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上午11时,北京晴空万里,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空中梯队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进行精彩、完美预演。来源:人民图片网
本报记者 梁蓬飞
★记者导言
国庆盛典,百余架战鹰将列阵长空,飞越天安门广场。
12个空中梯队,12架梯队长机,12位长机机长。他们中,有的是将军,有的是师长,有的是团长,有的是参谋长、大队长,都无一例外地飞在梯队最前面。这些“领头雁”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受命出征时,他们敢说“跟我上”;首航试飞时,他们都说“我先飞”;遇难涉险时,他们总说“看我的”……
言为心声,行为意指。从训练场到阅兵村,改变的是时空,不变的是本色。
头雁风采
6名航空兵师长驾驶长机
在华北某机场,记者再次见到轰炸机梯队长机机长钱世平时,他已由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师长提拔为师长。称呼上少了一个字,肩膀上却增加了万钧重担。
当年部队换装转型,他驾驶新型战机,带领部队连续4天整建制出航,摸索出10多项新训法新战法,创造了空军轰炸机训练史上10多项纪录。
此次带队转战阅兵场,他同样身先士卒,带队攻克了航线陌生、空域狭小、航路密集、气象多变等大机群编队训练难题,研究出不同气象条件下5套空中集合方法、4种不同规模出动计划、29种特情处置预案。
在12个空中受阅梯队,像钱世平这样由部队主官领飞长机的占了3/4,其中有6位航空兵师师长、2位飞行团长。在他们眼里,从演兵场到阅兵场,不仅仅是一次任务的转换,更是一次能力的重塑与检验。
对此,空中第11梯队长机机长、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陆航团团长孙凤阳感受颇深。此次阅兵训练,他带领的18架直升机编队以其机群规模最大、编队形式最难、左右间距最短、前后机距最小,创造了团队历史新纪录。同时,通过训练,他还带队进一步摸清了华北地区上空气象变化规律,在复杂条件研练了一批大机群作战、成建制机动的新训法战法。
长机品格
率先垂范锁定“零米零秒”
“零米零秒,是衡量整个空中梯队受阅水平的常用标准。所谓‘零米’,就是受阅当天所有梯队通过天安门时,带队长机的机身垂直超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塔尖,误差为零米;所谓‘零秒’,就是按预定时刻到达、预定时间通过天安门广场,误差为零秒。”
走访阅兵村,经常会听到带队机长们向媒体记者这样解释。但谁都明白,要做到这一点堪比登天。在京郊某机场,记者亲眼目睹这样一个复杂编队:某航空兵师出动3种机型飞机与兄弟单位混编成3个空中梯队,这3个梯队又被编成3种不同阵形。此种情况,要做到“米秒不差”,其难度不言而喻。
那天,领队机机长顾维峰第一个跨进飞机座舱,驾驶某特种飞机呼啸冲向蓝天。他紧握油门杆,不断调整速度和航迹,对照航图一米一米地计算,一秒一秒地卡量,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细抠,终于将梯队塑成一块“铁板”。
“龙头差一寸,龙尾偏十里。”这是某航空兵师师长王建民作为长机机长的最深体会。虽然叱咤蓝天28年,先后驾驭7个机型战机,但领飞由15架歼-10战机组成的国庆受阅梯队还是头一次。为了达到“队形准确、衔接紧密、米秒不差、安全无误”的标准要求,他率先在阅兵训练中引入自主开发的“飞参快速判读和飞行训练管理系统”,又带队研发了“阅兵训练倒计时推算软件”和“编队质量评估软件”,对阅兵训练质量进行客观记录、实时查询和准确分析。前期训练试飞时,编队通过基准点的误差仅为0.18秒。
老将情怀
瞄准“世界一流、历史最佳”
陆航直升机第一梯队长机机长袁继昌,是空中梯队中惟一的将军飞行员。
他,还有两个特殊的身份——总参陆航部副部长、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陆航梯队总指挥。10月1日那天,他将率领世界阅兵史上最大规模直升机编队飞越天安门。
尽管肩扛少将军衔,拥有32年飞行经验,但进入阅兵村后,袁继昌却像一名新学员。为了实现“世界一流、历史最佳”的目标,他认真研究大机群编队飞行理论,不厌其烦地在地形图上模拟队形,驾机满负荷飞行。在训练间隙,主管全军陆航部队训练工作的他,还得兼顾日常工作,有时一天要在阅兵村与办公室之间往返三四趟。
教练机梯队长机机长姜明,是空中梯队的另一位“干将”。身为空军某飞行学院副院长,他事必躬亲,带领机组创造了空军院校飞行史上第一次多机密集起飞、第一次多机穿云集合等5项“第一”。记者查看他的飞行记录,发现他的飞行时间超出参训人员均值11个小时。
在空中梯队带队长机机长中,某航空兵师参谋长乔军是少见的“非主官”,但他抓阅兵训练一点也不含糊。记者在一份乔军拟制的训练计划中看到,无论是飞行计划安排、训练条件掌握还是训练质量监控,他都摸索出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组训施训流程、重难点课目训法、能力评估标准。截至目前,梯队共组织飞行近百场次,编队队形优秀率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