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有这样一位已故去38年的女性,她曾经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写下了一本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为这段历史增加了一份铁证。
北京学者致电楚天金报“寻人” 已故传奇老人再度成焦点
7月中旬,一个北京学者的电话,使得江城武汉的一位已故传奇人物——程瑞芳再度成为焦点。
在这幢七十多年的老房子里,程瑞芳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她的后人们依然住在这里。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年近七旬的孙建秋教授,致电楚天金报求助,寻找已故程瑞芳老人的后人。孙建秋说,她正在撰写一本关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的著作,其中涉及到一位很重要的人物——程瑞芳。
程瑞芳女士生于1875年,是第一个以日记形式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1924年,程瑞芳在金陵女子大学任舍监。1937年12月,日寇即将攻破南京城前夕,时年62岁的程瑞芳与陈斐然及美籍人士魏特琳女士组成了三人非常委员会,负责留守学校,建立金陵女大难民所。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们救助了一万多名中国同胞。
据史料载明,程瑞芳在1946年曾远赴日本,在远东军事法庭上作证。1969年8月,94岁的程瑞芳老人在武汉逝世。
程瑞芳老人和她的日记原件
2005年,珍藏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第一份由中国人写作的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日记——《程瑞芳日记》全部公开,为这段历史添加了一份铁证。
孙教授在电话中说:“我至今没有找到更多关于程瑞芳女士后来生活情形的资料以及她的后人,非常希望程瑞芳的后人或者与她有过接触的人能够提供更多资料,让我们世世代代记住这位可敬的勇敢的老人。”
消息见报后,许多读者纷纷给楚天金报打来电话提供线索,读者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知道程瑞芳老人的后人之一,是武汉连锁经营协会会长、中百仓储总经理程军。
南京大屠杀时期曾跟在程瑞芳老人身边的孙子程国祥也被找到。孙建秋教授得知后欣喜不已,当即与程瑞芳的两位后人通了电话,详细询问了相关情况,并称将在适当的时候来湖北,亲眼看看程家后人保留的程瑞芳的相关资料和照片。
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日记?为何已逝世多年的作者至今仍备受关注?
愤慨记录侵华日军暴行 珍贵日记险被岁月尘封
如果不是2001年一次档案整理,程瑞芳这个名字更多是被她的后辈们缅怀,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为世人关注,被历史学家反复研究。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郭必强研究员,是程瑞芳日记的发现者之一,也是“程瑞芳金陵女大日记整理与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连称:没想到“珍宝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当时,郭必强和同事们接手了金陵女子大学的零散档案整理任务,“对这些混杂在大口袋内,落满60多年尘埃的档案,谁都没想到里面居然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当从大口袋中倒出几包捆扎着的档案时,谁也没有注意散落其间的日记,当时我们只顾躲让倒袋扬起的尘灰,因为这本泛黄的日记本的外表,实在普通得很。”
经过严谨的考证,郭必强和同事们确定,该日记作者是程瑞芳女士,一位武汉人,时任南京国际安全区第四区(金陵女大难民所)卫生组组长、中方负责人之一。
已经公布的程瑞芳日记,字字句句令人心痛,记载的那段屈辱岁月唤醒了多少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
(日记摘录)
12月10日
……搬进安全区的人路上不断,进到学校的也是如此,洋车没有了,路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是自己挑、抬,飞机声、大炮声他们也不管,真是凄惨……我们这里只住妇女、小孩,也不许烧锅弄饭,有的自己家里送饭,没有饭吃的不多,我们给他们吃,早上给他们水洗面,给他们三次水喝,有一千多人,忙极了,预备水、开水,一日送两次。现在预备在大门外对面开一粥厂,过两天就有粥吃了……
12月11日
今早死去两个小婴孩,一个只有一个多月,是闷死的,一个有三个多月,早有病的……今日大炮打得利(“厉”——编者注,下同)害……我军(指当时的国民党军队)要逃了,警察没有了。下关我军放火烧了,烧的地方很多……
12月14日
今日来的人更多,都是从安全区内逃来的,因日兵白日跑到他们家里抄钱、强奸。街上刺死的人不少,安全区里都是如此,外边更不少,没有人敢去,刺死的多半是青年男子……
在武汉,有这样一位已故去38年的女性,她曾经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写下了一本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为这段历史增加了一份铁证。
北京学者致电楚天金报“寻人” 已故传奇老人再度成焦点
7月中旬,一个北京学者的电话,使得江城武汉的一位已故传奇人物——程瑞芳再度成为焦点。
在这幢七十多年的老房子里,程瑞芳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她的后人们依然住在这里。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年近七旬的孙建秋教授,致电楚天金报求助,寻找已故程瑞芳老人的后人。孙建秋说,她正在撰写一本关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的著作,其中涉及到一位很重要的人物——程瑞芳。
程瑞芳女士生于1875年,是第一个以日记形式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1924年,程瑞芳在金陵女子大学任舍监。1937年12月,日寇即将攻破南京城前夕,时年62岁的程瑞芳与陈斐然及美籍人士魏特琳女士组成了三人非常委员会,负责留守学校,建立金陵女大难民所。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们救助了一万多名中国同胞。
据史料载明,程瑞芳在1946年曾远赴日本,在远东军事法庭上作证。1969年8月,94岁的程瑞芳老人在武汉逝世。
程瑞芳老人和她的日记原件
2005年,珍藏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第一份由中国人写作的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日记——《程瑞芳日记》全部公开,为这段历史添加了一份铁证。
孙教授在电话中说:“我至今没有找到更多关于程瑞芳女士后来生活情形的资料以及她的后人,非常希望程瑞芳的后人或者与她有过接触的人能够提供更多资料,让我们世世代代记住这位可敬的勇敢的老人。”
消息见报后,许多读者纷纷给楚天金报打来电话提供线索,读者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知道程瑞芳老人的后人之一,是武汉连锁经营协会会长、中百仓储总经理程军。
南京大屠杀时期曾跟在程瑞芳老人身边的孙子程国祥也被找到。孙建秋教授得知后欣喜不已,当即与程瑞芳的两位后人通了电话,详细询问了相关情况,并称将在适当的时候来湖北,亲眼看看程家后人保留的程瑞芳的相关资料和照片。
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日记?为何已逝世多年的作者至今仍备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