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为张揆张掞兄弟题写的宅名“读书堂”拓片。张揆、张掞是历城王舍人庄人,北宋著名文臣。王舍人庄“读书堂”遗址清末时尚存,由于现已找不到原碑,存世拓片就成为这段历史的唯一见证。(济南日报)
读《苏轼集》,见卷七中有一首题为《张文裕挽词》的诗:“高才本出朝廷右,能事空推德业馀。每见便闻曹植句,至今传宝魏华书。济南名士新凋丧,剑外生祠已洁除。欲寄西风两行泪,依然乔木郑公庐。”无独有偶,苏辙的《栾城集》卷五中也有一首题为《张文裕侍郎挽词》的诗:“持节西南二十年,华堂遗像已苍然。归来侍从三朝旧,老去雍容平地仙。落笔纵横题壁处,诵诗清壮举杯前。东游邂逅迎归旐,泪落城南下马阡。”此外,《栾城集》卷二十六中还有苏辙所作的《代李公仪谏议祭张文裕侍郎文》一则。
那么,这位被苏轼称为“济南名士”的张文裕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张文裕(995-1074),名掞,“文裕”是其字(元好问《济南行记》中称其字“叔文”,不知何据),北宋齐州历城王舍人庄人。其父张蕴在咸平(998-1003)初曾监淄州兵,有拒契丹游骑保淄州城之功。其兄张揆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朝知名文臣,累官至右谏大夫、给事中,并曾任齐州知州。
张掞举进士后,初授临淄主簿,后被李迪荐知青州益都县。他在任益都知县期间,督缴赋租时置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不用,而当地的民众却都能按时交完,颇有政声。北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京东东路一带饥荒成灾,盗贼纷起,时任御史中丞范讽(亦是齐州人)向朝廷举荐说张掞“才可治剧”,张因此以天平节度推官知莱州掖县。当时,当地的民众向州里的官员诉说旱情造成的饥荒,请求减免租税,被州官拒绝,当时仅为一个小小知县的张掞就越级上奏。仁宗闻奏后即下诏免除了登、莱两地当年的赋税,当地百姓因此对其十分感激。
张掞与其兄张揆一样,也是当时一位重要的文臣名士。他能诗,与当时身为文坛大家、朝廷重臣的欧阳修、范纯仁、范讽等皆有交游唱和(欧阳修《居士外集》卷六中有《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范纯仁《范忠宣集》卷三中有《和张掞侍郎见寄》),《全宋诗》卷一七八中收有其诗多首。
张掞知掖县事任满后曾先后通判永兴军,历官祠部员外郎、直集贤校理、河北安抚使、益州路转运使、户部副使、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知成德军,入判太常、司农寺,累官至户部侍郎。神宗熙宁三年(1070),致仕。熙宁七年(1074)秋,卒,年八十。
张掞自幼十分孝顺,有一次,父亲病了,张掞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父亲治病。母亲去世时,虽然正值隆冬时节,张掞却赤足举柩、叩首流血。此后,他又与兄张揆结庐其母墓左,依制为母亲守墓三年。
张掞曾和苏轼、苏辙兄弟同朝为官,素有交情,而且在熙宁六年夏到任齐州掌书记后至熙宁七年秋张掞去世前这段时间,苏辙可能还和退居故里的张掞见过面。因此,张掞卒后,时任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知州的苏轼和时任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的苏辙都为他作了情真意切的挽词。此外,范纯仁亦作了《张掞龙图挽词三首》(见《范忠宣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