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三叉器 1993年4月星桥横山出土
小小乡村,竟有以杜甫命名的乡、庙、桥……
二十年前,杜甫三十八代裔孙杜育华先生,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杜甫故里来到杭州取启功先生《诗圣碑林》墨宝时,对我说,至今他还完整地保存着《杜氏家谱》。据他考证:杜甫年轻时是到过江南的,只是杜甫早年的诗作不知何故未能留传下来,实在是太可惜了。
2008年12月,杭州市档案馆内举办了(1931-1934)《杭州都图地图集》的展览,该馆还赠予我一册,我如获至宝。是夜,仔细翻阅,看到“杭县第十都第二十一图瓶窑区杜甫乡都图”,上有用唐代大诗人杜甫命名的“杜甫桥”、“杜甫庙”、“杜甫桥东”等等,蓦然使我想起杜育华先生的话,莫非杜甫到过这里?在这小小的乡村里,既有“杜甫乡”、“杜甫庙”,又有“杜甫桥”……有这么多与杜甫相关的地名,这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
“在我爷爷的爷爷之前就有了”
此后,我复印了一幅“杜甫乡”都图,来到余杭区瓶窑镇政府,一位姓谢的同志热情地陪我到镇文体中心的吴兴国先生处。吴先生看“图”后说:瓶窑镇是没有杜甫乡的,当他看到“图”的下方有“下确桥”的地名时说,“下确桥”是属良渚镇的,良渚倒有个杜甫村,在良渚博物院附近。我非常感谢吴先生的指点,随即来到良渚博物院。门卫一听是杜甫村,向右一指说拐弯过三个红绿灯,再往右过立交桥,下去便是。不消三五分钟辰光,就在路边看到“杜甫村”的村牌。
我恭敬地向村口一位老叟询问“杜甫桥”、“杜甫庙”在哪个地方?老人名叫黄宝洲,77岁了,热情地陪我走到杜甫桥。他说,这座石柱砌的杜甫桥,年代久远,至少清代已在,说不定明朝就有了。还特意强调一句:“在我爷爷的爷爷之前就有了!”
尔后,他又陪我来到“杜甫庙”遗址处,告诉我,原先的杜甫庙是一座大庙:庙里的石柱子粗有一尺见方,柱上刻有楹联,还有一方有纪年的大石碑,庙堂上悬有匾额,庙前有三棵六人合抱的千年香樟树,从古树就可以看出“杜甫庙”年代的久远。可惜四十多年前匾额被烧掉;石碑被砸烂;樟树被砍伐。
我问他,这个村子为什么冠以杜甫的名字?他说以前有不少人来问过,他也说不清楚,总之不会无缘无故冠上杜甫之名的。
他又带我前往村民自发移地再建的“杜甫庙”,一位名叫郎春山的老人告诉我,村里有位90岁的沈玉品老人跟他说过,村里不只有“杜甫庙”,还有“杜公祠”。听罢此言,我认为这与杜甫更贴近了,因为我三十年前到过西安,距西安不远的长安县韦曲就有纪念杜甫的“杜公祠”。这时,一位年已古稀的沈月明老人对我说,他年轻时不懂事,成了当年砍伐“杜甫庙”前三棵大香樟树的刀斧手!
为进一步厘清杜甫“村”、“庙”、“桥”的来历,我找到了杜甫村的村委会副主任,他推荐我去找村里搞文化遗产普查的柴凤珍女士。柴女士告诉我:杜甫桥旁原有座凉亭,亭内有方石碑,后来凉亭拆掉,碑也被毁了。她说杜甫村原有的1360多人中,没有一个姓杜的,怎么会有与杜姓相关,更是以大名鼎鼎的杜甫之名而命名的杜甫“村”、“庙”、“桥”呢?也许杜甫到这里来过?
