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路带出方城的厚重历史(图)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1-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方城佛沟摩崖造像

2009年5月29日,中央电视台10套《百科探秘》栏目播出了《神秘的巨石佛像》,节目和往期在风格上没什么区别,以河南方城县佛沟摩崖造像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佛沟摩崖造像的解读,最后认定南阳方城为丝绸之路源头。无独有偶,2009年第6期《文史知识》也刊发了著名西域史研究专家、著名探险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镰先生的《丝绸之路史二题》,文章通过考证,再次认定南阳方城乃丝绸之路发源地。杨镰指出:“作为丝绸之路源头之一的方城,在整个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是不应被忽略的重要环节。”

这两个探究丝绸之路源头的电视短片和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要知道,为了丝绸之路的源头,西安和洛阳已争得难分伯仲,现在又冒出个方城,岂不乱了套?

2009年10月28日,河南省旅游局在拟编的《河南旅游产品册》旅游精品线路中,把丝绸之路作为河南旅游的品牌项目,而在丝绸之路四天五晚的旅游安排中,方城成为重要的站点。这其实是方城作为丝绸之路源头的一种官方认可。

这一旅游产品推介册子,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方城——一个原本不太引人注意的县城,在历史上是什么样子的?它凭借什么成为丝绸之路的源头?它又有着怎样的魅力?带着这样诸多的疑问,我来到方城,一探究竟。

特殊的自然条件成就了方城发达的交通

在了解了方城的历史后,我发现,方城的历史其实就是丝路的历史,它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其实就是丝绸之路,换句话说,方城文化的底色便是路文化。

认为方城是丝绸之路的源头,自然可以拿出种种理由,这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地理位置。

我国地理学家认为,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在甘肃、陕西、河南境内,它基本上沿秦岭、伏牛山呈东西走向,到方城县折向东南,经板桥往东进入安徽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伸入海,全长1700公里。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有明显特征:一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以北为零下,以南为零上;二是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以北为800mm以下,以南为800mm以上;三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以北为暖温带,以南为亚热带;四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五是植被,以南为阔叶林,以北为针叶林;六是农业,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田为主;七是土壤,北方为黄土、黑土,南方为红壤、紫色土。

在长达1700公里的南北分界线上,方城县是被提到的唯一的标志点。

从地理位置方面看,方城北境的隘口因古丝绸王国——缯国而有“缯关”之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路——夏路即出自方城。春秋时期,楚国在方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楚长城,使方城与大汾、井陉、句注、居庸等并称为“天下九塞”,而方城又因其水陆交通节点的特点,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军事和商贸中心,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古诗词中常有“方城道”、“方城驿”的表述,元好问曾有“日月贾胡留”的诗句,地方官员更留下了“驿路要冲忙应接”的抱怨。如今,在缯关附近仍存有“中华第一驿”之称的玉照堂驿站,老城区北门外也有专供商队临时存放骆驼的驼场,潘河岸边有以经营丝绸著称的山陕客商会馆和最早的金融机构——晋履泰票号。

1957年在安徽出土的青铜简,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时的航运证,叫《鄂君启金节》,有铭文163个,其中记录“自鄂往庚阳丘,庚方城”。这个航运证,就是允许商船自湖北的鄂城,过湖泊,溯江水北往,转入白河,经阳丘(今方城)到古方城(古方城遗址,在今杨楼乡武岗村)。这说明,战国时期方城就在水陆运输中具有重要位置。

南北方分界线之称,源于丝绸之路。据史料记载,秦岭之名始自汉代。作为南北方分界线的秦岭,西起甘肃,东至方城独树镇首山,古称“南山”、“终南山”,因曾为秦国之地而得名。

《诗经》有“节彼南山”的记载,西汉时期,东方朔有“南山天下之险也”的表述。东汉时期,班固的《两都赋》中始记有“秦岭”之名。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贬潮州,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感慨。

秦岭之名的形成及传播和南北方分界线概念的形成,从时间上看,恰与丝绸之路的形成及繁荣时期相符,都是两汉和唐朝时期,在空间上同以方城为醒目标志,并在方城相交,形成了张骞封侯地、官办冶铁所、丝绸产地、水陆交通节点、佛沟石刻、西域文化遗存等众多的丝绸之路源头文化旅游资源。

古缯国中国最早的丝绸之国

方城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古缯国。按记载,西周时期方城属缯国,在方城与叶县交界处设有“缯关”,“天下九塞,方城其一”即指此处。1997年邮电部发行了《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缯关》,这里的缯关即是方城缯关。《辞源》解释“缯”为丝织品的总称。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华先民不仅发明了丝绸,还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使丝绸“衣被天下”,赢得了“丝国”之称。

关于丝绸之国,比较古老的传说是这样的:远古时代,黄帝打败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献出以表敬意。黄帝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适。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神,采桑养蚕。后世民间崇拜嫘祖为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

南阳地处秦岭东南,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形成起源最早、面积最广的桑蚕基地。早在东周时期,申国(南阳)之丝织品已有疏密之分和“绿兮丝兮、女所治兮”的染色之术。西汉时期,南阳成为全国八大丝绸产区之一。方城位于南阳盆地东北缘,特殊的地理、适宜的气候条件,使方城成为久负盛名的桑蚕基地、丝绸之乡。

现存最早关于纺织技术的记载见于《周礼·考工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古代纺织品丝、麻的练染工艺。许慎《说文解字》记载,所有的丝织品统称为缯,马王堆汉墓中的木牍,也称丝绸为缯。直到如今,缯仍为丝织品的总称。

