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一箭七星"与"多弹头分导再入"是完全不同概念!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对于在相邻轨道上依次投放多颗小卫星的“一箭多星”技术方面,世界上各航天大国早己不关心了(美、俄、欧、中、日都掌握了),在民用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射领域,大家互相角力的方向是运载火箭的推力(有效运载能力)。推力越大,发射的卫星在体积和重量方面就越大,这样卫星所携带的设备和能源就越多!

在军用洲际弹道导弹方面,各大国竞争的方向是导弹射程,弹头重量、分导式多弹头(MIRV)重返大气层后对不同的地面目标的命中精度。印度目前在分导式多弹头(MIRV)重返大气层末端制导技术方面根本就还没有起步!印度现在首要的目标是让弹道导弹的有效射程超过3500公里。

应该承认,我们的MIRV技术取得实质性进步是在为Motorola公司研制发射铱星的CZ-2C/SD火箭上的 “智能分配器”上,这个智能分配器说白了就是MIRV母舱的原型。一开始,美国的Cox报告中怀疑中国窃取美国的技术,但是美国专家最后也承认,这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美国仅限于“商业上的刺激”,刺激了中国技术人员为了发射铱星而想办法去开发智能分配器,美国公司并没有提供任何只能分配器的技术,在Richard D. Fisher, Jr.和Baker Spring所写的China"s Nuclear and Missile Espionage Heightens the Need for Missile Defense(中国导弹核武器间谍活动导致导弹防御系统之必要性),也不得不承认仅限于“并无窃取或购买技术行为发生……”。

我个人估计发射铱星的CZ-2C/SD火箭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大家看官方的《中国航天报》2007年03月15日,是这样报道的:

长征二号丙火箭首次发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铱星时,要求非常高,两颗一样大小的卫星要发射到同一条轨道不同的距离上进行分离。这就需要在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基础上安装一个新设计的具有多星分配功能的智能分配器。但是,选择依次分离还是同时分离,哪种分离方式的可靠性更好,安全系数更高?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李占奎带领大家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计算分析和研究验证这两种方案的可行性,同时综合了力学环境、物理环境、载荷强度等多方面因素,经过艰苦的攻关,并征得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最终确定了“旋转同时分离”的方案。 ……

另外我看了几本技术文献关于:其中有多篇有关MIRV的论文:

《战术导弹技术》 2001/05期: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分导过程的一种最优控制方法

《航天控制》2004/02期:—— 分导飞行器能量指标的最优控制方法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2005/03期:—— 分导飞行器控制程序生成系统研究

另外一本是航天局内部技术人员阅读的刊物:《航天前沿》2004年07期上刊登的:——六分分导飞行器再入控制方法研究

所以说:我军目前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东风5乙,DF31A等)肯定已经是安装了MIRV弹头,MIRV与普通民用的“一箭多星”技术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除了多弹头分离技术不同外,MIRV还要考虑重返大气后对不同目标的命中精度。

最后大家看看这次印度“一箭七星”,那几颗卫星有多重:7颗卫星中,一颗是印度海洋监视卫星“海洋卫星-2号”,总重约960千克。其余6颗卫星均为外国小型卫星,每颗重量从1千克至8千克不等,总重约20千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