杜甫诗里找到蛛丝马迹
为查找杜甫是否到过吴越、到过这个小村庄,我想最好能在杜甫诗里找出一些句子来佐证。我在《全唐诗》中找到一首《白丝行》,诗中有“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的句子。“越罗”不就是我们杭州一带产的绫罗绸缎吗?杭州的绫罗绸缎历来就有名,如果杜甫没有到过吴越,是写不出“越罗”的诗句的!
继而我又拜读冯至先生的《杜甫传》,书中明确记述了杜甫到过吴越的文字,“杜甫在他二十岁(731年)到二十九岁(740)的十年内做过两次长期的漫游,漫游区域是吴越和齐赵。”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又提及杜甫“往江南,不是没有人事上的因缘,他的叔父杜登是武康县尉……杜甫的亲属与江南是有一些关系的。”据学者何天行考证:“杜甫的姑父贺撝在会稽(绍兴)为官过”。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在漫游吴越时,很有可能会到叔父、姑父处做客、游学。尔后,我又通过杜甫作的《壮游》诗“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王……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进一步肯定杜甫漫游时确实是到过杭州、到过吴越的了,并且将他渡钱塘江时想到东巡时的秦始皇和初夏时节见到肤色白皙的江南女子,也写进了诗句中。
杜甫来杭,良渚是必经之地
翌日,我又来到良渚镇文体中心,向办公室的方永连、施玉飞两位先生请教有关杜甫“村”、“桥”、“庙”的来历。他们亦相当热情,并说他们也正在做这方面的调查研究,苦于手头缺乏史料。他们对都图上的瓶窑区“杜甫乡”作了解释:民国时期,瓶窑是区,区政府的所在地是在良渚,直至1958年,瓶窑区的一半划归杭州市郊区(良渚、安溪、大陆、七贤、双桥),另一半归属瓶窑镇(长命、甪窦、北湖)。他俩又陪同我到《良渚镇志》主编康烈华先生处,探讨杜甫是否到过良渚杜甫村。康先生听了我的追寻过程后,当即用笔画了一幅从武康到良渚、杭州、会稽的草图。他指着草图兴奋地说:杜甫村处在这条杭州到南京的千年古道上,无论从武康到会稽,还是从会稽到武康,当年良渚杜甫村是必经之地!
他又复印了《清·“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之“钱塘县五里方图上”》的图,并在图上标示了杭宁古道上杜甫村的位置。据史载,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就曾取此道袭吴,更进一步确认了良渚杜甫村是杜甫当年漫游吴越的必经之路。据他考证,此古道至今还可寻觅。
“镇志办”的另一位马炳洲老先生,还拿出正在整理考证的有关“杜甫村”、“杜甫桥”、“杜甫庙”的文字资料:他在杜甫的诗中也查到了“闻汝依山寺,行程定越州”的诗句,说明杜甫是到过越州的;他还在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中找到宋、明时人咏杜甫游吴越的诗句。同时,他通过实地走访后得知,杜甫庙里悬挂有“杜二(杜甫)明王”的匾额;杜公祠里塑有杜甫像、祠内石柱上刻着“阴阳一体,任凭将信将疑;善恶有报,无非来早来迟”的楹联。他在走访中还听到了村民成端珍老人有关歌颂杜甫的一些故事传说。由此推断,很可能是当地村民根据祖辈留下来的故事传说和出于对杜甫的敬仰之情,便在村子里盖起了祠庙、筑起了桥亭……并冠上了杜甫的名字,以示对“诗圣”的纪念。
关于杜甫桥筑于何时,据“镇志办”考证,南宋《咸淳临安志》(1265-1274)上就有杜甫桥的记载;明代万历《钱塘县志》(1563-1620)中也有杜甫桥的桥名。至于祠庙建于何时?由于古碑被毁已无从查考到了。
沧海桑田,历史上的杜甫村与现今杜甫村的作用大不一样了,千年前的杜甫村是个交通要道,有可能设过驿站和驿亭?青年杜甫在漫游途中也许会在这古道的驿站里投过宿?在驿亭里歇过脚?留下了他漫游的履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