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粉彩笔筒
青花《西厢记》大缸
金漆《西厢记》木雕板
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自问世便引起社会的轰动,特别是明清之际,注家蜂起,译本迭出,出现了一股“西厢热”,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连当时的手工艺人也深受影响,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令人追忆凭吊的艺术品,真是“西厢千古事,古物伴风流”。
武汉的朱先生收藏有一清嘉庆时期的青花“西厢记”故事大缸。此缸形体规整,胎质坚致,釉面白中泛青,砂底圈足,青花发色幽菁靓丽,色泽纯正,历经数百年而完整无损,实属难得。周身有3个文物商店火漆印记,据说是他多年前从文物商店买出之物,难怪如此精美完整。此缸口径53厘米,口沿为卷草纹,下为串珠纹,再下为青花留白如意云头,共12个,寓意月月如意。中间描绘“西厢记”故事。底部为变体蕉叶纹。画面表现西厢记中“赴考”场景:杨柳旁、古槐下,莺莺在丫环的陪伴下持酒送别,与张生依依不舍。丫环执壶,张生举杯欲饮,旁有琴童持琴。马童牵马,书童却已挑担前行。整个画面比例协调,主题突出,画工细腻夸张,文人稚气,跃然缸上。
无独有偶,观此缸后不久我去江西、安徽,购得两件“西厢记”题材古物:一件清晚期金漆木雕板和一件民国木纹釉粉彩书卷形笔筒。金漆木雕板长72厘米,高32厘米。画面亦为“西厢记”中“赴考”场景:莺莺与丫环依旧是持酒相送,张生右脚已上马环,书童挑担在前,细看丫环一手持壶,一手拿杯,想是刚才张生送别时酒已饮下,正要远行。此木板雕工精细,金漆完好。画面布局巧妙合理,雕刻深及背部,层次感极为强烈。此件作品应为清晚期民俗木雕,保存至今,也属不易。由此亦可看出“西厢记”影响之深远。
另一件木纹釉粉彩书卷形笔筒,高仅五六十厘米,底款“乾隆年制”。从整体画工和风格看,应为民国之物。画面描绘张生牵马与莺莺作揖挥别,想是临行前互诉衷肠,丫环却别转头去,不忍相看。杨柳依依,也似在诉说不舍之情。最有意思的是笔筒书外沿接缝处写有“西厢记卷二、三”字样,与书卷极为神似。此笔筒器形独特,精致小巧,完整无损,真是文玩物雅。
我对比了这3件宝贝,发现一个有趣之处:缸是送别,木板是送别欲行,笔筒是行前私语。“西厢记”里赴考之“三部曲”竟在百十年后被我辈发现收藏,也算是一段奇缘。细想《西厢记》里有“游寺”、“下书”、“佳期”、“赖简”、“拷红”等众多情节,但明清手工业艺人却对“赴考”场景情有独钟,只因其是耕读文化的象征和模式,最有代表性,也因此成就了我这赴考“三部曲”之藏林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