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商指的是湖北商人。早在民国初年,京汉铁路、陇海铁路贯通后,郑州商业随着火车的到来而逐渐发展起来。眼光敏锐的楚商,紧跟京汉铁路的动工、开通,早已拥入郑州开业经商,有从事南北货、干鲜果品、炉坊、饭店、酒馆、烟茶、布匹、澡堂、旅店生意的“商”,还有搞房地产、棉花运输、建筑、广告业务的“贾”,都以顾客的需要为“卖点”。这些“商贾”投资经商的地段都选在火车站附近,构成楚商在郑州老城东南一带经商做生意的主体,使这里的商业贸易日趋繁荣。
众多来郑经商的楚商机敏顽强,擅做生意,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经商楷模,他们的经商业绩与人缘也造就了老郑州的几条商业街。
说起德化商业街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位湖北举人刘邦骥不能不提。刘邦骥(1868-1930)生于湖北汉阳府汉川县麻河镇。他赴日留过学,毕业回国后,考中湖北乡试举人,人称他刘先生。他知识渊博,曾任浙江钱塘县道尹(管理所辖县行政事务的官名),为家乡商人出了很多能赚钱的好主意,灌输了很多经商理念,博得大家的尊敬。
1903年,刘在汉口协助梁鼎芬主持修建张公堤,以防水患。一次他出差路过郑州,小游一番,看到京汉铁路、陇海铁路正在郑州修筑,而火车站东边一大片叫“野鸡岗”的沙岗地还在荒芜着。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大片沙岗地今后会日益繁荣,将来必有发展前途。于是他动员一个名叫芦澍清的同乡商贾合伙,以刘三、芦七的比例投资,用100根金条买进现今大同路两侧的大片地段,经过开发,规划成街巷。1905年初,首先在“野鸡岗”这片沙土地上建起一条宽8米、长300多米的商业街,出租地皮、门面房。消息传开,老城里精明的生意人争先恐后地进驻这条街开店做生意。
该街最初叫“惠仁街”,后因“惠”“毁”谐音,讹呼为“毁人街”,商户听了觉得不吉利,一致要求改个新名。时隔不久,便请刘邦骥与商界名人陈耀堂、潘殿元共同商议,由刘邦骥提出参考《韩非子·惟一》上“圣人德化乎”的话,叫“德化街”的新名,寓意“以德立商、以德育人、以德化人”的经商理念,提倡讲道德、重诚信的生意经。众商户听后,觉得寓意深刻,一致赞成,流传沿用至今。2008年,郑州市政府正式批准德化街改造为商业步行街。历经百年沧桑的德化街亦成为“中华32条老街名街”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