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五胡录》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借着八王之乱的契机,一个叫做鲜卑的古老民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新兴的霸主,三百年以后,甚至可以理解为鲜卑统一了中国。
传说鲜卑人的祖先是黄帝最小的儿子,被封在遥远的北土,在一片叫做“紫蒙之野”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叫做“东胡”。在秦朝的时候东胡被正当盛时的匈奴击败,退守大鲜卑山一带,因此更名为鲜卑。
当时的鲜卑人没有文字,所以这些记载于口头的传说只能作为大致的参考。幸亏后来历史学家发掘了大鲜卑山的遗址,这样看来可以考证的鲜卑史还能推到秦汉时期。而魏书上言之凿凿的鲜卑从黄帝到汉朝的六十七代首领和后来的名字等,只能等待将来的考证了。
幸亏鲜卑慕容氏的历史离我们还不算太远,也比较可信。到汉朝时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和匈奴的衰落,鲜卑扩张的势头似乎大了起来,许多匈奴部落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大鲜卑山为中心向四周迁徙辐射的鲜卑人,这样一来鲜卑人的势力就逐渐地散居到了中国北部边境。其中就有一支在三国初期由大兴安岭辗转向南迁徙到辽西一带,他们的首领叫做莫护跋,曾被魏国聘请当雇佣兵配合司马懿剿灭了辽东公孙渊的叛乱,建立了不大不小的战功,被加封为率义王(上节说过对少数民族首领一般都会赏赐一个王的头衔,但王也有大有小,这个率义王在名头上似乎就比鲜卑嫡系的代王小得多),在大棘城附近得到了一小块封地,因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辽西地区由于长时间作为中国的领土,汉化程度已经很深了。还处在原始社会的这支鲜卑人因而迅速地汉化,速度之快令人惊讶,仅过了两三代就基本跨进了封建社会(到后面慕容恪、慕容垂这一代,除了多了一份天生的冒险意识和不屈精神外,和汉人已经没什么两样了)。据说莫护跋很喜欢当地人戴的一种高帽子,而且据说帽子越高越大就越好(如同三国时期辽东隐士管宁戴的那种白帽子),这样走起路来帽子就晃来晃去的,被称为“步摇冠”。莫护跋头戴步摇冠走路的样子很有趣,这些鲜卑人都称呼他叫“步摇”,但传来传去不知怎么就变成“慕容”了。这就是“慕容”姓氏的来历(还有一说是莫护跋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就改姓为慕容。但估计此人的学问还没大到这个程度)。
慕容莫护跋死后,儿子慕容木延继位,不久他也死了,他的接班人叫做慕容涉归(虽然有了姓,这些名字还非常地鲜卑化)。
由于魏晋时期国力比不上汉朝,因此就逐渐丧失了对辽东等地区领土的实际控制权,慕容部落就被加封为鲜卑单于(注意这和刘渊的匈奴大单于是两回事,这个头衔只能看作辽东鲜卑慕容部落的单于),被连骗带哄地赶到比较荒凉的辽东当戍边民族去了。
没多久慕容涉归也死了,继承慕容部落单于之位的是一个叫做慕容廆的新人。他年龄和刘渊相仿,性格经历也差不多,慕容部落由此进入了第二个大扩张时期。
