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宫廷、尤其是职位最高的大臣——满族军机大臣穆彰阿,是狂热的维持现状派,他对林则徐的对英强硬政策感到胆颤心惊。
在鸦片战争正在进行的期间,林则徐被解除了职务,理由是:“因同英国交涉不当,招致了严重的事态……”
林则徐被贬职,不,是流放。
流放地是新疆的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二月决定流放伊犁,三月到洛阳,四月到西安,在这里得病。病愈之后,七月从西安出发,十一月才到达了目的地。这一年林则徐五十八岁。
整整三年之后,才获赦,被任命为陕甘总督。
在新疆滞留期间,林则徐的注意力仍在对外问题上。.
到达伊犁的第二年,他写了《俄罗斯国纪要》一书。
据《国朝先正事略》说,担心西洋侵略的后辈,向林则徐乞教对策,他回答说:“西洋(指英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对中国来说,最终之患,毋宁说是俄罗斯。我已年老,但你们会亲眼看到的。”
这是否是先见之明。姑且不说,但这些话证明了林则徐仍然没有失去在对外问题上的热情和关心。
夹在两次战争当中的十年,林则徐前五年是在贬谪与流放的生活中度过的,后五年是在复职当地方长官中度过的。
这样看来,似乎是明确地分为两个阶段,其实这整个十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广义上说,他都在从事对外关系的工作。
他流放的地点是新疆,现在称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以想象其大部分居民是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是使用阿拉伯文字的土耳其族人种。这里是中国的领域,但应当按照对外关系来考虑这里的从政治到生活的一切问题。
林则徐复职担任陕甘总督后的第一件工作(这件工作一完,立即调任,所以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件工作),是“办理番案”。
番同蕃,案是案件的意思。就是说,给予他的任务是解决有关蕃人的案件。这个地区的所谓蕃人,是拥有骑兵的蒙古族,也包括少数土耳其族的游牧民。他们杀死当地的官吏,大肆掠夺。
林则徐在这里铸造了大炮,平定了蕃人的叛乱。他使用近代武器,把这些以弓箭作为主要武器的家伙镇压了下去。在广东挨了英国人的打,在这里他运用英国人的打法,反过来去对付这些沙漠里的“豺狼”。
这是一次小小的内战,但对象是蒙古族和土耳其族,就这一点来说,恐怕还应该看作是“准”对外问题。
对于善后处理,林则徐是非常宽大的,除了主要的叛徒外,一般都释放了。
林则徐的后任陕甘总督是满洲族人琦善。在鸦片战争时,林则徐是作为鹰派抗战的,而他在四面楚歌中被革职,来接任的钦差大臣正是这个琦善。琦善把林则徐苦心建立的广东海防设施,一个一个地撤除,自己填平了护城河,割让了香港。他采取的这些措施,表明他是个彻头彻尾的“鸽派”——投降派。
可是,琦善当上陕甘总督后,当黑城撒拉的回教徒造反时,他恣意地杀害事件的有关人员。杀的人太多了,连北京的朝廷也认为他干的太过火,革了他的职,把他流放到吉林。
林则徐对英国是鹰派,对边境的少数民族是鸽派。跟他恰恰相反,琦善对英国是鸽派,对沙漠中的小小的盗匪集团却是鹰派。
第二二年(一八四七),林则徐任云贵总督,即管辖云南省和贵州省的长官,驻地在云南省的昆明。
云南是他怀念的地方,二十八年前,年轻的林则徐曾来这里当考官。但已经没有余暇让他去感慨了,现在那里的汉族与回族正在互相仇杀。
事端的发生,和以往一样,十分愚蠢。回教徒马大在民歌中填进了讥讽汉族的歌词,汉族大怒,破坏了回教的清真寺。起端就是这样莫名其妙。
林则徐在流放新疆的三年期间,是在回教徒当中生活过来的,所以对他们的心情是十分理解的。
“没有汉族还是回教徒的区别,只有良民还是非良民的区别。”
林则徐是这么宣布的,也是这么实行的。
这是对外关系的另一种形态。
林则徐解决纠纷取得了成功。
他自从被拉下鸦片战争的舞台以来,本来就认为不会再第二次出头露面。他在新疆时期所刻的一方图章上,刻有“宠辱皆忘”四个字。——受过皇帝的恩宠和遇到的耻辱全部都忘记了。言外之意是过去的事情都是一场梦,对将来也不抱有希望。
尽管如此,他再次被起用了,时局要求他这样的人物出马。他的责任感强,也无法拒绝托付给他的任务。
但是,年岁已经六十多了,数年前不觉得怎样的病,现感到吃不消了。特别是他十四岁订婚、二十岁时迎娶的夫人先他去世,给他的精神上带来很大的打击。这发生在他任云贵总督的期间。夫人姓郑,名淑卿,看一位很能干的妇女。
夫人去世的第二年(一八四九),他一再提出的因病引要求获得批准。
北京的宫廷、尤其是职位最高的大臣——满族军机大臣穆彰阿,是狂热的维持现状派,他对林则徐的对英强硬政策感到胆颤心惊。
在鸦片战争正在进行的期间,林则徐被解除了职务,理由是:“因同英国交涉不当,招致了严重的事态……”
林则徐被贬职,不,是流放。
流放地是新疆的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二月决定流放伊犁,三月到洛阳,四月到西安,在这里得病。病愈之后,七月从西安出发,十一月才到达了目的地。这一年林则徐五十八岁。
整整三年之后,才获赦,被任命为陕甘总督。
在新疆滞留期间,林则徐的注意力仍在对外问题上。.
到达伊犁的第二年,他写了《俄罗斯国纪要》一书。
据《国朝先正事略》说,担心西洋侵略的后辈,向林则徐乞教对策,他回答说:“西洋(指英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对中国来说,最终之患,毋宁说是俄罗斯。我已年老,但你们会亲眼看到的。”
这是否是先见之明。姑且不说,但这些话证明了林则徐仍然没有失去在对外问题上的热情和关心。
夹在两次战争当中的十年,林则徐前五年是在贬谪与流放的生活中度过的,后五年是在复职当地方长官中度过的。
这样看来,似乎是明确地分为两个阶段,其实这整个十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广义上说,他都在从事对外关系的工作。
他流放的地点是新疆,现在称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以想象其大部分居民是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是使用阿拉伯文字的土耳其族人种。这里是中国的领域,但应当按照对外关系来考虑这里的从政治到生活的一切问题。
林则徐复职担任陕甘总督后的第一件工作(这件工作一完,立即调任,所以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件工作),是“办理番案”。
番同蕃,案是案件的意思。就是说,给予他的任务是解决有关蕃人的案件。这个地区的所谓蕃人,是拥有骑兵的蒙古族,也包括少数土耳其族的游牧民。他们杀死当地的官吏,大肆掠夺。
林则徐在这里铸造了大炮,平定了蕃人的叛乱。他使用近代武器,把这些以弓箭作为主要武器的家伙镇压了下去。在广东挨了英国人的打,在这里他运用英国人的打法,反过来去对付这些沙漠里的“豺狼”。
这是一次小小的内战,但对象是蒙古族和土耳其族,就这一点来说,恐怕还应该看作是“准”对外问题。
对于善后处理,林则徐是非常宽大的,除了主要的叛徒外,一般都释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