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正脊上的宝顶

图二:正脊吻兽

图三:檐角下的斗拱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张勇摄

提起常道观,很多人都知道在四川道教圣地青城山上有一座古常道观,这座全国知名的常道观始建于隋代,又称天师洞。日前,记者在章丘市埠村街道办事处东鹅庄采访时发现,村里居然藏着一座道观,也叫常道观,据称建于春秋时期。
传说常道观由鲁班一夜建成
埠村街道办事处东鹅庄位于309国道北侧,国道南侧是李开先纪念馆,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开先就出生在东鹅庄。
东鹅庄是章丘知名的古村落,村内现存的老建筑比较多。走进村子,随处可见老房子以及特色鲜明的老门楼和四处散落的石碑。在村子中部的幼儿园内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殿,这就是东鹅庄著名的常道观,又称倒坐观、老君殿。
村民李中锋告诉记者,常道观大院的正门原本朝南,院里最早一共有三座大殿,还有好多石碑和两棵高高的松树。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因战争破坏,加上后期“文革”时期的人为破坏,两侧的两座大殿彻底消失。正中间的这座大殿得以保留,成了学校的教室,但里面的神像则被清理一空。
记者注意到,这座大殿修建于半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坐北朝南,三开间;青砖墙,琉璃瓦;屋檐下有多重斗拱,正脊和垂脊之上都有精美的雕刻,正脊中央雕有一身驮宝瓶的麒麟,麒麟头高昂着,张开大嘴作吼叫状。一红衣力士紧贴着麒麟站立一旁,一手抓着麒麟的嘴巴,一手拤腰,造型生动,惟妙惟肖。
大殿的南北砖墙很明显是后来重修的,粗糙的墙面与保存相对完好的东西立面墙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殿内部被隔成若干小间,透过玻璃窗,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屋顶以及地面都经过装修,原先的样子已经看不出来了。
在大殿的背面立有一块保护碑,这块保护碑是由章丘市政府在2000年1月立的,上面写着:常道观,章丘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面还有一块塑料板,板上有常道观的简介:东鹅庄常道观又名倒坐观、老君殿。传说春秋战国年间修建。章丘道光志载:常道观,规制奇异,相传鲁班所构。工匠欲仿其遗法,仰视竭目力,出门即忘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常道观的架构奇异、复杂。传说是由鲁班建造的,后世的工匠想效仿,结果在费力观察之后,一出门就忘记了。
李中锋告诉记者,村里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那就是这座大殿是由鲁班在一夜之间建成的。所以,在“文革”期间,其他的大殿被毁坏,这座大殿因这个神奇的说法有幸保留下来了,成了学生们的教室。
在这个大院里,除了这座大殿之外,没有其他老建筑。记者在草丛里发现了半块石碑,石碑上雕刻着龙及祥云图案,没有一个文字,看样子这是一块石碑的碑冠。
道观带有典型的明代早期特征
虽然传说这座大殿是由鲁班建造,但山东建筑大学副教授邓庆坦博士以及建筑历史教研室的陶莎老师认为,这座大殿应该是建于明代早期,因为该建筑带有明代早期的一些典型特征。两位专家介绍,这座大殿面阔三开间,为单檐四阿顶(清代称庑殿顶),无推山处理。所谓“推山”是将四阿顶正脊向两端推出,是清代之后庑殿顶处理的定规。但该大殿的正脊较短,无推山处理,加上较为平缓的屋面举折,据此可以断定为明代建筑。
另外,这座大殿屋脊装饰采用琉璃屋脊和龙吻的大式做法,正脊采用龙与卷草结合的龙卷草图案;两端龙吻的卷尾已经脱落,残存的拒鹊可以判定为典型的明代早期特征,因为拒鹊在唐代已经出现,明清之后则演化为剑把;正脊除了两端的鸱吻,中央雕有宝顶,由葫芦、麒麟、力士等造型构成,这是典型的宗教建筑做法。
两位专家还称,这座大殿的屋顶原先铺满绿色琉璃瓦,但因风吹日晒,部分琉璃瓦表面的釉层脱落,形成了目前红绿班驳的色调;从雕刻的花纹来看,大殿的垂脊同样采用卷草图案,垂脊端部的仙人走兽已大部脱落,翼角的套兽也已残损,仅保留了垂兽;檐口瓦当尚保留勾头、滴水,勾头处有瓦钉遗存,由此可以判断,目前保存的瓦当应为原构。
针对大殿的斗拱,两位专家认为,该大殿斗拱采用五踩重昂斗拱,昂头卷曲的卷昂处理,是典型的民间做法。大殿的正立面有2个柱头斗拱、2个角科斗拱;正立面的明间有3个平身科斗拱,次间也有3个平身科斗拱;屋角有飞檐翼角,角科斗拱之上挑檐桁、大连檐、小连檐、檐椽、飞椽和老角梁、仔角梁等木构件清晰可见。如此构造,的确繁杂,以至于让日后的工匠“仰视竭目力,出门即忘之”。这样的斗拱设计,也是明初较为显著的特征。因此,两位专家认为,这座大殿应该建于明代早期。
颇具传奇色彩的东鹅庄
东鹅庄村民绝大多数都姓李,且在明代出了个著名文学家李开先,如今走进东鹅庄,热情的村民会给你讲有关李开先的传说和故事。
说起东鹅庄的村名,李中锋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传说。东鹅庄原名绿原村,在北宋末年,因金兵屡屡南侵,宋朝北方一带生灵涂炭。李开先的先祖李演扶老携幼,南下避祸,几经漂泊,最后来到章丘的长城岭下安家落户,因此,世称长城李。后来,又举家北迁,到达绿原村,也就是如今的东鹅庄。
绿原村北邻南北两个蔡庄,南接两个范庄,居民多为蔡、范二姓。李演认为“蔡者,菜也。范者,饭也。有口实可长子孙”。于是,就在此居住。
后人,又据此将绿原村村名改为鹅庄,是考虑到鹅的脖子长,向北伸头可以吃菜,向南伸头,可以吃饭。随着绿原村改名鹅庄后,鹅庄的邻村南北蔡庄与南北范庄也先后改名为南北太平和南北凤庄。
另有传说,太上老君曾下界察看,发现绿原村有屡屡紫气冉冉升起,于是便来到了绿原村。经过仔细观察,老君明白了,绿原村东侧有胡山,西侧有危山,南有锦屏山,北有女郎山,群峰环绕。而且在村东西两侧各有一条三里多长的南北走向的大沟,恰似两根轿杆抬着绿原村这乘大轿。而且村子西侧还有一个水湾,恰似泮池。老君知道,过不了多久,这个村肯定有文曲星降世。果然,在明代弘治十五年,李开先出生,此后便成为明代中期著名文学家,与王慎中、唐顺之等并称“嘉靖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