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祖大寿石坊,处于宁远城南,俗称“头道牌楼”。
②祖大寿府邸原址。
③祖大寿墓葬现安放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供图
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他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在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勇猛。袁崇焕被逮捕下狱,他愤而率部返回辽东,置危险中的北京城和皇帝不顾。后又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可谓义气。他降清后又反清,与皇太极对抗了10年之久,再次降清后竟被皇太极封为汉军正黄旗总兵,而史书上却罕见他的“汉奸”记录,可谓传奇。他就是一代名将祖大寿。那么,这样一个骁勇善战、铁骨铮铮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将是怎么走上叛降之路的呢?
“冲冠一怒”为督师
从明代中叶开始,在辽东地区曾经先后存在过三种明军势力,一是李成梁系,二是毛文龙系,三是祖大寿系。
祖大寿,字复宇,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祖氏一族世代行伍,历代皆有人在明军中为官。他的父亲祖承训曾在万历援朝之战中担当先锋,与辽东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并肩作战。
祖大寿勇敢豪爽,因屡立战功被破格提拔为游击。之所以说是破格,是因为祖大寿没有参加过武举人考试。后历任游击、先锋、参将。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任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
而祖大寿的兄弟子侄等在明军中担任要职的,有祖大乐、祖大弼、祖大成、祖大名、祖泽润、祖泽洪、祖泽远等数十人之多,再加上祖大寿一族的亲戚外族,如吴襄、吴三桂父子,已俨然发展成为辽东军事贵族集团。
祖大寿和其所率领的部队在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京城保卫战中,祖大寿亲见自己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一怒之下领兵反叛,毁山海关东走。可是袁崇焕在狱中的一纸书信,又让他率领数万辽军连夜赶回京畿。
祖大寿与袁崇焕情深谊厚,他曾向朝廷请求削职为民,用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也曾试图拯救袁崇焕于最后关头。他不惜性命,强攻后金贝勒阿敏驻守的滦州、永平等四城,但终究无力回天。
袁崇焕死后,辽东巡抚丘禾嘉不禁哀叹:辽东防守无人。为了含冤而死的袁大帅,祖大寿主动请缨,率领四千精兵和袁崇焕旧部,驻守大凌河。这支队伍屡经战火的洗礼,兵士们个个英勇顽强,以一当十,是名副其实的大明最精锐的部队。
兵困大凌河
大凌河城是明朝位于东北的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城内居民多达三万人。在城外的险要处,设有一百余座小城堡,每个城堡由一名将领统辖。其中最大的城堡叫鱼子嶂台,有居民六百余人;最小的城堡只有约七十人。这些散布于城外的小城堡与大凌河城守望相助,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公元1631年9月1日凌晨,皇太极率领两万大军分两路集结于大凌河城下。
皇太极不是不知道祖大寿的厉害。面对这座坚不可摧的城堡,他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战术,将大凌河城团团围住,沿城四周修建栅栏,并挖出一条宽五尺、深七尺的壕沟,铺上秫秸,覆盖上土。在离壕沟五丈远的地方修一道类似城墙的围墙,试图切断大凌河城与周围各城堡的联系,将其变作一座孤城。
这是一套严密的围困工事,困守在城中的祖大寿开始还时不时出动数十人、几百人的小股部队,或企图出城收割庄稼,或是骚扰,或作试探性的突围,都被八旗兵痛打了回去。
祖大寿吃了几次亏,从九月下旬开始紧闭城门,再不出城作战。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朝廷增派的援军上面。
这时,皇太极开始着手扫平位于大凌河城周围的大小城堡。他先礼后兵,派明降将马光远和儒臣范文程出马劝降,现身说法的效果是:两个离大凌河城较远、处于防御体系外围的小型城堡归降。
对于离城较近的城堡,劝降的效果并不明显,皇太极下令用炮火轰击,几日下来,已攻下四个军事堡垒。
全线溃败的明朝援军
此时,明朝的二千援军先头部队到达,皇太极派出三百名后金兵应战,明军大败。皇太极又派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率五百名满洲骑兵和五百名蒙古兵去拦截明军六千人的主力部队,在数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八旗军偷袭成功,一击而中,败走的明军仓皇逃往锦州方向。