慕容廆小时候和刘渊一样被派到晋朝过了一段半学习半人质的生活,他拜会了晋朝已经掌握大权的张华,张华对他很赞赏,认为慕容廆将来一定很有出息,会成为“命世之器”和“匡难济时者”,所以把自己的衣服帽子和头饰送给他,表示慕容廆将来一定也会穿上这样的官服。
慕容廆果然没让张华看走眼,他本来就对汉族文化研究得很深,继位后又大力起用汉族知识分子,慕容部落迅速在四周的小国和部落中脱颖而出。慕容部落四处扩张,把周围的小部落打得落花流水,还经常入侵晋朝领土,劫掠粮食财物。成为晋朝边境的劲敌。
司马炎正忙着灭吴,没空收拾慕容廆,等晋朝统一中国后就集中兵力痛打了慕容廆一顿。慕容廆吃了败仗,只好向西晋求和。西晋也无力收复辽东的领土,当然同意停战,这样大家都有面子。慕容廆安分了几年后,正好赶上晋朝进入“八王之乱”时期,慕容廆又自称鲜卑大单于,受晋朝幽州刺史王浚的聘请担任雇佣兵进攻成都王颖,后来还抢劫了长安。
这里还要提一个小插曲。慕容廆即位后,他的哥哥吐谷浑(由于是庶出,似乎还保留着鲜卑式名字)也分得了一部分家产,就在慕容部落的西面游牧而居。后来两个部落放牧的马匹打架,慕容廆很生气,大骂吐谷浑说:“父亲把家产都分好了,你怎么不滚远点,让马来打架?”吐谷浑听了后很是伤心,对弟弟慕容廆说:“马是畜生,它们打架是常有的事,为什么要迁怒于人呢?我会滚远一点的,我要到离你万里远的地方去,这样你就再也找不到我了。”
慕容廆心里很后悔,派人去给哥哥赔礼道歉。吐谷浑就说:“兄弟两人因为马的原因而分离,那么你们就把我的马给领回去吧。如果马愿意回去,我就回去。”
慕容廆的使者就找了两千人来牵吐谷浑部落的马,结果走不了多远,吐谷浑部落的马都悲鸣不前,掉头回到吐谷浑部落的人群里,反复十几次都这样。吐谷浑就这样带着他的族人头也不回地向西远去了,兄弟两人从此就再也没有见面。
慕容廆很想念哥哥(也许是想念吐谷浑的马?),写了一首《阿干之歌》来纪念哥哥吐谷浑(鲜卑方言把哥哥叫阿干)。后来吐谷浑部落流落到青海一带,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就叫做吐谷浑。一百年后慕容廆的后裔全部战死,还是吐谷浑部落里的一部分人改姓为慕容,才让这个传奇的姓氏得到了延续。
慕容廆死后,儿子慕容皝继位,国家又陷入了内乱,辽东一带的鲜卑段氏联合慕容皝的哥哥慕容翰进行武装干涉,在几乎灭掉慕容部落的时候,慕容翰却反悔了,停止了对慕容皝的进攻。慕容皝趁机喘息过来,平定了国内的叛乱,反过头来要吃掉段氏首领段辽。但段辽根基深厚,慕容皝短时间内无法打败他,慕容皝就向后赵君主石虎求援。
石虎这人的脾气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贪得无厌。他正愁找不到灭掉辽东诸小国的机会,这次接到了慕容皝的邀请,他马上亲率大军一下子就把段辽轰走了。然后石虎找个借口连带着要把慕容部落也灭掉,这样一来,反而造就出了公元四世纪在中国最著名的家族——慕容家族。
后赵帝国这次出动的兵力有多少,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只说先锋是陆军桃豹十万,水军姚弋仲十万,那么算上石虎的主力,后赵此次出动的兵力少说也得三四十万。而且队伍中是精锐尽出。石虎本身就是百战百胜的牛人,桃豹则是当年跟随石勒一起当土匪起家的,也是曾经和东晋大将祖逖斗智斗勇的老将,姚弋仲是羌族大酋长,当时就是后赵帝国的一员猛将,石虎都不敢得罪他,后来平定十万高力卫兵叛乱。姚弋仲的儿子姚襄、姚苌、姚硕德都是后来十六国的风云人物。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还有一位当时叫做石闵的人,就是后来的冉魏开国皇帝冉闵,后来成为慕容家族多年的劲敌。
