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一、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及其成因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大抵属于男女艳情;风格深婉缠绵、清新艳丽。
成因:
第一,江南经济繁荣,生活相对安定,礼教日益松弛,民间爱情之歌,纯真而大胆。
第二,南人更敏感细腻,南方更多山水林木之胜,故南方情歌,情景相谐,宛媚而清新。
第三,南朝君臣苟且度日,纵情于感官享乐,男女艳情几乎成为今存乐府民歌唯一主题。
二、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分类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
这里说的“南朝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留存总数近五百首,依其产生的地域,,可分为“吴歌”与“西曲”。
(一)吴歌
今存曲目二十四种,诗歌三百余首,出于以建业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其中主要曲调有以下几种:
1.《子夜歌》
2.《子夜四时歌》。这是《子夜歌》的变曲,以四时景物为衬托。
3.《读曲歌》
4.《懊侬歌》
5.《华山畿》
6.《神弦歌》其性质与其他民歌均不同,是江南民间的祭神乐歌,起于东吴。
(二)西曲
今存曲目三十四种,诗歌一百三四十首。出于荆、郢、樊、邓一带。
三、南朝乐府民歌的基本特点
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其实不仅民歌,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都是以悲哀为主导的。
其三,南北朝民歌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巧妙。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点。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余的四言及杂言体诗,篇幅也很短小。短小的篇幅对形成明快的诗风,具有关键的意义,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四、南朝民歌的影响
南朝民歌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以前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在建安时代兴起了中国古代文人诗的第一次高潮。而此后,魏、晋乐府停止了对民歌的采集,文人诗也一步一步雅化。雅化也是一种发展途径,提供了许多新的东西,但也带来了文辞的艰深奥涩、繁复芜杂,音乐感的破坏等等弊病。而南朝民歌的兴起及其在上层的流播,再度把新鲜的血液输入到文人创作中。于是从鲍照到齐梁的文人诗,雅俗结合渐渐成为主导的方向,从而改变了面貌。另外,前面说过,南朝民歌与宫体诗的兴起也有直接关系。
唐代以后,南朝民歌继续影响着文人的创作。最显著的例子是李白。他的很多短诗,以语言清新自然见长,就是学习南朝民歌的收益。直到清代为止,历代文人模拟南朝民歌的现象,始终没有断绝过。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一、北朝乐府民歌的构成
北朝乐府民歌今存约七十首,多半辑入《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
北朝前期,朝野流传的乐歌,大抵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创。自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汉译之歌渐多。
二、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特点
北魏乐府沿袭汉代制度,采诗以观政教得失。
其一,抒写战争的酷烈,社会离乱,家庭的离析,是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二,对于社会的贫富对立,北歌亦有所反映。
其三,北歌反映最多的,是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以及北地风光。
三、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
直抒胸臆,气盛词直,是北朝乐府民歌的最大特点。古朴自然,气象苍莽,是北朝乐府民歌的又一特点。
将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相比较,可以大略概括如下: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征,少有南方民歌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于力度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样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更不用双关隐语的技巧。在诗歌形式上,也以五言四句占优势,约为百分之六十。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