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间的每一位神明几乎都有其发生、发展史,其中有的由晦而显、由小而大,有的则变异、中衰。城隍神也是如此。
城隍是城市的守护神。“城”指城郭,“隍”则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神的产生和土地爷产生的背景是相同的,有了城池,要保护城池,于是就有了城隍神。城隍神的执掌最初只是守御城池,保障治安;后来,则当地的雨旱丰歉、吉凶祸福、冥间诸事,全都归他掌管,俨然玉皇大帝派驻城市的全权代表。城隍神信仰的普及始于唐宋,尤以宋代为最。宋代时,府州县城池几乎都立庙奉祀城隍,并且列入官方祀典。到元代,城隍进而成为国家的守护大神,各级城隍的封爵也高了起来。在朝野奉祀城隍形成风气的时候,道教又把他纳入了自己的体系,以他为翦恶除凶、护国安邦,旱时降雨、涝时放晴,并管领一方亡魂的神明。
城隍神最初的原型是《周礼》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神,后来则像土地、阎王爷一样,多把已故的贤良正直的名臣附会为城隍。比如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庞玉,南宁、桂林的苏缄,杭州的周新,上海的霍光、秦裕伯、陈化成,北京的杨椒山,襄阳的萧何,等等。这些地方的城隍都是历代名臣,生前都以品行或业绩著称于世。由于这些人名声好、本事大,又有一定的地方性,威严而亲切,所以被人们奉作保佑一城一都的守护神。
城隍神的信仰和土地爷的信仰是同样普及的,只是土地爷多见于乡村,而城市则建城隍庙。在城隍庙里,主祀当然是城隍,此外还有其配偶城隍奶奶,另外还有其他神灵。城隍庙里大多是阴森森的,城隍的形象一般都是一副官员打扮的模样,神情严肃,远不像土地爷那样和蔼可亲。
据记载,北京的都城隍庙是明代北京的最大庙会,一般是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开市,百戏杂陈,摊棚林立,十分繁华热闹。而在清明节、七月半、十月一3个鬼节,城隍神还要出巡。城隍庙里的城隍像常有两尊,一尊泥塑,固定不动;一尊木雕,以供出巡。城隍出巡时,仪仗威严,队伍盛大,很是气派。俗说城隍出巡意在体察冥间之事及人的寿命祸福等,因此,民间多在此时祈祷福寿,或为死去的家人祈祷冥福。城隍出巡的队伍中除了一般的执事仪仗之外,还有诸多杂耍,所经过的路上买卖兴隆、观者如林,别具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