率领这数十万军队的都不是等闲之辈,但他们都成为了一位后来在十六国历史中大放异彩的少年人慕容恪的陪衬。
慕容皝有六个儿子,其中有四个后来成为了当时在中国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是:次子慕容俊,后来成为前燕皇帝;四子慕容恪,十六国时期第一名将;五子慕容垂,后燕的开国皇帝;小儿子慕容德,南燕的开国皇帝。
当后赵的数十万军队包围棘城四面攻打十多天后,慕容皝的手下劝说他投降,慕容皝的回答很简单:“孤方取天下,何降人乎?”他的秘密武器就是年仅十五岁的慕容恪。在某一天凌晨他派遣慕容恪带领两千骑兵突袭后赵的阵地,后赵军就“互相惊扰,弃甲而遁”了。然后,“恪乘胜追之,斩获三万余级。”
无法想象慕容恪这位十五岁的年轻人的勇武(十五只是他的虚岁,实际年龄应该是十四岁),他用两千骑兵击破后赵数十万精锐,真正是以一敌百,还斩首三万余。是后赵军都变成熊包了吗?似乎不是,因为就是这些被慕容恪击败的军队紧接着又投入了和东晋的大战,石虎从里面抽出五位后赵将军(其中还有被赶回来的石闵)各带一万人紧急增援位于湖北邾城的战场,杀得邾城一人不剩,东晋名将毛宝无处可逃,被迫投长江自尽,东晋大权臣庾亮被迫申请辞职,不久气死。
也有一说是后赵军在撤退中遭到慕容恪的突袭,《资治通鉴》认为是石虎因不能克棘城而主动撤退。但仔细想一下这种说法似乎不成立,哪有围城十天就撤退的道理?而且当时“赵诸军皆弃甲逃溃,惟游击将军石闵一军独全”,以两千追击数十万,就算是撤退造成的混乱,那些人的水准也差太远了。
慕容部落因此而坐大,逐渐成为后来中国境内最强大的国家,慕容恪可谓是功不可没。一名武将一生中能指挥一次这样的恶战,就可以称其为名将了。而慕容恪指挥的这种关键性战役就达六次之多,因此慕容恪在五胡十六国这段名将辈出的历史中更是名将中的名将。
两年后,慕容恪十七岁,就担任大元帅征讨盘踞在吉林东部的高句丽。他率领的这支军队可谓十六国时期的最强组合、梦幻阵容。他的参谋官是能百步穿杨的慕容翰,先锋官是后面专门列出一节介绍的十三岁娃娃将军慕容霸(后来奉诏改名为慕容垂)。
汉朝灭亡后,从西北到东北的诸少数民族都迅速坐大,并且都或多或少地参加了中原五胡十六国大战,但位于吉林东部到朝鲜国东北部的高句丽大概是其中最不幸的一个了。因为挡在他前面的是当时中国最具活力的慕容家族。当时的高句丽国王高钊(朝鲜史书叫国原王)虽然也很有本事,但却远不是慕容家族的对手。
高句丽的都城在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县境内),从慕容部落到丸都有两条路,高句丽的军队都守在大路上,小路没人把守。因为就算慕容部落的军队从小路进来了,高句丽军队把小路一堵,慕容部落的军队不都饿死了?
大家都这样想,慕容恪就非得要走一走。在十三岁的娃娃将军慕容霸的带领下,慕容恪果然闯进了丸都城,高钊只好狼狈逃跑,估计一边跑一边愤愤地骂:“别看今年闹的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慕容恪大杀了一通之后打算回去,高句丽军队果然把小路给堵死了。慕容恪的军队人少,又身处敌境,回去的惟一通路又被敌人重兵把守,怎么办?