缯(、曾)国在历史文献和文物铭记中多次出现。但缯国在哪里?据《辞源》记载:古国名,故城在今山东枣庄市东;《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缯国,汉诸侯国,治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属东海郡。王莽时改缯置县。不过这样记载的同时,辞典还记载有“缯关”:春秋楚地,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北。实际上,《辞海》中所载“曾”为古国名,又称为缯、,在今河南方城一带。历史上的缯国虽不大有名,但历史却长达1500年之久,其间地望数处,其中之一就是南阳方城境内的“缯国”。缯关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四年》“致方城之外于缯关”。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春秋时期的方城境内确实存在一个缯国,并与其他缯国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而存在于方城境内的缯国、缯关与丝绸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是一个古老而名副其实的桑蚕之乡、丝绸之国。

也正因为如此,有了后来的丝绸源头和张骞分封。

汉代张骞封侯于博望

作为中国出使西域第一人,张骞与方城有着分不开的渊源。方城出土的汉画像石有大量的胡人形象,表明两汉时期这里与西域就已往来频繁。由刘玉生编著的《方城汉画》,有“胡奴门”画像。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车骑出行”画像,即为张骞出使西域的生动场景。而张骞就分封在方城博望镇。

据《辞海》:“博望,古县名,西汉置。”位于现在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的博望镇境内,先后为县、为店、为驿、为镇,因建制不同,古城城域也有所变化。从西汉武帝置博望县至南朝宋,博望县历六百余年,博望古城就是博望县的治所。县治博望古城位于白条河西岸,以县衙为中心,东西长约2600米,辖45里博望屯。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商贸繁荣,非常繁华。自博望侯张骞后,汉宣帝(公元前73年~前49年)外戚许产、许舜、许敞、许党、许并、许绍相继封侯于此。而张骞故乡陕西城固的博望镇博望村,是后来由城关镇白岩村改名而来。后世的方城人为纪念张骞,在博望镇和县城南大门分别修建了张骞祠和张骞广场。

“汉武帝将张骞封侯于河南方城境内的博望,正是因为当时南阳包括博望在内的区域经济、文化十分发达,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方城县常务副县长白振国先生说。

佛沟摩崖石刻方城为丝绸之路源头的佐证

揭开方城是丝绸之路源头的,是一组佛教摩崖石刻,这组石刻叫佛沟摩崖石刻,而从这个石刻中论证出方城丝绸之路源头地位的,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西域史研究专家、探险家杨镰先生。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老先生来到位于方城县小史店镇东南8公里处的香山,当他看到佛沟摩崖造像时,一下子震惊了。这是一组经典的佛教故事造像,作为河南省西南部发现的最大一处石雕造像,分别镌刻在南北两块自然巨石上,北石高3米多、宽约3.3米,南石高约2.6米、宽约2.7米,总计雕像32龛138躯,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阿难、迦叶、比丘等。雕像看上去生动逼真,姿态各异,有的宁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目、气魄雄伟。相传这些摩崖

造像雕凿于北魏,延至唐。但杨镰在仔细查看后认为不是这样,它很可能是更早时期的造像。其后,他又和一些考古、文史专家来到这里,仔细探察,最终认定:这些佛像都是高鼻深眼的西域人,无论是骑羊的,还是千手千眼的佛像,都与后来出现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佛像石刻明显不同,而是具有浓郁的印度佛教风格。这些佛像石刻,比佛教正式传入中原要早数百年,很可能是张骞被封为博望侯后,跟随张骞来到中原生活的西域人负责雕刻的。如果这些造像是佛教传入中原后雕刻的,肯定会被中原本土化,而绝不会保持着这么原始的印度佛教风格。杨镰同时认为:香山佛沟摩崖造像旁边是一条古道,这条通道是沿山走的,山顶上的巨石就是人们行走的路标。这条古道向西沿伏牛山、秦岭、祁连山、昆仑山,直通西域。同时,在山的另一面,他们又发现了与之同一时期雕刻的一处佛像石刻。

佛教传入中国有记载的年代始于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京城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同时在洛阳建造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

杨先生考证认为,香山佛沟摩崖造像为西汉时所刻。西汉时,这里冶铁技术高超,为雕刻巨石佛像提供了锐利的工具。再者,西汉时这里汉画像石雕刻技艺非常成熟,为佛沟摩崖造像的雕刻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传入了中国。

“按汉代中国与西域交通而言,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交通已通。其后霍去病击匈奴、李广力伐大宛,自敦煌至盐泽皆为汉有。汉宣帝时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天山南北及葱岭以东诸国,悉为汉属。其时交通既已通达,则佛法东传,自属可能。因而汉明帝时佛法开始传入中国似乎并不确切。身毒(今印度)为佛教圣地,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曾到达过身毒,作为一位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那时就把佛教带入他的封地成为可能。从汉时开始,无论是南阳还是作为南阳一部分的方城,佛教文化已经开始兴盛。方城香山佛沟摩崖造像,就是西汉张骞通西域时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的实证。”有专家如是说。

对于杨先生的意见,前来考察的专家们意见并不一致,有赞成的,也有不认可的。而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保单位说明,将这批石刻造像确定为北魏至唐代造像。

实际上,作为佛教石刻,无论是北魏还是唐,都无损于石刻的价值,更无损于方城丝绸之路源头的说法,在这里出土的汉画像石已经说明了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