体数据。苏联战略欺骗单位见有机可乘,决定在红场阅兵期间再施诈术。他们弄来一款已经放弃研制的空地导弹的样品,在它上面装上萨姆-2导弹的前半部分,组合成了一枚假的萨姆-5型导弹。阅兵时,卡车载着“萨姆-5”型导弹缓缓通过主席台,公开曝光于西方情报人员面前。美国人显然对这枚三级助推的新型防空“导弹”大为震惊,因为根据外形测算,该型“导弹”的射程至少超过400公里!一时间,苏联远程战略核防空网的有关说法充斥了美国军界。直到苏联解体后,美国人才接触到了关于萨姆-5导弹的真实情报——其有效射程从没超过150公里,也从来没有出现过搭载核弹头的型号。借助阅兵典礼而进行的地下较量,无形之中又给庄重威严的红场阅兵增加了几分精彩与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