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徒骇河,水平浪静,风景如画。(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徐传强摄)
曾经位于垛石古桥桥头的石狮
徒骇河是流经济南的一条重要河流,但因其位于济南北部,且只流经济阳与商河两县,与济南境内其他河流相比,徒骇河显得有点陌生。但在历史上,徒骇河可以称得上著名,因为它曾是“禹疏九河”之一,且因大禹治水而得名。11月14日,记者来到济阳县垛石镇,寻访徒骇河上著名的垛石古桥。
“徒骇”之名来自大禹治水
徒骇河是一条颇具神秘色彩的河流。因为它出现的年代颇为久远,且在历史上又不断地改道、断流、消失以及后来连续不断的疏浚、开挖与拓宽,时至今日,有关它的名字以及最初的河道走向已很难形成定论,相关的各种说法难免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济阳县志》记载,“徒骇九河之一也。汩汩乎,其由聊城龙湾经高唐,合漯水,度临邑、夏口而来也,其如黄河源于天上耶。”
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说,徒骇河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曾疏浚过的九条河之一。发源于聊城龙湾,河水滔滔,就像黄河一样,从天上滚滚而来。
民国版《济阳县志》就此做了更为清晰的解释:徒骇河古九河之一,《尔雅·释文》中载:“禹疏九河,用工极众,沿河工难,众徒惊骇,故曰‘徒骇’。”意为,大禹治水疏浚九河,在此河施工时,用工极多,施工难度极高,众人害怕完不成任务,所以得名“徒骇”。
徒骇河自得名“徒骇”之始,就是一条难以驯服,危害四方的“害河”。有关史料也记载,历史上,徒骇河就不断泛滥,殃及两岸百姓。清代乾隆三十六年,由于徒骇河决口,周围一片汪洋,陆地行舟。乾隆皇帝巡视水灾后,大发感慨,作诗一首《徒骇河》:神禹治河乃最神,当时犹致人徒骇。三千年后智非禹,问胜此任谁能解?……将欲弃地让之水,亿万生计绝瓦解。意思是说,治水神灵般高明的大禹,治理此河的时候,还使徒众惊骇,时隔三千年,已不是靠神明力量治水的大禹时代,怎样才能胜任治理徒骇河的任务呢?倘若废弃田地,任让河水泛滥,必然危及亿万生灵。
垛石古桥曾为“燕齐通衢”
虽然历史上的徒骇河频频决口,危害甚重,但徒骇河也曾是一条重要的水路通道。清代,徒骇河河宽水深,水运畅通,河面上白帆点点,行船如梭;沿岸集镇码头,商贾云集。垛石镇就是徒骇河沿岸的一个重要的码头。垛石镇的名字,就源自徒骇河上的古“垛石桥”。
据史料记载,横跨在徒骇河上的垛石桥,在明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最初名叫杜家水口西桥。因为那时该地叫杜家水口镇,桥在镇的西边。当时河宽50多米,河桥叠石做垛,续以土坝,成为沟通两岸的要塞。
明万历《济阳县志》记载,垛石桥“为燕齐通衢,济青登莱冠盖之客,约车往来者,日无停晷。章丘长山一带郡邑麦米之输于德州仓者,率经此桥。”就是说这座桥是从燕赵地带通往山东胶东半岛的交通要道,济南、青州、登州、莱州等胶东沿海地区的客商车辆,每日往来不停,章丘、邹平一带出产的粮食,都经过此桥运往德州和北京地区。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徒骇河的一场大水将桥冲毁。次年,济阳县令侯加乘便筹集人财物力,主持重新修起了杜家水口西桥。重修后的新桥,增加了石垛。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距离西桥半里远的河上,增建了一座北桥。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徒骇河突发大水,冲垮了西、北两桥。济阳县令胡德琳组织民力,调集财物,监督施工。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两座桥就如期竣工,虽用工数万,费用千金,但新建石桥也比以前更加坚固。因为重修的新桥全部为石料,便从此改名叫“垛石桥”,地名也随之改称垛石桥镇。
传说,在修建垛石桥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个“天下第一砣”的故事。在修桥时,因工程浩大,当地捐献的物料十分有限。无奈之下,官府幕僚们想出一策:远至四方临县,到处张贴布告,宣称“高价收购石料”,并以质论价,以斤定价。很快许多商人富户纷纷从四方运来大量石料。时间不长,各种石料,一应俱全;有人还特意送来两对样式别致的石狮子。石料数量足够,如期复桥已无问题。但令送石料的商人们没想到的是,石料一过称,与他们购买时的重量,相差甚远:一块上百斤的石料,变成了几斤。统算起来,仅仅够本而已。原来,经办者在称砣上做了手脚,制作了一个特大的秤砣。这些商人富户虽知中计,但也无奈,如将石头运回,连本钱也会赔上。于是干脆顺水推舟,算作义举罢了。如此,垛石桥如期通行,上下皆大欢喜。从此,“天下第一砣”的故事,就在民间传了下来。
桥头石狮见证沧桑往事
11月14日,记者来到了徒骇河畔的垛石镇。现在的徒骇河上有一老一新两座桥,老桥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现代化的新桥则在2007年下半年才通车。
就在这一老一新大桥的中间,记者找到了当年那座垛石古桥的遗址。今年55岁的杜仁利就住在徒骇河岸边,他领着记者来到了垛石古桥遗址。
在河滩的一片麦田里,我们看到了当年的桥墩,桥墩宽一米多,长3米左右,旁边还散落着一些风化严重的石块。
杜仁利告诉记者,那座垛石古桥,分为南北两段,南段是石拱桥,北段是木桥。石拱桥共有8孔,石砌桥墩,青砖发券,青石板桥面,铁栏杆。桥面宽9米左右,桥面上的青石板历经岁月,都磨得很光滑。桥上的青砖也都是特制的,每块砖上都刻着“垛石”两个字。整座石拱桥特别坚固。北段木桥共有4孔,木桩桥墩,木板桥面。据说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因徒骇河河面变宽,而临时增设的。
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因“破四旧”之风盛行,当地人也动了垛石古桥的心思。杜仁利清晰地记得,当时他还是十来岁的孩子,一天早上,一群人扛着铁锨和镐头,来到古桥上,扬言将桥拆掉。但是,因为古桥特别坚固,任凭那些人如何折腾,古桥毫发未伤。后来,有人提议用炸药炸掉古桥,于是,横跨徒骇河近300年的古桥,随着一声巨响,垮于河中。
在拆掉垛石古桥后,当地过河只能依靠几条木板船摆渡,无奈,人们又于1968年,在古桥东侧修了一座新桥,可这座桥很快在一次洪水中被冲垮。
古桥遭到破坏,刻有“垛石”二字的青砖目前已经很难见到,只有古桥头上的那一对石狮得以保留。如今,只有这对石狮能见证垛石古桥所经历的沧桑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