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化不可能用轰轰烈烈的方式达成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2-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李学勤,1933年出生。著名学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青铜器鉴定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

首次鉴别出西周甲骨文

提出的“历组卜辞”观点,后发展为对甲骨研究有着重要影响的“殷墟甲骨分期两系说”;解读出大量的青铜器铭文,为澄清许多历史疑问作出重要贡献;

参与整理注释了大量的出土帛书竹简,拼复了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和《杂疗方》等医书;

创建了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

李学勤教授家住清华大学教师住宅小区荷清苑。这里跟北京各种小区的最大不同,不在整洁,不在安静,也不在那些有人工照料的花花草草。你一进入就会惊讶的是,四处望去,这里竟然看不到轿车。空地上,一排排新旧不一的自行车密密挨着。

北京春天的午后,某位老先生,某位年长的女士,正骑在车上,在起风的院落里轻快地穿行。风过处,有些车子应声而倒。

记者正在东张西望,一位五十岁上下的骑车男子单脚点地,停在面前,车筐里斜着一大把怒放的百合。“找谁”,一经回答,他顺手一指,“那座楼就是”,没等“谢”字出口,他已经骑远了。

在这样朴素生动的气氛里,很容易理解,75岁的李教授微笑着说出的那句话:“真正的文化,永远不可能用轰轰烈烈的形式达成。”

只要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必然会有很多中国人反顾自己,我们究竟是什么人。

大地:近些年人们持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您对此怎么看?

李学勤:除非我们国家不振兴,只要我们国家走向振兴,必然会有很多中国人反顾自己——我们究竟是什么人,我们国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我们在世界究竟居于什么样的位置?为什么我们有13亿人口这么大的国家,为什么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维持五千年绵续不断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我们有,而且又这么大?我们今天是怎么来的?国家整个形势从好转到振兴,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要求,对传统文化、历史有更多的尊重,更多的阐发。这个趋势本身是必然的,也是积极的,这是我的一贯的看法。

大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一直有争论存在。

李学勤:其实这种争论在以前已经有过了。在历史上,自从中西文化开始接触以来,从明朝中叶,16世纪、17世纪以来,清朝中叶,晚清到民国时期,一直到我们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每当处在历史关口,一定会有对传统文化的争论,一定会有中西文化的碰撞,这是只要发展就一定会有的问题。

衡量所有这些争论价值所在的一个标准就是,能否促进中国走向现代化,能否促进中国的振兴,能否促进中国为世界和人类做出贡献。

五四时期,中国历史传统曾经被批得一无是处,那时喊“打倒孔家店”,那时候的看法和现在的国学热,是不是具有完全相反的意义?我不这么看。我认为那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现在对传统的关注有同样的价值,为什么相同?因为这两种指向都是文化的自省和自觉,都在要求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今天又是一次历史关口,我们希望对人类做出更多贡献,把我们好的东西贡献给世界。对此的思考和争论,非常重要。

地方上的文化热情需要引导

大地:最近几年,有些地方,动辄上千万上亿的资金,大兴土木,给当地历史名人乃至传说人物,建标志,修殿堂,举行祭祀典礼,这样的做法,您认为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李学勤:许多地方这么做的时候,会邀请我去,去看了之后,每每的感觉是,这么做花了很多钱,却没有达到开始想要的结果。现在我们各地方想发展经济,是必然的,也是正确的。地方上想把文化等等方面,跟经济很好地挂起钩来,做一些集中性的文化活动,也是好的。可问题是,没经验,没做过,很多地方不知道怎么做。

李学勤,1933年出生。著名学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青铜器鉴定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

首次鉴别出西周甲骨文

提出的“历组卜辞”观点,后发展为对甲骨研究有着重要影响的“殷墟甲骨分期两系说”;解读出大量的青铜器铭文,为澄清许多历史疑问作出重要贡献;

参与整理注释了大量的出土帛书竹简,拼复了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和《杂疗方》等医书;

创建了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

李学勤教授家住清华大学教师住宅小区荷清苑。这里跟北京各种小区的最大不同,不在整洁,不在安静,也不在那些有人工照料的花花草草。你一进入就会惊讶的是,四处望去,这里竟然看不到轿车。空地上,一排排新旧不一的自行车密密挨着。

北京春天的午后,某位老先生,某位年长的女士,正骑在车上,在起风的院落里轻快地穿行。风过处,有些车子应声而倒。

记者正在东张西望,一位五十岁上下的骑车男子单脚点地,停在面前,车筐里斜着一大把怒放的百合。“找谁”,一经回答,他顺手一指,“那座楼就是”,没等“谢”字出口,他已经骑远了。

在这样朴素生动的气氛里,很容易理解,75岁的李教授微笑着说出的那句话:“真正的文化,永远不可能用轰轰烈烈的形式达成。”

只要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必然会有很多中国人反顾自己,我们究竟是什么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