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治水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大禹治水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关于大禹本人,传统的说法是:大禹出身于华夏族群(根据是「夏为中国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据是「禹兴于西羌」)。新说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是从东南地区带着南方农业文化的某些优势进入中原争得领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都对新说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谓「夏为中国之人」是周代以后才产生的说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动的许多史迹实际上都在东方。与大禹有关的古迹,更是集中于东南地区。「禹兴于西羌」一语是司马迁说的,那是指禹后来到西方的发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通过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夏王朝国家重器的鼎、钺和许多玉器都来源于东南的古越人地区。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传统的说法是:大禹出身于华夏族群(根据是「夏为中国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据是「禹兴于西羌」)。新说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是从东南地区带着南方农业文化的某些优势进入中原争得领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都对新说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谓「夏为中国之人」是周代以后才产生的说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动的许多史迹实际上都在东方。与大禹有关的古迹,更是集中于东南地区。「禹兴于西羌」一语是司马迁说的,那是指禹后来到西方的发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通过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夏王朝国家重器的鼎、钺和许多玉器都来源于东南的古越人地区。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第九玄孙。黄帝轩辕氏为有熊氏,颛顼为高阳氏,帝喾为高辛氏,帝尧为陶唐氏,帝舜为有虞氏。

生平

早期生活

以黄帝轩辕氏到禹,共五世:禹的父亲鲧,鲧的父亲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禹的父亲鲧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母亲为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帝尧时,中原洪水氾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处理洪水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整天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了十八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氾滥的灾祸。大禹整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帝夏禹王登天子之位,并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帝夏禹王之子启是夏朝的继位天子。建碑《大禹陵》。

治水期间,禹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名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着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与涂山氏女娇有两个儿子启及澔。禹治水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传遍各地、人们听了都深受感动,更增强治水信心。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即位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诸侯的拥戴下,五十三岁的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禹在位的第十五年,其子启继位夏朝的天子,享年六十八岁。

影响

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帝夏禹王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社会代替野蛮时代社会,推动中国皇室历史沿革发展。

大禹起源

分别有西戎说和东夷说。随着一些考古活动如喇家遗址的发现,西戎说渐占上风。实则,禹的父亲鲧已为尧臣,故为文明中原之人,而戎夷之说实属不合事理之谈。

疑古风气

近代疑古之风一度盛行,有个别学者质疑是否存在禹这个人。顾颉刚更考证出禹是一条虫,这种论调在当时受到史学家柳翼谋等人的指误。

中国历史学者纪连海于电视台上宣称“三过家门不入”的大禹因与女子瑶姬在治水过程中相恋。纪连海认为,瑶姬将传说中写有治水妙法的“红宝书(丹玉之书)”作为定情物献给大禹,以确认大禹是在当时的“走婚”(即丈夫不需与妻子共居)习俗下,已成为她的丈夫。而大禹则编造出“巫山神女瑶姬”协助自己治水的故事以蒙骗故乡的发妻,因此羞于面对妻子,故曾三过家门不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谢兴鹏痛斥此为无稽之谈,其表示瑶姬为传说中王母娘娘的女儿,属于“神”,故无法与身为“人类”的大禹相恋。谢兴鹏并要求立即停播该集节目。这种随意编造故事、哗众沽名之风,只因辱没了华夏先圣,才受到舆论的谴责,也可见此时文风、学风之浮躁不正。

大禹祭祀

夏桀灭后,商汤王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杞在商时,或封或绝”。周武王灭商为王后,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

大禹祭祀原为国家祭祀。目前,公祭大禹陵典礼已经恢复为国祭。

大禹陵

“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大禹陵位于浙江绍兴东南郊的会稽山山麓,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群组成[2]。

在绍兴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至今。顺势疏导大禹治水: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编辑本段]河伯传说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幅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幅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搭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

[编辑本段]殚精竭虑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没有到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编辑本段]功德永存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