慕容恪想出了一个损着,他派人挖了高钊的祖坟,抬着高钊他爹的棺材回去,又抓住了高钊的老妈。这回高钊再也没什么高招了,只好放他们回国。
经过这次惨败,高句丽就断了争霸中原的念头,向慕容部落称臣,好不容易才赎回了棺材,老娘却还是被扣着当人质。高钊觉得慕容家族不好惹,便带着自己的族人南迁到了朝鲜半岛,彻底成为中国的境外政权。
但经历了这么一次教训对高句丽来说并不全是坏事,不到一百年时间,强大如慕容家族者也都烟消云散了,而高句丽的后人却在荒凉贫瘠的朝鲜半岛上繁衍生息下去一直到今天。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圣人早有明训,是耶非耶?称霸中原的想法又成为南柯一梦了。
慕容家族以不可阻挡的气势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和天下英雄共逐一鹿的中原腹地。这时慕容家族遇到了盘踞在河北的军政合一的新生强大帝国冉魏的挑战。
冉魏的创始人冉闵,在石虎围攻棘城的时候就和慕容恪交过手。当时数十万后赵大军在慕容恪的攻击下纷纷溃散,冉闵的三万军队却岿然不动,也没有一人伤亡。这位定力非凡的名将受到普通士兵的疯狂膜拜,由于他出身汉族,在苦不堪言的后赵帝国下层百姓阶层中就有一个充满希望的传说,说当年纵横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后化作天上的星宿,终有一天会重新下凡来拯救汉人于水火之中,而冉闵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投胎转世的化身。实际上,冉闵也是慕容恪一生中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
冉闵生性坚忍,他下令灭绝了整个羯族,但他这个人又爱兵如子,深受下层百姓和士兵的拥戴。在和慕容恪交战前,这位融残忍和威严于一身的羯族人的煞星已经灭亡了不可一世的后赵帝国,他的所作所为确实也让汉族百姓们心里充满了希望。但这个希望不久就被慕容恪彻底击碎。没有战乱的和平日子一直到三百年后才姗姗来到。
公元352年4月,冉闵带领一万多步兵视察边境的安喜(今河北定州)地区。慕容恪得到情报后,指挥数万骑兵四面集结,冉闵仍浑然不觉,走到了常山(今河北正定)被慕容恪的大军包围。冉闵且战且退,一路行至廉台(今河北无极)附近的树林里和慕容恪展开了决战。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冉闵亲自上阵杀敌,冉闵所率领的步兵都是他亲自训练的死士,他们借助丛林地形的掩护袭击敌人,慕容恪的骑兵竟然十战十败,士气十分低落(这也算是慕容恪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小败,不过我们说慕容恪一生不败是指战役层次)。晚上慕容恪也效仿冉闵到军营里给士兵打气,并接受参谋的建议,用骑兵将冉闵军引到平地去作战,并埋伏了他发明的最新式武器——五千连环马阵。
第二天清晨双方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和昨天的战斗一样,在天神下凡般的冉闵的指挥下,冉魏军又把慕容恪的军队打败了。当冉闵挥军杀到敌人大营前时却撞进了慕容恪精心布置的“连环马”阵里,终于陷入重围,手下七千多人全部战死,冉闵也在突围时被俘。
让我们静下心来想象这场惨烈至极的恶战:初夏的清晨,冉闵骑着朱龙宝马站在山头上,命令早已集结好的军队向山下的敌人发动最后的突击。慕容恪的骑兵昨天已被冉闵吓破了胆,但在慕容恪的严令之下仍然不顾死活地攻杀从山顶上冲下来的冉闵步兵。慕容恪率领的一直所向披靡的骑兵部队在冉闵精心训练的步兵面前竟然毫无效果,冉魏士兵三五个一群使用长矛大戟阻拦敌人如同潮水一般涌来的骑兵,举起的兵刃组成一片刀山,形成一道天然的死亡线,四面八方冲过来的骑兵到了冉魏军阵面前就纷纷倒下。突然冉魏的阵形里发出一声怒吼,士兵们纷纷往两边闪开,一位胯下红马身穿黄金战甲的将军杀了出来,他左手使一柄双刃长矛,右手使一柄连钩戟,坐下一匹炭火般通红的战马,那些骑兵都知道是冉闵来了,发一声喊四处逃散,但怎么跑也跑不过神骏异常的朱龙宝马,冉闵一路追杀,连斩三百余人,前方就是慕容恪的中军大旗。
站在旗帜下的慕容恪也为冉闵的神勇所震撼,和身经百战的冉闵相比慕容恪毕竟还是个年轻人,万一冉闵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可怕,“连环马阵”把人和马用铁链拴在一起,如果被冉魏军包围了,那将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不管他,豁出去了。于是,冉闵成为历史上“连环马阵”的第一个牺牲品。