一名被俘的明军军官被带到大凌河城下,向城内守军喊话:朝廷派来的援军已败,不要再等了。大凌河守军的士气为之一挫。
之后,明廷又派出一支约四万人的援军前来解救大凌河。领兵的是有着丰富的与后金战斗经验的原辽东经略孙承宗。十月七日,其前锋已经抵达锦州城外,在小凌河对岸安营扎寨。十月十一日,皇太极亲率一支队伍赶往锦州。途中,皇太极甩下大部队,只带二百名亲兵轻装前进。这支精锐的先头部队快速赶到小凌河,与明军隔岸相望。皇太极毫不迟疑,披挂上阵,一马当先全速渡河,杀入明军营寨。相当于后金兵35倍数量的明军士兵竟方寸大乱,一味退却,后金兵紧随其后,尽兴砍杀。
十月十九日,明将张春率百余名战将、四万名士兵渡过小潜河向大凌河逼近。皇太极率兵前去迎击,见对方兵多将广,壁垒森严,为了避免遭受过多的伤亡,下令原路撤回。
十月二十二日凌晨四更时分,明军悄悄拔营,意图偷袭后金兵营。距大凌河城仅十五里时,被后金军哨探发现。皇太极迅速集合部队,率二万人马迎战数量两倍于自己的敌军。
两军主力正面交锋,一时间杀声震天、箭落如雨。后金军用炮火轰击,明军枪炮相还。一时间难分胜负。明军为了抵御进攻,乘风势点燃了地上的干草,大火烧向后金军的炮兵营。
不料,就在这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风向突然改变,原本烧向后金兵的大火反扑向放火的明军。皇太极趁势再次发起正面进攻,后金骑兵冒着明军的炮火奋力冲击,明军终于抵挡不住后金骑兵的冲锋,阵脚大乱,溃不成军。皇太极事先已在明军逃跑的路上布下伏兵,一举活捉三十余名明军将官,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张春。
明援军大败,此后,朝廷再也没有能力派新的援军前来解救大凌河。
饥饿之城上演的人吃人惨剧
后金军虽然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围城日久,自身的供给也成了问题。要想补充粮草,唯有攻打分布在大凌河外围的各个城堡。皇太极将打击目标锁定在其中最大的一座城堡——鱼子嶂台。大炮连轰三日,炸死守军五十七人。余下的守堡官兵实在支撑不住,弃堡出降。后金军抓获堡中男子二百四十名,妇女儿童三百三十九名,牲畜七十头。获得了充足的给养。
大凌河城被围已两月有余,守城将士面临弹尽粮绝的境地。士兵们宰杀战马充饥,百姓饿死无数。幸存的饥民开始吃死人肉,将人骨拆散当柴烧。一个从城里逃出的俘虏向皇太极诉说了城中的惨状:粮食已经吃光了,先杀掉挖工事的劳役人员吃,现在劳役人员被杀光了,开始杀体弱的士兵吃。
皇太极对天盟誓善待城中百姓招降祖大寿
在残酷的封锁中,皇太极开始发起强大的政治攻势。他多次亲笔写信给祖大寿,表达若投降,绝不杀害城中守军和百姓的诚意。拖到十一月中旬,祖大寿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无奈决定投降,并派其子祖可法到后金军营中做人质。祖可法来到后金大营欲下拜时,济尔哈朗、岳托起身相扶,以满族最高的抱见礼相迎。
济尔哈朗、岳托询问祖可法得知,祖大寿之所以坚守不降,是对后金以往屠杀降民心存顾虑。岳托说:“杀辽东降民是先汗所为,我们现在也很后悔。杀永平兵民是二贝勒阿敏所为,他已经被大汗处罚了。杀降民的事与大汗没有关系。”经过几个回合的试探,祖大寿逐渐打消了顾虑,有关归降的细节也已经讨论清楚。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十一月二十一日清晨,祖大寿将反对投降后金的副将何可纲押至城外,斩首示众。何可纲毫不畏惧,面带微笑不发一言,引颈受死。他的尸体刚被拖进城,饥民们便一拥而上,争相割食。
几日后,祖大寿派四员副将、二员游击出城到后金军大营,代表他和张存礼等三十九名将官,与皇太极和诸贝勒对天地盟誓。誓词的内容大致如下:凡是归降的将士,如投降后遭后金杀戮,或者后金使投降的百姓妻离子散,抢夺其财物,后金将遭受天地的惩罚。如果归降的将士,对后金藏有二心,或者日后逃跑和叛逃的,同样将受到天地的惩罚。
条件讲好了,毒誓也发过了,祖大寿命人打开大凌河城门,正式献城投降。此时城中人口仅为一万一千六百余人,不足原人口的百分之四十。马匹只剩下三十二匹。
短暂的归降
当天晚上,祖大寿亲自来到后金大营与皇太极见面。皇太极以礼相待,派诸贝勒出迎一里,他则亲自来到御帐外,以满族最高礼节抱见礼相迎。御帐中备下了丰盛的酒宴,皇太极亲捧金杯赐酒给祖大寿,并赏给他黑狐帽、貂裘、金玲珑、缎靴、雕鞍、白马等。宾主把酒言欢,其乐融融。
趁着气氛融洽的时机,祖大寿向皇太极提出:诈败回锦州,然后里应外合,助皇太极一举拿下锦州。同时他还提到,自己的妻儿老小尚在锦州城中,一旦投降的消息传到锦州,一家人就都没命了。
皇太极沉吟片刻,点头同意了祖大寿的计策。祖大寿连夜率亲信二十六人,渡过小凌河后,徒步赶往锦州。在后金大炮轰鸣声的配合下,祖大寿假称突围逃还,顺利进入锦州城中。
撤军前,皇太极下令将围困达三个月之久的大凌河城摧毁为一片废墟。
大凌河之战,后金消灭了明朝关外部队的精锐部分,招降了张存礼等数十员明将,满载着战利品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