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江继芸 四道诰功圣旨垂青史(图)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江继芸纪念馆

平潭县,清朝时曾是福清县属下一个重镇,时称海坛镇。

清乾隆年间,海坛镇诞生一位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江继芸。

他的坟墓在199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江继芸也名列《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

据江继芸第六代孙江永平介绍,江继芸字源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出生于海坛侯均区右营村,年轻时加入清军水师,先后担任台湾副将、海坛镇总兵、金门镇总兵等职。

1841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厦门保卫战中,他指挥守军与英军浴血奋战,终因官兵伤亡殆尽,后援不继,而壮烈殉国,终年53岁。江永平说,江继芸牺牲后,其遗体在厦门收殓,并由厦门护灵柩至其家乡海坛镇岛内安葬。当时平潭全城百姓自愿出迎,哀悼的队伍从渡船码头一直排到江继芸的故居“江厝埕”。江继芸墓,在平潭县北厝乡田美村。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坐西北朝东南,占地1240平方米。坟墓平面呈“风”字形,砖石结构,三合土坟丘,三层墓埕。墓前两侧分立石翁仲、石马、石羊、石虎、石华表各一对。

墓前原建有“忠烈坊”,可惜“文革”期间被毁,如今仅剩一青石横碑,镌刻“钦赐祭葬”四字。

墓前三块刻有“伏虎”、“卧龙”、“正气长存”等字样的石碑,是1985年平潭县政府修复时镌刻上去的,表达了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

平潭文史专家介绍说,这种以石构为主配有石人、石马、石牌坊,御赐祭文石碑、神道碑等高规格的墓葬建制,在福建省晚清时期同类型墓葬中比较罕见,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一。

为了纪念江继芸的丰功伟绩,2005年江继芸纪念馆在平潭建成。馆内通过大量的图画和文字,详细介绍了江继芸的戎马一生。其中一批有关江继芸的珍贵文物的图画颇引人关注,包括清朝道光皇帝赐给江家的四道诰功圣旨、皇帝谕祭及江继芸纸质彩画像等。

四道诰功圣旨,每道诰功圣旨长约2米,宽0.3米左右,分黄绫和白绫两种,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均印有道光皇帝的玺印。

其中一道白绫圣旨是道光皇帝于道光八年(1828年)十一月初九赐给江继芸父母的,另三道黄绫圣旨是道光皇帝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初十分别赐给江继芸祖父母、父母、妻室的诰功圣旨。四道圣旨分别对江继芸精武善战、屡立战功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其祖父母、父母教子有方表达敬佩之意,对其妻室也表达感激之情。

据了解,这四道圣旨以及谕祭等文物,自清末以来一直被江家保存在平潭县江继芸的故居内,去年8月,江家将这些珍贵文物捐赠给了船政文化博物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