[编辑本段]淮沂治水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全国许多地方世代相传,禹的足迹不仅遍于全国各地,而且许多名山大川也都被说成是受禹治理过的。其中有关大禹和其父鲧在今鲁南苏北黄淮泛区治水的传说也在华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洪荒时代就是原始时代。那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先民的生活状况,后人往往凭想像、传说、神话去加以了解。现代由于先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的发达,对于洪荒时代的情况,才推断出一个近似的了解。相传在距今约4600年前的夏朝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雪消融。大地山河,沦为泽国,天地万物,同为波臣。人类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为大片泽国。在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部落的人们被迫逃避到一个个高地上,形成了许多孤岛。鲧是尧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领,他被流放东夷,负责变革同化东夷族,使其迅速赶上进步的黄帝族。鲧是传说中禹的父亲,颛顼的儿子,姒(si)姓,建国于崇(今河南嵩县北),史称崇伯。鲧是尧帝的臣子,当时洪水泛滥,他由四岳推荐给尧,被派去治理洪水。由于他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没许多人的生命,并擅自将神庙里的青铜礼器铸成治水工具,犯下弥天大罪,被舜帝诛杀于羽山之野。《正义》引《括地志》载,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禹贡》注:“羽山在郯城县七十里”。对于鲧的评价历来不太一致。按照《尚书》的记载,鲧是一个凶神恶煞般的人物。而在古代神话中,鲧却常常得到很高的评价。《山海经》说他曾经窃取天帝的息壤来堵洪水,鲧成了一个不顾个人安危,救民于水火的英雄。一般认为,鲧为了人民的利益,历经干辛万苦,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于奉献的精神尤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人类治理洪灾尚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因而曲折是难免的。他的失败和悲剧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

《左传》云:“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渊东有羽山。池上多生细柳,野兽不敢践。”另据《山海经?海内经》载,鲧死之后从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儿子禹。大禹奉命继承了父亲未竞的事业,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并且亲临一线指挥,栉风沐雨,历经十年之久。《史记》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叙说了禹的丰功伟绩:他舍家为国,忘我工作,新婚只有四天就离家赴任,三过家门而不入,连新生的儿子也无暇照顾。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他足迹踏遍了九州,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条山脉,终于战胜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还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条件获得政治优势,成为尧的继承人。

经过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史记?夏本纪》),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成为有利于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后划分了行政区域,也就是青、兖、徐、扬、梁、豫、冀、荆、雍等九州岛。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于禹,其后裔姒姓便在今鲁南苏北一带滋生繁衍,从事着耕耘、蚕桑、冶炼、制陶、渔猎等生产活动。后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曾在沂河岸边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开国之君。禹生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

[编辑本段]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这个传说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大禹的遗迹和传闻】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相关考证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陵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大禹治水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关于大禹本人,传统的说法是:大禹出身于华夏族群(根据是「夏为中国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据是「禹兴于西羌」)。新说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是从东南地区带着南方农业文化的某些优势进入中原争得领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都对新说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谓「夏为中国之人」是周代以后才产生的说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动的许多史迹实际上都在东方。与大禹有关的古迹,更是集中于东南地区。「禹兴于西羌」一语是司马迁说的,那是指禹后来到西方的发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通过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夏王朝国家重器的鼎、钺和许多玉器都来源于东南的古越人地区。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传统的说法是:大禹出身于华夏族群(根据是「夏为中国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据是「禹兴于西羌」)。新说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是从东南地区带着南方农业文化的某些优势进入中原争得领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都对新说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谓「夏为中国之人」是周代以后才产生的说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动的许多史迹实际上都在东方。与大禹有关的古迹,更是集中于东南地区。「禹兴于西羌」一语是司马迁说的,那是指禹后来到西方的发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通过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夏王朝国家重器的鼎、钺和许多玉器都来源于东南的古越人地区。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第九玄孙。黄帝轩辕氏为有熊氏,颛顼为高阳氏,帝喾为高辛氏,帝尧为陶唐氏,帝舜为有虞氏。

生平

早期生活

以黄帝轩辕氏到禹,共五世:禹的父亲鲧,鲧的父亲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禹的父亲鲧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母亲为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帝尧时,中原洪水氾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处理洪水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整天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了十八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氾滥的灾祸。大禹整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帝夏禹王登天子之位,并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帝夏禹王之子启是夏朝的继位天子。建碑《大禹陵》。

治水期间,禹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名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着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与涂山氏女娇有两个儿子启及澔。禹治水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传遍各地、人们听了都深受感动,更增强治水信心。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即位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诸侯的拥戴下,五十三岁的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禹在位的第十五年,其子启继位夏朝的天子,享年六十八岁。

影响

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帝夏禹王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社会代替野蛮时代社会,推动中国皇室历史沿革发展。

