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中毒性毒剂

全身中毒性毒剂 全身中毒性毒剂(systemic agents) 主要包括氢氰酸(hydrogen cyanide,hcn)和氯化氰(cyanogen chloride,cicn)。化合物分子中含cn-,故属氰类毒剂(cyanide agents)。施放后呈蒸气态,经呼吸道吸入,作用于细胞呼吸链末端细胞色素氧化酶,使细胞能量代谢受阻,供能失调,迅速导致机体功能障碍,是一类速杀性毒剂。
氢氰酸及其盐类,平时广泛用于化纤,电镀,合成橡胶,有机玻璃、制药、肥料、冶金、灭鼠及杀虫等。在生产和使用时违反操作规程或不注意安全防护,常有中毒发生。自然界以苦扁桃仁甙(amygdalin)形式存在于苦杏仁,樱桃、李、杏以及木薯块和根等。食后在体内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放出氢氰酸。如100g苦杏仁分解释放氢氰酸100~250mg。氢氰酸致死剂量为60mg,故口服十几颗苦杏仁即可引起儿童中毒。
1916年7月1日,法军在somme河战役中,首先对德军使用了氢氰酸,但因炮弹爆炸引起燃烧、蒸气比重较空气轻、挥发度大,有效战斗浓度维持时间短等原因,未能造成人员伤亡。目前,由于弹药和施放技术的改进,在短时间内可造成2~3mg/l的染毒浓度,在此浓度下,暴露15~30秒,中毒人员可迅速死亡。
全身中毒性剂施放时呈蒸气态,有效浓度维持时间短,已居次要地位。但作为化学战剂,氢氰酸具有较强隐蔽的性和速杀作用、易透过防毒面具、平时作为化工原料有大量生产和贮存、来源丰富、战时可直接转化为化学战剂,外军仍较重视。
一、主要理化性质
(一)主要物理性质(
氢氰酸和氯化氰的主要物理性质
氢氰酸 27.02 无色液体 苦杏仁味 -14.0 26.0 0.69 0.94 81.7 904.1 任意混溶 能溶
氯化氰 61.48 无色液体 胡椒味刺激 -7.0 13.0 1.18(0℃) 2.1 133.6 3362 易溶 易溶
(二)主要化学性质
1.聚合作用:纯氢氰酸性稳定,在有少许水或碱,特别有氨存在时易聚合,形成无毒的三聚体和四聚体,并释放大量热能和气体,致使贮存容器或弹药爆炸。为了确保贮存和运输安全,将氯化氰和氢氰酸混合,即在氢氰酸中加入8%~15%氯化氰或在氯化氰中加入5%~10%氢氰酸,可防止聚合反应。
2.水解反应:常温下,氢氰酸在水中缓慢水解,生成甲酸及其它产物,最后溶液变黑,有时可极出棕色沉淀。
hcn+h2o→nh4cooh→hcooh+nh3
加热可加速氢氰酸水解并使之挥发,故在煮沸消毒时,应注意安全防护。
氯化氰常温下水解慢,加热时反应加快,生成氰酸和氯化氢,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铵。
clcn+h2o→hocn+hcl→co2+nh4cl
(氰酸)
3.与碱反应:氯化氰与强碱作用生成无毒的氯化物和氰酸盐。
clcn+2naoh→naocn+nacl+h2o
(氰酸钠)
与氨作用生成氰化铵和氯化铵。
clcn+2nh3→nh4cn+nh4cl
(氰化铵)
所以,可用碱性溶液或氨水消除氯化氰。
4.氧化反应:与氧化剂反应生成无毒产物。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hcn+5o2→4co2+2h2o+2n2
所以,氢氰酸爆炸时引起燃烧,使毒剂大量损失。如在tnt炸药中按重量1∶1加入消焰剂氯化钾,可防止燃烧。
5.与硫反应:氢氰酸与供硫化合物硫代硫酸钠(na2s2o3)在硫氰酸生成酶催化下,生成毒性低的硫氰酸盐。
hcn+s→hscn
6.与醛、酮反应:氯氰酸与醛、酮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无毒的腈醇化合物,故葡萄糖、α-酮戊二酸等有一定的抗毒作用。
二、毒性
氢氰酸和氯化氰战斗状态为蒸气态,吸入毒性见表14-2。
氢氰酸和氯化氰吸入毒性
0.25 2400~2700 3000~3500
0.5 1000~1500 4000~5000 2000~2500 7000~8000
1 700 1700~1900 1500 2100~2500
5 200~300 400~500 440
15 150~200 300 300 370
氯化氰对眼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浓度1.00mg/m3时,有刺激感;2.5mg/m3时,暴露数分钟即大量流泪。其毒性约为氢氰酸的4/5,光气的1/2,沙林的1/36。
氢氰酸的毒性作用与浓度关系甚为密切,其lct值随浓度降低、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