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已经成为了鸡肋 朝鲜才是中国的钢牙!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国时,曹操、杨修、夏侯惇三个名人,因为“鸡肋”而引发了一场“口令”事件,大知识分子杨修因多嘴而丧命。

中国文化,把“鸡肋”比作领导者在某事件决策中,处于“进退两难、决心难下、只能选取次优方案,等待事物明朗”的一种心态。

中国因为农业文明过于灿烂,工业文明的萌芽被扼杀,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在工业革命之后,严重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采取和平崛起、不称霸的防守型战略,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正确国策。

藏南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下的一块平原,是中印两国的交界地,由于英帝国在二战后放弃殖民印度时,故意留下了边界划界隐患,导致中国与印度,在这块平原上的国土属性认识上,严重分歧,在上世纪60年代还打了一场边境有限接触战,战役以中国胜利告终,但是,战役胜利只是暂时遏制了印度觊觎那块土地的野心20年,那块土地的争议依然严重分歧。

隔着喜马拉雅山,藏南那块土地,对于中国来说,还真是鸡肋。

那些在网上叫骂的傻右,其实他们心里也明白,如果他们执政,他们也不会去与印度旷日持久的争夺那块土地,那只会徒增国家建设的成本,既不能带来GDP,也不能带来中国人民其他1毛钱的好处,相反,与印度旷日持久的争夺战,还将堆高中国建设的成本,完全违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对于印度来说,藏南必争,藏南是崛起强大后的中华帝国进攻印度最好的屯兵地和战略跳板,是印度的直接威胁。

农业文明是没有扩张野心的,中国历史上,除了某著名右考证出大清曾经给西藏颁发过一张去往藏南的关隘收税派司,收来的过路费,也从来不交给中国中央政府,其他任何时代,中国中央政府都没有往藏南派过军队驻守边境,除了毛公的人民解放军。

蒋公更好,人民解放军打到了西藏首府——拉萨,他老人家居然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在媒体上公开谴责“毛公侵略了西藏”。

在蒋公的心里,西藏就不能算做中国的版图。

藏南在地图上,中印双方都是坚持属于自己的,要决出胜负,必须彻底打服一家。这个难度很大,印巴打了几十年,也没有谁打服过谁。

而中印两国假如发生战争,双方的战争成本是不对称的,印度有四通八达的平原交通与藏南连接,中国要翻越喜马拉雅山。

海拔5千米以上的大雪山,一年只有1季才能通过最原始的人力、畜力交通工具,其他三季都是大雪封山。如果中国与印度打起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碗里的红烧肉,得少好几块。

不打吧,阿三偷偷摸摸的蚕食藏南,是可忍孰不可忍。

怎么办?藏南真是三代表的一块鸡肋。

朝鲜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年属国。在工业文明时代,朝鲜就是中国的海洋门户,外国侵略中国的最好屯兵地和跳板。

明清两代,朝鲜国王娶个老婆,都要中国中央政府册封,在册封前,朝鲜国王的女人,只能用小老婆的名义与国王睡觉。朝鲜有乱,明清两朝都是要出兵干涉的。

日本决定侵略中国时,有句名言:“欲占清国,必先占朝鲜”,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中国中央政府失去朝鲜的藩属,就会倒台。明朝崇祯皇帝时,朝鲜被满清裹挟,明朝亡。清朝因为甲午海战失败,《马关条约》而失去朝鲜,不久,清朝亡。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公没有利用抗战胜利的优势,乘机收回对朝鲜的宗主国权力,三年既被赶去台湾钓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年,朝鲜战争爆发。

先不管战争的起因、是非,既然敌视、不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韩联军,不顾周公的警告,跨过了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华人民共和国焉能置之不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出兵朝鲜,是完全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决定。否则,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韩联军统一了全朝鲜,隔鸭绿江边觊觎中国东北,理论上,机械化部队一昼夜就能打到首都北京附近,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岂不危矣?

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年浴血奋战,终于保住了朝鲜的战略缓冲,把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韩联军,隔绝在三八线以南,朝鲜成了中国的钢牙。

藏南,理论上讲,是中国崛起强大后,进攻印度,控制印度洋的最好战略屯兵地,是中国强大以后的必攻之地。

朝鲜,是中国实力不够时,外国势力企图侵略中国的最好跳板,是中国的必守之地。

说白了,鸡肋藏南可以暂时放一放,反正早晚是中国的,别人就是看上了也够不到。

朝鲜却是中国老大必须罩着的码头。

世界上任何势力、组织的老大,想插手朝鲜事务,都得看中国老大的脸色,以后还要加上南韩,都将是中国老大练习踢正步的前花园。

保卫朝鲜,就是保卫中国的安全,就是保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反对保卫朝鲜,就是破坏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藏南必攻,但不是现在,

朝鲜必守,任何时候都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