把战马连起来包围敌人的战术在兵书上闻所未闻,冉闵自然也没见过,所以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就抖擞精神前来冲阵,但五千骑兵用铁链连在一块,人死了马仍然在前进,即使个别胆怯的骑兵要逃跑也左右不了整个队形,不久冉闵和他的军队就被团团围住,即使再有天生的神力也无法应付杀不完的骑兵。
战斗从早晨杀到中午,冉闵的精力终于枯竭,冉魏步兵越杀越少,慕容骑兵越围越多,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终于杀出包围圈,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于是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机械地和敌人拼命,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
慕容恪灭掉了冉魏,慕容部落也终于有了自己正式的国家——前燕,成为能和东晋、前秦、前凉平等对话的新兴势力。
后面的三场大战不再一一详述,无论是平定青州叛乱、平息慕容根政变和奇袭洛阳,都只突出了慕容恪个人的天赋,对整个慕容部落和中国的影响不如前三次战争意义重大。所以,这里把慕容恪的履历表一下子翻到最后一页,占领洛阳后的前燕,东晋、前秦无人敢应战,慕容恪处于旭日中天的时期。
这时的前燕应该是东晋历史上最害怕的敌手。北方胡人虽然武勇过人,但大都不会让东晋上下一致畏惧,即使是后来强大如前秦者,也有成天乐呵呵的谢安来对付。当时的前秦苻坚刚接过王位,苻融才十几岁,王猛也刚出道不久,在前燕和东晋眼里前秦还算不上什么威胁。当时让每个国家都感到恐慌的只有野心勃勃的慕容俊和战争天才慕容恪统治下的前燕,这种恐慌《晋书》里暴露无遗。
“宣英(慕容俊的字)文武兼优,加之以机断,因石氏之衅,首图中原,燕士协其筹,冀马为其用,一战而平巨寇,再举而拔坚城,气詟傍邻,威加边服。便谓深功被物,天数在躬,遽窃鸿名,偷安宝录。犹将席卷京洛,肆其蚁聚之徒;宰割黎元,纵其鲸吞之势。使江左疲于奔命,于是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铜城而临漠北,西秦劲卒顿函关而不进,东夏遗黎企鄴宫而授首。当此之时也,非夫天厌素灵而启异类,不然者,其锋何以若斯!”
注意《晋书》是把东晋当作正统的,所以前燕就变成了大反派,也就有了这段充满酸葡萄心理的评论(房玄龄的文才确实厉害,写得又酸又有气势)。能够让自己的敌人闻风丧胆是一个武将的最大心愿,慕容恪就如愿以偿了。
慕容恪统帅军队并不是靠严明的军纪,而是靠让后人大跌眼镜的放羊式管理。他的御兵思想有点像汉朝的李广,即使手下犯了错误他也故意纵容,但他的手下却没有因为上司的纵容就故意犯错的。因为他们一旦犯了错误,慕容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他们遮掩,第二件事就是自扣几个月的工资(史书上记载的原话是:官属、朝臣或有过失,不显其状,随宜他叙,不令失伦,唯以此为贬。时人以为大愧,莫敢犯者。或有小过,自相责曰:“尔复欲望宰公迁官邪!”)。所以才有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慕容恪越纵容部下,部下们就越是自觉维护自己的形象。所以才有“恪为将不尚威严,专以恩信御物,务于大略,不以小令劳众。军士有犯法,密纵舍之。营内不整似可犯,而防御甚严,终无丧败。”
当然,如果单论打仗慕容恪可能还是比后来的赫连勃勃略逊一筹,但评价一个武将的能力要看综合素质。慕容恪并不是单纯的武将,他后来出将入相,全心全意地辅佐幼主,成为一个相当优秀的政治家。能够做到“恪虚襟待物,咨询善道,量才处任,使人不逾位。朝廷谨肃,进止有常度,虽执权政,每事必咨之于评(指慕容评,慕容恪的搭档)。罢朝归第,则尽心色养,手不释卷。”如同辅佐阿斗的诸葛亮那样,慕容恪对侄子的辅佐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大力起用慕容垂等人,把前燕帝国治理得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说慕容恪是十六国时期的第一名将,不光是指政治方面,更多的还是军事方面。十六国时期身经百战一生不败的名将很多,而只有慕容恪一人在他掌握军权的几十年里,不光他自己指挥的战斗连战连胜,整个前燕帝国的所有军事行动几乎都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