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洋沙山风景区海天一色
北仑民间文艺柴桥造趺表演
海享:散落在北仑青山绿水中的人文胜迹
戚家山牌楼:北仑历史文化古迹戚家山牌楼
在历史的星空下,在大海和陆地的交合处,天、地、人、海,“相濡以沫”,生生不息。
北仑,这块位于祖国大陆沿海中腹、长三角南岸的“海濡之地”,传承历史文化,依托港口优势,用二十五年时间将一个昔日的滩涂荒地,建成了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地区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长三角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创业热土……
仰望苍穹,星空璀璨:姚燮、王鲁彦、贺友直、周大风、李名觉、陈逸飞、胡晓平……一代又一代的海濡之士、北仑名家从历史走来。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土人文,孕育出如此多璀璨夺目的文化骄子?到底是什么样人文底蕴,让这块沉寂千年的热土在短短三十年时间,发出如此催人奋进的有力呐喊?
让我们走进海濡之地——宁波北仑。
悠久璀璨的海洋文化
北仑区域的历史源远流长。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横山、大岭下、沙溪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属河姆渡文化,证实4500多年前人类文明就在北仑出现。先民在“海濡之地”下海捕鱼,上山垦殖开拓,居住繁衍。
春秋战国、汉晋时期,移民迁入,人烟渐多,留下白峰、陈华等遗址以及长墩冈、山前、长山、黄蛇山等不同时期的墓葬群。随着佛教传入,东汉时,灵峰已有佛国道场之称。
唐宋以后,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密切,古阿育王寺(塔院)、瑞岩禅寺都有对外交往的记载。北宋庆历年间,王安石率众筑海塘、凿穿山碶,兴修水利,惠及黎民,自此,“宋塘明石契”遍及沿海各地。
明清时期,抗击外寇入侵,留有烽火台、营垒、炮台等海防遗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留存诸多革命史迹。同时,区域内还保存着古石桥、宗祠、传统民居以及门楼等建筑,展示了古老的文化风貌。
纵观古今,北仑的文化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其悠久开放的重要特质。2008年11月,北仑率先在全国开创性地举办了“首届中国(宁波)港口文化节”,邀请数量众多的全世界港口和文化界人士齐聚北仑,共同探讨宁波港口海洋文化如何做强做大。这个极具创意性的新平台,是中国第一个以港口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活动,为宁波乃至中国港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基石。
胸怀天下的赤子情怀
在中国乃至世界海洋文化领域,“宁波帮”是一个不可或缺、特色鲜明的群体。北仑是著名的浙东侨乡,有北仑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近1.5万人,分布于28个国家和地区。作为香港“宁波帮”的重要支柱力量,北仑籍的商界才俊可谓大名鼎鼎:如香港泰昌祥轮船公司董事长顾国华先生、台湾嘉新水泥集团创办人张敏钰先生,而香港特区首任特首董建华先生的外祖原籍也在北仑。
今年2月,全面展现、挖掘北仑历史人物、文化名家的《海濡之士·北仑名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开创性地提出“海濡”文化理念构建,认为北仑名家身上,或多或少承接了海濡之地北仑的“地气”和“海气”,对他们人生的成长、性格的形成与事业拓展具有强大的文化涵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北仑之所以为魅力北仑、活力北仑的根本原由之一。
大海的浸沁、山川的润泽,使得北仑这块沃饶的土地,具有一种无比博大的胸怀。铸就了海濡之士们坚毅的品质、丰富的内涵以及对故乡亘古的眷恋。
“忍得清寒持得瘦,一生知己是梅花”,梅花随姚燮在江南漂泊;“它是甜的,然而又依然是酸的”,王鲁彦沉醉在故乡的杨梅里;拿了文化部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连环画家贺友直故乡归来;任由《采茶舞曲》在全世界飞扬,归故里,周大风依旧“歌一曲,文千章,兴来作画镌篆方”;梦飞天,陈逸飞在画布上在银幕上飘逸如诗如梦……
文化,在很多时候具有极强的历史辩证性。港口的近海优势给北仑带来的众多好处之外,还有很多历史的苦难。北仑人善于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勤劳、勇敢和富有自我反省和抗争命运的精神,将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支撑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深邃迷人的人文景致
海涌奔流、山川毓秀、绿树青山、悠悠古刹……在北仑这个依山傍海、拥有千载文明的祥瑞之地,你可以在灵峰寺、古阿育王寺、瑞岩寺,遥想古时香火的鼎盛和地域的发达;你还可以在戚家山、金鸡山、总台山上感受抵御外寇侵略枪炮声历经百年的不绝回响。
北仑灵峰山在东汉年间(距今已有2000年)就已经是有名的“佛教道场”(后改名灵峰寺),其历史之久远可媲美中国佛教第一寺的洛阳白马寺。
北仑嘉溪村的古育王寺是名刹古寺阿育王寺的旧址,历代众多高僧和名人在此安歇。古瑞岩寺过去与天童寺、阿育王寺号称“浙东三名寺”,在对日、韩佛学交流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创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的瑞岩寺,几经兴衰。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因钦赐龙藏经而名声大震,与隔山相临的天童寺、阿育王寺一起成为浙东名刹。
地处甬江入海口南岸的北仑小港,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家山抗倭营垒。明朝时,戚继光为抗击倭寇曾在此屯兵演武,清朝时,抗英、抗法、抗日壮举在此上演。北仑甬江入海口,是全国唯一的“四抗”基地,英雄的先烈为保家卫国、不受外辱,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
深邃迷人的人文景致,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华丽珍珠,散落在北仑这片593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中,成为一个个忠诚的见证者,目睹北仑人文精神在新时期的迅速腾飞。
活色生香的民间文艺
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富裕起来的北仑人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文化的追求与渴望。北仑春晓镇的10位老人每人捐出2000元造出仿古纱船,使消失了50多年的“旱船”民间文艺重现人间。大碶街道农民陈均忠组建北仑第一支农民铜管乐队,并以演养学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舞龙舞狮,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海岛居民为抵御海盗,把武术动作揉进舞狮之中,故梅山狮子其外形与动作均特别勇猛,地域特色明显。
鼓阁,摹仿飞檐翘角的我国古建筑而制作的一台有鼓有锣的亭阁,单背木椅一把,四角绑上四根竹柱,顶上用柏树枝扎成亭阁形,插上彩球花环装饰。也有雕梁画框,精工细作的大鼓阁,由两人抬着行动,又称抬阁。
穿山造趺,160多年前,东海黄峙港畔有个叫荆堤的村落,一种俗称“肩背戏”、“马嘟嘟”的民间文艺活动活跃于此。现在柴桥街道的穿山造趺已从当时“马嘟嘟”,双臂立童,没有唱和舞蹈,发展到现在能唱会舞蹈,天盘、地伴能配合动作的独特舞蹈形式。
“狮象串”,由一狮一象、一个大头和尚和打击乐队组合表演,墨绿色绒布制作的“狮”代表威猛,表现出保卫家园的气概;用白布做成的“象”代表强壮和温良,表示要和睦相处,健康发展。为活跃气氛,队伍沿途还可不断放炮助威。
浩瀚的东海孕育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东海边的渔民也在生产和生活中创作了无数反映东海民俗风情的民间艺术样式。看渔灯,听涛声,赏海岛美景、吃海鲜大餐,那惟妙惟肖的渔灯不仅体现了渔民豪爽、粗犷和开朗的性格,而且体现了与众不同的海洋文化的壮美风格,散发出东海渔民浓厚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