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村内海军学员方队利用喷水连续站姿。(6月19日王平摄)
本报记者 王士彬 特约记者 司 儆 马仕府
记者导言
阅兵村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受阅方队总教练。这个群体中,有的年过半百,有的比受阅队员大不了多少,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8岁。
为了那个庄严时刻,他们夙兴夜寐,用心血浇铸着威武方阵。
同一个“籍贯”
“我们来自一个村”
“袁大嗓子!”在总教练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徒步方队总教练袁大庆,第一次出现训练场上时,许多总教练一眼就认出了他:“呵呵,我们是一个村的!”
“这村就是阅兵村!”步兵方队总教练马树华告诉记者,袁大庆曾两次受阅,并在天安门广场下达“敬礼”口令,声音雄浑高亢。1999年国庆阅兵时,他任北京军区某师副师长。如今,他是北京卫戍区装备部总工程师。
袁大庆先后三度走进阅兵村,这次担子最重。从培训徒步方队教练员到进驻阅兵村,每天起早贪黑,钉在训练场组织指挥,脸晒得像一块黑炭。队员一个半月磨破1双皮靴,他的皮鞋更换记录也是一个半月。
记者从各受阅方队总教练的履历表上看到,像袁大庆这样职务高、岁数大、曾数次参加国庆阅兵的总教练占有一定比例。他们中有院校资深专家,有驾驭装备的行家里手,还有部队一线带兵人,不少还是“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精武标兵”。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年轻的总教练们也不示弱。28岁的张震是女民兵方队总教练。1998年12月,他一入伍就到了三军仪仗队,新兵第一年就参加了国庆50周年首都阅兵。从军11年,他先后与战友们数百次出色完成迎接外国元首、军队高级将领的仪仗司礼任务。
别看张震在总教练队伍中属于“小字辈”,但几经打磨,他把没有任何队列基础的地方青年训练得“呱呱叫”。每次合练,女民兵方队一亮相,都会赢得一片掌声。
同一个目标
“为了国庆精彩时刻”
李凤柱是装备第8方队总教练。这个方队是由反恐精英武警“雪豹突击队”组建的,擒拿格斗、精度射击是队员们的“看家本领”。面对刚刚列装的新型战车,怎么训出效益?李风柱昼思夜想。
他发动官兵集思广益,编写出了《方队训练手册》,采取双车、单排面、双排面等不同模式分步组训,使分列式训练等距标齐的难题迎刃而解。
装备第1方队总教练李小功,把受阅人员的每一次训练成绩记录下来,绘制千余张训练成绩曲线图,探索出一整套新装备训练方法,使训练成绩直线上升。
飞行学员方队总教练朱国庆,是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地教研室主任。为达到排面“六线齐”和方队“三线齐”,他用仪仗兵的标准要求队员,用厘米、秒数和度数来量化训练。每次合练,方队的横线、纵线、斜线都笔直如刀削。
装备第9方队总教练葛志慧,白天带着驾驶员训练,晚上带着组训骨干召开“诸葛亮会”,逐人逐项分析训练成绩,逐个画面研究训练录像,方队多次在上级考核中名列前茅。
人人有革新成果,是总教练群体的又一个“亮点”。装备第18方队总教练赵中华,是北海舰队某保障基地的一名助理工程师。把舰艇装备“嫁接”到车辆上接受检阅,人员装备编成、受阅训练流程复杂。他带领攻关小组,革新了智能光电辅助器材、光学标齐系统等技术成果,大大提高了驾驶员等速、骑线、卡距的训练精准度。
同一个境界
“训练场是我们的战场”
初秋深夜,万籁寂静,受阅队员早已酣然入梦,总教练们的房间都还亮着灯。
海军学员方队总教练卢石来阅兵村前,妻子患乳腺癌做了手术。他很牵挂妻子的病情,每天训练归来,第一件事便是给妻子打个电话,聊会天。每次,妻子都重复着同一句安慰的话:“我没事,你安心工作吧,我在家等你好消息!”尽管这话已听了多遍,但卢石每次听了都眼眶发热。
陆军学员方队总教练张群彦的女儿张冕,是三军女兵方队队员,父女俩分别住在阅兵村东、西两侧,相距不到1公里,进驻以来,却仅见面3次。3次见面,张群彦给女儿上了“三堂课”。一次在观看文艺演出现场,他给女儿写纸条,传授正步训练“窍门”。后两次是在方队合练现场,他把女儿受阅动作的“毛病”记录下来,回去后打电话一一纠正。
装备第25方队总教练马秀文,是驻京某部军运油料科科长。儿子今年参加高考,他却忙着在阅兵村抓训练,几次进城办事路过家门而不入。他在电话里鼓励儿子说:“高考是你的战场,要打胜仗;训练场是我的战场,更要打胜仗。”结果,父子两人在不同的战场均传捷报——儿子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他负责的方队训练次次考核成绩优秀。
权威点评
闪光的“铺路石”
■装备方队总指挥 王西欣
据统计,总教练群体中,有国庆受阅经历的占80%以上。这次阅兵,他们虽然不能亲自走过天安门,但都在默默地为那神圣时刻抛洒汗水。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受阅大军在天安门前威武雄壮的身姿。他们是阅兵村里的带兵人,是受阅官兵的益友、严师、模范,是受阅场上闪光的“铺路石”。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阅兵是台前英雄与幕后英雄精诚合作的结晶,是集体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结合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