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会同村 买办之乡见证历史沧桑(图)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三大祠堂依次而建,一字排开。

珠海唐家湾坐落着建于清朝的古村落──会同村。有着278年历史的会同,由黄、谭、鲍三姓族人共建而来,又由莫氏家族以在香港买办起家、繁荣。但伴随日月变迁,沧海桑田,会同村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和丛生的杂草。保留下来的诸多古建筑,仍诉说会同村曾经的兴盛与光耀。

三姓族人共建会同

会同村地处珠海唐家湾,在凤凰山脉北部丘陵上,该村坐东向西,北、东、南向为凤凰山体环绕,西侧原有月形荷花塘一座,村中地势东高西低,四周山环水绕、古树森然。

村中莫氏后裔对记者称,村里相传会同村建于1836年,由黄、谭、鲍三姓族人相约来此地建村,所以得名“会同”。珠海市博物馆馆藏部副主任杨长征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清朝同治12年版的《香山县志》中记载:“黄与京,号会同,少读书,知大义……乡人感其义,因以号名村曰会同。”据该史料称,会同村确由黄与京联合鲍、谭两姓建设,但“会同”之名是为表彰黄与京的大义,而以其号命名的,而史料记载会同村建于1732年,比村民相传的1836年早了104年。

贫穷山村香港买办起家

据村中莫氏后裔莫瑛、莫华常等老人们回忆,会同村最初很贫穷,村民都要自给自足。会同村的三大姓氏,惟有莫氏发展成最大一族。莫氏族人莫仕扬是莫氏买办家族的开创者。据莫氏后裔莫帝珠回忆,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割让香港,莫仕扬便到香港开发商务,经营房地产而暴富。

1870年,莫仕扬受雇于英商太古洋行,任总办。从此他与儿子莫藻泉、孙子莫干生等3代人,服务太古洋行60余年,致力发展香港的航运业、制糖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油漆化工业。粤港知名社会活动家,曾担任过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的莫应轥便是莫仕扬之孙,而莫仕扬的其他子孙均活跃于海内外,或经商,或出入洋行作买办,或任华经理,业绩亦显达于世。

至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很多海外富裕宗亲开始回乡投资,会同村在统一规划下重建,从建筑材料到规划格局,均从香港、西方引进学习而来,会同村当时已颇具规模,这也便是我们如今看到的会同。

祠堂雕楼记录今昔兴衰

会同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便是3大祠堂──莫氏大宗祠、会同祠和调梅祠。3大祠堂一字排开,内部已杂草丛生,但仍能看到精美的砖雕和梁面的粉画图案。村中老人称,三座祠堂是全村建筑的核心地带,以前还有仰云山馆、张王爷庙等建筑,但如今这些建筑早不复存在。

会同村委余书记对记者称:“100多年前,会同村就采用‘小区式管理’,东西方向靠山面海,南北方向有两大闸门守卫。”南闸门现已倾斜欲倒,只剩一堵残墙,但闸门上方“南控沧滨”4字,依然清晰可辨。

南闸门之后,挺立一座炮楼,墙面上“风起”二字与北雕楼上的“云飞”遥相呼应。北雕楼,村民们也称之为“更楼”,这座4层高楼具有典型西洋钟楼特色,正面楼身上悬挂两面铜钟,但指针、钟面已锈成一体。北雕楼往前便是北闸门,其构造与南闸门相仿,门楣上方刻有“北环紫极”4字,闸门后凄凄芳草,不免令人倍感凄凉。

余书记称,一个多世纪来,闸门和雕楼,就如同会同村的守护神,见证整个村庄的兴衰传奇。

栖霞仙馆诉说莫郑爱情史

会同村众多建筑中,名字最浪漫的当属栖霞仙馆。该馆由莫仕扬之孙莫咏虞为其原配夫人郑妙霞所建。之后,栖霞仙馆不仅是郑妙霞与女尼的清修之所,更见证着莫郑二人之间的感情。

栖霞仙馆位于会同村西北角,建于1920年代。据村中老人称,当时莫咏虞与郑妙霞原住在香港,郑妙霞因厌倦和其他七房夫人争风吃醋的生活,从香港只身回到会同村吃斋念佛。莫咏虞亦性情中人,专门邀请设计师到会同村,按照香港莫家所住楼阁的样式,为郑妙霞原样重建,并取名“栖霞仙馆”。建成后,郑妙霞和其他女尼一起入住,栖霞仙馆也就逐渐成为“积善”的禅院。

现在的栖霞仙馆,馆外四层楼高的门楼墙体早已斑驳,门额上“栖霞仙馆”4字已经十分难辨,观音六角喷水池和发电机房只剩残垣断壁。一对石狮俯卧在仙馆门口,面容已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