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飞弹导引原理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深入探讨飞弹导引原理

这个要解释清楚要先从飞弹的导引方式开始。所谓半主动导引是指射控雷达必须能够追踪锁定目标,以提供飞弹正确的航向,并且在飞弹发射之後持续以雷达锁定目标,反射自目标的雷达波会被飞弹鼻端的天线接受作为发射之後的导引源。版主动的好处试飞但比较简单且便宜,大功率的雷达和高速运算的电脑不需要装置在飞弹上,这在过去电子技术尚不如现今实是一种相当好的选择。然而持续照明目标的方式使的照明雷达一次只能提供个目标的照明,缺乏多目标攻击能力。

改进的半主动雷达导引使用惯性导引作为发射之後到飞弹开始接受目标反射波之前的飞行导航依据,另外还可以加装资料链天线以便让载具在惯性导引的过程中更新目标的最新资料,这样一来,在飞弹飞行的前半段过程中载具上的雷达只需要追踪目标并提供最新资料,而不需要持续锁定,只需要在最後阶段提供较短时间的持续照明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就有可能达到多目标的攻击能力。

再来解释一下飞弹射程和雷达有效距离间的关系。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雷达对於远距离的目标侦测距离会因为目标的高度降低而缩短,也就是说譬如高度一万尺的目标也许在400公理之外可以被发现,但是高度1000英尺的目标可能要到120公里左右才会被发现(以上数据仅供参考,非实际数据)。所以在对付低高度或水面目标时,即使飞弹的有效射程超过水平线的距离,却可能因为雷达所能发现的目标距离有限而不能有效利用。

接下来,要将防空飞弹和反舰飞弹分开来看,因为两者之间有一些因素不太一样。首先说明像是雄风一型这一类半主动或是指挥至瞄准线导引,因为发射载具需要持续对目标锁定照明,所以飞弹的最大接战距离取决於载具上面雷达对水面目标所能发现的最大距离,早期反舰飞弹因为这一项限制,射程大也没有很大的用途。

像是鱼叉这一类终端主动导引的反舰飞弹因为不需要发射载具持续对目标进行照明,加上在飞行过程中使用惯性导引加上资料上传修正,所以在发射时仅需要大略的目标方位就可以,这也是因为水面目标只有两度空间的方为误差而不会有高度上的误差。那这一项初始目标资料就可以不一定需要来自发射载具本身,可以是像是E-2或是直升机对目标的搜索资料,根据这一项资料,鱼叉就可以完成发射前的目标资料起始设定而可以发射,再飞行的过程中,只需要有定期的目标资料输入,那这一项资料上传的工作可以是发射载具本身或是交由其他载具执行,而最後的终端导引是靠飞弹本身的雷达来工作,所以目标资料只要精确到将飞弹带到本身飞弹搜索范围之内就可以了。这也就是美国的鱼叉具备超越水平线的猎杀能力。

在方空飞弹方面,早期的SM-1因为是纯半主动,因此需要雷达持续照明,加上飞弹需要和反射波保持接触,航行路径受到限制,无法采取最佳路径以达到较佳的射程,SM-2加入惯性导引和资料上链,所以飞弹只需要不定期接受修正资料,飞弹可以因更新的资料而计算出最佳的猎杀路径,同时这也可以增加飞弹的有效射程。SM-2只需要在最後阶段接受短时间的目标照明讯号,这也就神盾系统具备多目标接战能力的主因之一。

但是因为SM-2需要对飞弹最後阶段进行照明,所以接战距离还是会受限於照明雷达的有效距离,因此美国下一个目标是引进联合接战能力,也叫做统合接战能力(CEC)。美国在1991年左右已经开始进行原型测试,效果显示相当不错。预备在这两年内进行正式安装。CEC是希望将导引资料可以互相传递,使得发射载具和终端导引雷达可以不再同一个地方,这样就足以延伸飞弹的有效接战距离。有关CEC的部份可以参考6月号的尖端科技或是9月号的全球防卫。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