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LCA终于量产震撼中国:每架成本高达3500万美元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LCA轻型战机满外挂装备起飞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LCA研发已经超过20年,投产和装备部队的时间却一推再推。这款性能被印度官方和媒体高度渲染的战机,究竟是印度军工的骄傲,还是败笔?

印度空军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考虑淘汰米格-21战斗机的问题。印度1981年制定的长期换装计划中指出,米格-21战斗机的使用寿命到90年代中期之前将耗尽,届时印度空军飞机总数将减少约40%。印度空军最初考虑改进“蚊”式战斗机,但当意识到利用新技术可以研制更有效的战机时,他们很快就放弃了这一打算。

新飞机代号为LCA(LightCombatAircraft),它首先应担当防空战斗机的角色,而支援地面部队的任务被视为是第二位的。

新飞机应具备高机动性,装备最现代化的航电设备和武器系统。此外,其价格也应是印度军事预算所能承担的。印度空军计划用15年的时间更换所有米格-21战斗机,在2000年前为10个中队(230架)换装,试验样机定于1990-1991年首飞。

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推动本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印度在获得政治独立后希望能马上获得经济独立,至少在重要的战略领域应是这样,而航空工业就属于这一领域。LCA战斗机研制计划应完成三项对印度航空工业来说极为困难的任务:研制自己的飞机电力遥控系统;研制多功能雷达;研制现代化涡喷发动机。正因为如此,从LCA计划一开始国外伙伴的参与就十分有限。但今天印度已经明白,三十年前的预测过于乐观了。

1955年,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曾响应印度空军研制本国多用途喷气机的要求。1956年8月,当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开始设计HF-24“风神”式战斗机时,公司仅有3名印度工程设计师,而整个设计处只有54名工作人员。1961年6月17日,试验样机首飞,但飞机直到1967年才装备部队。1969年,印度政府接受了航空委员会关于研制本国战斗机的建议(哪怕使用进口发动机),并委托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来完成这项工作。公司的研究工作一直持续到1975年,结果无法胜任这项任务。

1983年,印度国防部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efence Research andDevelopmentOrganisation)获准开始实施LCA轻型战斗机研制计划,但该组织要求采用新的研制工作管理体制。因此,印度政府于1984年专门成立了航空发展局(AeronauticalDevelopmentAgency),由其负责LCA计划。虽然LCA战斗机经常被称作是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的“产儿”,实际上公司只负责飞机的生产,而研制者是航空发展局。实际上航空发展局是一个联合了100多家试验室、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财团。但形式上航空发展局归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领导。航空发展局总部位于班加罗尔,距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的大楼仅1英里。除了基本的项目领导功能外,航空发展局还负责飞机航电设备和软件的研制和开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LCA战斗机是印度举全国之力才搞出来的。为了从事试飞,研制采用复合材料的机翼,研究飞行操纵规则,甚至专门成立了汇集全国顶尖科研人才的“国家队”。

航空发展局在计划初期确定了设计和生产完全国产化战斗机所必需的五项关键技术。其中两项最后被印度工业部门成功地攻克,即复合材料和“玻璃”座舱。但这些成果在其他三项关键技术遇到的问题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早在新飞机构想形成阶段,印度就不得不向国外公司寻求援助。LCA项目第一任总经理S。R。瓦拉里博士后来曾说:“这应该是一架成本相对便宜的高机动性轻型战斗机,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和国外公司对新飞机构想及其实施能力的研究表明,要达到印度空军的要求必须使用比80年代初印度已掌握的技术更先进的技术。显然,必须吸收国外专家参与。”

1985年,印度人委托法国达索航空公司设计飞机,后者向班加罗尔派出了一个专家组。项目负责人是科塔·纳里纳拉亚纳。1988年9月设计工作完成。复杂的航电设备和复合材料构造马上引起了印度空军的担忧,后者怀疑印度工业是否有能力实施该项目。1989年5月,印度政府成立的一个专门委员会得出结论认为,印度工业在大部分领域已经“成熟”得足以实施该项目。而且经深思熟虑后,决定分两阶段实施该项目。

第一阶段,为了证明计划的生命力,决定生产2架演示机(TD-1和TD-2号机)。试验成功后,印度政府批准再生产2架试验样机(PV-1和PV-2号机),并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第二阶段计划生产3架试验样机,其中第一架为批量型单座机(PV-3号机),第二架(PV-4号机)是第一架舰载型机,第三架(PV-5号机)是双座型教练机。

第一阶段始于1990年。1991年中期,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着手制造演示机。但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此项工作中断。印度政府形式上“批准”了LCA计划,但几乎在项目“启动”10年以后——1993年4月才向其第一阶段计划大规模拨款6。3亿美元,而直到6月才开始实际开展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