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粟裕大将

1949年4月,粟裕宣布渡江作战命令。
在有关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指挥员人选问题上,一般认为是毛泽东首选林彪。军史学者张雄文却认为,志愿军赴朝前,先是调动各路野战军兵团组成东北边防军,毛泽东准备选粟裕为司令员,但因粟裕头伤发作,不得不再选林彪。林彪也因养病未能赴任,最后毛泽东说:“还是请彭老总出马。”是什么原因使毛泽东首选粟裕?
曾普遍认为
林彪是入朝部队第一人选
粟裕和林彪,一为南线爱将,一为北线爱将,两人毛泽东都曾破例亲自出门迎接过,却为何首选粟裕?
从理论上讲,林彪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有一些客观的有利之处,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军史普遍认为林彪才是入朝部队最高指挥员第一人选的原因:
一、林彪指挥的四野是全国兵员数量最大的野战军,一旦中国军队出国作战,四野派出的兵员必将多于其他野战军;东北边防军所属第一批部队第13兵团以及第42军为原四野部队。由林彪指挥,在人事上比粟裕有优势。尤其是在战争之初,东北边防军第二个兵团三野第9兵团还没有出国的情况下,这种优势更为明显。
二、朝鲜北部所在纬度以及气候、地形、民情风俗与东北大体相似,而林彪曾经指挥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征战三年。粟裕则长期征战在华东、中原,这些地区与朝鲜各方面的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因而林彪比粟裕更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朝鲜战场。
三、萧劲光是新上任的海军司令员,正忙于组建海军机关及建设一支急需的海上国防力量,让他放下手中繁重的工作,离开海军司令部出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最主要的原因是军委在考虑为粟裕配备最恰当的副手。如果林彪挂帅去朝鲜,那么军委也就没有必要让萧劲光离开海军了。
但是毛泽东首先选择粟裕,除考虑上述因素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考虑到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军事表现更为独特一些。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
表现远胜林彪林彪于1946年11月指挥新开岭战役,取得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师(相当于关内的旅)的重大胜利,歼灭第25师6200余人,而此前两个月,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已进行七战七捷,歼灭国民党军53000余人,约相当于9个25师。1个月后,粟裕则指挥宿北战役一战全歼国民党军3个旅,相当于3个25师。
1947年1月,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36万人)12个师,进行“一下江南”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5000人,同一时间,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总兵力约27.5万人)约8个师进行鲁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毛泽东于1947年1月11日致电林彪等,要求他平均每个月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电报称:“平均每月歼敌1个师(相当于关内的旅),一年歼敌12个师以上,就可使自己转入有利地位。”
而约5个月前,毛泽东已经在要求仅指挥华中野战军3万人马的粟裕一个月内歼灭敌人二三个旅了。他于1946年8月15日致电粟裕等:“如你们能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而且,粟裕的这个任务早在七战七捷中即超额完成了。
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于1947年5月至7月发起夏季攻势,历时50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4个师,连同非正规军共约8万余人。而三个月前,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2月20日至23日,历时仅三天,即在莱芜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主力5.6万余人。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又用三天时间进行孟良崮战役,歼灭蒋介石“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3.26万人。此两役合计时间为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8.8万余人。
解放战争第一年,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7.5万人,而华东战区歼灭国民党军高达43.4万人。
粟裕发起豫东战役,
改变了中原战局
1948年春,由于东北野战军副政委罗荣桓组建二线兵团,将新兵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达到100多万人,其中野战军70多万人,而东北国民党军为50万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解放军在兵员数量上已占绝对优势。3月上旬,林彪指挥部队将长春10万国民党军围困起来,守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士气低落。
4月中旬,林彪在哈尔滨主持东北局会议,讨论今后作战问题。并于4月18日将结果报告毛泽东等,认为“对作战的根本意见”是打长春,计划从5月中旬开始,采取攻城打援手段,进行长春战役,先扫清长春外围之敌,“进行攻城作业和各种攻城准备”,“极力吸引沈阳敌人北上增援。如敌增援,则主力南下,在四平附近野战中展开大规模的反击,歼灭敌人;如敌不增援,则我军即对长春发动全面总攻,计划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
但东北野战军于5月外围战失利后,林彪认为,长春守军的战斗力和防御攻势,都比原来估计的要强,夺取条件还不成熟。最可行的是“对长春采取较长的围城打援然后攻城的办法。时间准备两个月到四个月……”。毛泽东于6月7日复电基本同意林彪的方案,并要求“精心组织这次战役”。

粟裕大将

1949年4月,粟裕宣布渡江作战命令。
在有关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指挥员人选问题上,一般认为是毛泽东首选林彪。军史学者张雄文却认为,志愿军赴朝前,先是调动各路野战军兵团组成东北边防军,毛泽东准备选粟裕为司令员,但因粟裕头伤发作,不得不再选林彪。林彪也因养病未能赴任,最后毛泽东说:“还是请彭老总出马。”是什么原因使毛泽东首选粟裕?
曾普遍认为
林彪是入朝部队第一人选
粟裕和林彪,一为南线爱将,一为北线爱将,两人毛泽东都曾破例亲自出门迎接过,却为何首选粟裕?
从理论上讲,林彪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有一些客观的有利之处,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军史普遍认为林彪才是入朝部队最高指挥员第一人选的原因:
一、林彪指挥的四野是全国兵员数量最大的野战军,一旦中国军队出国作战,四野派出的兵员必将多于其他野战军;东北边防军所属第一批部队第13兵团以及第42军为原四野部队。由林彪指挥,在人事上比粟裕有优势。尤其是在战争之初,东北边防军第二个兵团三野第9兵团还没有出国的情况下,这种优势更为明显。
二、朝鲜北部所在纬度以及气候、地形、民情风俗与东北大体相似,而林彪曾经指挥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征战三年。粟裕则长期征战在华东、中原,这些地区与朝鲜各方面的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因而林彪比粟裕更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朝鲜战场。
三、萧劲光是新上任的海军司令员,正忙于组建海军机关及建设一支急需的海上国防力量,让他放下手中繁重的工作,离开海军司令部出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最主要的原因是军委在考虑为粟裕配备最恰当的副手。如果林彪挂帅去朝鲜,那么军委也就没有必要让萧劲光离开海军了。
但是毛泽东首先选择粟裕,除考虑上述因素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考虑到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军事表现更为独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