大禹起源

分别有西戎说和东夷说。随着一些考古活动如喇家遗址的发现,西戎说渐占上风。实则,禹的父亲鲧已为尧臣,故为文明中原之人,而戎夷之说实属不合事理之谈。

疑古风气

近代疑古之风一度盛行,有个别学者质疑是否存在禹这个人。顾颉刚更考证出禹是一条虫,这种论调在当时受到史学家柳翼谋等人的指误。

中国历史学者纪连海于电视台上宣称“三过家门不入”的大禹因与女子瑶姬在治水过程中相恋。纪连海认为,瑶姬将传说中写有治水妙法的“红宝书(丹玉之书)”作为定情物献给大禹,以确认大禹是在当时的“走婚”(即丈夫不需与妻子共居)习俗下,已成为她的丈夫。而大禹则编造出“巫山神女瑶姬”协助自己治水的故事以蒙骗故乡的发妻,因此羞于面对妻子,故曾三过家门不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谢兴鹏痛斥此为无稽之谈,其表示瑶姬为传说中王母娘娘的女儿,属于“神”,故无法与身为“人类”的大禹相恋。谢兴鹏并要求立即停播该集节目。这种随意编造故事、哗众沽名之风,只因辱没了华夏先圣,才受到舆论的谴责,也可见此时文风、学风之浮躁不正。

大禹祭祀

夏桀灭后,商汤王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杞在商时,或封或绝”。周武王灭商为王后,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

大禹祭祀原为国家祭祀。目前,公祭大禹陵典礼已经恢复为国祭。

大禹陵

“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大禹陵位于浙江绍兴东南郊的会稽山山麓,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群组成[2]。

在绍兴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至今。顺势疏导大禹治水: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编辑本段]河伯传说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幅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幅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搭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

[编辑本段]殚精竭虑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没有到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编辑本段]功德永存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

[编辑本段]淮沂治水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全国许多地方世代相传,禹的足迹不仅遍于全国各地,而且许多名山大川也都被说成是受禹治理过的。其中有关大禹和其父鲧在今鲁南苏北黄淮泛区治水的传说也在华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洪荒时代就是原始时代。那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先民的生活状况,后人往往凭想像、传说、神话去加以了解。现代由于先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的发达,对于洪荒时代的情况,才推断出一个近似的了解。相传在距今约4600年前的夏朝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雪消融。大地山河,沦为泽国,天地万物,同为波臣。人类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为大片泽国。在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部落的人们被迫逃避到一个个高地上,形成了许多孤岛。鲧是尧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领,他被流放东夷,负责变革同化东夷族,使其迅速赶上进步的黄帝族。鲧是传说中禹的父亲,颛顼的儿子,姒(si)姓,建国于崇(今河南嵩县北),史称崇伯。鲧是尧帝的臣子,当时洪水泛滥,他由四岳推荐给尧,被派去治理洪水。由于他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没许多人的生命,并擅自将神庙里的青铜礼器铸成治水工具,犯下弥天大罪,被舜帝诛杀于羽山之野。《正义》引《括地志》载,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禹贡》注:“羽山在郯城县七十里”。对于鲧的评价历来不太一致。按照《尚书》的记载,鲧是一个凶神恶煞般的人物。而在古代神话中,鲧却常常得到很高的评价。《山海经》说他曾经窃取天帝的息壤来堵洪水,鲧成了一个不顾个人安危,救民于水火的英雄。一般认为,鲧为了人民的利益,历经干辛万苦,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于奉献的精神尤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人类治理洪灾尚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因而曲折是难免的。他的失败和悲剧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

《左传》云:“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渊东有羽山。池上多生细柳,野兽不敢践。”另据《山海经?海内经》载,鲧死之后从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儿子禹。大禹奉命继承了父亲未竞的事业,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并且亲临一线指挥,栉风沐雨,历经十年之久。《史记》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叙说了禹的丰功伟绩:他舍家为国,忘我工作,新婚只有四天就离家赴任,三过家门而不入,连新生的儿子也无暇照顾。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他足迹踏遍了九州,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条山脉,终于战胜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还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条件获得政治优势,成为尧的继承人。

经过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史记?夏本纪》),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成为有利于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后划分了行政区域,也就是青、兖、徐、扬、梁、豫、冀、荆、雍等九州岛。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于禹,其后裔姒姓便在今鲁南苏北一带滋生繁衍,从事着耕耘、蚕桑、冶炼、制陶、渔猎等生产活动。后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曾在沂河岸边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开国之君。禹生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

[编辑本段]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这个传说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大禹的遗迹和传闻】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相关考证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陵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