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为什么不齿钱谦益?(图)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1-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王溢嘉,专栏作家,台大医学系毕业。毕业后即弃医从文,专事写作和文化事业工作,曾在台湾的《中国时报》、《联合报》及《牛顿杂志》、《台北评论》等十余家报章杂志撰写专栏,著作三十余种。

顾炎武

拒绝过诱惑的人,对屈服于诱惑的人会特别深恶痛绝。

顾炎武是清朝初年的知名学者,清军入关后,他投效南明朝廷,且屡次参加抗清义军,但都失败以终。有一次他被捕入狱,朋友请在清廷当官的学界大佬钱谦益帮忙营救,钱谦益表示只要顾炎武承认是他的学生,他就愿意保顾炎武出狱。朋友自作主张,假造了一张顾炎武的名帖,送给钱谦益求助。后来顾炎武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非要讨回名帖不可。朋友不肯讨还,他索性在大街上贴告示,声明他给钱谦益的那张名帖是假的,弄得钱谦益十分尴尬。

钱谦益虽然是前辈学者,但顾炎武不仅不想和他有任何瓜葛,而且还相当不齿他的为人,因为钱谦益原是南明弘光朝廷的礼部尚书,在清军攻破南京后,变节投降,是所谓的“贰臣”。但当时投降清的明朝官吏多如过江之鲫,顾炎武为什么会对钱谦益特别感到不齿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钱谦益乃是一个有名的大学者,本应以气节为重;一是顾炎武原本也有机会以投靠清朝来换取个人富贵,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加以拒绝——— 1678年,康熙皇帝开博学鸿儒科,想招至礼遇明朝遗民,他还以死坚拒推荐。一个拒绝过诱惑的人,会对那些屈服于诱惑的人特别不以为然,特别深恶痛绝。心理学家弥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先以问卷调查一群学生对作弊的态度,每个人都认为作弊是不对的;然后让所有学生参加可以得到奖品的竞试,如果不作弊就几乎不可能获胜,而作弊又不容易被发现。结果有些学生作弊得了奖,有些学生则没有作弊。随后,弥尔再做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在竞试中经不起诱惑而作弊的同学,为了合理化他们的行为,开始认为“欺骗其实是一种人性”或者“作弊无伤大雅,况且也没有人受到伤害”,换句话说,就是对作弊的态度变得比以前宽容。反之,抗拒诱惑而没有得奖的学生,则会对作弊变得比以前更加深恶痛绝,更不齿作弊的人。

顾炎武曾写《廉耻》一文,并在文中说:“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他会对“士大夫之无耻”感到特别不齿,原因即在于此。同样的道理,对“红包”深恶痛绝的人,往往并非没有人送他红包,而是有人想送他红包,但他坚决不收。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